51、就着儿童能力的重点给予儿童所需要的
文章主题: 如何让宝宝背经不混乱?
有妙随乐 :
大家好.我家孩子现在是18个月.平日里给孩子听弟子规 三字经 孝经CD为主.也有老子庄子.自己也没有花什么时间去读给听,多数是陪玩.最近她自己背弟子规,有时自己说着弟子规就背到三字经里头去了.可能混淆了.怎么纠正呢?还是说单单听一种,背会一种了再给她听另一种,一样一样来呢?
另外请教下,我买了不同出版地的弟子规.谨这章里头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是"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另外一个版本是"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不太明白?
季谦:
下面引用由有妙随乐在 2009/11/07 09:19pm 发表的内容:
大家好.我家孩子现在是18个月.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背着A插到B那里头去了
我很恭喜你的孩子很正常,
千万不要紧张,
当他接错了,要哈哈笑,这也是养孩子的乐趣之一啊!
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就能一板一眼,那就不好玩了。
如果要纠正,也要不在意的好玩似的纠正。
千万不要用严肃的态度去纠正他,
孩子本来就很单纯,随便念,无所谓,
你如果太严肃,让他一紧张,就丧失学习的兴趣了。
一般大人都忘了他是怎么长大的,
都用大的能力来要求孩子。
想想,他刚学走路时歪歪倒倒,
你是看着好笑呢?
还是烦脑,而不让他再学走路?
人类往往不能作全面的观照和思考,
只识其一,不识其二,
孩子某方面的能力是不好的,但他在长大,
很快就会好起来,不用担心。
人类存在头脑中的信息,是很神妙的,
很类似计算机的储存,是不按固定顺序的,
在提取而输出时,是另有程序在运作,
这样,才能有所谓「融会贯通」的可能。
背诵而能按顺序不乱,这是需要用相当的逻辑能力来控制的。
而人类的能力,凡是属于理解和技术(所谓科技)方面,
都是慢慢成熟的,所以愈小的时候愈不好,
其实不是不好,是还没发展起来,它会顺着时间自然发展起来。
等他能力发展起来,或者多读几十百遍(遍数的重复,也有助于逻辑能力的培养),就不会乱序了。
不过,儿童有另外的大能力,
那就是吸收储藏和蕴酿的能力。
这与生俱来,而日渐在衰退中,
了解了人类能力的发展程序,
那方面要赶紧把握,那方面可以放轻松等待,就很清楚了,
而要教他什么,要怎么教,也就很清楚了。
当今体制教育的盲点,即在于教育学者们都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儿童,
硬要儿童学理解,学生活技能,
而忘了要就着儿童能力的重点给予儿童所需要的,
于是就把儿童浪费了,也就把一生浪费了。
孩子能听,就让孩子听吧,能念,就让他念吧,能读,就让他读吧,
只做人类能做的事,等待老天的协助,
就能成就一个完全发展的生命。
要不相信,你把今天孩子背书错乱的情形录音或录像下来,
并且把你的「烦恼」也录下来,
再过一年两年,三年五年,
或者等到你的孩子像你这么大年纪了,
再回头看,
你的孩子还会颠三倒四吗?
你今天的烦恼不是显得很可笑吗?
所以,要全面观察人生,才能正确了解人生。
才能烦恼那该烦脑的,紧张那该紧张的,
不不会烦恼那不必烦脑的,不会紧张那不该紧张的,
才能做教育,才不会想要爱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至于读经教材的版本问题,不必太计较。
如果明知道优劣对错,那就选那好的和对的,
如果不知道,则拿到什么就读什么,
不要惶惶然,要等一本最可靠的才教,
因为经典之书,流传已久,差也差不到那里,错也没错多少,
如果真有些差错,是小事,
而赶紧教读经,是大事,
不要因小失大了,切记!
2009/11/08 03:21pm
52、 一张嘴 两条腿
文章主题: [转贴]王财贵 一张嘴 两条腿
温玉:
王财贵:一张嘴 两条腿
吴从周
2008年1月 <<学习博览>>
取自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如果你还未结婚、或者结婚了还未怀孕、或者
正在怀孕, 那么你遇到贵人了, 我的名字叫王财贵。”
在大多数演讲之前, 他总会面带微笑地向听众如此
幽上一默。
王财贵, 1949 年生于台湾省台南县山上乡。他
的“名”似乎很大众———财贵, 不过他的“字”倒挺超
迈———季谦。字如其人, 名如其行———他心中怀着颇
为超迈的文化理想, 双腿却马不停蹄地行走在大众
之间。
1994 年, 在台湾, 年过不惑的他, 开始发放传
单, 奔走演说, 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 2001 年, 在北
师大, 已“知天命”的他, 发表的一场演讲被人们形容
为“ 百年震撼”; 2007 年4 月, 他的“ 中原行”遍及河
南、山西、山东等地, 半个月之间, 连轴转地做了几十
场演讲。十余年来, 他的足迹遍布台湾、大陆、新加
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有人统计, 他做的演
讲绝对不下1000 多场, 平均每年100 多场。
但他并不是什么“职业演说家”。在他的头衔之
中, 最有分量的, 当数“全球读经推广第一人”。他的
名字, 和一项叫做“儿童读经”的运动紧密相联。十余
年来的奔走, 为的只是“读经之声遍闻城野, 文化之
国再造不远”。十余年来, 在他的影响下, 已经有数以
千万计的儿童参与到经典诵读之中。
这位“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专任副教授”, 折腾
出来的动静着实不小。然而, 他的教育方针却至简至
朴———“小朋友, 跟我念”。念什么? 中外文化经典。为
什么? 如此方合乎人性。
但是, 为了说明这六个字, 他得一遍一遍地面对
老师、家长和学生, 一遍一遍地用长篇大论来加以说
明:
“与其教语文课本, 不如教《三字经》。但是要学
《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 不如读唐
诗。但是与其教唐诗, 不如教古文。你若要学古文不
如学诸子百家。你要学诸子百家, 不如学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学会了, 诸子百家没有不会的。四书、五经
里边以四书为标准, 四书又以《论语》为开头, 所以中
国人要读的, 第一本书就是《论语》。”
“小学语文课本是用完就要丢掉的, 是垃圾。现
在的语文教育不是开发潜能, 而是让孩子没了聪明
头脑。数学也不用学了, 数学课应靠边站。谁认真教
数学, 谁就把孩子教笨! ”
面对与“现代教育”理念如此格格不入的“咄咄
怪论”, 反感者或反对者自然不在少数。据媒体报导
说, 在一些演讲现场, 有一些“王黑”( 反对者) 会当场
叫板, 甚至中途愤而退场。
但是, 与之相比,“王蜜”( 支持者) 们的举动却更
为疯狂。某次讲座完成之后, 一位听众走上台去对他
讲:“王教授, 我觉得您就是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活
菩萨’, 我很崇拜您, 我给您行大礼了。”于是双掌合
十, 双膝跪地, 匍匐行礼, 王财贵赶紧起身将其扶起。
京城某经典推广机构的负责人也半开玩笑半认真地
说:“王老师, 下辈子我的工作有着落了, 就是到你的
祠堂门口卖门票去。”
的确有人也调侃着要将他“供起来”, 但王财贵
觉得自己只是说出了最平凡的道理, 并非有什么特
别的“神通”。“有人是不是觉得我就像洪秀全, 一场
大病昏睡了三个月, 醒来以后就成天胡说自己是真
命天子之类的? ”
这套“读经理念”的形成, 在王财贵看来, 其实是
自然而然的事情。当他十七八岁的时候, 他经常反省
自己:“ 我为什么没有才华? 我的生命为什么不通
畅? ”他像很多喜欢读人物传记的青年一样, 从自己
所崇拜的古代优秀人物中寻找答案———“他们从小
就读有用的书长大”。他反思自己,“我小时候也不见
得笨, 我也特别用功, 但我从五六岁开始到现在读的
书, 一直是无用之书! ”
“古人用功, 我也用功, 古人聪明, 我也聪明, 但
是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 因此成果就不一样。”反思
到这一层之后, 他开始花力气读一些诗词和古文。后
来, 又过了一些年, 他慢慢悟到, 更需要读的, 是四书
五经之类的最古老的经典。
22 岁的时候, 从台南师专毕业的王财贵, 到一
所偏远的小学当起老师来。一到学校, 他找到校长:
“能不能给个班让我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 ”校长愕
然道:“还没有男老师带一年级的啦。”不过, 校长后
来还是同意了。于是, 王财贵开始按照古代蒙学教育
的思路, 带着一伙刚入学的小孩, 从《三字经》、《百家
姓》一直读到《千字文》和《千家诗》, 试图通过这种
“ 三、百、千、千”的启蒙读本, 解决孩子们的识字问
题。他一开始还不太敢整个班教《论语》, 于是就挑了
十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放学之后再读半个小时
的《论语》。后来, 学校换了校长。该校长大概受到日
据时期“小学教师两年换一次”的影响, 认为一个老
师带六年影响太大, 坚决请王财贵另择他班。
这位全球读经推广第一人的首次尝试, 竟然如此
被拦腰截断, 只好“潜龙勿用”了。不过, 这却最终鼓起
了他直接教儿童从《论语》读起的勇气。因为若干年
后, 他碰到那个“实验班”的一些学生, 学生告诉他, 读
了这么多年书, 就小时候读的《论语》最受用———学生
们倒并没有太提起那些作为识字课本的蒙学书。
此后, 王财贵一边读学位, 一边当老师。从本科、
硕士一直读到博士, 从小学、中学一直教到大学。“我
一辈子都在师范体系里面, 也算是一个学教育的
人, ”王财贵说。他曾经师从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
宗三先生———这一点后来屡屡被人提起。
到他45 岁的时候, 还在读博士的王财贵, 正式
开始了“推广”读经的历程, 主要工作就两件事———
发放手册, 发表演讲。
他找到一个企业家, 底气十足地说:“抗战时期
有句口号, 叫‘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
如果你肯出资印10 万份《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
我保证有10 万儿童读经”。王财贵的账算得挺有意
思,“不是说10 本手册发出去就10 个人都接受, 假
如只有1 个人接受, 这个人就开始教孩子, 但1 个孩
子学得不起劲, 不如把亲戚邻居家的孩子招来, 这样
1 个人就会带动10 个孩子。所以说还是10 万份手
册发出去, 就有10 万人读经。”企业家被说动了。10
万份手册, 王财贵准备用3 年发完, 但不到6 个月就
被索取一空。到后来, 这手册被重印过好多次, 从台
湾到大陆, 从国内到海外, 总共发放了好几百万册。
如果说印发手册还可以“巧借东风”的话, 那演
讲却需要全凭自己的血肉之躯了。“一张嘴, 两条腿,
凡是有人要听, 我就去讲。不管是在山上, 还是在海
边, 只要你有诚意, 我就来。五六个人的时候, 我讲两
三个小时, 几千人的时候, 我也是讲两三个小时。”就
这样, 他一讲就是十几年。
在他现在看来, 这两件事几近笨拙, 不过却切实
有效。他获得了最为重要的东西: 口碑。“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到后来, 他的事迹传到住在香港的南怀
瑾先生那里, 南先生的弟子把王财贵请到香港演讲,
然后又请他到海南演讲, 之后又到了上海、北京??
这些事情, 不过在他全力推广读经的三四年之后。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一
个影响上千万人的“读经运动”, 就这样一步一步地
做开了。
很多人以为王财贵必定出生书香门弟, 饱受旧
学熏陶。对此, 他莞尔一笑:“我父母都是农民, 父亲
识得几个字, 母亲到六七十岁才学会写名字”。王财
贵对自己“肚里的货”也很坦诚:“在日常生活或者是
教学演讲的时候, 我随时可以引经据典的范围大概
有10 万字。包括四书、老庄、《易经》还有大概100 多
篇古文, 加上一些唐诗宋词, 仅此而已。现在的小孩
可以整本书的背下来, 我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了。像
我这样从20 多岁才接触经典, 能够有10 万字的涵
盖面其实也不是很困难的。”他自谦地说如今是“蜀
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
他这先锋却作得很洒脱。在应试教育几乎一统
天下的情形下, 要推行至少在表面上与之相左的另
外一套教育理念, 难度是可想而知。然而, 王财贵却
觉得好像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自认为“立于不败之
地”, 因为,“全天下不读经, 只要有一个人读经, 我就
成功一个, 有两个读经, 我就成功两个。”而现在, 在
他看来, 他已经获得了“三千万个成功”, 因为有三千
万个儿童在读经。
这“三千万个成功”的背后, 是一头白发和满脸
皱纹。这些, 不过是一个行者十年跋涉的小小印记。
季谦:
这个人会写文章吶!
连我都被那个王财贵感动了!
王财贵有那么神吗?我都怀疑,
拈来轻快自然,好似在说天方夜谭,但又句句是事实,
文笔赛小楼,
可以作王财贵写照,真好。
2009/11/11 06:50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