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长此而往,未有不成功者.
文章主题: 与孩子们一起读经的日子
季谦:
下面引用由kevin在 2009/06/06 09:15pm 发表的内容:
最开始,我每句话都要带他读几十遍,他才能自己读。而现在,我只要告诉他从哪读到哪。甚至给他留一整天的作业,他就自己在那里学了,根本不用我操心。
妙!
下面引用由kevin在 2009/06/06 09:15pm 发表的内容:
这种教育,在没有开始教的时候,觉得困难重重,可是教了以后,如此轻松而愉快,孩子进步是如此迅速。每一天,看到孩子们,都能让我坚定这种教育的信心。..
长此而往,未有不成功者.
第一,孩子的教育成功,
第二,学堂的发展成功.
要之,学堂的发展,也是为了孩子的教育.等到天下的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了,
我们就不必那么辛苦办学堂了.----虽然说办学堂看到孩子的长进是很欣慰愉快的,但处此时代,教育毕竟是国家的事,国家有许多资源,建校舍推行政请老师有的是资金与权力,是那么方便,.......比起来,我们办学堂实在太辛苦了.是处此时代中不得已的的做法啊.
2009/06/07 07:47am
碧云天:
真羡慕kevin 学堂里那些孩子都那么乖,那么听话,为什么我见到的学堂里的小孩子经常都不愿意读,变着花样和老师“捉迷藏”,讲条件,老师们拿他们没办法,小孩子拿老师可办法多的是
kevin :
下面引用由碧云天在 2009/06/07 03:07pm 发表的内容:
真羡慕kevin 学堂里那些孩子都那么乖,那么听话,为什么我见到的学堂里的小孩子经常都不愿意读,变着花样和老师“捉迷藏”,讲条件,老师们拿他们没办法,小孩子拿老师可办法多的是
我们的学堂也存在类似的状况。并不是每个小朋友都很乖。
我的原则是这样,我认为所有的小孩子都是善良可爱的。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但是他们是可教育的。甚至是可以引导的。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
在方法上,我坚持用正面的语言进行引导,而少用批评挖苦的语言。不是不用,是要少用。
孔子在教育上,也批评和挖苦学生。比如:对子路、对宰我。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时期,要用不同的语言,但是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所谓正面的语言,就是在孩子行为上有进步的时候要鼓励,甚至奖励。 比如:小孩子本来读得不好,你要说“这次也有进步,如果再大点声音就更好了”。如果换种说法“小妹读的声音太小了,应该再大点声”。当然,前一种的说法好。后一种说法其实是在强化孩子的错误。
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做的也不好。在实践中逐渐的摸索。但是,我的概念上,我又信心,在我这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我们从自身方法上找问题。
碧云天:
你上面说的办法,我看到我家孩子的学堂也都用过了,但是孩子都是读了两三年的,有些老师却都是新来的,新老师一来,小孩子们就很快就摸出老师的脾气性情,因此老师总是搞不定学生。也曾经来过有经验有方法的老师,大家都读的和开心,但是很快就走了。所以,我们感觉,读经老师挺不容易的,也挺重要的
42、“中国最后一个传统私塾”主人朱执中老先生逝世感言
文章主题: 代发:朱执中先生讣告
哲萱:
2009年6月8日(夏历己丑年五月十六)中午12时许,“中国最后一个传统私塾”——湖南平江五峰私塾的朱执中先生在家中无疾而终,享年87岁(1923—2009年)。
注:为完成硕士论文,后学曾于2006年赴平江县南江镇五峰村采访朱执中老先生,先生相待甚厚。刚从先生弟子王振华处得知先生离去,不禁愕然。振华说,对先生而言,耄耋辞世,亦为喜丧;对我们而言,阴阳殊途,是个遗憾。诚如是。
先生安息!
后学勇刚恭记
附:朱先生生平相关资料(摘自后学的硕士论文)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持续1300多年之久的科举制度;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各地取缔私塾。建国之后,私塾及其所教授的古书更是历次政治运动批判的物件。因此,不难理解,当平江在本世纪初还存在私塾的消息传开之后,当平江最后一所私塾——五峰私塾2003年封馆之时,为什么会迅速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甚至一度成为重要的公共话题。
平江位于湖南省东北角,属于岳阳地区。北连湖北省通城县、东邻江西省修水、铜鼓两县、省内与汩罗、长沙、浏阳等县接壤。
在平江,老先生提供的私塾教育被称为“教老书”,私塾又叫“蒙馆”。人们用“教新书”代表民国时期新式学堂以及解放后中小学的教育。据《平江县志》记载,1940年全县共有私塾168所,学生4000余人。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平江农村“读老书”蔚然成风,私塾蒙馆重又复兴。最鼎盛时,一个自然村平均有一两所,多的有五六所。至1988年,全县有私塾84 所。有记者对大坪乡扩大村调查,全村1212口人中,读过老书的村民约在百人以上。其中30 岁左右的有30来个人。条件所限,我们不可能对平江私塾作全面的研究。本文关于平江私塾的主要资料来源于对平江五峰私塾的考察。
五峰私塾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南江镇五角村,紧邻五峰山,取名“五峰私塾”。主人是朱执中先生,私塾就设在朱先生居住的老屋中。朱先生生于1923年。朱父为了让其读书明理,学习礼仪,在其七岁时即送入书馆发蒙。朱先生读过十多年古书,跟过六七位老师,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私塾及书院教育。他从1942年左右开始教书,一直教到2003年。中间也因为个人生涯变动而一度停止,但时间不算太长。
教学内容上,主要是学古文、习书法、练写作和做对联。古文内容包括《三字经》、《增广贤文》、《六言杂字》、《幼学琼林》等蒙学内容,以及十三经的一部分等。教学形式上,注重因材施教,上新课时,先生先领读两遍,再给学生讲解一遍,然后让他们去熟读。领读用平江话,那是一种独特的唱读方式。每逢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气的时候,会组织学生外出踏青,在路上吟诗作对,回来之后也可以此为题写作文章。
私塾学生全部来自附近村子。解放前还有几岁时就送来发蒙的。解放后,学生大多数一二十岁,上完小学或初中再到私塾学习。这些学生全为男生,绝大多数升学无望,希望能够到私塾学习礼仪,同时奠定一些古文功底。朱先生平时大概有十来个学生,一生教过的学生估计有几百人。他们学习的时间从几个月到三四年,最长五年,一般学习一两年。在朱先生看来,系统地读老书,从《三字经》学到《离骚》,至少要8年的时间,这很难有学生能够做到。
私塾学费随经济发展水平而变动。到1980年代,朱先生收的学费是3块钱一个月,到1990年代中期,学费慢慢涨到30块钱一个月,这一直持续到私塾的封馆。当然,学费不如公立学校那般固定。
朱先生生有一对儿女。儿子在成都地质学院毕业,现在在岳阳市地质局工作。小学毕业后因无钱上学,曾经跟朱先生读过一年的老书,后又继续上学“读新书”。
在世纪之交,私塾先生或老或逝,平江私塾先后关闭。五峰私塾据说是最后一个封馆的。2003年12月31日,朱先生表示“封馆弃教”,许多媒体宣布:
随着湖南省平江县五峰私塾朱执中先生宣布“封馆弃教”,中国从孔夫子开始的、延续了几千年的私塾教育,终于落幕了。
在媒体的描述中,五峰私曾被称为“复活的乡土传奇”、“私塾的活化石”、“唯一的原生态私塾”;朱先生也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私塾先生”。“五峰私塾”成了当代私塾的符号,“朱老先生”成为私塾先生的符号。对于纯粹的国学爱好者而言,“五峰私塾”、“朱老先生”甚至成为“国学”的重要象征。而朱先生的“封馆弃教”,则成为“私塾教育”的终结。
朱先生的儿子,在岳阳已经买好了楼房。尽管老伴已经去世,封馆后的朱先生,仍然一个人住在老屋中。低矮的老屋四周,围着两层的楼房,贴满洁白的瓷砖。每天清晨,朱先生一般都会在老屋的墙根下晒太阳,抽抽烟,若有所思,若无所想。门前的路上——据说这条土路很快就会铺成油路——不时有摩托车呼啸而过。太阳的光,很快就被四周的楼房挡住,于是朱先生起身进屋。佝偻的身躯转过,恍惚中一个乡土社会的背影,渐行渐远。
传统私塾虽然“寿终正寝”,当代私塾却又“悄然兴起”,二者之间“新陈代谢”的过程几乎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上。从2002年前后到现在,几乎各大城市以及一些中小城市都有叫做“学堂”、“童学馆”之类的“私塾”出现。它们的教学内容和朱先生的私塾相似,只不过不叫“教老书”,而是有另外一个响当当的主题:“读经”;它们也有和五峰私塾相似的教学形式,即个别化教学。
哲萱 :
因李勇刚先生上网不便,托我代其发布朱执中先生的讣告.
闻此讯,亦感悲从中来,愿老先生在天之灵能得安息.
linsihua :
朱老先生的离去,让我感觉到后辈更应该将中国的传统私塾办下去,不能让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私塾教育中断,因为这种教学形式是有效的,有利于这个世界、国家及个人,至于怎么个有利,想必在些不需多解,皆因我们都是有同一意识才一起走到这里来的。
季谦:
下面引用由哲萱转贴李永刚在 2009/06/08 05:34pm 发表的内容: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各地取缔私塾。 ...
听说在台湾,在我还没出生的那个年念,即被台湾历史称为「日据时代」的时代,亦即中国人所谓的「台湾被异族统治」的时代,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种「皇民化」政策--想办法要让每一个台湾人都变成「日本天皇」的子民的政策--于是严格取缔「汉学」--即读「中国书」的私塾。
我不知道那时南京政府为什么也在隔岸取缔这些「读中国书」的私塾?--难道国民政府也在为了哪个「异族」办事?--让中国人都变成美国人?英国人?德国?法国人才甘心?
所以,我常说,国民党是破坏中国文化的始作甬者。日本战败后,本来台湾人非常欢迎国民政府的。但国民政府到台湾来了以后,虽然没有继续取缔私塾,但把五四那一套白话文教育带到台湾,处心积虑让台湾「全盘西化」,铁腕实施白话文「义务教育」的结果,私塾比日据时代还要没落,至于完全沉灭--台湾的国学私塾不是灭在日本人手里,而是灭在中国人手里。几十年来,台湾人的国学教育景况比日据时代还要荒芜。
不过,台湾永远是中国文化的守护者!台湾正以读经的方式接上中国文化教育的统绪了!
下面引用由哲萱转帖李永刚在 2009/06/08 05:34pm 发表的内容:
2009年6月8日(夏历己丑年五月十六)中午12时许,“中国最后一个传统私塾”——湖南平江五峰私塾的朱执中先生在家中无疾而终,享年87岁...
读经私塾在海峡两岸日益普及,文化复兴有望,中华儿女将重新认祖归宗,愿朱老先生瞑目安息!
2009/06/08 08:17pm
43、 办读经学堂制订教师家长必读文章之必要性
文章主题: 德谦学堂教师必读目录 吴亚波
季谦:
前时曾见在谦学堂有「读经教师必读」,今德谦又有一套,好像更为精选,甚令人喜。
要做一件事,须先明其理,所以办读经学堂的主事者,整理出一些重点言论,让老师或有意要让孩子读经的家长确实读过,乃至一读再读,让他们确实明白其中原理,若知之而有愿者,自会认真做去,一心一意,无怨无悔。若知之而不愿者,自会早日离去,以免似是而非,造成当时模棱不安,他日还会有被欺蒙之错怪也。
处此自由时代,应有自由精神。要享真自由,必须自我努力,必须自我成熟,从自己之见识中选自己之所愿,旁人概不能负责也。
虽然这里边大部份是我的文章或讲辞,我有时也会把它当别人的文章读一读,觉得大体还值得一读。
心想:如果能顺便注明原出处,可能更佳。
2009/06/14 08:24am
44、时常发生这种乌龙事
文章主题: 近谦学堂征才(颛顼)
季谦:
似乎有些糟糕,
刚刚基金会开董事会,
来自高雄的徐锦文董事,在会后一定要我当场为数个月前已经为之命名的高雄朋友的读经学园题字。他说,他们为了我的命名而申请改名,已在政府立案了。原来他叫我写的竟是:「近谦经典学园」。
如此,就有两个近谦了,一在高雄,一在天津,
不知两学园同意否?
还是谁想改动一下?
时常发生这种乌龙事,
我好像需要有一个秘书了,
不过,跟我久了,近朱者赤,
恐怕那秘书会比我更胡涂,
那,还是免来的好。
(这也算作顶了一下)
2009/06/13 10:38pm
45、国士胸罗廿四史,村童背诵十三经
文章主题: [转贴]遂昌王财贵经典学校家长请进
季谦:
读经学生课外能到郊外活动,令人羡慕。
其实不必羡慕,我去过那所学校,那所谓的郊外,可能只是学校围墙外,因为整个学校就在山野间。
在较古早的时候,「通都大邑」是令人向往的,那个阿Q不是去了一趟城就自以为不可一世了吗?曾几何时,「郊原野外」变成愈来愈奢侈的名辞。若让郊原野外,也弥漫着读书声,那就是太平景象了。我曾经喜爱这幅古人的对联:
国士胸罗廿四史
村童背诵十三经
请问当今几个熟稔廿四史的国士?而背诵十三经的村童正徜徉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湖山乡金竹村以及全国各地的山野间。
发照片时,如果每张或选张下一行注解,可以让观者领会更多。
2009/09/29 07:37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