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回归,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文章主题:(读经)教育回归,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lzxn: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我们经历了从1840到2000年的曲折、屈辱,终于看到了光明。我们可以认为1910年进入了深渊,1940是黎明前的黑夜,1950中国人终于站起来了,1980重新开始了崛起之路。今天我们是更加的自信了,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我们的教育。
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这应该充分的肯定,特别是西方教育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它完全超过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经验,它的实验、研究完全应该引入。但这是不是就等于我们应该抛弃我们的传统教育呢?
非常遗憾的是,当时我们走上了一条全盘西化的不归路,最终撞到南墙。今天才发现,原来我们不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无是处,而且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也并是一无是处。在人的成长初期,大量进行经典的积累,这是我们传统教育中最放光的一笔。
在小学教育阶段,大量以机械记忆为主的积累已经成为了必然,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的必然。经典诵读已经成为了无数教育专家的共识,已经成为了无数有识之士的共识。
不管之后还会有什么争论,都不可能再阻挡人们重回传统的脚步,正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前,国家已经把经典诵读纳入政策层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无数的家长充分肯定诵读活动,无数的学校逐渐展开经典诵读活动,都让人感觉这是一股巨大的洪流,势不可挡。
基于经典诵读活动而引起的教育变革,那才是根本性的,将会是对素质教育产生根本的影响,并将会对中国的教育变革带来实质的推动作用,这将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如果看不到这一点的人是不值得与之交流的。
lzxn:
在90年代,我就强烈的感动了回归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由于个人的知识有限,找不到切入之路,走了无数的弯路,去年才接触到王财贵教授的理念,当时就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我茅塞顿开——原来古文是这样学的!!!
在90年代,我就收集了大量的国学书籍,始终不得门而入。从这个角度而言,实在是感谢王教授。
当时古文学不懂,最后选了《曾广贤文》来读,当时也只是读读而已,因为有个别语句的理解拿不准,结果又对读《曾广贤文》产生了怀疑,害得我没有勇气去背下去,就放在了一边。
后来小孩也上学了,就让自己的小孩来背,但当时不知该何时背,一直拖到上小学,并大量识字之后。现在才发现是太晚了。
《曾广贤文》勉强会背了,才感动它太浅显了,还是王教授说得好,应该从《论语》开始。大学、中庸、道德经、孟子、孙子兵法这些应该坚决让孩子背。
季谦:
lzxn
之感深矣,故其言之切矣。
2009/01/13 07:24pm
lzxn:
我让孩子读经,确实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小孩老是不愿意,这可真是把我愁死了,每次几乎都是我督促才背,真是头痛.读100遍真还是头痛的事,读二三十分钟就不愿干了,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就像王教授当时教他的大女儿一样,不愿意干。要长期坚持下来确实不容易,看来真还得想点儿办法才行,毕竟主要是在家里诵读。
以前,我只是想让孩子就背背《增广贤文》,以为只要能够懂得一点作为中国人应该如何为人处事就行了,没有太强求。现在想来,确实应该多给孩子压力,做不好就不要想其它的,把读经作为第一任务,应该让孩子有这样的认识,把读经摆在第一位。
kevin:
孩子不愿意读,几乎是通病。很多人也并不是不认同读经的理论,多半都是因为孩子不愿意读而放弃了。
从来没有一个家庭因为孩子不愿意上学而放弃的,但是不愿意读经,多半就都放弃了。
这不是不认同读经教育,而是对读经教育的认识不够。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吧不够。该教的就必须教,不喜欢也得教。该读的就必须读,不喜欢也得读。在这个问题上,是不能跟孩子讲什么条件的,更不能将喜欢不喜欢。就像饭前便后要吸收一样,必须的。
孔子说“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行之者,一也”
思雨文文:
楼上说的很对,读经女儿刚开始也不愿意。坚持下来就好了,现在养成习惯啦,早上吃饭前,晚饭后是读经时间,刚开始哭哭啼啼,现在没有那种情况拉
lzxn:
我觉得读经的意义实在是太重大的,于个人、于家庭、于民族、于社会、于国家,其重要性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
我的孩子读经,现在进入了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相当于进入了“相持”阶段,成绩有一点儿,不大;又好像还看不到尽头。
现在我是不想放弃了,一定要尽力坚持,就算是断断续续,也还是要断断续续地坚持。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读一点儿,算一点儿。
季谦:
下面引用由lzxn在 2009/01/13 09:35pm 发表的内容:
我让孩子读经,确实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小孩老是不愿意,这可真是把我愁死了,每次几乎都是我督促才背,真是头痛. ...
kevin 的回复不错。
我总认为;若父母或老师能「坚持」,则必有「动人」之效应。
此之谓「心法」。
其实,说「坚持」,也非一般所谓的坚持,乃是有一种「明白而确定的信心」。
此「信心」的内容有二:一、对读经理念的信心,即真的完全明白「读经是最好的教育」,时常告诉自己:「我正在给孩子世间最好的礼物」;二、对人性的信心,即真的完全明白且相信你的孩子是人、是活的、是有希望的、是有灵性的、是能长进的、是向往于充实饱满的,等等等等。(一般人都先把孩子看成动物、看成死的物体、看成他这辈子是来混日子的浑球、是来讨债的、反正长进不长进他也无所谓,等等等等,这样,这个孩子读不读经,真的无所谓了,又怎能「坚持」呢?)
对真理对人性有信心,是谓「有道」,能体道行道,谓之「有德」。
孟子说一个有德者:「其生色也,睟然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信心充分,非教读经不可的父母或老师,身上就有一种「气」,会产生一种「磁场」,于是会有「动人」的「效应」,此效应,何止止是动了人?实则亦动了「天地鬼神」。
此易所谓:「先天而天弗违」之道也。「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当然,人还有「后天而奉天时」的一面,故如何既有内在坚定之信念,而又出之以慈柔之颜色,则在父母师长之聪明智巧了。
但,若自认为无智无巧的老实人,则只是坚定的信念,亦就足够了。因为,如果只在严毅的规定下老实的读,当然带有很大的勉强性,所以起初孩子一定会有逃避甚至是怨怼的现象,但不要慌张恐惧,因为这是人性(人的动物性、现实性),是人之常情。但坚持的日子一久,儿童之灵性,自能体会出父母师长关爱的真正心意,而信之而亲之而爱之了。
如果父母和老师对人性的信念本来就不很够,只是道听途说,只想试试看,或功利心太强,太急切,不是从人性的光辉中得来信念,则其「心」已乱,其「心法」已自取败象了(乱的心,造成乱的效应,亦是「心法」呀),那就什么事都做不好了——纵使一时虽好,也不好!反之,毫无技俩,只是老实而行,纵使一时不好,终将好,是谓大好。
祝福天下父母老师,共勉之!
2009/01/14 05:37pm
lzxn:
非常感谢王老师的指点--毫无技俩,只是老实而行,纵使一时不好,终将好,是谓大好。
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实在是太需要经典的润泽了。就我个人的受教育经历而言,就明显的感到需要经典的支撑,否则我真是会痛苦。
我们的道德教育存在重大的缺陷,空洞的说教几乎没有一点儿用。就我们社会当前的道德体系而言,也是有问题的。我们大陆现在是强调社会主义道德观,共产主义道德观,我觉得这是无可厚菲的,但是它里面的内容太空洞,需要充实。特别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那远远不及儒家思想来得深刻。
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层面、阶级层面、经济层面的研究水平是儒家思想远远不及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产生在相应的经济水平之上的意识。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个人修养方面,则远远不及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思想传入中国,我们从小基本上就是受到相应的教育,但是总感觉还是要缺点儿什么,最终发现,缺的是传统文化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其产生的背景本来就不是解决个人道德问题,因为在西方有基督教作为道德的底线。我想说,我们诵读经典,并不等于就抛弃西方先进的理念,就像在台湾不可能放弃选举政治一样,在大陆也不可能轻易就放弃马克思主义。
不好意思,在这里议论马克思主义,纯属个人观点,不要强求。
但是对于传统的执着,对于传统的继承,对于经典的诵读应该是坚决的。
不知王教授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次危机,最终还走到了今天,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够兼收并蓄。
儒家思想经历了几次与外来文化的大碰撞,其中儒家思想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的竞争是最激烈的,但是最终我们中国人将两都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也可以说是将佛教进行了中国化,变佛教使之适应我们中国,而儒家文化则一样独立发展。
今天,儒家思想面临的是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中国大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与马克思主义冲突和磨合,现在的表现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进行再次中国化,所谓的中国特色化。
我想,这种碰撞在台湾也肯定存在,只是形式不一样而已。
不管怎样,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遗产,我们是不应该轻易的放弃的,目前我们虽然不能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但是我们同样不应该放弃我们的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更不应该放弃自己“母乳”的润泽。
就中国大陆的政治而言,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同样也存在其它的政治主张,只是不占主导地位而已;思想意识而言,是有多种形态并存,多种文化形态并存,并且应该允许多种文化并存,让各种文化相互竞争涤荡。
就是从这个层面,我们也应该大力发扬儒家文化。事实上这也是大陆发展儒家文化的最大顾虑,担心因此就将马克思主义给“演化”掉了。我想如果能够让大陆的主政者消除这个顾虑,儒家思想肯定还会进一步发展。
今天,在中国大陆基本认可了儒家思想,并且已经不是怎么担心因此而抹灭马克思主义,并且在积极的利用儒家思想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儒家思想,读经诵典还将进一步发展。
不过,在大陆现在主要还是处在“利用”儒家思想的层面,不知王教授会不会介意。我想也不必介意,好的东西是不怕别人利用的,好的东西就是让别人利用的。占不占主导地位并不能说明什么,是金子它迟早是会发光的。我们对儒家思想有信心,就不必担心它被抹掉。
个人观点,不强求一致。欢迎指导
lzxn:
我觉得在大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回避,那不符合儒家的实事求是的主张。
说到“实事求是”,我就想到了中国共产党,想到了毛泽东,想到了岳麓书院大门上的题字,想到了儒家思想,想到了儒家经典,想到了今天的经典诵读。
季谦:
下面引用由lzxn在 2009/01/14 06:27pm 发表的内容:
...在大陆现在主要还是处在“利用”儒家思想的层面,不知王教授会不会介意。我想也不必介意,好的东西是不怕别人利用的,好的东西就是让别人利用的。占不占主导地位并不能说明什么,是金子它迟早是会发光的。我们对儒家思想有信心,就不必担心它被抹掉。
同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儒者求之久矣,立之久矣,知人亦久矣。
儒者,唯人类理性以发皇,唯天地光明之透露,唯道是从,唯德之行,身通德慧术智,而不伎不求,和而不同,中立而不倚,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儒者不与世争,自朗朗千秋万世;世之与儒相抗者,皆不旋踵自取灭亡耳。亡之者,非儒者也,乃人性也。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2009/01/14 09:40pm
2、 语文课的出路:回归传统
文章主题: [转贴]光明日报文章:中国语文课教育的悲哀
lizehui:
2008年12月15日 09:00:26 来源:光明日报
三十年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效果很差,”“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十五年前,北大中文系朱德熙教授说过:“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简直是摧残儿童!”
五年前,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文教育面临一个悲哀,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中国语文高峰论坛”与会的许多教师和作家承认:“语文教育效率不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日俱减”。
语文问题的解决是愈来愈紧迫了!
语文界的同仁一直在不懈地探讨语文的出路。三十年时间,有关语文的出版物多不胜数,以传统的、现代的、甚至最时尚的理论给语文教学诊治疾病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可是语文还是重病缠身。也许人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汉字、汉语与汉文化的关系。现在通行的文本解析的教学方法是从西方传入的,数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不切合中国国情。中国的语文教育应该打上鲜明的“中国制造”标记。为此,我们有理由把目光转向弃置已久的传统教育。
社会上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就是语文教育,但实际上两者却大异其趣。传统教育,注重人的道德品行、人格操守培养,秉持“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来教育学生,以期最终“化民成俗”,建设一个有利于“建国君民”的社会;现代语文教育注重的是学好语言文字,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个工具来学习各种人文科目和自然科目,参与社会生活。简单地说,传统教育重在“传道”,而现代语文教育重在“传器”。传统教育有一套沿袭两千多年的主干教材,这套教材代表了中国的主流文化,所以学生从幼儿到成人都接触到系统的文化。而现代语文教育的教材却时时翻新,忽而“姓”政治,忽而“姓”文学;忽而重名文,忽而又讲实用,始终“居”无定所。传统教育,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指导兼督导,学生的主要功课是朗读和背诵,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不过数年,不但对中国文化能入其门墙,初涉堂奥,而且自然“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语文教育,老师充当主角,学生是配角,课堂上,老师占用大部分时间,滔滔而讲,学生枯坐堂下,恹恹而听。课下,老师疲于备课批作业,学生题海苦渡,教学双方如牛负重,怨教怨学“蔚然成风”。传统教育以科举考试为驱动力,考题要求学子站在文化的角度解决与修身治国有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钻研文化。语文教育也以考试为动力,偏重于操作层面的表达能力考核,所出题型大多是文字的片断,引导学生注重语文的细枝末节,这既严重阻碍了语感的形成,又远离了文化。以上所述是两者区别的荦荦大者。最后的结果是明显不过的,传统教育下的受教者语文功底扎实,常常是未到成年,写字、作文、思想已相当可观,传统文化也得以继承。语文教育的受教者,则虚掷年华,十数年过后依然是“大多数不过关”(吕叔湘语)。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非常生疏、淡漠。换言之,他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认同心理,更别说亲近感、眷念感,由此弱化了他们的国家意识。因此很大一部分精英学生负笈海外后,便毫不犹疑地选择留居异域。这和过去的留学生是有明显区别的。传统文化缺位的语文教育对此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传统文化的书籍都是用文言记录的,学校教的却是白话文。这是继承的最大障碍。科学地看待文言与白话的关系,恢复文言的应有地位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百年前,文言被打入“冷宫”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因为它是记载传统文化的工具,传统文化既遭贬黜,文言也罪责难逃,在一片声讨中被迫逊出历史舞台。二是文言被认为是封建统治阶级“愚民”的工具,所以要故意造成它的烦、难,不让民众介入。三认为文言是“僵死”的,难懂、难学,白话是鲜活的。要开发民智,就必须废止文言提倡白文。三种理由看似有理,实则似是而非。文言的形成有悠久的历史因素。中国地域广大,方言复杂,各地的人操不同的口音、用不同的词汇、甚至不同的语法,根本无法交际,只能靠统一的汉字和统一的书面语——文言文来交流。所以是中国的国情选择了文言文,使它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莫大功臣,把历代统治者推行文言归因于利己的统治,这是滥用阶级分析。其次,旧时代民众之所以不能掌握文言,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政治上无权利、经济上受压迫,教育未能普及,与文言的所谓“难”学风马牛不相及。可见,当年文言的遭贬遭弃,虽然是社会革新浪潮所致,但确是缺乏理性的盲目行为。
对于文言还有论述的必要。这种书面语存在至少三千年了,它的优点在于端庄文雅。传世的文言文几乎都是“思无邪”的,尤其是儒家文章,符合明道、传道的传统,历代都不允许淫思邪念和粗辞鄙语进入它的语用系统。其次是简洁精炼,妥帖适宜、字无可删、句无可削是它的行文标准。其三,它是汉字运用的典范。汉字是单音节的音意文字,在同音字众多,声调不一的语言环境中,汉字的单兵作战能力非常强,文言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探讨文言文对白话文的作用是饶有启发的。当年斥文言倡白话的风云人物,如胡适、鲁迅、郭沫若,哪个没受过文言的熏陶?文言给了他们厚实的文字功夫,所以一旦改写白话(注意:他们可没上过新式语文课),个个都是圣手。毛泽东、朱自清、闻一多等人也是这样,他们自幼饱读经史,改写白话,无论政论、散文、诗歌都能盛行当世,垂范后昆。凡从文言这条路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如钱钟书、吕叔湘等人,他们厚实的基础也离不开文言的底子。这足以说明,文言能使白话的表达更简练、更贴切、更精致、更丰富。朱德熙先生曾感叹上世纪50年代后培养的学生“窄”和“漏”,我猜想这与文言的失势失尊不无关系。时下,母语使用的环境很为严峻。传统文化的背景已完全隐去,一些浅显的文言词语已难倒了许多学人;各种粗俗鄙陋的话语堂而皇之地流行于世。大部分人字写得七扭八歪,错别字连篇,孩子造句闹出“我的童年很性福”的笑话,高中生写出“腊炬成灰泪屎干”的尴尬,大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每况愈下。新一波的语言文字混乱现象正向我们涌来,而且是大范围的、空前的。面对这样的现实,有必要彻底改变语文的生存状态。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语文界和学术界一直在为语文诊脉治病,但收效甚微,似成绝症。另一方面,八十年代初中央就对整理我国古代典籍发出指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寄予厚望。我们何不折回到传统的路子上去呢?两千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这条路是可行的,它造就了历史上群星灿烂的文化人,其中含有每个时代的文化“大家”,它使得一个悠久的民族有了精神的文化寄托,它使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新时代的语文教育,我们可以从内容、教授方法上适当改造它,使它更有效、更完善。汉字、汉语、汉文化在世界上都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回归传统,就能使它们并驾齐驱、齐心协力,承续教育传统,再为中华文明铸造辉煌。
中国的文化正在走向世界,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但同时又感到身为中国人自身的文化修养还很不够,这是语文教育造成的。拖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问题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大量蒙学读物、国学书籍已在出版;许多地方自发地出现了私塾式的教学;古代诗歌散文的朗诵活动此起彼伏,使人感到人心思“归”的涌潮已经出现。万舟待发,只欠东风。我们真切希望每一个国人,无论其身处何方,无论其所事何业、无论其所居何位,通过语文教育,都能对中华文化有一份敬畏、挚爱之情,都能受其熏染,明晓其要义,我们寄望于这样的语文教育。我们深信,经过一、二代人的努力,语文的沉屙顽症一定会彻底治愈,一定会为中华文明续写新的辉煌篇章!(马智强)
季谦:
百年沉寂之民族心声,
终于从地底奋然出现
在代表党的报纸上!
照理,这篇文章应发表在伟大的五月四日。
不知谁保有当天报纸原件,
请寄给我,
我要影印给台湾的教育部和总统府,
因为是他们把五四精神带到台湾的。
这篇文章应该有后续,
否则,
也不能让人知道实际的做法。
2009/01/09 10:19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