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00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隐恶扬善与去恶扬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4 15:2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隐恶扬善,语出《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邇言,隐恶而扬善。”

读经圈的家长和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趋向,那就是“隐恶扬善”,对于读经圈的不良现象总是隐忍不发,对于读经的效用总是做乐观鼓励。我个人认为,这不见得是个好习惯,在某些时候要改一改,改成“去恶扬善”可能更好一点。

您的看法是什么?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1-24 15:2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60 金币 +60 收起 理由
木兰花慢 + 10 + 10 支持一下!
wanyi77 + 50 + 50 好话题!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1-24 16:27:39 | 只看该作者
“隐恶扬善”不只是读经圈的不良现象,它是中国部份人的一个共性,怕惹事,还有就是太善良。
“去恶扬善”,非常赞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24 16:50:09 | 只看该作者

去恶扬善,估计很难

嘻嘻,我看很难。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难在什么地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24 18:34:3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能“去恶”,当然皆大欢喜了,不过“去恶”,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只有自己能去自己的恶,别人只能提出批评、建议,自己不想去,谁能代替别人去恶?

所以这“隐恶扬善”,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24 18:38:1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题目,我想了许多,就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上面只能表达了一部分我的看法,下面转贴一个,人家文化人就是能说出某些咱们有口说不出的意思:

隐恶扬善与嫉恶如仇
作者:■钱 翰

  《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过去一直不懂这句话,或者当作某种传统之礼而已,或许仅仅只是一种虚伪。如今,年岁痴长,慢慢对于这一言半语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在今天的各种评论中,有一个词常常是用来做褒义词来夸人的,就是“嫉恶如仇”。一个以最坚决、最不容忍的方式嬉笑怒骂社会丑恶之人,常常被人夸奖有这样的光彩,鲁迅先生的“一个也不宽恕”也是时髦的语言。《中庸》是随着孔家店被打倒的,现在跟着孔子渐渐复兴。那么到底是应该学习古人的“隐恶扬善”,还是今人的“嫉恶如仇”?
  如果一个人“嫉恶如仇”,真的能凭借他的“不宽恕”、批评甚至诅咒,把那恶从社会上除去,虽然“如仇”有些暴戾之气,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只可惜,我常常见到一些人,他们做恶事,是因为他们知道或者认为别人也做恶。一个被抓住的小偷是忿忿不平的:“既然贪官们能够贪几百万,几千万,我拿几个子儿算什么呢?”实际上,如果一个人相信这个世界上其他人都在做坏事,他的内心就更难以防范做所谓“小恶”的冲动:“我虽然做了一点坏事,可是我还算好人吧,比别人总还是好得多。”这样的心理怕也算是“人之常情”。对社会的恶的揭露和批判恐怕很难起到消除恶的效果,反而容易引起恶的蔓延。然而,如果一个人时常看到他人的善行,则更容易受到感化。凡人都是从众的,倘若他以为“众”是善,则易于从善,倘若他以为“众”是恶,则易于从恶。
  当然,在社会中,对恶的揭露本身会构成对恶人的威胁,迫使他们夹起尾巴,不能放肆,或者对某些人构成强有力监督,从社会监督的角度有合理的因素。然而,揭露和表现恶是一把双刃剑,从教育和人心培养的角度说,常常看到、听到恶行,很难对人心有好处。
  至于说“嫉恶如仇”,作为一种品行,恐怕是难以成立的。我几乎可以说,“嫉恶如仇”是最容易的。倘若我们进入任何一所监狱,就可以发现,所有的罪犯在抨击社会上都不遗余力,在“如仇”上面,他们与学者只有水平的差距,没有态度的不同。发现别人和社会的缺点,加以批判,这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十几年前,这门功课我就学得很好了,已经用各种哲学、社会学和美学的理论对社会之恶进行系统地批评。但是我的品行并没有随着对社会之恶的抨击水平之提升而变得更加高尚起来。多年后,我才发现,真正重要的功课,我还没有学会,就是发现自己的过错,然后清除。颜回的“不贰过”简直就像一个神话,令人神往,也令人惭愧。一个人面对自己“嫉恶如仇”,面对社会“隐恶扬善”,恐怕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吧。 (作者为文艺学研究所讲师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6 金币 +16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谢谢参与!
石心 + 5 + 5 精品文章!
空山泠雨 + 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24 19:21:15 | 只看该作者
隐恶扬善与去恶扬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24 20:48:5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24 20:58:42 | 只看该作者
舜隐恶扬善,人家是舜咧。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舜分得清,你分得清吗?善恶都分不清,你隐的哪门子恶,扬的哪门子善?

人哪,踏实点吧,先学会说人话,然后能够诚实点,就很不错了。

搞那么些花招,虚伪得很。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木兰花慢 + 10 + 10 真是个辣版啊,嘻嘻!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很直接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08:4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cicie 的帖子

钱翰先生批评的“嫉恶如仇”实质上还是一种躯壳起念,甚至还不如儒家所反对的“恶恶丧德”。因为“恶恶丧德”首先还有一个善恶明辨的手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09:08:35 | 只看该作者

隐恶扬善?

据我所知,孩子教育与父母孝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假如我得知父亲有脑血栓和心血管疾病的先期迹象,那么,他喜欢吃油腻这一饮食习惯,对于他的健康而言,肯定就是不良现象了。我说还是不说呢?

怎么说,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说了,他听不听,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现在只问,说还是不说?隐恶还是不隐恶?

答案显然是:必须说,即必须“扬恶”。
这个时候,“扬恶”本身就是善。(再次强调:“如何扬恶”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

假如我因为父亲很凶,很刚愎自用,说了也没用等等一系列利弊权衡,
最终决定不告诉父亲,即“隐恶”,那么这本身就是恶——从动机到行为都是恶


这里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一个“是非判断”问题。人们通常以为“是非判断”是很简单的事,或者,很多人甚至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是非判断”到底对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8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25 , Processed in 0.080502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