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69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驳韩国“狮子型”教育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31 15:3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引用<i>[“狮子型”教子法其实就是“让孩子面对现实、从逆境中找出解决方法”的一种教育态度。越是爱孩子就越该放手。
在韩国,一种新型的教子理念正在悄然流行。那就是“狮子型”教子法,这种教子理念缘于狮子育儿的方式:森林中百般险恶,连被誉为“森林之王”的狮子也不敢轻忽怠慢,即使是幼狮也从一开始便让它面对真实生活,只有这样,它才能迅速地得以成长。
狮子是群居的动物,幼狮生活在这个群体里,表面上看来,似乎无忧无虑,每天只是互相打闹、玩耍,其实,玩中暗藏玄机。在玩耍中,幼狮学会并得到了许多东西:这种玩闹增进了小狮子的脑部发育,锻炼了它四肢的灵活性;学会了尊敬团体中的每个成员、学会了交往的礼节,也间接学会了忍耐、谦让及欣赏其他人。
韩国人认为,孩子其实也是如此,他们不可能一生都在家长的羽翼之下,受成人保护,最终他们还是要独自走向社会、独自面对问题,既然如此,何不让他从小就学会这些基本的生活之道呢?
所以,韩国的家长们开始向森林中的狮子学习了。
有一次,在韩国汉城街头的一家商场里,我看到这样一幕场景:一位母亲提着手袋,静静地站在一旁,而她四五岁的儿子,正坐在地上大哭。那哭声听起来让人不忍,觉得这位妈妈是个铁石心肠。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和这位妈妈聊起来。
“他想要那辆遥控车。”这位妈妈说,“在出门时,我们已经定好,不会再买遥控车了。他不遵守协议。”“可是,他毕竟是个孩子。”我不理解这位妈妈的做法,“他那么小,而且哭得这么可怜……”
“无论怎样,”妈妈斩钉截铁地说,“他必须遵守诺言,这是不能商量的。”听了这位妈妈的话,我只好哑口无言地走开。直到孩子哭闹累了,才老老实实地走到妈妈身边,和妈妈一起离去。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忽然觉得,这位妈妈就象一只母狮,她正在教他的小狮子学会通用的规则,而且,坚守原则,毫无弹性可言。
还有一次,是在游乐场。一个孩子要玩空中缆车,这是个惊险刺激的游戏项目,可那个孩子的爸爸却让他独自去玩,自己只是站在入口处等他。我走过去和他攀谈,原来他并不是没有钱再买一张票,而是因为他要让孩子明白,既然他要玩这个游戏,就要独自面对惊险和自己的恐惧,并学会调整、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
这又和狮子的育儿方式不谋而合。刚出生不久的幼狮经常会被公狮推到岩石下,让幼狮从跌倒的困境中想办法找到爬上来的路。公狮或母狮即使看见幼狮遇到困难都只是远观而不干涉,只在面临生命危险时才伸出援手。它们保持着保护的安全距离,却不是零距离,这同样也是种爱的距离,只有在这种距离之下,幼狮才能学会独立。
在韩国,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家长们都认定,采用“狮子型”教子法,最终会将孩子培养成狮子一样坚毅、勇敢、独立自主的人,反之,就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在森林中无法生存、自保的废物。
基于同样的理由,韩国家长们觉得,教育孩子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并不复杂,就像狮子一样,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不了解孩子的父母,即使买了昂贵的教材也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了解孩子的家长,即使是废物利用做出的教具也能教出聪明伶俐的孩子。
像狮子养育幼狮一样教育孩子!这是韩国“狮子型”教子法的精髓所在。在这种观念的支撑下,我们不难想像,韩国的孩子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i>


有没有发现,实施这种教育有一种前提,就是父母始终都在孩子的身边。即使孩子在一旁大哭、甚至在地上耍赖打滚,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愤怒、恐惧,父母都要全程陪伴,这是无形的感情支持。很多文章中都曾提到过,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最好默默地走开,或平静地对孩子说:“我就在隔壁,哭完后你可以随时来找我。”看似是一个好办法,总比痛打孩子一顿要理智的多,但由于年幼,孩子的自我控制和情绪调整能力都还很欠缺,这时将孩子独自丢在可能他很久都无法摆脱的消极情绪中,会给孩子带来心灵创伤。如果父母们不能积极地帮助孩子摆脱这些心灵创伤,日积月累,会使孩子出现一些不自信、孤僻等表现,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我觉得“狮子型”教育完全可以进一步改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一起去适应哪些对于他们来说,暂时还很难克服的规则和难以克制的不合理欲望。那位在一边只是看着孩子哭泣,不做出任何反应的妈妈,完全可以去积极地拥抱孩子,对孩子亲切地说:“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不能买那辆遥控车,你真的很难过。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其他需要的东西要买。妈妈爱你!”注意,这里至少向孩子传达了三层意思,第一,你同情他,并且替他说出了引发他难过的根源,这样会使他感觉好些;第二,你向他解释了不能买的理由,这比不解释肯定要强,这里千万不能提到孩子之前的承诺,譬如:“出来前说好不买的,你不听话,下次再也不带你出来了!”如果你说了这句话,孩子会哭的更凶,而且本能地抵触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即使你说的句句在理,他才不管呢!何况“下次再也不带你出来”这类的保证永远无法兑现,用多了这些无用的威胁,会使孩子根本不相信你对他的警告。第三,最后一句话很重要,孩子可能会认为,你不买是因为不爱他,虽然有些家长不擅长将爱挂在嘴边,但必要时希望还是能够说出来。除了语言上的抚慰外,还要配合肢体的抚慰,轻轻地抚摩孩子的背部、手背,亲吻孩子的脸颊,都有利于孩子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能清醒过来正确看待自己的错误。孩子的错误不要当时指出,可以在事后或睡前轻描淡写地提醒孩子。以上这些很难在人来人往的商场闹市进行,那位母亲完全可以将孩子抱至车内,或人少的角落处理,这样也不至于让路人觉得这位母亲教育孩子过于严厉,而且也不会影响到他人。
建议各位读一下《倾听孩子》这本书。只有充分理解孩子心灵,才能进一步讨论怎样有效地实施教育。教育的前提首先是要爱孩子,尊重孩子。一味地强调坚强,结果可能看到的反而是孩子在困难面前的退缩。成人也经常怀念幼时父母温暖的怀抱,特别是在受到伤害后,这种记忆尤为深刻。父母温暖的怀抱是孩子在遭受挫折时恢复自信和力量的港湾,只有获得足够的爱和抚慰,才有更多的自信去面对困难,才有更强的力量去克服挫折。我不希望我们的父母被韩国式的教育误导,让我们和孩子共同面对挫折,哪怕只是在一旁默默地陪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8-31 15:49:28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所有的教育都有前提,就是孩子是否知道“一切源于爱”,如果孩子知道父母爱他才教他,ok了,可以进行教育了,否则,就得在教育之前告诉孩子“我爱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8-31 16:09:49 | 只看该作者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最好默默地走开,或平静地对孩子说:“我就在隔壁,哭完后你可以随时来找我。

我就这样对偶宝宝下的黑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4-8-31 16:46:52 | 只看该作者
引自http://zzmmttm.vip.sina.com/qinting.htm


倾听孩子[/SIZE=4]---家庭中的心理调适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当孩子恐惧的时候、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当孩子愤怒的时候。。。我们怎么办?怎样做对孩子最有帮助?
长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帕蒂.惠芙乐认为,孩子的“不正常”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本书是她和她的同事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的结果。内容通俗易懂,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切正常--活泼、好学、懂事、听话。当孩子显得不正常时--例如,情绪低落、大哭大闹、好发脾气、厌恶学校、不可理喻时,我们常常感到无计可施,自己也变得情绪恶劣,只能运用做父母的权威,采取“高压政策”,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长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帕蒂.惠芙乐(Patty Wipfler)认为,<B>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健康。</B>所以,当孩子有“不正常”表现时,我们父母<B>应该通过倾听给孩子以最好的关注</B>。

节选:
<B>第三章 孩子哭泣的时候</B>

一、当接子开始哭泣的时候
二、哭泣是自然的康复过程
三、小事情会引发大的情绪波动
四、欢乐时刻常常会把以往积存的不快带出来 

<B>五、倾听者须知    </B>

当孩子哭起来,你准备倾听他时,你最起码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先检查孩子身体方面是否受到损伤,或环境是否有危险。如有,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比如,把夹住孩子手指的玩具松脱开,扶起压住孩子腿的自行车,拦住被惹恼了的可能要动手打他的兄弟姐妹或游戏伙伴。做这些事时,尽可能保持平静。   

2.不要流露出不安,也不要给以忠告   

既然你来到孩子的身边准备倾听他,孩子就会寻求你的帮助。你的忠告,或明显的不安,只会妨碍他理解所发生的事。例如,如果孩子哭是因为奔跑时摔倒了,你只需搂着他,听他哭。你可能很想责备他的不小心或想告诫他要当心有水的路面。不要这么做。孩子哭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感受和你的存在上,对四周事物全不在意。他已把注意力收拢在康复过程的进行上。否则就无法完成该过程。不要对他说什么他要是小心些就不会摔倒之类的话,因为那会分散他的注意力。他哭的时候,听不进你的忠告,你的任何责怪也只会加深他受到的伤害。孩子哭够之后,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会急切地想知道刚才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你只需点到为止。说句“瞧见你刚才摔倒的地方了?那儿有水”就足够了。畅快的哭泣已经荡去孩子由于意外的摔倒所感到的紧张与困惑,他现在能自信地回答:“噢,我是在有水的地上滑倒的。爸,下次在有水的地方我会跑慢一点。放心吧!”   

3.靠近孩子,轻轻地搂住他,让你们的目光相接   

抚摸和爱抚的目光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有力的支持。搂住孩子并注意相互位置,让他在愿意时能望到你的眼睛。不要让他趴在你的肩头上哭,或一直把头埋在你的膝头上。要温和地鼓励他抬头望着你,感受你对他的爱。如果他能注意到你充满爱抚的目光,就可能哭得更厉害。不过也许他根本就不望着你,那也没关系。他的注意力是在自己的坏情绪上,他还没有把它们清理完。足够的哭泣和你的耐心倾听终会使他放松下来,恢复与你的全面接触。   

孩子哭的时候,情绪会随之放松。他在宣泄悲伤的过程中,能敏锐地感受到你的反应。温柔的触摸,轻抚他的面颊,把他搂在怀里轻摇,不时地轻吻他的小手,都会把你的关切直接送入他的心田。言语几乎是多余的。孩子对你的感情可能没有什么对应的表示,但只要你看到孩子越来越放松,就知道他已经接受了你给予的每一分爱。   

4.和蔼地请孩子把他的烦恼告诉你   

放声大哭的孩子总不是无缘无故地感到委屈的。委屈越深,孩子越不容易开口谈。你要对他说你想了解他的烦恼,然后,就耐心地听他说。有时候,你说完以后,孩子只是大哭不止,好久也说不出一个字来。不过,你仍然能凭藉他的表情、哭泣的声调、他看你时的眼神(或紧闭双眼)等等大致推断出他的烦恼所在。所以,你要保持对他敏锐的观察,不论他能开口谈自己的烦恼与否。   

我认识的孩子当中,有一个叫艾美的二岁女孩最怕爸爸或妈妈出差。一次,艾美的爸爸出差去了,妈妈送她去托儿所时她特别焦躁不安。晚上接她时,阿姨说她几乎一整天都不高兴,不爱说话,爱发脾气。晚上回到家,艾美对妈妈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满意。妈妈走到她身边,搂住她,说,“来,说说看是什么让你这么不高兴啊?”艾美在妈妈的怀里尖声哭叫了很久。她什么也没说,但很明显,她正感受着极大的不安。妈妈猜她是想念爸爸,就不时地安慰她说爸爸很快就会回来。后来,艾美停住了哭声,但并末平静下来。妈妈就问她,“艾美,什么事让你这么担心?”一直没开口的艾美这时瞧着妈妈有板有眼地说,“咱们送给奶奶的那只猫眯也有妈妈,可它的妈妈就没回来!”两星期前,他们在一只垃圾箱里拣到一只猫咪,把它送到奶奶那儿去了。现在总算明白了为什么爸爸不在家会引起她这么严重的不安——因为她在想着,“猫眯的遭遇会不会也发生在我身上?”于是,妈妈这时能够对艾美解释说,父母和孩子总是亲密地生活在一起,而老猫和小猫是不同的。艾美信服了,合上了眼,一觉睡了14个钟头;第二天,她的心情好多了。   

艾美先是宣泄悲伤,然后,在她能够消化那些必要的信息之后,再谈谈那些让她悲伤的事。哭在前,谈在后,然后是新的认知——这就是一般的规律。   

5.如果你发现孩子害怕某个特定的事物,向他保证你一定会保护他,不让他受到伤害   

当孩子感到非常恐惧时,你的保证可以提醒他注意“现实是安全的”这一事实。例如,对孩子说,“妈妈买好东西就会回来。她一定会回到你身边的。”“你的膝盖很快就会好的。不用多久你就不觉得疼了。”等等。不要期待你这些话会止住孩子哭泣。但孩子在通过宣泄重新获得安全感的过程中,的确需要听到你的安抚式的保证。   

6.不要对孩子的情绪作评论   

这一点太难做到了!我们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如果我们自己有好心情,别人也该如此。但孩子们的情绪有自己的阴晴雨雪气象系统,为我们成人经常注意不到的因素所左右。在孩子伤心时对他说“你该感到高兴才对”,无异于对一场暴风雪说“快走开”。最好对孩子说,“你这样伤心我很难过,”或“你不好受,我就在这儿陪着你,”这样就给孩子机会去正视和处理他的坏情绪。而类似“别觉得委屈,是你自己先动手的!”和“不就是撕坏了一份作业嘛,别像个爱哭的小宝贝似的没完没了!“这样的话只会羞辱孩子。你本想帮助孩子摆脱烦恼,可你这样说只会适得其反。   

倾听孩于,既不意味着你认可他的情绪,也不意味着你纵容他。你只是在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孩子只在烦恼得不能正常思考时才会哭闹。烦恼和不安能压垮孩子,驱使他做出非理智的事来,所以孩子才力图把这些不良情绪“哭掉”。他恨自己行为“出轨”,失去自控。你的倾听可以逐渐减弱不良情绪对孩子的控制。一旦完成整个倾听过程,孩子自己的良好判断力就会得到恢复。   

孩子哭闹时,你会听到他抱怨你或其他与自己的生活有重要关系的人。比如,“你不爱我,从来就不爱我!”“我希望你不是我妈妈!”“我恨你,爸!别人的爸爸都比你好!”“我恨哥哥,他坏透了,我再也不要见到他了!”这些都是孩子在宣泄烦恼时会说的。孩子在试图“哭掉”烦恼,恢复好心情时,正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说,需要“口无遮拦式的自由”。如果他们能哭出来并对你说出自己最糟的感觉,他们的委屈就会渐渐消失(让孩子明白,“不论你感觉如何,我会永远爱你”会有帮助)。不要对孩子的抱怨太在意。孩子对你的抱怨并不代表对你的全盘评价,只代表他急于排除掉的烦恼而已。只要他摆脱掉那些令他不快的情绪,他就会重新注意到你对他有多好。   

7.允许孩子畅快地哭,不要有时间限制   

孩子哭时起先是为刚发生的事,然后可能是为以前发生的伤心事。如果他是初次得到倾听,他会哭得很厉害,很久,一般达半小时至1小时之久。为这样的机会他已经等了很久。你表现得越温和慈爱,他哭得越久、越厉害,因为感受到了你的支持和关注。我们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困难时刻,他人不期而至的关心会使我们落泪。孩子也是如此。越有安全感,他就越能向你充分显露他的情感,在哭过之后,能越深地感受到轻松愉快。   

说到时间,父母们会觉得很难办。我们怎么会有那么多半个小时来坐下听某个孩子哭呢?谁去准备晚饭?谁去处理其他孩子之间的麻烦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是个昂贵的消费品,大多数人不会轻言为某件事多用些时间或多作些努力。关于时间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不过,许多父母发现,当孩子烦躁不安时,如果肯花时间倾听,可以省去其他不少麻烦。比如,你不再需要花时间训斥他,为他担心,不停地抚慰他。也就是说,当孩子好发脾气,对什么都不满意时,你只须坐下来,把他搂在怀里,允许他哭出内心的委屈,明确意识到这是孩子处理自己不良情绪的机会,也是让你自己放松情绪.通过倾听让自己的爱浸润孩子心田的机会。   

8.孩子大哭一场之后或许需要睡一觉   

恢复过程中,睡眠的作用可能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孩子在一场翻江倒海的大哭之后可能连续打几个哈欠,然后倒在你的臂弯里沉沉入睡。这样的睡眠很重要。它给了孩子为恢复由于情感伤害而丧失的感知能力所需要的时间与安宁。通常,他会一觉醒来,又是个快乐的、充满活力的孩子。   

有时,睡眠只是恢复过程中的一个间歇,并不意味着过程的终结。闷闷不乐的孩子会逐渐地、时断时续地抽泣着进入梦乡。醒来时仍然不快活,但已有了新的活力继续自己尚未完成的恢复过程。如果允许孩子哭得畅快,孩子得以经历这样一个间歇阶段,你会在他的行为举止方面看到明显的进步。压在他心头的沉重负担正在被卸除掉。   

9.倾听过孩子充分哭泣之后,注意发现孩子身上新增长的领悟力、热情和创造力,以及他更加充满活力的游戏   

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痛快地哭过之后感到轻松、被爱,满怀希望。他们会通过某些看似微小而意义重大的行为,让我们了解他们的变化。在对你大哭大闹之后,孩子可能会轻柔地帮你整理头发,勇敢地去和他以前害怕的孩子一同玩耍,自编几首快活的小调,或把他以前最厌恶的数学作业做完。注意捕捉他渴望生活与爱的天性的闪光。你一定不想错过他对你表达爱的一举一动,愿意看到他的自信心不断增长的迹象。这些就是对你的倾听的报答,是你的努力赢得的。   

我认识一位母亲,她每次送女儿去托儿所部感到痛苦万分。每天早晨该和母亲分手告别时,孩子都会抓住她不放,抱怨,哭闹。然后,她会很快停止哭泣,但整天闷闷不乐,不爱说话。最后,母亲决定每天提前到校,以便有充裕的时间与孩子道别,孩子哭时能陪在她身边。头三个早晨,母亲每次都得留在车里听孩子哭近一个小时。等女儿哭声一停止,她就温和地对她说,“该进学校了。准备好和我一起下车进大门了吗?”孩子就又抽泣起来,紧紧抓住她。在经过几乎不可想象的那么长久的大哭之后,孩子会安静下来,向四周望望,悄悄看一看饭盒里为她准备的午餐,或转转汽车方向盘,然后就同意进校门厂。第四天早晨,孩子比以往哭得还要历害,可只持续了15分钟,就很快决定要进校门。第五天早晨,孩子没哭。她用力长久地拥抱了妈妈,说她要自己一个人从便道走过去进校门。母亲等了一会儿才尾随她进校给她签到,看到女儿已经把自己的东西放好,开始玩游戏了。保育员们后来报告说,她的女儿的自信心在那一周里有显著增强。这个变化正是母亲终于在第五天所明确看到的。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个眼睛发炎需要点眼药水的22个月大的男孩。当母亲告诉他要给他点眼药水时,他开始大哭起来。母亲想试试,如果她不强行给孩子点眼药,而是听他哭,会有什么效果。于是,她举起药水瓶让孩子能看到它,俯下身子靠近他,听着他哭。大约45分钟后,孩子的哭声慢慢停止,母亲问孩子要不要打开瓶子看一看瓶子里的滴管。孩子又哭起来,持续了约10分钟。母亲重又问他,孩子这次同意了。母亲打开瓶子,让孩子看怎样滴药水。孩子又哭起来。母亲说她不得不给他点眼药,不过如果他愿意,可以自己先试试那个滴管。孩子伸手碰了一下滴管,马上又缩回身子哭起来。过了一会儿,他起身捏住滴管,小心地把里边的药水挤出来。母亲让他摆弄了一会儿,然后提醒他现在得把药水滴进他的眼睛里。孩子又哭了,可很快就停止了。他问是否可以让他自己点眼睛。母亲同意他试试。他后仰着头,母亲用滴管吸进适量的药水,把它交给孩子。孩子大睁着眼给每只眼滴了两滴。只有一次误滴到鼻子上。母亲大感惊奇。此后,到了点眼药的时候孩子一点儿不闹,还常常愿意自己点。就像上述例子中的情况,孩子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如能得到倾听,他们的自信心会得到惊人的增长。为了清除某种情感创伤,孩子可能需要多次倾听,需要你付出相当多的时间。但你可以看出,孩子在最初表现出的软弱无能的状态会随着每一次倾听获得明显的改进。 

六、倾听孩子对于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 

提示与思考
1.孩子大哭的时候,你通常的反应是什么?
2.就你而言,倾听大哭的孩子是否很难,难在哪里?
3.你是否记得自己小时候曾经大哭过,因为什么?父母是否和蔼地听你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9-2 02:05: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yunmami。“倾听孩子”我曾经读过,再次读,感受更深,让我反思,我是否与
宝宝心灵相通,怎样才能心灵相通。

看一本心理学书,比看100本市面流行的不懂幼儿心理的人写的育儿书,要强不知多
少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37 , Processed in 0.07842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