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21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第十名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2 20:5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杭州市天长小学周武老师1989年对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中发现: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表现出色。周武老师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分析研究这种现象,对于积极改进当前教育工作,促进更多学生走上成功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第十名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评价机制的缺陷
  在调查中周武老师发现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以便知道每一个学生在班里所占的名次。这是泰勒的目标取向评价的具体体现,也是传统应试教育下普遍实行的模式。目标取向的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它以"自然科学模式"为其理论基础,因而这种评价取向的基本方法就是"量化研究"方法。这种评价取向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过于强调认知评价,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显然不够,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作用也非常有限。另外,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起到导向作用。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通常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并且听话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之中老师也会有意的去关照这样的学生,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关照,显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片面的去追求成绩,争取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而忽视了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另外,老师"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那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削弱了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性,因而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松散的教学方法。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但是他们大多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较为轻松,兴趣广泛,其学习的独立性也比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在平和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和成材概率很高的主要原因。
  (二)学校人才观与社会人才观的冲突
  学校教育评价与社会的用人机制不相协调。传统的学校教育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只有个别的学生学习优秀,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常,为此评价就是把优异的成绩给与极少数尖子生,其余的只能获得低的成绩,这样评价无形之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一种以成绩为标准的甄别。"第十名现象"中的尖子生就是甄别下的产物。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只注重知识(考试大纲的内容),而对于其它能力的培养却欠缺。当今社会需要有创新意象、冒险精神、开拓能力、批判精神的人才。而不是单纯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独立能力却非常差的"五分加绵羊"型的人才。很显然,学校的教育评价机制与社会的用人标准发生了冲突,这首先使尖子生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因为受学校和老师的影响不大,他们不象尖子生一味的为分数而努力,可以有时间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交际、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再加上他们成绩并不差,能够符合社会的用人标准,因此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与竞争之中能够崭露头角。
  (三)个体社会化之间的差异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个体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大致可以概括为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把社会文化内化为品德,力求胜任社会角色要求,使个性得到发展。个体的内化与外化主要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第十名现象"的出现与个体社会化也有着相当大的联系。
  首先,从个体内化的角度来说,内化就是个体把外在的知识、理论、经验等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融合为自己的品德。"第十名现象"中的尖子生与十名左右的学生形成的反差就在于他们从外界汲取知识的广度不同,对知识的理解、融合程度也不同。尖子生由于老师评价的影响和家长的压力往往在摄取知识面比较窄,接受的大多是应试教育牢笼下的一些东西,所纳入的知识过于呆板、陈旧,甚至没有实际价值,只是作为考取高分的跳板而已。而第十名左右的学生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小,所以他们可以自由的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去获取知识,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他们摄取知识面比较广,知识运用能力较强,学习环境比较轻松,所以他们的内化程度要比尖子生好。
  其次,从外化的角度来谈,外化指的就是个体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外在行为表现。尖子生虽然具备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可是他们对于知识的应用却往往不如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因为他们在以往的学习中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则需要一定的年龄特征,广博的知识沉淀,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成的事。第十名左右的学生由于成绩不错,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分数,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发展,注重自己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他们的潜力往往比较大,创造性比较强,外化的程度比较高。同时个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处理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数尖子生在以前很少遇到这种情况,一旦处理不好可能就会出现恶性循环。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他们则早一步涉及这一方面,他们的适应能力远远超过尖子生,所以能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再加上潜力的发挥,生活的协调,自然能够更好适应人的发展。而尖子生由于以前一直居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在遭到屡屡受挫以后,就会造成心理的压力,但却没有能够以一种健康、平衡的心态去看待,去面对。再加上本身的独立性比较差,所以会更加糟糕,从而就形成了上述的反差现象。
  二、"第十名现象"的启示
  (一)调整教育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机制是目标取向的评价,新的课程标准下要实现从目标取向向主体取向的转变。主体取向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鹄的。在评价情境中,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第十名现象"反映在原来的目标取向评价中教师处于评价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会朝着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发展,这显然是一个误导。而主体评价取向认为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情境的"内部人员",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而不是被动的、供"外部人员"评价的对象;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评价过程取向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因为量的评价与评价的主体性追求是根本悖逆的。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学生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学习上处于主动、自由的地位,可以像第十名左右的学生那样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各方面来发展自己的能力。评价也不是用单一的成绩和老师的评价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动态的、民主的、多元的评价模式,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中去。这样的评价综合的反映了学生实际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交互主体"关系,呈现了价值多元、尊重差异的基本特征。毫无疑问,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现了课程评价的时代精神。
  (二)更新人才观念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新的人才观应该是多元化的,允许个性化人才存在,倡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人才观比较单一,对于所有的学生都采取一个标准来划分。比如,有的学生有特殊的天赋,但在学校中却被认为是差生。他们往往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才是人才,而对于学生其它方面却不太重视。还有教育与社会脱节,学校只顾培养自己认为的人才,而没有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比如,社会上对于有些人才已经饱和,而学校却还在继续培养,很显然,这样的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就面临着就业的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更新的人才,学校却没能及时的培养出来,这也是教育的失败所在,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在"第十名现象"中,学校就是依照传统的人才观来培养学生的,第十名左右的学生通常是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人才,而不是只懂得学习的机器。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更新学校人才观念:首先,形成多元的人才观念。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因材施教,因性施教,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其次,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密切关注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对教育对象的培养能够及时做出指导,避免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
  (三)反思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1、形成崭新的教师关注
  对于"第十名现象"中出现的尖子生与第十名左右学生之间的差异属于"大器晚成"的现象。尖子生出现的不完全社会化是由性格、年龄、性别等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新的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形成崭新的教师关注:(1)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因性施教;(2)关注学生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适合于做不同的事,性格外向的学生一般适合于在班级之中从事管理工作,有好的人际关系,组织领导的能力比较强,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一般喜欢钻研,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老师不必拿一个标准去衡量;(3)关注学生的性别特征,女孩发育一般要比男孩要早,各方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男孩,所以女孩的行为在小学里一般较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而男孩一般比较调皮,老师比较难认可,但男孩的创造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强,老师应该正确的加以引导,不应该对其压制;(4)关注学生的尊严,每个学生都有受尊敬的需要,老师不仅要关心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且要尊重其它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为他们在学习方面不如尖子生,但是他们可能比较适合别的方面的发展。"第十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应试教育下教师关注往往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下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转换角色,以便于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关注个体社会化中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它是智力因素以外对智力活动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始动、定向、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信念、理想、情感、意志、性格等。社会化对个体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和集体关系的维持,使个体逐步获得某些必要的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能使个体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促进个体进一步社会化。我们很容易发现在"第十名现象"中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而尖子生大多数在这方面欠缺,这种非智力因素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对于那些成绩好的尖子生要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可把学习当成一种压力,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绩差的学生且有兴趣爱好的,要协调好学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的必要性。使他们都能像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一样,符合社会的用人标准。这些需要教师与家长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促进个体更好的社会化。
  三、结论
  "第十名现象"出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其一定的客观性。透过"第十名现象",使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下的许多弊端所在,教育评价不合理、学校人才观与社会人才观的冲突等。新课程标准下提出了新的评价机制,更新了人才观念,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崭新的教师关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社会用人机制的不断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好学生,社会上却未必吃得开,难以满足社会的用人要求。社会需要有创新意象、冒险精神、开拓能力、批判精神的人才。鉴于此,教育应该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西安晚报》 2001年11月28日
2、张行、王铁军《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5、钟启泉、张华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10-29 10:34:01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暗喜中,偶儿子就是天天在十名左右上下晃着,看来是好事,不用再逼他进步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0-30 10:54:0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够专业,分析的够深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11-9 15:5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33leo 的帖子

恭喜,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9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07 , Processed in 0.11376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