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90|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转帖】13岁神童保送北大 老师称是悲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8 18: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岁进图书馆 10岁上高中 13岁保送北大


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大学给武汉华师一附中高三(18)班的鲍宇阳寄来预录通知单,向这名年仅13岁的少年发出邀请。


鲍宇阳在去年的全国数学联赛中获湖北赛区一等奖,之后通过北大面试而获准保送北大。鲍宇阳经历过数次跳级,小学读了四年,初中读了一年,之后直接进入华师一附中理科实验班读高中,总共接受了8年正规教育。


当记者走近传奇少年鲍宇阳时,却意外发现周围的人对这位“神童”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在“神童”光环的背后,响起的并不全是掌声和赞歌,还有争论和担忧——


记者 与"神童"交流有困难


2月14日,当记者走进华中师范大学讲师鲍良言家中时,先瞥见沙发上一个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正在看电视,看见记者进来,小男孩迅速钻到书房里,关上门。


记者在鲍家坐了一会儿,躲在书房里的鲍宇阳终于忍不住走出来,在客厅里不停地走来走去,碰上记者的目光就裂着嘴笑,但不说话,只是偶尔提醒父亲:“别说了,别说了,你讲错了。” 


在征得鲍老师同意后,记者与鲍宇阳进行了直接对话,也许是不太熟悉的缘故,鲍宇阳似乎不屑回答记者的这些简单问题。


记:平时除了学习,你都喜欢干什么?


鲍:搞不清楚,搞得清楚我就说了嘛。


记:你有什么崇拜的科学家,或者喜欢的明星?


鲍:说不定有,只是不知道。(父亲在旁提醒说是居里夫人,但鲍宇阳说他已经忘记了)


记:你将来想不想按你爸爸的理想做个科学家?


鲍:有这种可能,说不准吧。


记:你平时和朋友一块出去玩吗?


鲍:什么叫朋友?从来没有这种事呀,没有时间。


记:你向往到北大读书的生活吗?


鲍:向往不向往都是有可能的吧。


对话过程中,鲍宇阳对桌子上的一把火柴充满了兴趣,他反复研究这些火柴应该怎么摆才能赢(父亲给他出的智力游戏题),而对记者的问话只是在父亲的不断催促下来一两句听不太懂的回答。倒是说到一些和数字有关的话题,鲍宇阳立刻变得很有兴趣,反反复复跟记者纠缠于数学问题,而且能很快抓住记者话里的漏洞。


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鲍宇阳对后来赶来采访的央视记者的摄像机和三脚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停地将三脚架拆开合上,眼镜的一只脚挂在耳朵上,一副小顽童的模样。鲍宇阳的确是非常聪明,只一会儿,他已经能很熟练地拆卸三脚架了。


老师 他并不适应环境


鲍良言对儿子的评价是:“不骂人,不议论人,不占别人便宜,和人混熟了很能交流得来,喜欢探讨学术问题,很多人要向他请教问题。”


鲍老师很为儿子自豪,他跑去书房拿来两本新华字典给记者看,这两本字典都已经被鲍宇阳翻烂了。还有他从儿子出生起就记的日记,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鲍宇阳出生11天就能跟着爸爸伸出一个手指,不到3个月就能喊出类似“妈妈”的声音,1岁两个月时认得30多个成语,3岁时已认识两千多个字,4岁就开始进图书馆,5岁多可以背诵1到50的平方表……鲍老师一条一条地向记者介绍着儿子从小就聪明过人的“事迹”。


鲍老师否认儿子是个“神童”,他认为只是对儿子进行了“超前教育”而已,而超前教育的核心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鲍老师说:“自从培养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后,他就主动学,可能是尝到甜头了吧。”在鲍老师的培养下,小小年纪的鲍宇阳早已不再像同龄人那样喜欢看“卡通片”,而是迷上了科教片,因为鲍良言认为“卡通片还不就是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吗?”


而对于传统的正规教育,鲍老师有些不以为然:“3个小时就能学会的东西,为什么非要学10个小时呢?什么叫基础?不就那几本书吗,对一个肯学的小孩来说看看就行了,要留给孩子选择余地,家长也要把自己的信息灌输给小孩。”


自从鲍宇阳被保送后,他就没再去过学校,而是在家里狂补英语,据说鲍宇阳三天就能读完整本初二英语。


鲍老师给儿子设计的前途是:17岁大学毕业,然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或者可以再选一个专业学习,即使读两次大学,毕业时也只有21岁,然后争取25岁进入国家一级实验室。 


2月14日下午,记者去鲍宇阳就读的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采访,在这里,记者听到的却多是另一种声音。


来到高三理科实验班办公室,鲍宇阳的一位任课老师一见记者,上来就是一句:“你们别再采访了,这是个悲剧。”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说:“鲍宇阳很聪明,记忆力特别好,但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除了知识,还要懂得哲学、艺术等别的学科,可鲍宇阳的语文、英语成绩很差,这对他将来接触社会很不利。”


“鲍宇阳作为一个高三学生,他应该是一个社会上的人了,可他现在并不适应环境,还处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自我心态’,也就是童年心态。他频繁地跳级,这让他被迫失去了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他和同学玩不到一块儿,将来上了大学,他也融不进大学生活中去。”


鲍宇阳的班主任叶新年对记者的采访表示了坚决的拒绝:“媒体的报道将起到相当消极的影响,一是会有很多家长效仿鲍宇阳父亲的做法,但这些方法也许只对鲍宇阳有效,用在别人身上可能会教成傻子,二是这孩子以后会很关注社会上对他的看法,这很不好。”


对于鲍宇阳化学、数学成绩特别好,而语文、英语特别差的问题,叶新年认为:“高中作文早已是议论文,要有一定的思想才能写出来,你让一个13岁的小孩写议论文,他能写什么?”


同学和邻居 没见他有什么朋友


鲍宇阳所在的高三(18)班是理科实验班,班上只有30多个人,都是专攻数理化的,据说这个班上最差的学生都能上武汉大学,此次和鲍宇阳一起被保送北大(还有清华)的,就有10个学生。所以鲍宇阳的保送,在班上并没有激起什么波澜。


“我们班同学基本上和鲍宇阳没什么来往,他也没什么朋友,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交流不起来。”鲍宇阳的一位同学说。


“鲍宇阳很调皮,有时候跟我们闹,我们也不理他。有一次他上自习吵闹、尖叫,有同学过去吼他:“你干什么!”就把鲍宇阳给搞哭了,他在我们这里经常哭。只要他不哭不闹的时候,我们就当他不存在。”另一位同学这样评价。


但同学们也承认,鲍宇阳的领悟能力特别强,尤其在数学和化学上,而且有股韧劲,做不出题来时出去窜窜回来接着做。至于英语、语文,则是班上最差的,有一次甚至写过只有60个字的作文,后来就干脆不写作文,连老师都准备放弃他了。 


在鲍宇阳所住的33号楼,记者又采访了他的几位邻居。鲍宇阳对门的小姑娘曾是他的同学,这位还在上初中的小姑娘这样介绍昔日的同学:“鲍宇阳性格很孤僻,他妈妈不在家,只见他和父亲交流,从来没见过和他差不多大或者比他大的人来找过他,也没见他和谁一块玩过。他也不和我们说话,我爸爸有时叫他,他也不回答。鲍宇阳很少出门,有时候他闷了就一个人躲在家里打乒乓球。我爸爸妈妈可不愿意我像他那样。”


而鲍宇阳楼下的邻居、华师大的一位老师说:“他上小学时,在我眼里就是个小孩子,可上高中了,还是个小孩子。这种超前教育违背了孩子自然的生长规律,超前得太狠了。这孩子是很聪明,他本来应该有很快乐的童年,可是被残酷地剥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8-8 20:03:09 | 只看该作者
压力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8-8 20:49:06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这样,有一些文章只介绍了他好的一面,这不是很误导人。我可不愿自己的孩子发展得如此不平衡。快乐的童年还是需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8-9 00:14:22 | 只看该作者
超前很好,但是要适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8-9 10:07:39 | 只看该作者
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多么重要啊!
他快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8-15 16:57:51 | 只看该作者
他可能连怎么玩还不知道
太大的压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8-16 09:38:2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以前贴过的,我觉得也只是反映了这个孩子的一个方面。对于优秀的人,这个社会很大程度是不能容忍的,其实参照一下你身边的例子,你会发现不光孩子的世界,大人的世界何不如此?但这并不能阻止优秀的人继续优秀并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对前一二名的同学都视为另类,不喜欢同他们一起玩儿的。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入读中国最好的大学,现在看起来,他们也的确过着比一般人更优越的生活。我倒认为这个孩子心里不一定就不快乐,我们看他学习是种压力,也许他心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游戏。我相信他成年后会有一个远大前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4-8-16 09:49:04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孩子还是应该全面发展好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4-8-17 12:11:18 | 只看该作者
szanny+-->引用:szanny 这个贴子以前贴过的,我觉得也只是反映了这个孩子的一个方面。对于优秀的人,这个社会很大程度是不能容忍的,其实参照一下你身边的例子,你会发现不光孩子的世界,大人的世界何不如此?但这并不能阻止优秀的人继续优秀并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我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对前一二名的同学都视为另类,不喜欢同他们一起玩儿的。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入读中国最好的大学,现在看起来,他们也的确过着比一般人更优越的生活。我倒认为这个孩子心里不一定就不快乐,我们看他学习是种压力,也许他心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游戏。我相信他成年后会有一个远大前程。
其实我们在这里讨论早教的问题,目的只有一个,不要盲从于它山之石,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具体实施,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当然,每位父母都有爱孩子的心,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4-8-17 12:14:39 | 只看该作者
于我心有戚戚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2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1:26 , Processed in 0.08860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