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灵感与创造力的培养,在中外的体系中,是那样的不同。
但又似乎是能够有所结合的。
在我学设计的初期,老师要求我们先打好基础. 比如说设计字体,我们必须先写上无数次的黑体字跟宋体字.这两种字体是所有字体的老祖宗,把这两种字体先写好,你才能慢慢练习别的字体,然后最后自己设计字体,甚至发展出属於你个人的风格.这是基本的过程. 在老师没有认为你有资格写其他字体时,你是不被允许写其他字体的.当面撕毁你的作品或是挨揍,这是家常便饭.学生没有太多自由,等到你有机会创造自己的风格之时,几乎都已经是五六年之后了.这是我那个年代的学习方式,也可以说是典型的东方教育模式.
西方不然,西方教育讲究个人发挥,不抑制个人的喜好跟能力,老师不像是东方老师要求你什麼都会,反而是诱发你的潜能,让你往你最擅长的地方前进,一方面让你保持学习的成就感与乐趣,一方面让你慢慢找到自我,创造自己的风格.这是典型的西方教育模式,也可以说是近代的教育模式.当我在纽约学设计之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跟清新.
这两者教育方式显然背道而驰,各有利弊. 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如果能熬过老师的魔鬼要求的话,我们的基础是极其扎实跟深厚的.但是很多人熬不过,在我毕业前一个月,很多同学受不了老师的折磨而办理退学,那时候我们才是十七岁的小孩. 而西方的教育体系里人人开心快乐,天才众多,不幸的是蠢材更多,而且是开心的蠢材.因为根本没有基础作为你的风格成长的土壤时,小孩子一昧的想要提早长大的结果就是加速死亡.这是西方教育的最大弱点. 简单的说, 东方教育提供通才跟庸才,西方教育提供天才跟蠢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