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335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交流] 国学启蒙经典诵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1 20:3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三百千增.pdf

提示:如不能下载请穿越到老儿教
非老儿教一年级以上会员,请先申请帐号

95.54 KB, 下载次数: 594, 下载积分: 金币 -1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secretgarden114 + 10 + 10 真好哇!
心香如意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10-14 09:39:25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0-14 14:51:51 | 只看该作者
很全啊,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10-14 16:07:08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已经有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10-16 11:57:21 | 只看该作者
学这个真的有用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6 21:11:57 | 只看该作者
与中小学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经典及内容羊城网 ];X8l"A7D`h.P
    1、传统文化经典主要有:《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朱氏家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荀子选》、《墨子选》、《老子》、《易经》、《唐诗选》、《宋词选》、《史记选》、《历代诗词选》、《历代美文选》等。
   2、传统文化经典与小学(含幼儿园)德育相结合的主要内容:

    (1)提倡“勤俭”,珍惜劳动成果。如唐诗中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成由勤俭败由奢”等诗句,《老子》有“去甚、去奢、去泰”等语。
   (2)提倡“善”、“爱人”,与人和谐相处。《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论语》里有“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
    (3)提倡“恕”道,宽容别人。最典型的是如《论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
    (4)提倡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如《孟子》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里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还提出要孝敬父母等内容。
    (5)提出许多有益的做学问方法。如《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于文”,“不耻下问”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庸》里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等。

    (6)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里提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荀子》里有“天人合一”。
    (7)提倡诚信。最典型有《论语》里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谨而信”。

总之,传统文化经典中无不是从人类善性出发形成的一套最能合符人性、切近人情的伦理观念,其精华部分具有与时俱进的道德取向价值,充分展示了我们先祖倡导的人类和平共生、共存、共进化的道统。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是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实理论的发展向人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三、具体的措施与建议

    (一)“经典诵读”基本教育理念
    每个人的十六岁以前是少年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少年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教导儿童诵读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经典的熏陶,可以奠定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诵读经典可以提高孩子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他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经典诵读,就是通过接受经典诵读教育,使其接受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提升人格品质,夯实做人的根基。同时,在推广青少年儿童经典诵读中家长和教师也能提高自己的经典文化的素养,从而达到纯洁社会心灵、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

    (二)具体措施

    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是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培养小学生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就是研究、寻找如何把孩子的兴趣与经典诵读的内容、方法做很好的结合,把诵读和他们的学习生活贴近、紧密结合而不流于形式主义,自觉地与当前加强未成年德育及创建“和谐社会”内涵相结合。
    依照人类成长中儿童少年时期机械记忆力强、理解力弱、对图画故事感兴趣的特性,通过大声朗读或配乐诵读、跟读→看读→指读→背诵等形式,让他们积极的参与这一活动;也可以进行家校互动(邀请家长带读、让孩子做老师演员),播放影碟、磁带,每天坚持听诵;或用生活化、流行化(挂图、教吟唱)等形式来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以及播放磁带、光碟,每天坚持听诵,重点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了低年龄儿童的专注力、注意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初步地对儿童进行了早期的良好道德品质熏陶。
    可主要诵读的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大学》、《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历代名诗》等。
    随着语文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对周围事物关注力、探求欲的十分强烈,兴趣度的特别广泛,对社会、生活较广泛地接触与学习,以及学习注意力集中持久时间增长,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特点,可在“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中加强诵读内容的集中性和社会品德的指导性,并把儿童、少年的创作欲望与诵读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读读背背中,放手让学生创造性的自编、自演文化传统美德故事。或不求甚解地大声朗读,直至背诵,让学生积极的参与,互动的背诵接龙;或者根据社会实践生活的需要,加强学生行为的规范教育。可主要诵读《弟子规》、《论语》、《孟子》、《荀子选》、《墨子选》、《老子》、《易经》、《历代文选》、《历代诗词选》、《史记选》、《易经》等经典。

    学生诵读之余,教师要结合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环保社会”等社会需要,对经典中内容作些具有现代民主科学的解释,多一点德艺的传授,少一些功利心强的技术、知识的讲析。
    另外,在诵读教育中要加强家庭与社会的配合。诵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社会德育的净化,确立新的道德规范,把传统德目进行必要地改造,对传统美德进行弘扬。比如可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自古以来广大人民群众所赞扬的道德(信、廉、勇、勤、俭)属于公共生活的规划的内容进行再次传达,让家长对儿童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注意结合使用;而对于“仁”中“爱人”、“泛爱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礼”中,要取其积极意义的“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人道的“慈”相结合,特别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民族”的“忠”,“爱敬父母之孝、友爱兄弟姐妹之悌”的“孝”等起码道德,作为社会要通过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有所取向地弘扬。在成年人的世界做了广泛的宣传,与构建和谐社会及提高城市市民的基本素养进行规范要求,既提高了社会的层次和谐,也为少年儿童进行有益的身教。

    (三)建议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礼记•学记》),对3至16周岁的儿童少年的德育,其最根本的核心就是让他们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我们目前一些学校出现的教育——过于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德育。我们建议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各学科教学中要自觉地结合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学科更应要担负起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感化和陶冶学生。学校的课堂活动、文化活动也要着眼于学生良好个性、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这些良好德性的养成完全依靠于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
   我们尊重历史传统文化经典,是注重文化积淀和人类文明的传承。全社会民众必须要认识到目前青少年儿童(包括幼儿园及0-3周岁学前儿童)的德育并非是学校的任务,这是每个人的责任;社会各界,特别是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教育系统等要联合起来积极行动,齐心协力的重视传统经典诵读,做好这一工作;同时要通过家长学校、社会传媒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理念,对家长进行观念开启,营造良好社会舆论;让家长做好家校之间的配合,通过家庭中家长的身体力行,把经典道理落实到日常生活的行动中。
    只有通过加强传统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传统素养,才能真正的品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精髓,找到祖国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华族思想、道德、伦理的根与源,才能在世界广泛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长盛不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10-23 16:48:46 | 只看该作者
多谢了,很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10-24 12:32:49 | 只看该作者
我是青岛的,我们这里小学生有一本传统教育读本,上面的内容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如果我们给他的内容太多复杂,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还有兴趣读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10-24 17:08:38 | 只看该作者
我下了,怎么打不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10-26 09:11:43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学习经典诵读的顺序是什么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7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24 , Processed in 0.132768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