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xcys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不该给孩子背[论语]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4-8-11 22:45:26 | 只看该作者
嗯,有道理,应该让孩子经常读,家长适时的讲解其中的一些道理给孩子听,让他感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4-8-14 21:04:02 | 只看该作者
chen787878+-->引用:chen787878 你们把背诉说的也太恐怖了吧,那是最基础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呀,虽然不让人高兴但是我们还找不到其他的方法可以替代。

背诉也是开发儿童智商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看那些专家院士吧,哪个不是在小时候就背了很多东西。

我当然不主张把自己的小孩都培养成专家,但背诉是儿童成长不可少的,我正在让我5岁的儿子背论语。我知道这是很长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要怕他不明白。

背诉,越小越好,越早越好。
你认为让孩子背论语有什么作用?脑子里仅仅是有论语而已,而孩子并没有能够理解,不知道是什么内涵,什么意义,更没有时间去实践领会,因为他只有一个负担(任务),那就是将论语背下来。他的目标根本就是背论语,而少了读经过程中自己的个人感觉和根据自己的知识来理解的机会。

根据这次学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考核评价的新的更新思路,根据专家门的意思,是要将“结果评价”转变成多样化的评价体制,而且更注重于“过程评价”!

我听老师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人吃东西,吃食物是为了吃近食物,然后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吸收,为自己所用。那么有人就想到了捷径,将食物中的人体要吸收的所有营养成分提取出来,制成了“营养团(暂且这么叫吧)”,因为这里包含了所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那么人也就没有必要再吃饭了,只需要每天吃这样一个“营养团”就够了。

这样的一个处理方法,我不知道哪位愿意采用啊?难道我们吃东西仅仅为了最后得到的营养吗?难道孩子们的学习仅仅是为了背到知识就行了吗?难道我们的教育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孩子背到课本上的知识,这就够了吗?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只需要开设一门课程就够了,那就是“背诵”课程。
我想各位都不会这样去认识吧,因为我们吃饭还有一层意思是:为了享受吃饭的过程,享受这个过程给我们带来的那+++++种感觉,对吧!同样孩子们也需要学习过程所带来的乐趣。而单一的“背”这个过程能够提供到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4-8-14 23:46:55 | 只看该作者
经过海内外广大专家、学者、教师、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六年来,关于儿童读经活动,人们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这些经验包括——
1、“人人是老师 处处是教室”。只要是有热诚,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导读老师。
2、“小朋友!跟我念!”——导读的六字真言。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儿童和老师在没有压力下,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是一种在唱游中学习的方式。
3、每日诵读20-3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利用时间,早自习或分组活动的时间,分几个时段背诵(因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所以以时间短,多反复为佳)。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读诵,既能增进亲子情感,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和家人分享。
4、儿童的背诵速度,将在三个星期后明显加快,因此可采取渐进的方式,原则上:第一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半页;第二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一页;第三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一页半。
诵读的先后顺序由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兴趣决定,如果一个班级的二分之一小朋友能背诵,就可以进行下一单元,不需要迁就落后的小朋友。落后的小朋友,只要多少背一点,也有相当的功效。
5、教学重点:小孩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求”。只要反复念,儿童自然就能背诵。师长方面,“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老师和家长们最好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几个儿童一起学习,将比一个孩子单独学习的效果好。
6、要读诵的主要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选读、诗经、易经、古文选、词曲选、心经、坛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金刚经、八大人觉经、善生经,等等。此外还有辅助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等。
特别注意——
1、不要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看法来衡量课程的深浅,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吸收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例如背诵三字经与背诵大学、中庸对孩子来说,没有难易之分,故不赞成让儿童由三字经、唐诗等辅助教材开始背诵,而建议从大学、中庸、论语等开始。
2、不随便不急于解释经典。好处在于:(1)、扬长避短,加紧诵读。儿童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应当扬其长避其短,否则时过境迁,记忆力弱了以后再背诵,就晚了。《学记》说:“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就是这个道理,现代教育学称之为关键期现象,古今道理是相通的。理解力弱的时候非要解释,强人所难,拔苗助长,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2)、经典超越时空,常读常新,世世为经,代代是典,何况个人一生,怎么能受用得尽,解读得完。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所言:“小孩背诗一点都不困难,好的诗词含意深远,像我自己已经70多岁了,对于诗词的感受,每10年都不同。”马克思也盛赞古希腊神话具有永恒的魅力。永恒魅力的来源在哪里?就在于她们是激发人类创造力不断迸发、永不枯竭的源泉。常读常新、永读不厌就是“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的奥秘所在。(3)、解释经典,慎之又慎。经典由于其原创性极强,不恰当的解释容易使她们变成教条,特别是老师水平离经典较远的时候,释经典就等于毁经典,解经典就等于灭经典。人们厌恶经典,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低水平宣传解释经典所造成的误导。这不但误人子弟,也误了教师自己,需慎之又慎。(4)、身教为上,沉默是金。教师不随便解释经典,树立了严肃的学风教风,本身就是最好的身教,所谓沉默是金,所谓“天何言哉”,所谓“无言之教”,尽在不言中。不言的实质在于“慎言”,并不是一味不说话,而是谦虚谨慎,与小朋友一道拜圣贤为师、一同体悟、一同切磋。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修养,办法是追赶小朋友背诵经典,不断反刍。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体悟和反思越来越多,教师和他们讨论恳谈、切磋琢磨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这就自然形成了共同以圣贤为师的教学氛围,而不是过早地让孩子们定于一尊的解释,败坏他们对于经典的胃口。(5)、海纳百川,不定一尊。要问如何避免经典的束缚?有个好办法在这里:对于经典我们也不定于一尊,而是敞开心胸,将古今中外、人类公认的一切最优经典都加以选取。各部经典由于其原创性都极强,个性都极鲜明,把她们集合在一起烂熟于胸后,最容易激发各类大创意。为什么任何一个领域的大师都注重经典?原因就在于经典最容易激发大创意。爱因斯坦钟爱哲学,杨振宁热爱中国经典,都是有名的案例。这样的案例不可胜数。一般说来,假如说书籍可以激发创意的话,经典更容易激发大创意,普通书则更容易激发小创意。没有经典的熟读和积累,要想成为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绘画、音乐等领域的创造性大师,不是非常困难,就是根本不可能。有了经典的储备,小小创意的巨大潜力也就容易发现了,小创意积累成大创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小创意就不会那么容易流于雕虫小技了,小才就容易成为大才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网络时代的所急需的大才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正需要我们将全球经典联成网络,教给孩子诵读,这是时代的需要。
读经的好处有——
1、熟读经典,会使阅读力、理解力、思考力、想象力大大加强,再读起普通书来毫不费力,使小朋友几年之后就可以达到一天一本普通好书的阅读量。这就是“以少数经典带动大图书馆”的阅读方针,其结果是一卷顶万卷,一书带万书,一本生万利,带动众多学科和技能的有效学习,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2、一人读一人得益,众人读众人得益。专业化分工协作是社会进步的良方,众人合班合校诵读,好处大于个人单独诵读之和。这是一个简单的教育经济的计算。许多家长不约而同地懂得儿童经典诵读的极大意义并且立即在自己家中付诸于行动,但是苦于自己工作繁忙和缺乏交流而难于一以贯之,常年坚持。这个困难很容易解决,就是开办儿童诵读班或诵读学校,或者在已有幼儿园和中小学中推广。这个办法,一是节约教师、设施、场地和时间;二是形成同学互助互学互动的氛围,培养集体意识;三是便于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教学、研究和推广。
3、经典诵读最大的好处是纠正目前全球偏重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弊端,而将教育的重点转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和人格培养上来。坚实的全球经典文化功底和胸怀远大、仁慈忠厚、大智大勇的完美人格塑造,是教育的最大成就。如同经济领域需要第一流标准企业带动众多企业一样,教育界也需要伟大完美智慧的人格带动一般人才。也许教育永远也不能使每个人成为圣人,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但是若不直取“上法”,就连“其中”也得不到了,那会使后人一代不如一代,如同马铃薯选种不注意选优,必定导致种子逐年退化、一年不如一年那样。马铃薯的道理每个农民都懂,人格培养的道理如出一辙。优中选优是唯一的选择。历史早已证明并且还将不断证明:只有健全的人格才会做出最有价值的创造性业绩,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健全人格的塑造。经典诵读的教育方法必将作为教育学的经典原则而载入史册,功在千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4-8-15 00:41:32 | 只看该作者
要背。可是要快快乐乐地背,小孩懂什么,他就把它当作儿歌背(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4-8-15 02:19:28 | 只看该作者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有道理的,好象这种传统的教育应该有度,否则是不是会另一方面削弱孩子的创想力。
   xinxinf 说的我赞成,不能忽视孩子的理解、分析力培养。
   曾经有文章说“读唐诗使人振奋”,我想应该也是 饱读经书(读经)+思想境界(创想)二者完美结合,方能造就流传百世之经典诗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4-8-17 08:27:2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儿子四岁半,非常排斥他读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4-8-17 08:49:14 | 只看该作者
背诗不行吗,干嘛被那么难懂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4-8-23 17:52:24 | 只看该作者
这东西大人觉得确实比较枯燥,小孩子背的话和背儿歌没什么区别,多读几遍自然就会背了,至于好处,我想小小孩的话,等他背出来再教他指认字,打下古文的功底,呵呵这么小,天知道。不过本人觉得效果不是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4-8-24 11:22:0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也有道理,重要是读的过程,记忆是各人的本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4-9-16 12:52:4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个问题不刻意的去背诵东西,通过熟读达到背诵的目的是有理论根据的!
根据心理学上的讲述:无意识记忆的效果比有意识记忆的效果好的多……
而读其实是一个无意识记忆的过程,背诵恰恰是有意识记忆的过程…不妨看看心理学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3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20:44 , Processed in 0.09183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