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244|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孩子确实不应该输在起点上,但更不能输在终点上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4 10:1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初等教育是不是最强
  据美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宾州一所小学老师带着解剖用的死人手臂到校上课,5名小学生因此吓昏,家长抗议。
  这位老师名叫何洛维兹,执教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弗克斯契普地区的一所小学。在上艺术课时,他居然带了一只医学解剖用的手臂到学校,以便在和学生讨论19世纪著名画家厄金斯在1875年的画作《葛罗斯诊所》时派上用场。《葛罗斯诊所》本身就充满争议,因为厄金斯在这一幅画中,画出了手术时血淋淋的场面,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课堂上师生讨论之际,何洛维兹突然拿出医学解剖用的手臂,指给学生看手部神经等组织。结果年仅10岁的学生们看了后,有5人吓昏了,其他人也觉得恶心、不舒服。事后家长向校方投诉,学校当局已表示会进一步调查,了解老师的做法是否得当。让人吃惊的是,对于家长的反应,何洛维兹显得相当惊讶。他说,他过去也曾带一些死人的耳朵、眼睛,甚至脑子到学校,但并没有引起争议。
  通过这则报道和詹尼夫、达琳、丽娜、戴维的故事(见《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第78-79页转载),已经可以看出美国初等教育的基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有着突出的优点,但是美国初等教育的水平在世界上排名并不高。
  在一些西方国家进行的国际初等教育评比调查中,美国教育水平名列第28,而参与调查的只有30几个国家。排名在前列是北欧的小国,然后是法国、德国等。
  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界在电视宣传广告中打出一张失望的美国女学生的脸,告诫人们美国学生在全球中小学学生成绩评比中只列第14位,不能再继续滑落了。但是自那之后局面仍未改观。
  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和教育界在1990年时曾定下6项10年教育目标,其中的第4项是指到2000年时美国学生在数学与科学方面的成绩必须名列全球第一。10多年过去了,当时总统的儿子小布什也成了美国总统,但是美国初等教育的排名依旧没有多少改善,名列全球前茅恐怕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果对这些有所怀疑的话,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报道过美国肯塔基一个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测验:一架宇宙探测器在1977年8月发射升空,到1989年时飞抵海王星,一共用了几个月?这题答案无疑是1989年减去1977年再乘上12个月,一共是144个月。结果一班五年级的学生有很多人都答错了。
  同一个报道还发现一个11岁的学生不会乘法口诀,无法心算出6乘9的乘积;另一个10岁的小孩没有计算器帮助则不会减法,不知道35减27的差数。这里的学生做题都依靠计算器,有的小孩去商店买东西还带着计算器。当问一位10岁女孩买她所喜爱的两种小吃,分别花50美分和1.5美元,相加是多少时,她拿出了计算器,得出的结果是51.5美元。原来她把50美分当成50美元了,不会折成O.5美元的小数。
  谈及美国的初等教育,中国的教育界有个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其教材内容浅显,教学水平不高,教育管理松懈,总体质量难与中国相比,可供借鉴之处有限。
  许多亚洲留美人员也反映,他们的子女从国内来美后,学业压力骤减,虽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学得太少,玩得太多,其所学知识无法与国内同龄孩子竞争。连美国本身也对其初等教育屡有批评。
  但与此并存的是,美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高等教育十分发达,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各界,尤其是科技、产业、工商界输送大量人才,推动美国高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美国虽然以其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了大批国外培养的优秀人才,但必须看到,在美国的科技人才中,外来者毕竟只占少数,大部分人才仍是其本国高校培养的美国人。
  于是,人们在美国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低水平的初等教育续接发达的高等教育,顺连高科技的社会。这种现象值得认真分析,到底在“低水平”的美国初等教育中,蕴含了哪些学生后劲十足的因素?
  国际上普遍承认,美国的初等教育制度有以下特点:
  (1)教学进度“缓慢”
  以算术为例:美国小学三年级才教授100以内的四则运算,而中国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就已经开始让学生知道99减88等于多少了;美国六年级的小学生作文长度及表达能力,大体只相当于中国小学四年级水准。
  一个法国小女孩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个小女孩在法国上了二年级之后转去加拿大。加拿大不允许跳级,所以她又重读了二年级。一年之后,她转到美国上三年级。离开法国的时候她已经学会了乘法,到加拿大时又学了一遍,转到美国已经三年级了,却再次学了一遍乘法!
  (2)课程及教材内容浅显但包罗万象
  美国的“科学”课涉及诸多当代科技基础知识。另外,介绍政府、政治等内容的课程,在美国初等教育里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3)课时少,校内活动丰富生动
  美国小学生每日在校约8小时(包括午餐时间),课堂教学仅占约一半时间。除算术、英语、科学等课程外,其他课程均以活动形式进行。所谓“以活动形式进行”,其实就是玩,如游戏、绘画、手工制作、植物栽培、表演等。
  (4)赋予孩子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
  美国的教学管理气氛轻松。众多教学科目的教师只负责组织,具体的内容都由孩子凭想象去干。例如手工制作,孩子可利用各种工具、材料“为所欲为”,教师不多干预,结果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别出心裁。
  (5)少留作业
  美国小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少,但大都非常有趣。作业形式一般符合孩子的心理,使其乐于完成,如观察某一现象(像种子在水中如何发芽等),制作一件手工制品,画一张画,编个故事等。孩子完成的作业虽然幼稚,有的不伦不类甚至荒诞,但毫无思想制约,体现并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6)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美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组织、演说、社交的能力,不少活动教师布置后即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各国驻美机构时常都会收到美国小学生索要有关该国材料的信件,他们要用这些材料办展览,做报告,既令人好笑,又发人深思,但从中不难体会到美国小学生的勇气和自信。
  (7)让孩子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
  针对孩子爱玩的天性,美国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旅游,使他们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美国的风景区、历史和文化设施均对学生优惠。
  (8)发展孩子的个性
  美国是政治、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注重人的个性,学校不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教师对学生管得不多,评语多是鼓励性的,甚至有些放任自流。
  (9)潜移默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美国小学很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并不开设专门的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10)教师工作量较小
      由于教材内容不深,作业量少,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并不包揽学生的一切事务,“放”多于“管”,故美国小学教师与我国小学教师相比,工作量较小,负担较轻,师生关系平等和缓。在收入上,教师属中等水平。
  美国初等教育就其传授的知识水平而言,的确低于很多国家;但如果把眼光放宽一点就会看到,人才培养和人才构成要素包括多方面,除知识传授外,还包括能力培养与潜力开发。
  美国初等教育制度是根据孩子心理发育特点,适应他们爱玩、好动、好奇的天性,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使孩子们在玩耍中锻炼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如此培养的学生知识量虽不及亚洲各国的小学生,但实际能力强、后劲足、潜力大,对今后发展、深造明显有利。
  美国的中小学教学的长处是充分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根据他们好奇和好动的天性,寓教于乐,着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美国的小学较多采用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对学生的约束较少,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小学教师都拿出很多课堂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从不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设想,总是分析每种方案的优点和不足,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一起进行总结。中学阶段开始实行学分制,各校都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往往有几十种课程供学生选修。学生修满基本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如果有余力修高水平课程,则学分为大学所承认,可谓“丰俭由人”。有的学校还设有“优秀毕业生证书”,能多修学分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学生才可能得此证书。获此证书者有较高机会进入名牌大学及获得奖学金。
  此外,美国中小学教育非常重视科学教育。美国目前正在推行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是一个具有超前思维的科技素质教育蓝本。它的目标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急剧变化的高技术社会的挑战。这个规划将幼儿园到高中13年教育应学到的基本科技知识归纳为12大类: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本质共3项总论;其他9类为自然界的构成、生态环境、人体生理、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共同课题和思维习惯等。
  还要指出一点,上文讨论的美国初等教育是指公立学校系统。美国教育体制下的小学绝大部分是公立学校,受联邦政府指导与协助,接受州政府的监管。但是,美国同时还有形形色色的私立小学、教会小学和一些寄宿小学。
  这些学校只受最低程度的政府监管,政府不干涉这些学校的运作。只是它们收费昂贵,便宜的一年两三千美元,贵的一年能到3万多美元。那些年收费3万美元的大都是所谓的贵族学校。这些学校历史悠久,管理严格。
  这种学校一般位于远离城市的农庄,学校与外界大部分时间是隔绝的,校内自成一统,不仅课程紧凑,生活也极有规律,还教导孩子道德规范,把学生像贵族一样培养,很受有钱人欢迎。
  这些学校出去的学生进名牌大学的比例很高,是未来美国社会的精英。他们从小就形成一个圈子,就像耶鲁、哈佛大学的圈子一样。这里的教师也都毕业于名牌学校,赚很高的年薪,和公立学校完全是两个世界。所以,低水平的美国初等教育与高水平的美国大学之间的严重脱节,就被这些私立学校的生源给弥补了。
  教育孩子,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点上”!孩子确实不应该输在起点上,但更不能输在终点上。中国的中小学生年年能获得无数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奖项,却没有一个中国高校教育出来的成人获诺贝尔奖;美国的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高校的学生却赢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这不禁让人嗟叹不已。
  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现在,共有400多人获诺贝尔科学奖。这其中有5位华裔,他们是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朱棣文,化学家李远哲。令人非常遗憾的是,这些获奖科学家,没有一位属于中国内地的科研机构。
  一位著名学者统计,一般国家成立30多年便会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前苏联1917年成立,39年后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奖;捷克用了41年;波兰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平均是35年。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全美教师先锋队的成员蒂娜·克罗斯的话或许对我们有一点启示:“我当然不反对所有的标准化考试。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学生能读、能写并能分析和评价信息。我也认为确保学生获得进校后必备的学习能力的入学考试是必要的,但我相信,对考试的过度强调将造就一代平庸的美国学生。”
  ——老余摘自《成长课堂——世界老师们的7堂公开课》,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10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ddslw + 2 + 2 我很赞同。
hq1966 + 10 + 10  米国儿童真幸福
学而妈妈 + 2 + 2 谢谢!转到我们的小日知学堂了,您不反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9-4 10:49:29 | 只看该作者
一些所谓专家在研究美国基础教育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差异,他们只看到普通美国大众接受的教育,而不是精英家庭接受的教育.便得出美国基础教育不行的结论.

本文的作者显然注意到这些,他提到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等,他说:"这些学校出去的学生进名牌大学的比例很高,是未来美国社会的精英。他们从小就形成一个圈子,就像耶鲁、哈佛大学的圈子一样。这里的教师也都毕业于名牌学校,赚很高的年薪,和公立学校完全是两个世界。所以,低水平的美国初等教育与高水平的美国大学之间的严重脱节,就被这些私立学校的生源给弥补了。 "

美国的基础教育有部分是“一塌糊涂”,但对比另一部分美国的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才是“一塌糊涂”,

人们常常拿比尔.盖茨退学说事,可却忽略了他9岁就已经是C编程高手这一事实.

对比于美国的教育,起点线我们都不占优势.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9-4 11:25:19 | 只看该作者
受教育了,谢谢楼主的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12:11:47 | 只看该作者
学而妈妈         2009-9-4 10:34         威望        +2         谢谢!转到我们的小日知学堂了,您不反 ...
学而妈妈         2009-9-4 10:34         金钱        +2         谢谢!转到我们的小日知学堂了,您不反 ...


当然不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9-4 12:16:22 | 只看该作者
起跑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结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8 金币 +8 收起 理由
Lppbb + 8 + 8 建议qq当裁判,看起跑姿势钦定名次^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9-4 20:45:51 | 只看该作者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只对起点、终点感兴趣呢?

比起处于起点、终点之间的那无穷多的点来说,起点和终点都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Lppbb + 10 + 10 我很赞同。
wanyi77 + 1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9-4 21:18:4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这条线
可不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条线越长越宛转
人生经历就会越丰富
见识就越广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8 金币 +18 收起 理由
Lppbb + 8 + 8 功利的人总希望像激光一般笔直迅速到达。
wanyi77 + 10 + 10 哈,正解。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21:34:50 | 只看该作者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楼上两位所言,确是正解。

不过人生不是千篇一律的,如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这丝毫也不影响他思想的深度,他的人生,不可谓不丰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9-4 22:23:17 | 只看该作者
人生不能简单地用输和赢来概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9-4 23:58:12 | 只看该作者
看了1岁就上常青藤这本书, 感觉俺们其实起点就已经差了很多了,别提终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20:53 , Processed in 0.095262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