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247|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小时侯打过酱油买过盐的朋友进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30 00:1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贴牟岭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3101000100bm82.html
打酱油买盐
           刚出国的那几年,一位老朋友每次打电话都会问:“孩子多大了?能打酱油买盐了吗?”
           知道是玩笑话,但还得真诚地回答:“没有呢,才三、四岁。你的呢?”
           朋友回答:“也没呢,不过快了吧。”
           在我们心里,打酱油买盐的年龄,大概应该是七、八、十几岁吧。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孩子已经上了大学,早过了打酱油买盐的年龄,却至今也没有打过酱油买过盐。
           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我总觉得缺点什么,欠一把火,甚至有点欠揍。他们的行为规则常常是我行我素,他们的口头语是:Whocares? I don’t care. 用他们生硬的中文翻译,即“谁管哪!”,或“我不管。”
           这些是最让父母伤心的话。有时候,看看周围,我期待发现一个不说这种话的好孩子,可是,无论是上了高中或大学的,还是找到高薪工作的,至今尚未见到一个。也许打击面广了点,抱歉,但我们身后长大的这群半洋不洋的孩子,几乎都算是“Whocares?”的一代:自私,自负,眼里没有父母。
           有一日,我在反思培养孩子的做法,忽而又想到了那个打酱油买盐的典故,不禁苦笑,似乎觉悟到了点什么。美国长大的这群中国孩子们,他们性格偏执残损,是不是因为缺了打酱油买盐这段经历的缘故?是不是因为七、八岁时少了打酱油买盐这一锤子,才变得发育不良,走路不正,有点嘴脸歪斜了?
           我想,八十、九十年代出国留学和工作的同胞,应该算是打过酱油买过盐的一代。这些人出国后,心中的一个梦,就是让孩子换一种生活,让他们受美国的教育,在自由的环境里长大,不再重复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一辈的贫穷和苦难。
当然,在美国,想打酱油买盐也不大可能——这里是超级市场,是为汽车设计的,而打酱油买盐年龄段的人,当然不能开车。于是乎,孩子们也就无从获得打酱油买盐的经验。
           还记得吧,打过酱油买过盐的朋友们?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初,中国的油盐酱醋大都是散装的,有些是凭票证的。放学回来,父母塞给孩子几毛钱,去打一斤酱油,去买半斤盐,去割三毛钱的肉。正是在这样手持小票和钢蹦的操作中,孩子知道了钱的分量,明白了父母的艰辛。每个孩子的脑袋里,也渐渐生出了一本帐,张口可以说出父母的工资能买几斤米,几斤煤,几斤酱油。于是价值观也由此产生出来。这群孩子长大后,甭管有成就的没有成就的,有一条是共同的:他们大都体谅孝敬父母。他们知道父母抚养孩子太难了,付出了太多的艰辛。
           早年的生活经历,永远像一座建筑的基石,影响着高楼大厦的架构和坚实。不久前,在CCTV-4的《艺术人生》的节目里,《中国式离婚》的作者王海鸰和《血玲珑》的作者毕淑敏出席。主持人让她们各用一句话来描述她们早年参军的经历对后来人生的重要影响。王海鸰说:少年参军也许会后悔一时,但如果不参军,将后悔一世。毕淑敏也说,在西藏阿里巴山当女兵的经历永远是她写作的源泉。两位作家都把青少年的艰苦经历视作宝贵的人生经验,视作日后人生进取的基石。从年龄上看,这两位作家也都属于打酱油买盐的一代。下乡,当兵,当工人曾是打酱油买盐一代人的共同经历。
           我们小的时候,小学中学经常举行忆苦思甜的活动,弄点野菜红薯面,搅在一起,做个黑乎乎的饼子,用以回忆旧社会贫下中农曾受过的苦难。吃糠咽菜大概是更老一代中国人的生活索引,食不果腹的生活迫使他们长征,造反,革命。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其生活基调基本是打酱油买盐,这种经历刺激了他们日后的勤奋,思变,创业。
           可我们身后这群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的生活基石是什么呢?借用过去打酱油买盐时代的话语说,他们纯粹是“修正主义的一代。”“修正主义”到底有什么哲学意思还须另说,但在打酱油买盐一代人的词汇表里,“修正主义”的朴素诠释,大概就是生活颓废糜烂吧。
           两三年前,国内的一位有钱的朋友向我打听孩子出来上学的事情。他的孩子还在上中学,想在美国读两年高中,然后上大学。我告诉他:最好现在不要出来,孩子还太小,如果现在来了,你的孩子就会丢了。
           “丢了?”朋友瞪大了眼睛,表示惊讶。
           我解释:“‘丢了’,不是说你的孩子被绑架了抢劫了谋杀了,你孩子的肉体骨架还会健在,但孩子的灵魂丢了。更直截了当一点:你把孩子送出来了,你就不会再找回孩子了。要知道,美国长大的孩子大都狼心狗肺六亲不认呢!
           朋友摇头,不太相信我的话。我知道,这样给朋友解释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朋友心里会想:你自己出国了,孩子也在美国长大,为什么反对人家的孩子出来呢?
           所以朋友反问:“你的孩子也没了,丢了?”
           “对,没了,丢了。不但我的,我所看到的孩子几乎都没了,丢了,消失了。”
           逆反心理是这群孩子的普遍心态。“前面是粪坑,别跳!”可正因为你说了这句话,他偏要跳进粪坑不可,以满足对抗父母的自豪。也许只有说“前面是粪坑,你往里跳吧”这样的反话,才能阻止这些孩子真的往粪坑里跳。可是心智正常的父母,谁会忍心说“前面是粪坑,你赶快往里跳吧!”这样的话呢?
           打酱油买盐曾经是艰苦生活的标志,可也是人生经验的良师益友,经历打酱油买盐,可以帮助打造健康的人生性格。不过在美国,再让孩子打酱油买盐是有点匪夷所思了。但是否能寻找一点替代品,从而让孩子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有道德懂事理的孩子?
           我发现鼓励孩子打工会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女儿大学暑假在家,百无聊赖,找了份工作,每小时七块多钱,是美国法定的最低工资,干了几个星期就有了些效果。
           这是一个在旅馆收拾房间的工作,属体力活。开始几天,孩子叫苦叫累,但又过了几天,就开始计算如何使用自己挣的钱了:做头发需要一百多,给朋友买生日礼物需要三十,还有跟朋友出去吃饭的钱,到纽约去玩的钱。计划很宏大,但这些钱要一分分地挣来,每天工作的汗水让她体会到了实现这些计划的代价。
           果然,当孩子去商店花钱的时候,她变得精打细算了。买一件东西变得很踌躇,拿起来又放下了。她在盘算到底需要不需要这件衣服,这件衣服到底值不值三十块钱。我觉得,通过打工挣钱,孩子变得成熟起来,至少知道了钱的价值,也许以后还会懂得父母供他们上大学的艰辛。
           我们这些打过酱油买过盐的人,有时候太理想主义了,为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做了太大的投资,让孩子参加这,参加那,却往往忽视了给孩子一点经历苦难的机会。我们苦心经营,给孩子制造了一个个蜜罐,却没有注意教会他们懂得生活和价值。孩子学会了弹钢琴,却没有学会做饭洗碗。我们太想让孩子得到我们不曾得到的机会,结果却把孩子推向了没有文化和根基的荒漠,直到发现孩子彻底丢了,没了,消失了。
           我们应该做的,也许是让孩子更多经历一些生活的锻炼。我们身后的这些孩子已经缺了打酱油买盐的人生课程,是否可以通过打工或其他的方式弥补一下?虽然打工的年龄比打酱油买盐晚了一些,但我相信仍会对日后孩子健康的成长,起些积极作用的。

评分

参与人数 7威望 +47 金币 +47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打酱油买盐的飘过~~~~
风中白杨 + 2 + 2 精品文章!
Lppbb + 8 + 8 诚惶诚恐小声说:“偶是路过来打酱油的。
jjnbu + 2 + 2 精品文章!
woodhead + 10 + 10 值得一读。
hq1966 + 10 + 10  谢谢推荐
pianocrazy + 5 + 5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8-30 10:21:49 | 只看该作者
打过酱油买过盐的路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8-30 11:27:56 | 只看该作者
打过酱油醋买过盐的跟进了。多给孩子一些动手的机会!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szchips + 1 + 1 扫地 拖地 洗自己衣服 摘摘菜等简单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8-30 11:43:35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经常替父母买盐买醋,现在又轮到孩子了替我打酱油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同问
szchips + 1 + 1 现在还有酱油可打?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8-30 14:16:28 | 只看该作者
经历些苦难(其实现在的孩子没有苦难,顶多算挫折),吃点小苦,真是一笔财富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8-30 15:07:26 | 只看该作者
印象中买盐买醋好象没做过,妈妈好象总是一次就买蛮多的,不过放学回去的第一件事不是找东西吃,倒是立马切菜喂鸡喂鸭捡蛋煮饭洗菜,做完这些妈妈也下班回到了(爸爸过世得早),不过很奇怪,从小到大也没觉得苦过,怎么现在的孩子放学回家啥都不用做还不愿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8-30 20:56:32 | 只看该作者
别说打酱油了,连蹬三轮车去煤场拉蜂窝煤俺都经历过,
挤到轰隆隆的机器旁边(后边还有人排队),右手从传送带上拿煤往左手上摞,这时就比谁一次能摞的多了。。。装到三轮车上后再接茬排队。。。。

(炫耀一下)虽然现在没酱油可打,但pp五岁半时就骑车上街(过马路时下车推过去)给我家买早餐了,从此我没烟抽了也差他去买。。。

知道有万分之一的危险也承受不起(何况已有了些教训),但我的观点是凡事难两全。。。。

毛泽东的儿子也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和朝鲜战争并捐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我小时候糊过信封,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8-30 21:59:00 | 只看该作者
我还是要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式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8-31 10:09:36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特乐意帮妈妈打酱油买醋,原因是妈妈总把找回来的钢崩儿奖励给我,姐姐还很妒忌呢。故从没觉得是个苦差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买甜酱俺会偷偷舔一口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8-31 11:32:53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虽然没有让孩子能够体验打酱油买盐,可是,也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的生活体验方式呀,如洗碗\洗自己的小衣服\去超市选购生活日用品\擦地等等,不过,还是很想念从前的生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6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8:45 , Processed in 0.113727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