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08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卖艺拉票贴】大师也可被质疑:批判性思考实例之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11 15:3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借这个机会,把批判性思考聊透吧。
另外,希望与讨论问题无关的短帖发到置顶的“聪明孩子扎堆帖”“进了二十名”这类没有实质内容的帖子内。
希望拉票活动不要干扰了我们正常的讨论,那样,反而会给论坛造成不良的影响,谢谢大家了。
-----------
《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选自初中课本,是梁启超先生70多年前的讲稿。
虽然这是大师的作品,可在批判性思考者眼中,这篇文章是不合格的。
文中有不少逻辑问题。下面,我摘录其中一段进行解读。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讲,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梁大师认为,人生在世,只要四肢、五官用一下,便要费神费力,就是劳苦了。
    你伸了一个懒腰,吃了一口美食,跟恋人拥抱了一下,好,你费力了,苦。
    你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动了一下脑筋,好,你劳神了,苦。
    大师又说,聪明人会苦中找乐。
    那么,怎么找乐?
    五官是不能动的,四肢是不能动的,脑子也没法动。乐从哪里来?
    显然,大师的逻辑出了问题了。

    大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就是把劳苦这个概念绝对化了。
    虽然科学上无法精确量化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但是,我们内心里都有一把尺子。烈日下耕作是苦,因为会导致生理上的难受。躺在床上休憩是乐,因为生理上会很惬意。
    苦和乐是相伴相生的,如果世上全是苦,也就没有了乐。反过来亦如此。

梁大师接着写道:

    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大师这里犯了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这个凡是用的很不好。我们只需要举一个反例即可。我曾经去过一家纺织业的血汗工厂。织布机隆隆的噪音震耳欲聋,我在里面呆十分钟都感到血压上升,头疼欲裂。但是,这里的工人要干上十个小时才能换班。我实在想象不出这种职业有何乐趣?更遑论那种包身工一样的黑煤窑。这种职业,如果说乐趣的话,只是在发工资的那一刹那。
    尽管大师在文末说了四个花哨的理由,那都是文人雅士自己的想当然而已。与那个“何不食肉糜”的故事何其相像?

    晋惠帝执政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活活饿死。消息报到宫中,晋惠帝听完大臣的奏报后,不以为然地说:“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这位梁大师可能从来没有与底层劳动者有过接触,所以在他的头脑中,劳动者的叫苦连天简直不可理喻。在大师看来,挖煤窑根本不苦,只是这些笨蛋不知道如何领略其中的趣味罢了。

    中国古人是不讲逻辑,更不讲批判性思考的。皇帝的话,圣人的话是金口玉言,除了少数言官外,普罗大众是断断不敢置疑的。这种思维意识目前清算得还很不够。因此在我们的课本里,梁任公的这篇文章仍是被当做“真理”一样的东西没有被质疑。这种现状,显然与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

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到我的博客投我一票。
比赛截止日期为9月13日,这期间我会连续发表大约50篇文章。
希望每天都能得到您的投票与关注(每电脑IP每24小时可投票一次)。

                                或者直接点击下面图标进行投票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8-11 17:16:01 | 只看该作者
梁任公曾经是时代的进步者,但跟不上那个迅速变革的年代,很快由改革者变为了保守者。

读过很多梁任公的文章,其中有不少对于现在还是很有价值的。

这篇文字我没读过,应该是他在某个学堂对孩子们的一个演讲吧。之所以被选入了课本,大约是和后来宣扬的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有所契合吧。

我个人也不认为这个文字适合于选入课本,不过现在课本里比这个更垃圾的东西还多得很。

我在子不曰的那个帖子里说过,不太敢于让孩子学习Critical thinking,因为在现有体制下,容易造成孩子和学校教育的冲突。因此我也很少鼓吹Critical thinking。

大多数课本里的文章都可以用来做Critical thinking的训练,但是结果会很惨,因为最后会和教学大纲里总结的中心思想差别太远。

在中国活着无知也许比有知更快乐,就如同崔健唱的,给自己眼睛蒙上一块红布,然后大声的说我很幸福就好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17:2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qqyou 的帖子

别因噎废食。再说,越有头脑,我相信语文成绩越好。
我会论证这个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8-11 18:06:02 | 只看该作者

  大师这篇文章很有哲理
  放到现在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特别放到学习上
  更有借鉴性和操作性

  大师真接触了解过下层劳动者
  小易可能冤枉了大师

  底层劳动者苦与不苦是相对的
  与内心感受也有很大区别
  炎炎夏日
  一般认为
  空手行路的人会比挑担的人舒适
  但空手行路的人很难体会挑担者在树荫下的舒适远胜过空手行路人好几倍

  大师的说法有哲理
  更有积极意义

  小易还是另找例子或者从另外角度质疑更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xylonhong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8-11 19:40:15 |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拿锤子的人看世界,到处是钉子。

不同类型的文章应该有不同的看法。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8-11 20:28:11 | 只看该作者
要善于苦中作乐

煤矿工很辛苦, 但是他一定苦么?  
当他从煤矿中走出来, 当他冲一个凉水澡,当他抱着自己的孩子的时候, 也许他会比很多人都快乐

但是我相信如果他自己认为自己很辛苦, 那一定很苦

最近围棋界的顶尖高手李世石宣布退赛一年半, 只说自己很累...
旁人无法想象, 一个经常拿世界冠军和巨额奖金的人怎么会累,怎么会苦? 一个做飞机到处跑, 偶尔就下一盘2小时的棋的人怎么会累怎么会苦?

人对于苦和乐的认识不止在于身体,还在于心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20:57:07 | 只看该作者
很感谢楼上几位的回复,质疑与反质疑,这种讨论氛围很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20:58: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9-8-11 18:06 发表

  大师这篇文章很有哲理
  放到现在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特别放到学习上
  更有借鉴性和操作性

  大师真接触了解过下层劳动者
  小易可能冤枉了大师

  底层劳动者苦与不苦是相对的 ...


我们这里谈的是逻辑,不是哲理,不是道德训诫。
小心道德上的训诫被统治阶级拿来作为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8-11 21:36:51 | 只看该作者
文学不能常以逻辑或科学来恒量,比如“白发三千丈”云云。

以前曾见翻译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好好一首诗,英文怎么看都不像一首诗。

至于”议论文“的逻辑,取决于“价值观”,所以,不能严格以逻辑来恒量。

仍以老易的纺织工例子衍生:

比如有人觉得做三陪小姐唱歌,夜夜笙歌,远比做纺织女工环境舒服,赚钱又多,当然三陪更开心。

但还是有人,选择做纺织女工,相对而言,她觉得自食其力是快乐的。

纺织厂的噪音在此时与夜夜笙歌相比,居然也可以是快乐的。。。。。

所以,逻辑思维也好,评判性思维也好,在人的价值观前,不值得一提。

其实,传统的经典教育,是明理为先的。先懂做人道理。再学其他的。

现在呢,功利为上,乃至逻辑学好了,却不会做人。。。。。

这些案例比比皆是,研究生自杀的都不少,至于老外,校园枪击案层出不穷。

问题也是不少

[ 本帖最后由 linanmeng 于 2009-8-11 22:2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8-11 22:01:15 | 只看该作者
又:想多投1票,结果出现您已投过票的字样,没法子。。。。只好不投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老易 + 10 + 10 谢谢了,24小时内只能投一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4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02:12 , Processed in 0.09893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