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36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卖艺拉票贴】赏识教育衰落之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9 02:2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年前,赏识教育着实火了一阵,赏识孩子,告诉孩子你真棒,告诉世界我能行,诸如此类。
但是近两年,赏识教育急剧降温,市面上这类图书已经逐渐撤下前台,取而代之的是又一波新浪潮。
各领风骚若干年,成了家教图书市场的一个规律。

教育是一件操作性比较强的事情,而由于先天的理论准备不足,赏识教育在操作上会遇到两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赞美依赖”。

孩子的歌唱得一般,告诉孩子你真棒,孩子的成绩一般,告诉孩子你真聪明,孩子穿了一件普通的衣服,告诉孩子你真美,这些赞美的确能够刺激孩子头脑中的奖赏中心,进而分泌出让孩子产生欣快的激素。但是,就像吸烟上瘾一样,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赞美依赖症。长大后便可能成为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一个过分注重别人眼光的人,一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古希腊也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扬长避短,在社会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

无原则的赞美,会让孩子失去正确认知自我的机会。让孩子活在一种虚幻的自我形象之中,而一旦失去父母的庇护,在社会现实面前就有可能心理失衡。

第二个问题是“你能行焦虑”。

实验证明,一个乐观自信的人更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但是,这种乐观自信并不是简单来自于父母的激励。比如,孩子,你一定能行的,你是天才,你潜力无限,你一定能够考第一等等。

乐观自信一方面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孩子不断取得成功体验后形成的自我心理认同。

研究表明,十岁以前的孩子,自信指数都是差不多的。这个时候,单方向的鼓励的确能够让孩子更努力,更愿意多做尝试。但是,十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意识,他通过自己的体悟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有些事情就是没法做好。这个时候,父母单向的鼓励就会失去原有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孩子的压力与焦虑。因为你给孩子的期望值的确有可能超出孩子的能力。

“我一定能行的,”作为一种心理暗示,可能会在某些场合,如考场上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但是,它不是万能的,你可能超常发挥,但这种超常也是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而一些赏识教育的实践者,认为精神万能,人的潜力无穷,这并非一种理性的想法。

此外,“你一定能行”的说法意味着孩子别无选择,无法后退,只能往前走,或者确切地说,按照家长制定的方向去走。可是我们知道,退一步往往海阔天空。而对于学生来说,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感兴趣而且胜任的职业方向,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胡适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开始的专业是农学。当他发现自己的美国同学能够轻易说出成百上千蔬菜水果的名称,而自己不得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记忆的时候,他就判断出自己在这个行当没什么前途。果断转到了哲学科。他后来的成就证明他的这个选择是多么的明智。

虽然赏识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要全盘否定。赏识教育有一个灵魂是非常值得嘉许的。这个灵魂就是父母对于孩子无条件的爱与信任。

按照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主张,父母与老师应该对孩子无条件正向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这个术语是说,我们的孩子可能不完美,可能惹我们生气,可是,我们还是要用积极的,正向的态度对待他,尊重他,接受他。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是,我们必须尊重孩子,而且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批评他也不是鄙夷他,而是出于对他的爱护。

而有条件的关注是,你让孩子觉得,你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你爱他是想以此为胁迫,让他按照你的意志来做事情。这同样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让孩子迷失自我。他的努力好像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还你的养育之恩。这种孩子成人后就像没有断奶的孩子,人格并不完全。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既保持亲密无间,又能够让孩子相对独立。走向哪个极端都不是一件好事。

总之,赏识教育的过于火爆是不正常的,但是,也不该将其弃之如敝屐。

赏识应该作为父母的一种信仰。从内心深处对孩子喜爱,支持,尊重,不会因孩子在能力、体貌、健康方面的缺陷而歧视,放弃他。接纳孩子的不足与缺点,相信孩子能够在你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下,最终走向成才。
海伦凯勒以及周婷婷的父母,在这方面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本博参加了博客比赛,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请点击我的博客投我一票,
每电脑IP每天可投票一次,本博每日更新,希望得到您的继续关注与投票。。。

                        也可直接点击下面图标进行投票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8-9 21:0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18 金币 +18 收起 理由
swanhu + 2 + 2 喜欢这篇,明天投票,今天的投给另一篇了。
我爱飞飞 + 2 + 2 精品文章!
棠棠妈 + 2 + 2 精品文章!
hq1966 + 10 + 10
gajidouma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8-9 07:40:07 | 只看该作者
赏识教育是有用的,但滋长娇气.可做为辅助有限使用.过于火爆是不正常的,但是,也不该将其弃之如敝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8-9 07:54:19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论述当然要投你一票,希望楼主能取得好成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8-9 08:53:20 | 只看该作者
请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有一位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的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周末,她到当地的一位教授家中做客。

  一进门,她就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满头金发,漂亮的蓝眼睛让人觉得特别清新。她不禁在心里称赞小女孩长得漂亮。

  当她把从中国带去的礼物送给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微笑着向她道谢。这时,她禁不住夸奖道:“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这种夸奖是中国父母最喜欢的,但是,那位北欧教授却并不领情。在小女孩离开后,教授的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下来,并对中国访问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

  访问学者非常惊奇,说:“我只是夸奖了你女儿,并没有伤害她呀?”但是,教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她一旦认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她造成了误区。”

  “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教授耸耸肩说,“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中国的访问学者只好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赞扬了她的微笑和礼貌。

  这件事让这位访问学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赏识孩子的时候,只能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应该赏识孩子的聪明与漂亮。因为聪明与漂亮是先天的优势,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但努力则不然,它是孩子后天的应该予以肯定。

  在人生的旅程中,聪明的人,常常在最后变笨了;而笨的人,却常常在最后变聪明了。

  遇到寒冷酷热,聪明的人逃开了;笨的人亲身尝试,却意外地在寒冷酷热中成长。笨的人逐渐认识到:“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却永远需要努力。”

  孩子的容貌也是如此,长得如何不能决定孩子以后生活得怎样。大多数情况下,努力才是决定孩子今后生存状态的重要因素。

  聪明是一种个人资源,从大人到孩子,人们都会为自己拥有这一资源而自信和自豪。所以,孩子都愿意别人夸他聪明,甚至有很多孩子为了得到聪明的“头衔”,常常在同伴面前常常装作不怎么努力的样子,但回到家里却拼命地学,从而保证好的成绩。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都形成一种错觉,以为聪明就是一学就会,样样都会,不需要努力就能取得成绩,所以争相效尤,导致很多孩子都不努力学习。

  那些经常被称赞为聪明的孩子,往往把分数看成自己的聪明所得,把分数高低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且不愿意也不敢接受新的挑战;而那些被夸奖为努力的孩子,则更愿意做出新的大胆尝试,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它们做好。

  所以,家长若想激励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好的办法不是赞扬他们聪明,而是鼓励他们刻苦学习。

  家家小的时候学东西比别的孩子慢半拍,为此,他的父母非常苦恼。家家上小学了,就当父母都认为家家不会有什么好成绩的时候,家家却带回了一张100分的试卷。这是一张数学测验的试卷,上面被老师画满了红色的勾勾。

  “这是你的卷子吗?”爸爸吃惊地问家家。

  “当然是我的,上面有我的名字啊!”家家自豪地对爸爸说。

  “家家真不错,告诉妈妈你是怎么考出这么好的成绩的?”妈妈问道。

  “老师讲课的时候我经常听不太懂,所以下课之后同学们都出去玩,我就把不懂的地方拿去问老师,老师再给我讲一遍,我就全懂了!做作业的时候如果有不会做的题,我就把老师讲的课再复习一遍,不会做的题也就会做了。所以考试的那些题目我都会做,就考了100分。”家家高兴地对妈妈说。

  听了家家的话,妈妈的眼圈一下子红了—虽然自己的孩子算不上聪明,却如此好学和努力。

  “家家真努力,是我们的好孩子!”妈妈含着泪说。

  有一个当老师的朋友曾经告诉我,在一个学校或者班级,通常有两种学生是最受老师喜爱的:一种是非常聪明又非常努力,从来都不因为自己的聪明而骄傲自满的;另一种是不算聪明却非常努力,从来都不为自己的不聪明而自卑的。由此可见,努力的孩子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作为父母,应该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因为自己孩子的不聪明而气馁,而应该为孩子的不努力而担心。始终记住一句话:“所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很多情况下,父母应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而重视孩子的努力,并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觉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夸奖,进而逐步明白一个道理: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努力则决定了一世的命运。

  当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时,不要把这个成绩归功于孩子的先天优势,而是把观注点集中在孩子的后天努力上。应该告诉他:“成绩真不错,这都是你努力学习的结果!”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好了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这样赏识和赞扬他:“真是个努力的好孩子!”



很多家长都不会表扬孩子,从这片文章里应该能学到点表扬的技巧!并非所有的赏识都是正确的,只有正确引导孩子,孩子才会客观看待自己的长处和被表扬的行为!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2 金币 +22 收起 理由
swanhu + 2 + 2 我很赞同。观点太好了。
老易 + 10 + 10 谢谢老等的好文章
hubaichun + 10 已概括到日记本中---备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8-9 09:19:03 | 只看该作者
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不光进行赏识教育,还要进行挫折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8-9 09:56:3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多谢提醒,现在的家长都会“赏识”这套,每每在院子里玩,老太太们都比咱还会“赏识”,可了劲的夸孩子。
   原来是每天可投一票的。好的,再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8-9 10:11:46 | 只看该作者
老易说的事情是存在的,赏识教育昙花一现,因为他和国人的基本思维最不和拍子,所以慢慢大家不热衷了

而且赏识教育解决的是心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这使得大多数家长不感兴趣。

不管他火不火,赏识教育的根本东西是很好的,也是国人最缺乏的。

大多数的父母都还相信孩子一夸奖就会骄傲,所以要天天敲打。但实际上这是家长把自己一生不成功,在孩子身上发泄的心理状况而已。

只要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永远不会让孩子骄傲,只有虚伪的夸奖才会,而国人大约只会虚伪的夸奖。

就如同上面老等说的那个故事,中西的差别如此之大。在西方人们爱一个孩子是因为他是一个生命,哪怕这个孩子是领养的,而且有身体残疾,做父母的照样爱他。

而我们的父母整天在为孩子个子是否高,身体是不是会胖这些更多取决于遗传的问题而焦虑。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受挫折教育的想法更是变态,他们以为受一个训练就可以让孩子学会应对挫折,又岂能知道应对挫折的源泉来与信念、自信和实力。


不过当初周弘的一些做法我是不赞成的,比如他演讲的时候没找正确目标群,他的目标应该是父母而不是学生。尽管他在各地演讲博得了很多孩子的发自内心的赞扬,但现实中那些孩子的父母没有改变,只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太差,不仅没能缓和两代的矛盾,反而使其加大。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8-9 11:2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我爱飞飞 + 2 + 2 我很赞同。
老等 + 2 + 2 我很赞同。
whyouth + 10 + 10 极透彻,学习了!有空改改拼音打出的别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8-9 15:0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老等 的帖子

“老师讲课的时候我经常听不太懂,所以下课之后同学们都出去玩,我就把不懂的地方拿去问老师,老师再给我讲一遍,
老师再给我讲一遍,--------不现实.不容易.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老等 + 2 + 2 为什么不现实??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8-10 02:17:12 | 只看该作者
投票了,支持!是直接点击输入验证就好了么?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老易 + 10 + 10 非常感谢,会有投票成功提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8-10 15:28:18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讲课的时候我经常听不太懂,所以下课之后同学们都出去玩,我就把不懂的地方拿去问老师,老师再给我讲一遍,

老师再给我讲一遍,-老师再给我讲二遍,还现实.以此为长此以往的学习方式就不现实了.除非他学生不多,老师是文革前的脑袋,或家长在背后有强力的交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7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06:21 , Processed in 0.080421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