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35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咨询求助] (有具体分享者版主加分)欢迎家长老师分享好经验:读经儿童的德育熏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4 07:2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季谦先生在“百问千答”中有如下对话:

“问:我们很高兴看到很多学校用弟子规来进行德育教育,您觉得读经和道德怎么样安排?

答:很好啊,用弟子规来做德行教育是很简便有效的,我推广读经,也劝读经的孩子都读读弟子规,并且多多少少实践弟子规。但是,德行教育和读经教育是不同层次上说的,德行教育好像空气,二十四小时都要呼吸,二十四小时都要注意德行,但是并不一定要停下来用某一个时间特别练习呼吸,所以不一定拿一段时间来训练弟子规,弟子规是在日常中随时提醒,我们要特别做的是读经,所以我们特别教读经,附带教弟子规,有时候读经,二十四小时都要提醒弟子规,这样就相辅相成。这两种教育看成排斥的,就不了解这两种教育的本质,了解人生道理以后,任何事都能做恰当安排,不会心思溷淆,不会张皇失措。”

有人担忧读经的孩子在德行上难以提高。那么家长们,老师们请都来交流交流平时在读经的空余是如何注重孩子的德育教育吧。

女儿是个受教的好孩子,虽好动但性格平和。这和她三个月起开始接受经典熏陶,听大量优雅古典音乐很有关系。上述的一些培养我相信也有帮助。

在家中我们的背景声音几乎总是经典诵读和古典音乐。以中文诵读《四书五经》《老子》《易经》为主,也有英文和德文。若外出,我会在走路和乘车方便时随时充当女儿的录音机,随身带着一本《论语》。开始了一个月的《大学》诵读,每天一个小时她跟着我读几遍当周的进度。

除此以外,我希望用自己的教育和言行给两岁多的女儿进行德行教育。

《弟子规》是过塑帖在墙上便于随时参看。我自己学习过内容,没有让女儿特意读过,但听过一些,她很快能背出来一大半来。

首先我选择了给女儿讲净空老法师推荐的《德育课本》(四本中讲了前半本,女儿喜欢反复听,最喜欢听的是“闵损芦衣“),在这些配有精美版画的故事中她知道了什么叫孝、弟。还讲完了丰子恺的《护生画》选集,这样她接触了爱、仁慈、热爱生命和热爱自然。《常礼举要》我带她看过。我还准备了一些其他绘本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准备慢慢再讲或引导她自己阅读。这些故事不是听了就罢,平时我也留意培养她的孝心。所以她有好吃的东西总主动要分给或留给爸爸妈妈。

自己有不良情绪时我会克制,尽量不和孩子动消极情绪。我一般说话语调平和,不做刺激孩子的事情。孩子有各种情绪,我会和气安抚她,开导她,告诉她要“大气”。

我平时和孩子说到就做到,做不到要解释原因。

在自己家养成好习惯。看完书玩完玩具放回原处等(这点德国人本来就做得很好)。和长辈一起用餐时“长者先幼者后。”

别人家作客要讲相应规矩。

做错事要懂得道歉。在电车上她有时会把脚碰到对面坐的人,她于是学会了说对不起。碰到别的小朋友,也知道惭愧道歉。一高兴弄脏了爷爷的书,她也能在我提醒下意识到错误给予抱歉。

告诉她不要把自己的错迁怒给别人。比如撞着椅子她哭了,我告诉她是她自己不小心,下次要小心,而不会去“打”椅子。

有玩的、好吃的东西一直乐意与人分享。但也有她特在意的玩具,看到客人小朋友在玩她不乐意,我就会告诉她可以给别人玩,别人一会就还给她,不会拿走,于是她同意。

有时做了一些不适当的事情,我就会问她:你愿意别人这样这样对你么?她老实说:不愿意。这样她也知道自己做得是不应该的。

如果有一天需要她背诵经典表演的话,我会说:“孩子,这不是要夸耀,只是让大家都知道经典背诵是不难的,你来演示一下吧。”

暂总结这么多。

我自己也努力在德行上培养自己,因为我深知《弟子规》等必须是父母能做到去感染孩子才有意义。我觉得通过接触经典和学习礼仪,自己为人处世比以前大有进步,也更知道自己应该处的什么位置和应做的事情,很多时候都能做到动脑不动心,更不动气。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论语》。做一个彬彬君子,是我的理想。我知道自己还做得很不够,但我会努力。

希望大家多写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以利互相学习!谢谢!

[ 本帖最后由 石心 于 2009-8-6 06:3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金币 +4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好孩子! 石心教育得好.
子墨宝贝儿 + 2 真好哇!
myhoneyqiqi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8-4 08:22:58 | 只看该作者
很受启发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石心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8:24:19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点:凡是都可物极必反。我也不会错把《弟子规》做为约束她天性和发展的工具。我认为在不同年龄可相应做递进的要求。究竟什么时候可以要求什么要用我做为母亲的直觉和智慧了。所以自己修身也很重要。我希望女儿知道规矩,但同时也把妈妈做为良师益友,而不仅是敬畏。我喜欢女儿有教养,也喜欢她在我怀里撒娇的可爱。

大家也请多补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8-4 18:54:5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二十四小时都要注意德行,不一定拿一段时间来训练弟子规”,那么就一定对教师和家长修养有比较高的要求,否则,既没有明师,又没有弟子规规范,这个“24小时注意德行”怎么落实?

然,阿猫阿狗都可以当读经老师,试问那些连什么是“自身修养”都不懂的老师,又如何24小时“注意德行”?

蓝字部分是季谦先生的原话,这两个提倡中间有个极大的空挡,十分矛盾,在实践中和在理论上都无法自圆其说。许多读经前辈都注意到了这点,并提出改善方案。我们在狂热之余,是否也该冷静思考一下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石心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8-4 19:42:45 | 只看该作者
霍韬晦:学问要通向生命
--------------------------------------------------------------------------------


    2007年06月26日    晶报  


1950年,国学大家钱穆先生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抱着为中国文化继绝学、开新命的理想,唐君毅、牟宗三等大家纷纷来到新亚书院任教,新亚书院是中国知识分子民间办学的一个时代象征,“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这首代表着新亚精神的校歌也历代传诵。

不过,随着新亚书院与其他两家书院合并成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的民间办学的独立性宣告结束。20年后的1982年,当年新亚书院的学生、唐君毅先生的入室弟子霍韬晦教授接过新亚精神的旗帜,在香港成立法住学会,五年后成立法住文化书院,在没有政府和大财团资助的情况下,开讲座、设课程、出书籍。今年,刚好是第25个年头了。

这也是唐先生的愿望

晶报:20多年前,你走出任教多年的香港中文大学,创办法住学会和后来的法住文化书院,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做?

霍韬晦:(下称霍)最初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想复活佛教文化,将它交给现代人,但干下去以后我发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都面临失落的危险,尤其是无法进行现代阐释,大家对传统文化真正的义理了解不深,而老一代的学者有自己的局限,无法将古代经典赋予生命的感受然后感染他人。

晶报:从你的学术背景而言,对古代诸子百家都很通,你偏爱哪一家?

霍:我出身读中文,后来转读哲学和佛学,那条路初时也是走西方的,成专家;为了读佛学,于是读梵文、西藏文、读许多语言文献。当然我的成长背景、学问的经历也不是单线的只受佛学训练,在我们经历中,尚有许多各种学问都能通透的大师,其实中国文化最理想的境界就是“通”。在中国诸子百家中,我更爱儒家思想。

晶报:待会我们再详谈儒家思想,现在先谈谈是什么让你放弃做专业的学者,而走出校园到民间办学?

霍:当初办法住书院,许多朋友、师长都不赞成,我出版《绝对与圆融》一书后,很多前辈学者都劝我不要浪费时间去办学,在他们看来,那些都是行政人员的事情。我的老朋友饶宗颐教授就说,老弟啊,你去办学可惜了,自己不得益啊。不过在我看来,做学问是儒家的事情,办学同样是,而且同样重要,这方面没有人做,那我就来做。唐君毅先生不知道我后来的工作,如果他知道,我想他也会赞同,因为这也是他的心愿。唐师母后来好几次跟我说,唐先生生前没有完成的心愿,现在看到在你身上逐步完成。因为唐先生很希望除儒家的学校外,还有儒家的书店、旅馆和儒家的生活。不但有儒家的读书人,还有儒家的商人,乃至社会百业都能以儒家学问来成长、滋润,这才显示儒家的生命力存在于这个社会。现在我就是做这个,就是说,学问要活,要通向生命。

晶报:“法住”这个名字是何含义?

霍:“法”就是道理、真理,“住”就是一直能够延续下去,我希望一切对生命的成长有支持、有启发的文化都得以流传、开发。

晶报:你是当年新亚书院的毕业生,当年新亚书院的氛围是怎样的?你是否准备沿着新亚的路继续下去?

霍:当年新亚书院学术气氛非常好,师生关系很和谐,人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在香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的生活里,这种理想主义色彩从没改变,可惜后来这种精神断了。法住希望延续这种新亚精神,但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复兴一个新亚精神的问题,而是要复活如何延续整个传统文化。

克服欲望需中国智慧

晶报:你办法住的第一步是做什么?

霍:首先是通过各类的讲座对古代经典进行现代的解读,要让人们的生命有感受,而不是仅仅把古典看作一种抽象的理。

晶报:第二步就是发展出你的性情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性情学吗?

霍:西方人走的是理性的路,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下来都是这条路,也非常有成就。今天实际上我们不是要反对西方,西方的知识我们还是要的,西方理性的文化我们还是要的,但问题是不能一条腿走路,到最后完全工具化了。我们本身生命这个野蛮的东西没有化掉。孔子说,人本来可以不同于野兽的,为什么?因为你有性情,所以你懂得爱护你的孩子,孩子懂得孝顺他的爸爸,这个原来是不用教的,他本身就具有这个可能性,本身具有这种性情的。所以人的成长,人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做一个有精神修养的人,是自我要求,我把这个学问叫做生命成长的学问,它的根据和基础就是性情,那么对性情的发现,对仁的发现,仁义的发现,是孔子的巨大贡献。性情实际就是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我对它进行了现代的阐释。

晶报:之所以要建立性情学,你是不是觉得现在特别缺乏这个东西,要恢复一些东西?

霍:对,理性本来是西方文化里的指挥棒,但现在沦落变成一个工具了,真正的指挥棒现在是欲望,是内在的贪欲,人生命里面丑恶的东西,野蛮的东西没有化掉。现在每天都在比谁财富最多,我们有财富榜,有名人榜,有成功榜,但是没有说什么人的人格值得我们学习,西方是这样,我们能看到香港也是这样,我们缺乏对人格欣赏的这种文化,缺乏我们对生命成长这个过程的体会的文化。现在的成功人士很多都是只看到自我,而有性情的人首先是看到别人,学会爱人。

晶报:中国文化怎样对待这个内在的贪欲?

霍:用中国的说法是过关,你怎么克服

你的贪心,你怎么克服你的骄傲,你怎么放下你的自我。听起来很简单,实际非常难。它的难度在于首先不是知识的问题,完全是个实践的问题,其次没有任何通用的公式,每个人怎么样克服他的欲望,你的经验跟别人的经验是可以参考,但是如果把它变成个知识的公式,那就不行,没有公式,每个人气质不一样,每个人的才情都不一样,不能照搬。

晶报:那要怎样做?

霍:前面一个过关的人,也就是我们的长辈和老师,这个社会上有好多很好的人,有好多有修养的人,有好多很有道德的人,有好多很守信用的人,有好多很重视我们承诺的人,从小你接触到了,那么你会受很大的影响,而且你就会学习,你就知道怎么做。中国以前讲尊师重道,西方人说要超过老师,知识可以超过老师,但做人不一定,你需要慢慢去体会。

晶报:现在的观点是社会只要有法律去制约就行了。

霍:现代社会重视技术和生产力的提高,这不可避免会带来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源头在于人没有对自我的约束。西方的思维是用外在的手段如法律、制度来管理,这种外向的思维是无穷无尽的,到最后,人被折磨得很辛苦。我们要超越这个层次。人对自我的约束才是最关键的。

晶报:所以你的法住书院也不颁发任何证书,去除这种外在约束。

霍:对,我对我的学生讲,我的课未必能够解决吃饭问题,但能够解决生命里的问题,

儿童读经需配合性情

晶报:近年来内地的国学呈现复兴的势头,很多学者现在也通过各种大众媒体讲授国学,你在20多年前已经在做这件事,作为一位先行者,你有什么建议?

霍:我很高兴看到人们对国学重新关注,近代中国100多年,这种局面不多。其中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从感情上,人们重新对国学好奇,有好感;其二,在理上,人们重新发现国学里面有哲理;其三,这是历史的大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世界重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我认为现在复兴国学主要是缺人,要赶快培养人才。我们自以为很了解经典,其实不了解,在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急着去把它变成一种商品,这非常不好。

晶报:你对教育学很有研究,对儿童读经也有自己的看法。

霍:对于儿童读经,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先让小孩子把经背熟了,他长大了自然就会受益,台湾的王财贵教授是这种看法,他是我的学生。另有一种意见认为,大人不应该替孩子做出选择,应该让孩子长大以后自己做决定。这两种态度,我都不赞成。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必须配合小孩的性情读经,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晶报:香港回归10年了,你跟内地的联系是否增多,是否有打算去办教育事业?

霍:其实香港回归后不久,我就回到广东省罗定市开办了第一间学校“喜耀粤西学校”,并且把我的性情教育也带了过去。刚开始,家长们都很担心,老讲性情会不会不懂考试啊,无法升学啊,现在家长们都放心了,喜耀粤西学校现在成为当地成绩最好的学校之一。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他偷东西、打架,我们要更加关怀他,帮助他改正,孔子说:“有教无类”,我就是这样去做的。

晶报:您未来十年的打算是什么?

霍:希望能够继续把法住的事业推广,我的理想不是办一所大学,这样志气就不够了,我的理想是复活传统。

人物档案

霍韬晦,当代佛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梵文学者、性情文化倡导者。

他受业于唐君毅、牟宗三两位哲学大师,并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佛学、中西哲学超过二十年,一九八二年创立佛教法住学会,一九八七年创立法住文化书院,全力推动佛教思想之现代化,并开发儒学,召开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声誉卓著。近年来,霍氏更致力提倡“后大学”理念,推行社会性之文化教育、家庭教育,与修身养性之生命成长教育,成效显著;又主持多项禅修课程,口碑遐迩。

霍韬晦现任佛教法住学会会长、法住文化书院院长,并为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之客座教授,亦为北京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兒童讀經別議(霍韜晦)
霍韜晦

最近國內興起了一股兒童讀經熱,著名學者蔣慶為此而編了一套《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讀本》,但尚未出版,便已遭受挑戰,認為這是「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義」,反對者還說:「如果(這種文化)得勢,我們社會有回到蒙昧之虞。」(《南方周末》,本年七月九日)雙方論點尖銳對立,不少人發表意見,進一步探討到文化保守主義在當代是否還有意義的問題。讀經還未開始,便已經引發出一場爭論。

兒童讀經,其實在十年前(一九九四),已在台灣推行,而漸及於海外華僑社會,最後回歸大陸,成為一股風氣。據估計,全球參與讀經的小朋友,人數當在五百萬以上,真是不容忽視,難怪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讀經時代」來臨。

這種說法當然誇大,但亦可見「人心思漢」,否則家長、教師不會那麼熱心參與。我自己在十五、六年前發起推動生命教育和文化教育,在法住文化書院也鼓勵小朋友唸唐詩和《弟子規》、《正氣歌》,也收到很好的效果。小朋友並不抗拒,反而以能背為榮。

這當然不是小朋友問題。小朋友白璧無瑕,就看父母願意給他甚麼樣的教育。兒童讀經能推行,依我看,主要是近代教育的失敗。我在多篇文章講過:近代教育、學校體制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他們教育的主調是知識教育和才能教育,方法是按兒童的材質加以誘導,並不作人性論上的預設。這是一種經驗主義的教育哲學,也是一種高揚理性功能的教育方法,所以他們能出科學家、藝術家、資本家,甚至伸張意志的英雄,但卻不大能產生講內在修養的君子、善體親心的孝子,和承擔時代氣叩淖x書人。前者能開創,一往無前;後者能顧念,多問自己;前者依賴理性,後者順於性情。所以這不是誰優誰劣的問題,而是教育的目標不同。國內學者每以中國落後,必須先向西方學習,這種假設不自覺以西方為標準,而不知此標準只能落在知識、技術(或者包括制度)方面說,卻不能在提升人的質素、成長人的生命上有效。在這方面西方教育已經徹底失敗,你只要看美國社會罪惡之多、青少年暴力、吸毒、色情事件之嚴重,就已經知道此路不通。連帶學習西方教育的,如香港、台灣,也是江河日下。我辦的《性情文化》每期都有青少年教育的調查,每期都發出警號;雖然大部份人仍然無知無覺,但畢竟還是有許多家長支持,這就是兒童讀經之所以有市場的社會因素。有識之士都覺得:如果再不教育孩子規矩禮儀,如何與人相處,任其隨社會潮流文化而動,勢必毀了孩子一生。

如果我的分析不誤,那麼,兒童教育問題也不是靠讀經便能解決。經典,畢竟是須要與生活相依的;有些經典觀念不但陌生,而且已經被歷史放逐,例如三綱之說,孩子弄明白之後,只有引起反感。我們不能再像古人那樣簡單地以「經」為常道,將之奉為絕對權威。在讀誦之前,應有選取,亦要考慮如何賦予現代意義,不要播下歷史中已經死去的種子,或對兒童成長有錯誤訊息的種子;要把讀經看成兒童成長的健康的平台,而不是宣揚狹隘的民族主義

主張兒童讀經的人說,要趁兒童記憶力強的時候把經典嵌入他們的腦海中,長大後自然明白個中道理;反對者則認為這豈不把孩子的命呓唤o傳統決定了嗎?這對孩子的前途並不公平。我認為這種討論尚未觸及經典的內涵,而僅在外圍言之,未免無的放矢。我們既然對經的內容有所選取,那就不是語言問題、形式問題,而是義理問題、思想問題、生命問題。古人以經為常道,不免將其語言絕對化、行事方式絕對化,所以很令人懷疑是不是還適用於今日?對兒童提供幫助還是橫添障礙?議論不休。解決這一問題在於分層次,「常道」不是指那些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東西,而是有普遍意義的、古今相通的東西。那是甚麼?那就是人的性情、人的心志、人的修養、人的擔負。如《詩經》、《論語》、《孟子》、《左傳》人物,許多都令人感動。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又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孔子還對伯魚說:「汝為周南、召南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同上)這就是說,文學不是只追求音律之美,還有開啟生命、成長生命之功。古人把這稱為教化,但絕非自外而入,如西方之知識教育,而是情從內發,而得一大感動,進而提升人生。所以孔子又說,人生之路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孔子之教是成長之教、成人之教,但必須從性情之開發始。我認為讀經也一樣,應從此路入,根本不須談甚麼知識性的東西。知識是後起的,你只要建造好這個平台,健康的成長就有保證。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所以我在這十年,提倡性情教育、生命成長的教育方法;這是本,讀經則是外緣的配合。我不敢說有很大成果,但學生日增,連父母也受教。

讀經並不難,但必須先開教育之門。謹以十年來在海內外、港、新、廣東三地教學經驗,為言讀經者諸君一助。
附記:如有可能,我倒想編一套性情教育的教材,以供國內外教育界參攷。
(原刊《法燈》270期, 04年12月19日)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9-8-4 19:4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2 金币 +22 收起 理由
石心 + 10 + 10 谢谢转载
mayavati + 10 + 10
子墨宝贝儿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8-4 21:16:24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啊,多谢了.儿童读经与性情配合,学习了.各位前辈关于这些智慧性的话题,多多讨论.向大家学习.俺脑子不好使.
一个忠实的读经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石心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8-4 22:52:32 | 只看该作者
严重支持楼上的看法,各位前辈关于这些智慧性的话题,多多讨论.向大家学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石心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8-5 00:42: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09-8-4 18:54 发表
如果“二十四小时都要注意德行,不一定拿一段时间来训练弟子规”,那么就一定对教师和家长修养有比较高的要求,否则,既没有明师,又没有弟子规规范,这个“24小时注意德行”怎么落实?

然,阿猫阿狗都可以当 ...


这两段话,是否是季谦先生在不同的时段所说?
在期间读经理论是否已更完善起来?
以后是否会更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8-5 12:06: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石心分享! 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啊, 看了你的文字就想让我家宝宝和你女儿做朋友.

我孩子一岁左右性情是比较暴躁的, 现在却"好动而平和", 我原来想着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从不打骂她, 好好说道理的缘故, 现在经你一提, 发现古典音乐可能确实起了作用.

德育熏陶, 我还是觉得, 最根本的是家长的人生观和亲身行动 (长大些再加上亲近的朋友和师长). -------所以我很难理解普通父母不尽全力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 学校不但传授智慧,还有许多高洁的朋友和老师, 对孩子的品格直接发生影响, 或许还能纠正父母在孩子身上留下的不良痕迹. 父母若没有高蹈的情怀和广大的悲悯, 孩子再是读遍四书五经, 经典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 然后不过多个世人的恶俗谈资, 说:"你看, 读经的人不过这样罢了. 你们还读什么经."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石心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06:20:56 | 只看该作者
特别希望子墨、果行、棋棋妈和paisley,还有其他的更多父母,都能多分享你们的具体经验和体会。

还有读经学堂的老师,也请多多介绍。学堂用餐前的感恩形式,我觉得特别好。

我的女儿也是"好动而平和",我曾发火大吼过她一次,后来特别后悔,我想她大概就记住了我发火的样子而已,而且印象深刻。所以以后特别注意,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怪罪苛求孩子。孩子尤其是幼儿,是父母的镜子啊。是,要和孩子讲理,而不能动情绪(这次见到季谦先生,先生也如是说。)而女儿是可以讲理的人,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四可以讲理的人,只要父母有足够的爱、耐心和宽容。我们要力行,如季谦先生所说的,让读经和《弟子规》相辅相成。如同果行倡导的,读经中也加入性情教育来。

我刚给我们读经班的家长在本周的读经通讯上写道:
暑假即将来临,让我们在放松愉快的同时也开始学习和实行一些“中国儿童传统常用礼仪”。

请注意:
1、虽是儿童礼仪,实际需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来渗透。家长要求儿童做一套,自己却做一套时,不会有真实效果甚至会有负面影响。
2、在不同年龄可相应做递进的要求。究竟什么时候可以要求什么需要父母的直觉和智慧了。欢迎在课后家长间进行讨论。同时家长自己自觉修身也很重要。

另:
1、《弟子规》原文请见卡城读经博客新文章。
2、《常礼举要》中包括下文的礼仪。为净空法师恩师李炳南老先生所述,原文请见卡城读经博客新文章。家长可结合以下视频利用暑假一个多月时间和孩子一起分次扩展学习。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6389600/

《儿童常用礼仪》 
作者:守拙老师

守拙谨按: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恭俭庄敬,礼教也。”(《礼记•经解》)儿童常用礼仪以长养恭敬心为体,以规范儿童日常起居为用,从细节处入手,以反复实习为方,从而形成习惯,养成习性。故为人父师者须逐项为子弟明确讲析,并予以正确示范,并经常提醒和督促其落实。儿童学习礼仪之六字真言为——“小朋友,跟我做。”


【晨省】
正点起床,向父母、长辈或老师请安问候。(如:“妈妈,你昨晚睡得好吗?”)
自己整理床铺。
盥洗(刷牙、洗脸、梳头等)。

【昏定】
向父母长辈或老师问候。(如:“妈妈,我要睡觉了。你也休息吧!”)
盥洗(刷牙、洗脚、洗袜子等)。
铺放床被。
自己脱下的衣服依次叠好放在身边。
寝不言(入睡前不再讲话)。

【吃饭】
饭前步置桌椅,拿碗筷,端菜等。
请父母、长辈或老师先入座。
如有客人,宜暂不入席。
集体就餐排队进餐厅时,入座应左进右出(所有入座皆如是)。
坐下时,宜剑指(中指和食指并拢)放在桌上平稳,下坐;站立时亦如是。
碗端应至平胸,左手四指并拢,大拇指宜压在碗沿,掌心端平,名曰“龙含珠”;右手宜三个手指拿筷子,位置宜在下七上三,名曰“凤点头”。
碗须随身而动。
吃饭时不东张西望,不大张嘴,不鼓腮,食勿响舌,咽勿鸣喉(吃饭时不发出响声)。
食不语。(不边吃饭边闲谈;如却需发言,应待口中饭菜咽下始言)
咳嗽须转身向后。
不掉饭菜,不小心掉下须立即捡食。
碗里有菜不再夹菜;每次夹菜适量(不宜连续2次以上夹同道菜);夹菜时,不宜直接入口,可在饭碗停一下再吃。
不挑剔饭菜好坏。
分食剩饭剩菜。
同桌不另备美食独享。
饭毕碗中须不留饭菜。
出入座位不碰响桌椅,问候退席。(如:“我吃饱了,大家请慢用!”)
饭后漱口。
全体饭毕,撤桌椅、洗碗筷。
【穿衣】
衣贵洁,不贵华(衣冠不求华美,唯须整洁)。
脱换衣服、鞋袜后应立即整理(或洗或放置固定位置),毋乱顿,致污秽。
侧身整理衣冠,不面向长者及大众。
【行立坐卧】
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站立时两脚自然站直,不跛脚,不靠椅。
身体自然坐直,两脚打开与肩同宽,坐凳椅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听讲或会客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横肱(胳膊不趴在桌子上),不支颐(手不托腮),不伸足,不箕踞(两腿不敞开),不摇髀(腿脚不颤动),两条腿不交叉,不翘二郎腿。
行走时步履要稳重,目向前视。
立不中门(不站门中),行不中道(靠道路边走,不与汽车争路)。
拐角处、门限处需慢行(宽转弯,勿触棱)。
睡眠不仰不伏,宜右卧如弓。
【洒扫】
早起洒扫庭院,整理居室,擦拭用具。
垃圾放到适宜地方,不随手丢弃。
物放有序,用毕归放原处。
【应对】
家里来客人,须问好;客人走时须送至门口,道别。
为客人开门,请客人先行,入内安座。
为客人端茶倒水,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先给不认识者、后给熟悉的人)。
到别人家将上堂,声必扬。
敲门时轻扣门三下,不闻再敲,主人让入方入。
到别人家做客时须有规矩,不高声喊叫,未经许可严禁动别人的东西。
他人与己谈话时,要目视对方,不顾盼左右。
告退时后退三步,转身慢走。
长者与物,需双手奉接。
与长辈同行,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长者来必起立,长者立不可坐。
路上遇师长,侧立路旁问候,长者先走几步后,再行离开。
居家须出必告,返必面。
【言语】
凡祈请别人帮助时出言要柔和谦下。(如:“请帮个忙可以吗?”“劳驾”)
凡接受别人礼物或别人帮助自己时需道谢。(如:“多谢!”“太感谢您了!”)
凡冒犯他人须立即致歉。(如:“对不起!”“真不好意思, 给您添麻烦了!”)

[ 本帖最后由 石心 于 2009-8-6 06: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4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29 , Processed in 0.106653 second(s), 3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