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18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要读圣经的家庭请来看看这篇好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31 11:1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闲闲书话』 [书余文字]有所敬畏地活着:简单说说基督教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21215.shtml


作者:一把老刀 提交日期:2009-6-12 17:47:00 访问:3002 回复:129  

??有所敬畏地活着:简单说说基督教
  
  近百年来,有关基督教的交锋,在某些群体成为划分爱国与崇洋的标准之一,这有一定的道理,西方近代文明孕育自基督教,或者可以说,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崇洋者必崇基督教,但不可否认的是,基督教同时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具有超阶级超国家超民族的一面,一些选择信仰基督教的中国人,并非出自崇洋,而是出于人生机缘,选择了一种信仰而已,它们有必要区别对待。

  我还算不上基督徒,我尚不够格,这一点,正如我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一样:这些年,无论是在广州,还是沈阳,还是北京,都有人热情地邀请我入党,但我都委婉地拒绝了,我觉得自己尚不够入党的资格,我有很多文人的坏脾气和惰性,实在不好意思在象征先烈鲜血的红旗下举手去读那段在我心里代表了一个民族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的入党誓词,也自觉尚未达到誓词里那些对一个人精神取向的要求。

  虽然我自己算不上基督徒,但我却出生在一个相当虔诚的基督徒家庭,因为这个原因,圣经成为我自小就最经常翻阅的读本之一,加上专业因素,所以我觉得自己还算有资格谈论基督教这个话题。

  其实,无论基督教,还是佛教(这是一种最具有辩证特色,甚至最符合现代文化所指向的精神的宗教),或者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们指向的理想都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就是人应该存在于“一个充满博爱,公平,正义,慈悲”的状态中,我觉得基督徒弗洛姆对这个状态有一个很精当的概括——理想社会是“社会存在的目的能公平体现、满足每一个个体需求的社会”。可能连火星人都知道,弗洛姆的这个理想社会,是从社会学这个角度对“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概括。这样的概括在当世的名人中也屡见不鲜,比尔。盖茨所说的“财富意味着责任”,就是典型的具有基督教特色的社会主义宣言:自新教改革以来,在新基督教的价值框架里,财富不再是引发人犯罪的“罪恶之源”,而是来自上帝的赏赐,上帝赏赐的目的不是让财富获得者去挥霍或炫耀,而是在给予他一种责任——去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尔盖茨最大的慈善搭档,巴菲特在几年前那个轰动一时的捐赠仪式上所说的“我之所以捐出我的90%以上的财产,在于我认为,那种认为投对了娘胎就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关于公平的观念”,同样具有浓厚的社会主义特色,这是西方顶尖精英在典型的基督教价值框架下对一种意识形态的认同,而且,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思想认同,而是落实到了行动中的。

  我不愿意参加国内基督教徒的活动,还有一点在于,国内绝大部分基督徒都在误读基督教。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上帝既已不是一个外在的偶像,也不是一个外在的理念,而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而国内大部分基督徒,都将上帝想象为一个外在的神,甚至是偶像神,他们向上帝祈祷的目的和内容也让人反感——上帝在他们心中就象一个贪官,似乎亲近上帝,上帝就能给他们带来额外的恩宠,似乎他们亲近上帝,他们就因为领受神恩而高人一等了,他们亲近上帝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上帝保佑,以获得生活平安和更丰厚的物质收益,所以我觉得,这些人与其说是基督徒,不如说是反基督。

  上帝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其实从圣经里就可以看出端倪——上帝按照自己的形状创造了亚当,取出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果后,上帝给予他们惩罚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了智慧、能辨善恶之后,就能最终具备上帝那样的能力”,这个故事为人通往上帝之路扫清了逻辑上的障碍,后来加尔文倡导“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上帝”,(与佛教的“佛在心中”、佛即“明心见性”惊人一致),进一步界定上帝的符号性含义:上帝是人超越有限性的一种精神存在,它对于人而言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外在之物,而是一种人内在的精神,上帝存在的目的是让人找到一种精神归属,以有所敬畏和具有尊严地活着。

实际上,当上帝被理解为人的内在精神之后,基督教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因为,在这样的解读框架下,基督教作为宗教的最本质的特征——权威主义被消解了,教会不再是一种威权机构,也不再独具解释圣经的特权,当上帝演化成了人的一种内在理性后,教会充当的只是一种教化功能。信奉上帝也不再是出于对“威权意志”的屈从,而是人的一种文化自觉。尼采曾描述过“上帝”的这种观念变化:他在发出“上帝死了”,是“人杀死了上帝”之后,又借查拉斯图特拉之口表示,“那被杀死的上帝将复活,而那复活的上帝是不死的”。这个复活的上帝,实际就是价值重构后的人自身。

  有趣的是,佛教也经历了完全相似的精神历程,甚至这种演变发生的时间更早。远在唐朝中期,佛的观念就已演化为人的一种内在精神,佛与人的“明心见性”高度交融,无论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是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都显示出,佛已不是外在的权威偶像,而是种与人的心性思辨直接相关的此在精神。到了宋朝,这甚至几乎成了世俗生活的常识,苏小妹一语道破的苏东坡和佛印两人随口开的玩笑,就完全可以用来佐证这一结论。

  当基督教、佛教完成了这样的精神演变后,我们完全可以说,无论是上帝、还是佛,所承载的价值都可以被看着是在解释“人之为人之道”——由此,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回归和现代性价值,成为佛教和基督教修正自己有关上帝和佛的观念的价值坐标。(这句话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没关系,以后可以参阅我的相关文章)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基督教有关“人的原罪”的观念,在世俗化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重新获得了思想价值——在世俗化的资本主义的价值范畴里,人的欲望被认为是一个社会走向进步和繁荣的原始、自然,因而具有天然合理性的动力,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被告知,地球已因为这种欲望不堪重负,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甚至社会生态危机,在今天都成为影响人类继续生存的严峻问题,所以,当“人的欲望”被认为是人的天然权利、甚至社会规则和价值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安排的时候,人确实具有原罪。因为正是“这样的人”把自己引向了看得见的毁灭之路。(关于这个问题,去年世界环境日我在博客中国有一个大约1万字的发言,感兴趣的网友可自行去我的博客对照参阅)

  可以说,在今天,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是内省的,大无畏的,因为他自身就承载了上帝的可能性,承载了上帝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他也是谦逊的,因为他人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本质和可能性。此外,他也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应有的敬意,因为后者对人之为人之道有更为从容、完整和合理的阐述。
  
  备注:此小文只简单谈谈我心目中的基督教,不涉及将基督教作为一种价值工具对他人进行洗脑的神棍,其实,神棍的特征很明显,就是将基督教神圣化,权威化,将上帝偶像化,唯一化,实体化,将中国人及其传统文化踩在脚下无情践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7-31 22:34:23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文章,谢谢paisley转帖。

有时我也问自己:究竟这世上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起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而实际有时是一种极精练的愚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8-2 12:44:21 | 只看该作者
无论圣经,佛经,还是我们的《论语》,都不应该成为奴役人的工具,成为伤害人的工具,如果是那样,那真是精练到了愚蠢,走上共同灭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8-2 17:16:1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那些经书,归要到底都是劝人从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8-2 22:12:35 | 只看该作者
我最嗤之以鼻的是基督教徒的“寻找见证”行为,试图用物质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遇到一个偶然事件就兴奋地告诉别人说发现了见证。其实说明他们潜意识中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8-3 13:06:10 | 只看该作者
孟母为何三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4:54 , Processed in 0.21412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