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9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财贵:用“经典”打造人生的骨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30 06:4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余姚日报
http://www.yynews.net.cn/eyyrb/2009/07/15/5/content_0.htm
季谦先生7月2日离开德国后转香港马不停蹄赶去了余姚
石心按:看这篇报道时,季谦先生的音容笑貌顿现脑海。一位仁心睿智的长者,让我辈深深敬仰。
   

     “经典不是自称的,孔子说了不算,皇帝说了不算,董仲舒说了也不算,它不是任何个人、任何学派、任何权威规定的。一本书是否为经典,一个人是否为圣人,都需要每个有理想、有智慧的古代人和现代人,用时间和实践去印证。”7月8日上午,在通用宾馆举办了“王财贵经典学堂讲座”,百余名家长和儿童聆听了王财贵教授的讲座。
     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会长、台湾台中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这位中国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传播者、全球“儿童诵读经典”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广者来到余姚,举办“经典”讲座,开设“经典”学堂暑假班,为余姚送来了一股提倡阅读经典的清风。
            
                   --“读经”暑假班主旨“不负经典”
            
                       7月7日晚7:20,王财贵经典学堂2009年“读经”暑假班,在梁弄镇中心小学开课。“读经”班采用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45天的教学时间,要完成15000字的文言文经典的背诵。
                       “读经”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最近浙江衢州,最远加拿大)。暑假班的教师义工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响应内心的精神感召而来,这完全是出于一种教师崇高的职业天性。
                       李宁是这次暑假“读经”班的负责人,这位来自山东烟台的教师义工告诉记者,今年的暑假班以诵读《四书》为主,另外增加《老子》和《庄子》。“读经”班之所以选择余姚梁弄,是因为其浓厚的人文底蕴,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李文贝,这个从加拿大独自坐飞机来中国的11岁的男孩,大方而礼貌。当问及为何来参加这个暑假班的时候,小男孩不好意思地搔着脑袋笑笑,诚实地说是妈妈的意思,不过参加暑假班之前自己已经读过《三字经》、《百家姓》等,不难看出小男孩对经典也有着自己的兴趣。
    王哲的妈妈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送孩子参加暑假“读经”班。最初是因为孩子的爸爸喜爱经典,认为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氛围好,有利于孩子“读经”。参加第一次“读经”班之后,发现孩子的写作词汇丰富了,文章立意层次也高了。
                       来自重庆的教师义工陈明彬接过话茬:“暑假班的主旨就是‘不负古人,不负经典,不负生命’。‘读经’的人往往更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魄,会更多地考虑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以大义为重,少私利。”
    暑假班的负责人认为,“读经”给予儿童的神明性开发以机会,使其内在得到满足,智慧得以自由发展,这合乎孩子的天性。“读经”不仅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而且使他们有机会接触高等智慧,提升精神境界。并且,“读经”的意义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渐次释放出生命的能量。因此,对于孩子“读经”,家长要理解且自我相信,切不可浅尝辄止,更不要急功近利。
            
                   --五桂楼前的流连
                       
                   五桂楼的巷子口,有一座牌坊,上书“翰词传家”,为先贤王阳明亲笔所题。7月7日上午,王财贵站在牌坊下,浅吟着,久久瞻仰先贤的墨迹,他崇拜王阳明,也崇拜余姚的文化,就如同他崇尚经典。
    在五桂楼的藏书阁里,王财贵仔细地戴上手套,拿起一册古书《周礼》,细细地翻看。当工作人员取出一块雕版刻本时,他小心翼翼地接在手里,反复地赞叹“这宋体字真漂亮”、“了不起”、“很有意思”,他在表述喜爱之情时,甚至还禁不住用了“可爱”这个字眼,他对雕版简直如捧珍宝,爱不释手,直到参观结束,才不舍地把它还给工作人员说:“要好好保护,这可是宝贝。”参观藏书楼的暗阁时,王财贵感叹阁楼的设计结构:“古人有着多么高的智慧!这也是古人的经典之作!”
                       在五桂楼的天井中,在“五桂传芳”的石匾下,王财贵久久伫立在先人栽种的桂树旁,感叹藏书楼的风雨沧桑。他绕树而行,拾一片桂叶,俯首而闻,百年的馨香,传递千年的遥思,王财贵沉浸于历史的辽远与厚重。
    智慧赋予人豁达的人生观,当提及自己的名字,王财贵很坦然地解释说:“小时候家境窘迫,父母希望将来能大富大贵。”接着又笑道:“每年春节走亲访友,大家看到我都很高兴,因为‘财贵来了’。”面对生老病死,很多人都表现出恐惧与担忧,王财贵却很从容地指着一头灰白的头发诙谐地说:“多好,你看,这也叫‘真相大白’嘛。”
            
                   --“囫囵吞枣”的“读经”理念
            
                       王财贵对于“囫囵吞枣”式“读经”的解释是,孩子念书,只需记忆,不必完全了解其意义。很多人尤其是家长,对“儿童读经”很不能理解,他们认为孩子太小,不可能完全理解经典深刻的思想内容,即使倒背如流也毫无意义。
    面对这样的质疑,王财贵解释说,对经典的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阅历的深入而有所不同。让孩子先背,他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逐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比如父母吵架,有个小孩子说“君子无所争”,这时候他对“争”字的理解仅仅只是“吵架”,而当他长大后走进社会,他对“争”字的理解也许就是“争取”、“竞争”和“争夺”。王财贵笑侃:“担心孩子不理解,就像担心他将来不会花钱一样。”
    王财贵还特别强调“读经”的态度,他说:“‘读经’要虔诚,要恭敬。有些人寻找圣人的茬且乐此不疲,这是一种不可取的狂妄,不要因抓到经典的糟粕而沾沾自喜。一个人的上升与沉沦,一个时代的幸与不幸,往往取决于他以何种态度阅读经典、传承文化,是吸收精华,还是着眼于糟粕。”
            
                   --教育思想里的民族情怀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教书为育人,也为文化,王财贵对教育充满了理想。他说,面向世界推广“读经”已经16年了,之所以在全球推广“儿童读经”,是想证明西方的教育并不是完美的,西方教育只注重知识教育,而缺少文化教育和对文化人格的培养。教育完全可以更经典、更省时地达到更好的效果。
                       他认为,所谓“人文科学”,不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而是以人性角度研究科学。如今,中国教育要超越西方,必须是从人性出发而非教育理念。人性本好学,应对人性进行开发。
                       面对传统文化,王财贵视其为财富。他说:“一个时代,一个民族若心中无圣人,或否定其民族圣人,都意味着这个民族丧失了智慧。”
            
                   --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雅量
            
    王财贵认为现代与传统是相互补充的,东与西是可以兼容的,文言与白话是可以相互提升的,诵读经典应该有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雅量。他希望全国各地都有“读经”班,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可以在下一代中得到传承了。
    在王财贵的教育思想中,他非常重视孩子的天性。他认为有时教育的盲点,就是孩子的成绩和兴趣成反比,很多孩子成绩很好,学习的兴趣却不大,热情不高。王财贵提倡增加阅读量,因为人的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升,知识应随年龄而逐步增加,过早地硬塞给孩子艰深的科学知识,会残害其思想力。
                       王财贵认为“科学精神”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师只是指路人,他只会指给你那里有风景,那里有好水,而不会舀水给你喝。
    并且,他认为阅读经典可以为孩子打造人生的骨架。孩子在儿童时期学到的智慧,以及形成的读书习惯,将会伴随其一生,并影响其整个生命的发展。如果错过这个“读经”时期,小则失去学习大智大慧的机遇,大则失去终生发展的文化空间,浪费了生命的潜能。关于阅读经典的最佳时机,王财贵认为越早越好,因为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成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吸收能力强。他认为,13岁前是一个人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好时期,用13年的时间打造人生的骨架,然后逐渐开发完整的人生;用13年的时间来学习中国5000年的文化,乃至西方的经典文化,才不枉过一生。一个人博览群书,才称得上不负生命。
            
                   --相关链接:
            
                       王财贵,出生于1949年,台湾省台南县人。博士,曾师事隐者掌牧发先生、书法家王恺和先生,为著名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现任台湾台中师范大学教授,一生教书育人,对教育有着极大的热忱。
    1994年,王财贵开始在台湾推广半官方、半民间性质的“儿童诵读经典”教育运动,后又行走于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地,演讲千余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与支持,掀起了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风潮,儿童读经诵经人数由起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今天的100余万人。
    王财贵经典学堂创立于2001年,2003年正式对外招生,2008年开始向全国招生。第一届办在山东潍坊,今年选址余姚梁弄,共招收学生约120位,来自中国内地及香港和马来西亚、加拿大等海外地区。学生年龄跨度大,从三岁半到二十一岁不等。
   
   

[ 本帖最后由 石心 于 2009-7-30 06:5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7-30 10:54:38 | 只看该作者
这张相片拍得真好,先生神采奕奕,与背景中的孔子像神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8-4 10:53:0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多看多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39 , Processed in 0.09231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