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孟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日常法师讲《论语》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0:46 | 只看该作者
為政篇 第五章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從這章起,連續四章都講孝,一連串講孝道,而且安插在為政篇中,這跟前後有什麼關係?它說些什麼內容?這值得我們仔細思惟、觀察。 孟懿子問孝,孔老夫子回答他「無違。」樊遲是孔老夫子的學生,為老夫子駕車時,夫子告訴他說:「剛才孟孫向我問孝的道理,我告訴他『無違──不要違背禮 節。』」樊遲不懂,就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老夫子回答他三點:「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經過孔老夫子這麼一解釋,你們有沒有覺得這裡面有一些轉折?古人很簡單的一個字、詞都有它很特別的含義在,我們讀古人書,要別具隻眼,雖然不一定能真 正摸對,但是要勇於嘗試,不斷努力地在這些地方深入,就能夠漸次體會出古人的用心,也才學得到聖賢要告訴我們的內涵。

  在這裡,假定我們要想真正了解清楚,就必須先知道孟懿子是何許人,和孔老夫子之間的關係如何?同樣一個問題,因為問話對象不同,答案就不一樣,我們從 答案和對答的方式反推,就可以了解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情況。孟懿子是做官的人,在魯國執政上的重要人物,所以孔老夫子對他的回答範圍就比較廣泛,而且能夠整 個地包涵。「無違──不要違背禮節」,平常回答過也就算了,為什麼孔老夫子還要用這句話再去點醒他的學生呢?這句話孔老夫子的學生會不懂嗎?能夠跟得上這 個老師的學生也不會差到哪裡,但是這個學生他不懂又再問,所以「無違」這兩個字應該不是那麼簡單的。

  一開始我們學《論語》的時候,就曾經談過一個問題──《論語》中的每一章,都不只是嘴巴上講講的道理而已,它都是做人的根本法則,既然如此,不經過真 正深入去體驗,是不容易體會得到的,它不像學一加一等於二那樣,那是外在的,不是用我們的六根就可以很明確地衡準出來。做人處世這件事情,不能用尺、秤把 它量一量、秤一秤,它雖然不容易明白,可是的確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可以讓我們依照這個原則不斷地思惟觀察,對境的時候抉擇,漸次地去淨化,像這種過程,就 不是言語能夠很清楚地交代了。

  「無違」,對我們現在來說,同樣地也不大了解,但我覺得可以從這個地方學習多去思惟。孔老夫子也是引導他的學生漸次去深入的,所以回答:「生,事之以 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他曾經在《孝經》上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 事親。」從生到死,要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完成大孝;所以,生前統括只有一件事情──事之以禮;死了以後卻有兩件事情──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事」是侍候, 如理地去侍候奉養父母。什麼是如理地奉侍父母,這裡沒說,但是緊跟著下面幾章,馬上就有進一步的說明。

  我們侍奉父母要有一定的禮,一定的原則,現在先談一談這個禮是怎麼一回事情。

  談到禮,我們總要記得一句話:「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儒家所講的一切,只要離開內心以「仁」為中心的特徵,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換句 話說,儒家真正的中心就在仁,所以「禮」是有一個中心目標及很深厚的內涵在的。整個有情界的活動,彼此間的接觸,能夠談到「禮」的只有人,因為它是基於 「仁」,以仁為中心而發展的。平常我們大都隨順著自己的私欲,自己的想法,《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人可貴的地方,就在於能夠懂得怎樣去學 習,而學習的中心,儒家說就是「仁」,在這個關鍵之上,人與人彼此間的活動才有一個原則可循。

  顏回曾向孔老夫子問仁的道理,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什麼這裡只舉顏回問的而不講其他人問的?因為真正能得孔門心法的只有顏回。換句話說,他們師 弟之間的回答才是最重要、最中肯的,其他的人條件不夠,講深的不懂。因此我們這裡講禮,要曉得不只是「克己復禮」這個大綱,必須接著下面「請問其目」── 實行的時候怎麼做呢?孔老夫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做任何事情,開口講話,一切行為都一定要合乎禮節。這個禮,在內心當中是 什麼?外表的行為上面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克己復禮」,一定要合乎這個原則,這個原則,講它的本質時叫「仁」,講它應用的範圍、方法時叫做「禮」。

  所以這裡講的禮是由內心先跟它相應,之後還要有行為。有人說心好就好了,外面管它幹什麼?不是的。或者有人僅只做外表,心裡面根本不相應,這個也不 對。現在我們漸漸地學,先學裡邊盡心盡力,同時外表也配合去做,這內外是互相影響的。譬如當我們跑到大殿時,就比較容易引起恭敬心;另外,同樣在大殿,如 果所有的人都是肅然起敬,你進去時自然就會恭敬;如果裡面的人馬馬虎虎,你進去就不會肅敬。這說明兩點──境會影響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內心會形成外境的狀 態,這兩者是彼此影響、相輔相成的。這個禮,講起來是簡單的幾句話而已,做起來內涵就太多太多了。而且我感覺儒家講的禮,跟佛家講的戒,頗有相似之處,都 是行為的準則,這個準則在學佛的人而言就是「戒」,生活中跟著這個去行持。但是在學戒之前,有一個重要的中心──正知見,如果沒有在理路上對事情真相的認 識,以及了解應該如何做,這個戒是沒有多大內容的;就
像儒家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果沒有仁的話,這個禮就沒有什麼好談的了!

  所以這裡告訴我們,在生前應該這樣地依禮去奉侍,一生都是如此;死的時候「葬之以禮」,也並不是就完了,還要「祭之以禮」,念念不忘父母。《孟子》說 「大孝終身慕父母」,父母可以離開世間,但是對一個真正有孝心的人,他對父母的思慕是盡其一生的,因為這個孝思一直在,所以就會「祭之以禮」。現在的一般 人,平常對於父母所說的話,在家裡是不得不聽,但心裡面實在不想聽;出去了更是忘得乾乾淨淨,不要說死了以後還會記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父母和子女是最 密切的,尚且不能擺在心上,其他的人就更不用談了。所以,目前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澆薄,為什麼會變得如此糟糕,根本問題就在這裡。古人對待父母不要說生前晨 昏定省,就是父母亡故了,他還是一直懷念著,「祭之以禮」就有這樣的內涵。前面有一章談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個道理在這裡就顯現出來了。哪怕久 遠了,他還是懷念不已,這樣的人心是多麼地純厚啊!

  現在一般我們和人交往,當面時都是以煩躁的心情對待。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糟糕的豈不就是這個問題?一看見對方,除非我有求於他,否則心裡面的煩躁就 起來了。如果我們能夠先由對父母改起;進一步兄弟,然後再擴大,凡是對長上都能敬之以禮,我們心裡就不會煩躁。雖然這裡不是講佛法,但是如果這樣去改的 話,我們的煩惱相對地會改善,至少惡業就能變成善淨之業了。現在世間人往往覺得有很多事業要忙,儒家、佛法都說並不是我們要把事情做得多好,而是心要調 好,這才是根本重要的。心如果不能與智慧、正知見相應,再好都是魔業。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不管你事業做得多大,如果忘 失了菩提心,那都是魔業。儒家也是一樣,孔老夫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果不合道理,就是發了大財,做了大官,那個富貴對我就像浮雲一樣, 一點意義都沒有。所以他主要的重心都是在「居仁由義」上面,內心一定是安住於仁,而行為一定「由義」──合乎時宜。所以這裡說「無違」,是指要把握住禮的 這個中心原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但這件事並不是到此為止,他還要等到樊遲駕車時又告訴他,而樊遲不了解,孔老夫子就再進一步婉轉地把裏面的深意慢慢抉擇 出來。講孝,他並不是平舖直述地說出來,而是一波三折,再三委曲地說明。孝的道理既然是這麼了不起,又怎麼可以一句話就把它點出來,怎麼可以不經過一層層 深思,以及再三推敲琢磨,這麼簡單就得到這天下最重要、最精要的內涵?所以問孝的道理共有四章,這第一章是轉折最多的,第二章有一點轉折,第三、第四就沒 有什麼轉折了。在這一章中它是這樣層層推進的,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特點?這個孝擺在為政篇中,是告訴在上位的人要看到,怎麼樣從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上面層 層深入,推演到天下國家。我們學的人也要以這樣的方式,層層增上,這是很值得我們努力學習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8-21 18:17:01 | 只看该作者
何以没有了?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8-22 15:46:5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大半,先做个记号,回头再来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7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36 , Processed in 0.26772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