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849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日常法师讲《论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0 11:5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常法师:《论语》(一)
作者: 日常法师         开讲《论语》的主要目的
    讲《论语》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国文化得背景跟我们学佛做人得根本意趣,我在这里主要就是希望由这个地方,引发大家一点兴趣。真正的儒家的思想,《四书》上面的真正道理,我们眼前懂得很有限,但是如果我们肯去实践,脚踏实地照着去做的话,一步步去做的话,那将来我们渐次深入的。本质上的儒家基本精神,他是偏重于告诉我们:你必须从实践上面,换句话说,实践上身体力行去做,你只要去做,那自然将来你会渐次的明白,否则的话呢?就是讲很多道理,讲那个道理也没太大的用场。这是儒家的基本精神。
那么通常我们中国人讲做学问,这个儒家讲的所谓“学问”跟我们现在的“学问”他有很大的基本的差别。现在我们的学问主要偏文字,啊!你文章写得很好,能说善道,这个叫做学问;那儒家,古人所讲的学问,这是末流。什么叫末流?枝末。不是不要它,枝末。比如说一棵树,那根本最重要,那根本伤掉了,那个树一定会死的,枝末断掉一点没什么关系。有了根本以后,如果光溜溜的一个树干那也不行,那的确那个树要长得好的,要有那树干、树枝、树叶,那么这样子才是圆满的。所以这个文字、文章不是说不要,要的。这个是他主要的,从根本上面生起来,又回过头来辅助那个根本。所以那个《论语》上面有几句话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那个行为呀,你要照着身体力行,你觉得你的条件还够,做这种事情以外,精神也好,时间也好,有余,那才去学文。那文要干什么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学了这个文以后,扩大你的生活圈子,以文会友,不仅仅在家人,在家里面是孝悌,这是一切的根本,于是是你学了这个文呢?可以广泛地接触,这个接触不是说,大家今天去玩一玩,那世间来说是吃喝玩乐,不是哦,这个是说“以友辅仁”,有了那个朋友去切磋琢磨,使得我们这个“仁”,对儒家的根本,才能够啊,继续不断地使他增长。



儒家的基本做法
所以在这个地方啊,学文的根本在哪里呢?这个中心,儒家也并不很明白地告诉我们,那为什么不告诉呢?实际上,说得简单一点,告诉了也没有用。比如我们现在讲佛,讲了半天,我们只是说,我们相信佛,那佛到底是什么?我们无法了解。但是假定我们照着它去实践,一步步去做的话,总有一天,不但我们自己会了解,我们也能够自己成佛。


这个地方我们先了解儒家的基本做法,现在呢?先求了解,他了解也是一件蛮重要的事情,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他有很大的错误在这个里头。人必须去实践当中,然后才能够了解,最开始的时候应该有个最基本的,启发他的好乐,这个需要的。就是说,到这里啊,为什么要来呢?大家好高兴的来,来了以后大家实际上慢慢地在接触、学习当中才会知道。这里我是举一般的情况来说。


《孝经》跟《四书》是儒家的最基本思想,看看这些,对我们究竟的意趣何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7-10 15:17:54 | 只看该作者
日常法师:《论语》(二)
作者: 日常法师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第一页。《论语》本身,是孔老夫子与他的学生之间,互相在日常生活当中谈论的一些基本法则,他要提出来的中心思想,那么佛法当中所说“宗”,那么为什么呀?“因”,举出实际上的事例说明,所谓“喻”。那么从这个事例切磋琢磨过程当中,然后呢?让我们怎么指导去实践,然后去这个实践过程当中,使我们层层深入。

论语,短短的一篇,假定完全的这一篇,注解不要的话,好短的一篇。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很有趣的公案:宋朝开国的君主,宋太祖赵匡胤,他的宰相叫赵普。这个宰相是全国最重要的,帮助君主平定天下的。宋太祖并不是他父亲传下来做王的,他是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后周的一个官。赵普跟他们是一起打出天下来的,好朋友。他做了皇帝之后,大家私交还很好。平常皇帝不会出来的,他这个是特例。一般皇帝到谁家里,那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可是他们世交好,去的时候他也不让赵普的家里知道。去了以后,一问:赵普在干什么?在读《论语》。然后坐下来问:你在做什么?赵普说“我在读《论语》”,“什么?《论语》是现在小孩子念的书,你现在还在读?”赵普怎么回答?他说:“今天贵为宰相,我帮助陛下打出天下,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我靠着半部论语帮助你打下天下,打下天下以后呢,我靠半部论语帮你平治天下。这是非常有名的一句名言。现在我们看看《论语》里面到底说些什么?


“学而”第一
论语分二十篇,所谓上论、下论。它的题目以每一篇第一句话的头两个字作为题目。第一篇,“学而”。我们看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的尊称、美称,比较尊贵的、尊重的,这样称法,比如我们现在称“某先生”、“某君”。记这个文的,是孔夫子的弟子,所以他对自己的老师最尊敬的称呼。下面呢,是孔老夫子说的,这个《论语》一开始就说,孔老夫子教弟子的一些内涵,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学生,交换意见、切磋琢磨,都记在这里。那么,孔老夫子说些什么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段六句不能脱开来,要放到一起。现在首先一段一段讲,讲完了再看三段当中,彼此间的关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字很容易懂,学了以后还要不断地练习,不是很快乐吗?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老远地方来,不是很好、很高兴吗?这个说与乐,稍有不同,古文的说与“悦”相同,是指内心当中的那种喜悦,这个与“快乐”稍有差别。最后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而心里不难过,不是很君子吗?就是这三段话。
那么我们听起来,这三段话到底说些什么?好像把握不住他那个中心思想。现在我们进一步来,一层层地看。我现在讲一层层地看,我只是在这里拿世间来说“抛砖引玉”,你们好好地努力,如果你们能够真正好好努力的话,你们会发现短短几句话,我们一生受用不尽。进一步来说,你一生学习还不一定能够真正地深入,真正地究根究底,把这个三段的话,彻底地能够学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0 15:18:50 | 只看该作者
日常法师:《论语》(三)
作者: 日常法师     
    “学”字的几个内涵
    现在这个“学”字,有它的几个内涵:为什么要学呀?在什么条件之下才能够学呀?学些什么?跟谁学?这些都是实际上的问题啊。
绝大部分我们不晓得为什么而学,但是每一个人,所有有情生命,他都有学的能力。比如我们就看那些小猫、小狗,你自己去看,小动物长大了以后它都要在不断地学习当中才会增长自己。所以,这个学习,通两方面。一,本能的。现在这个学不是这样哦,这个学有他深厚的内涵。


               


为什么要学?



假定我们只是为了本能的学,那这个就是吃饱穿暖,那人和禽兽就完全一样。所以我们首先要晓得,为什么要学?所以这个了解了以后,我们学并不是今天从世间上来说,都是为了来赚钱,对儒家或者佛法来说那是非常荒唐的一件事情,根本错了。赚钱的目标干什么?吃饱穿暖,我们平时一直这样说。如果这样的话,人的确不如狗。我一直这样讲,对你们来说,自己去观察。你们想想是不是?能不能体会到这个特点?当然你们在座的各位年纪都还小,还在家里边,但是你们是不是看见你们的父母多么辛苦,去赚那个钱。赚了钱干什么?吃饱穿暖。那个狗,什么都不要,这样身上长了一身毛,那没有毛的,天气冷了往洞里一转,再不然的话,弄个盖子它也暖了;饿了随便找点东西一吃,吃饱了就躺在那里,就这个样。你说呢?我们如果是说为了吃饱穿暖的话,那么得到这个人身又有什么意思呢?现在我们得到了人身,真正去学的目标,是为了吃饱穿暖,如果大家仔细去想一想,你们就能体会到这个特点。所以说,到底要学些什么?这很重要。

要学,那需要什么情况下才能学?



比如现在这个地方真正儒家来说,要学的“道”,这个才是真正儒家的中心思想。他要学的是道,你们说有根据吗?有,我们必须要依经解经,孔老夫子有说。所以《四书》呀,平常我们一般在家里的时候,古人跟现代人完全不一样,现代人“你们小孩子,你们只管念书就好了,家里事不要做。以前不是哦,小孩子出来要洒扫应对,非常重要。什么叫洒扫应对呢?家里边绝对不像现在这样,“啊,你们不要做,你们吃饭,吃饱了上学……”,不是。小的时候早上起来,扫地,洒扫应对,有客人来,跑出去一定要去招呼,要去倒茶。然后完了呢,像我们寺院这样,出坡;吃过了饭,洗碗;洗过碗,扫地,就是这样,古人的生活。然后见了面……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见了面瞪着你,然后溜掉了,那个不是。以前看到这个尊长,就马上去接待。这个人与人之间它有一定的规矩法则,这个叫“小学”,长大了呢?另外一个叫“大学”。这个小学是根本哦,就像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你有了这个根本你再上去才能学大学。现在我们的大学不是,现在说来说去总归是什么——学什么能够赚更多的钱,学完了大学可以赚更多的钱,小学的时候都是这个东西,就这样。大学的内涵呢?现在我们还是看《四书》上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今天虽然讲《论语》,但是谈到那个学,所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古人的解释是“大人之学”。基本建立以后,然后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大人之学。这个大人,佛经中另外有一个名词:八大人觉,佛经中很有名的一个经,你们在座都背过的。真正的大人,应该觉悟的,真正作为一个人,很多人得到人身是一个冤枉的人身,那不冤枉的这人怎么(样)?是大人,这个佛菩萨就是一个大人。所以在儒家有很多基本的思想跟佛法是暗暗吻合的。孔老夫子他自己,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是“大成至圣”,那接近中国儒家究竟的大成,他所学到的东西在中国人说是究竟圆满的。人家都说他:“啊!老夫子是圣人。”他说:“圣者,我不能。”我不是圣人,但是有没有圣人?有。好像孔子的家语还是哪里,我也记不清楚谁讲的,当佛出世时时候,孔老夫子说“西方有大圣人”,实际上他指的西方大圣人就是佛,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当中有这么一段,它究竟的目标是这个,实际上这是儒家思想当中,我们应该——尤其学了佛以后,我们真正应该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说“大人之学”,这个才是真正的大人。所以易经上讲,“利见大人”,那是他的中心目标。然后就要去透过这个,做这个学问,才能达到这样。所以说为什么要学?不是学来怎么吃饱怎么穿暖、赚大钱,要学成功一个大人。

那么成功一个大人需要什么?需要学,所以“大学之道”,那么告诉我们需要学的是这个道,在哪里?“在明明德”。这个《大学》《中庸》当中都有很深厚的内涵,才明白这个明德。“明德”是什么?古人也有他的解释。实际上我们透过佛法去认识的话,明德,也就是说中国佛教当中有句话“真如本性”,这个是光明的,所以这个光明是智慧,德是德行。换句话说,明德两个字,一个智慧的究竟圆满,一个功德的究竟圆满。这是明德。现在那个大人之学要学什么?学明明德,你怎么样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地步,这是大学,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才是说他要学的哦,所以说大学之道。既然刚才念了这个大学,那么我在下面继续念下去:“在亲民”或者说“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个“亲民”,我自己做到了,我同样的要帮助一切人做到。大家都并不了解了,说我明,我能够明明德,然后呢?再进一步帮助别人。所以说明明德是自利,亲民是利他,到什么程度呢?“止于至善”,到最究竟圆满的地步。这个就是我们该学的道。所以叫“学而”,下面呢,“时习之”,这个要不断地练习哦,不能停的。所以这里这个学字他有几个基本:为什么要学?在什么条件之下才能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他这个条件虽然没说,可是实际上你是不是要具足这种条件?所以这时只有这个“仁”,后面有很多地方他会说明这个,“仁”还不是人人都能学的,需要很多条件。


所以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也可以说是最幸运者,那佛法当中告诉我们要学的条件——暇满。只有得到了这个才能够学,暇满不是得到了人身就暇满了,不是哦,佛经上面告诉我们,不但要得到人身,还要十圆满、八无暇,这好不简单哦!要十八个条件,才能够真正地、好好地学佛法。儒家的大人之学,这个条件都要具足的,这个条件不具足,不行。那么将来呢,你们学好了五部大论,那个十八个里面都有。在这里呢,那么老同学都清楚,学《菩提道次第广论》一开头就告诉我们,我们要想学习佛法必须要凭借的什么啊?这个暇满的人身,现在反过来说,我们得到了,不去学这个,那真是颠倒,完全错误。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根本问题。所以说,学,需要凭借这个。所学的呢?道,跟谁学呀?自己能不能学呀?

跟谁学?



自己能不能学?自己不行,比如说《大学》、《论语》,你们也念过了,上次念过了,现在我一讲的话,有没有感觉到所讲都是闻所未闻啊?你们有没有听见这个说法?实际上你翻开《四书》来看,它告诉我们的都是这个道理。实际并不是我知道,我还是因为我的老师,我没有你们这么幸运。所以他真正要学的话,一定要有两个条件,儒家很重视的——师、友,师友。佛法当中讲些什么?三宝。跟谁学?佛,或者佛的随顺——善知识。学些什么?法,这里讲道;还必须要学的时候有一个助伴,僧。这个都是学的必须要的条件。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发现这个事实?也许你们没有发现?可是在这整个的过程当中,想想看,是不是靠着这个团体,大家学好了?尽管老师可以教你,讲完了,比如说讲这个藏文,讲完了老师回去了,你们大家在这里互相琢磨,一天到晚在这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我们真正了解这个特点以后,你别看那些动物狗啊,它一个人在那很寂寞,它一看见一条狗它就高高兴兴地摇着尾巴到一块,它本性需要这个,可是要想真正增上的话,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7-10 15:19:55 | 只看该作者
日常法师:《论语》(四)
作者: 日常法师     
    儒家的中心思想:学、习
    所以这个学里面有这么多的内涵啊,这是我们明显看得见的,假定我们对这个“为什么要学”,该“学些什么”不认识的话,枉得人身,而且我们走下去的结果是畜生无异。所以《孝经》上面说:“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之所以珍贵的地方,《孟子》上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跟这个禽兽差不了多少,那靠什么我们能够从跟禽兽一样的地方透脱出来,靠什么?学。这是他最重要的一个根本啊。所以,第一个,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了解,然后当你念到的时候,就很珍贵。啊,我好不容易得到这个人身,如果得到了不懂得怎去学,那我们这个人身啊,真是冤枉得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时候我们学得很辛苦呀,没关系,我们需要的继续走上去就对了。
学了以后还要“习”,“学”是老师的,今天老师来告诉我们,我懂了,只懂了一个表象,内涵你要不断地、不断地“时习”。不断地去练习,你才能够渐渐的了解。现在说我们那个大学目标先要实践,小学,洒扫应对,文字应付,比如说你们写字,学藏文,要不要习啊?要不要不断的去练习啊?那一定要练习的。那个是小学部分哦,大学都是心性的,重要的地方。那个大学,除了佛法以外,现在世间留下来的,印度我不知道,儒家讲的东西,完全是内明,心性之学,这是他真正的中心。现在仔细看《论语》、《四书》的全部,没有例外,所以从这个地方呢,学,还要去习。


学了以后产生什么效果呢?“不亦说乎”,这个“说”是内心当中的喜悦。我们现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学不出快乐来的,学得很苦。到什么情况之下这个“乐”会出现?譬如说,你们诸位现在这个藏文,学得很好,学会了考得很好,老师也欢喜,父母也欢喜,这个算不算“悦”呢?你也很欢喜,这个算不算“悦”呢?不是,这为什么不是呢?这个儒家讲的悦有它的内涵的,我们现在,比如说考得非常好,他考99分,我考100分,觉得很得意,这样。所以这个得意什么?我比他强,老师称赞我。如果说我考的99分,那对不起,心里就不舒服了。这个乐是靠外面的人家的赞许,期望人家得到什么。儒家的这个“悦”不是,内心当中,内心里面,你能够如法的慢慢去呀,学了这个道以后,这个道所启发的一种“悦”。这对在座的诸位来说,特别是预科班同学,眼前还早,可是你真正走下去,你会真正体会到佛法真正最可贵的地方。所以,学而时习,那个时候,这个悦就出现。刚开始学的时候,你有希望?“啊!这么高明!”然后呢?你了解之后呢,你不断的练习,慢慢达到到那个时候,你就跟这个道相应了,内心当中,佛法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法喜”。这个法喜,有个特点,这个不要靠外头的。所以《论语》上面说,孔老夫子最得意的弟子,谁啊?颜回。怎么称赞他?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啊,他那个穷得这个样子,渴了,拿一葫芦瓢舀一点水喝喝;饿了,好简单的,拿一点东西吃吃,就算了。一般人无法忍受,但是他“不改其乐”,这是真正的乐。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啊?“人不知而不愠”不要人家知道,我自己知道,这是他的一个特点哦。所以他学的东西,“学而时习之”,内心无比的快乐。


但是学这个东西不简单哦,我们平常大家吃喝玩乐,朋友很多,真正要想去学这种东西的话,不这么简单。这种朋友不是普普通通可以得到的。“有朋自远方来”,这有几个不同的内涵。表面来看,这个好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难得看见,那蛮开心的。这也包含在这里头。可是现在,在这地方的朋友是什么啊?物以类聚,像孔老夫子,象儒家这样的人,他会不会有吃喝玩乐的这些朋友啊?不会,完全是讲身心性命之学,那要深入又深入,不是普通人能够碰得见的。还有呢,有这种人,从远道慕名而来。比如孔老夫子,孔子真了不起啊,孔子的门下弟子有三千人之多,那时候春秋时代,人很少的,不像现在这样,号称,不是号称,实际上有十几亿,那春秋时候最多有几百万。比如现在台湾来说,有两三千万,那换句话说,只有一个县那么小,一个人居然有三千个弟子,这个好不简单!尤其古代,现在交通很方便,古代根本没有的,多少人仰望他,而且这些人仰望他都不是为了追求世间名利,而是真正为了这个道而来。然后平常除了这个以外,有各式各样的,大家为切磋而琢磨,所以这样,这个是又进一层的。还有一个朋友呢?我们在这条道路上面,学这个道要经过长远的摸索,学、习,才能体会到。经过深远的摸索以后,大家有深远的体验,有共同的认识,那个时候才够真正的朋友。所以这个是抽象的,这个朋友中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你们看那《孔子传》,孔子去拜见老子,啊,他们看见了以后大家好高兴,老子也是觉得他终于遇见一个跟他能够相应的人,他们彼此之间都是这种方式的。这个真正重要的地方并不是距离远,而是说内涵的深入,所以说这两方面都包括。“不亦乐乎”,能够这样,不是很乐吗?换句话说,学而时习之,是对自己而言;有朋自远方来,扩大了层面,人与人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学而时习之,这是为了自己的自利;有朋自远方来,是利他,还能兼顾别人。不管从自己学习的特征来说,以及跟别人互相切磋琢磨,共同增上来说,他共同的特点:人不知而不愠——不要人家来知道。今天,我们相应了,有朋友了固然好,不相应,没关系。“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老夫子也是如此——所有真正学习孔孟心法的人,乃至于学佛的人,他有个共同的特点,学对了,一定的现象,所以“人不知而不愠”,这个才是君子。在我们儒家的思想当中,君子是目标的第一步,然后呢,圣贤是最究竟的状态。这个才是君子。


现在总共有三段话,我们再仔细地回过头来看一看,他那个中心,整个的儒家的中心思想,学、习两个字。他并没有很明确的标明,那正是孔老夫子高明的地方。讲了半天,说出来我们也不懂,但是告诉你怎么去做,你自然层层深入的话,里面无穷无尽的真正的内涵就真正展现开来。



能够很正确地告诉我们,佛法是最高明的。你能够照着去做的话,尤其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人,知见稳固,那么到后面一定有好的结果。他虽然不是最好的道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照着去实践的话,我们一定能够得到最后的很高的目标。反过来说,我们条件不够的话,就算高明的东西告诉我们了,我们能懂吗?不懂。这是非常实在的,完完全全就是我们实际上的行相。一个小孩子,我们跟他说听闻轨理,为什么?没有人能够回答。要去做。做,问题就能解决。要从另外的角度去看,下面真正的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不是世间那些,这是心路历程,同样经过长时的心路历程的,远方来的朋友,啊,那真是……

现在总共有三段话,我们再仔细,重新回过头来看一下。他那个中心,整个的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学、习两个字。他并没有很明确的标明,那正是孔老夫子高明的地方。讲了半天,说出来我们也不懂,但是告诉你怎么去做,你自然层层深入的话,里面无穷无尽的内涵就真正展现开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7-12 18:56:24 | 只看该作者
期待下文,最好有下载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7:54:19 | 只看该作者
学而篇 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顺从、恭敬尊长的指导,平辈弟兄之间互相关怀、爱护,就是[孝弟]。能这样的人,就不会对长上违逆冒犯,也就不会做坏事乱来。这或是他宿生具备的,或是后天家庭教育的完美,从家庭到社会,无论在哪里,都不会搅乱秩序。
儒家的宗旨,就是告诉我们怎样做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收到教育的深远影响,把人做好,儒家称为[士],以士为根本再引增上才是[君子],由此日新又新,乃至超凡入圣,标准是非常严正而崇高的。[君子务本],做为一个有目标、有志趣的人,一定从根本先把握住,以此为立足点,更有力量一步一步增长,才谈得到[道]——这是儒家真正的精神。
[孝弟]就是仁的根本。孝是对尊长,特别是父母。以佛法而言,孝可分三层:(一)财敬供养——以好的东西去供养;(二)身语承事——有事弟子服其劳;(三)依教奉行——这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孝道就是不改变尊长要带我们走上去的这条[道],依教奉行就是依循尊长教导,实践这个[道]。
[道]不是轻易得到的,一定要接受从父兄传递下来的经验,经过深远努力的学和习。所有的尊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过得非常好,而真正要改善必须经过教育,做子弟的人如果不能以孝顺的心承事,就不能深切体会父兄对我们的期盼而学好。因此要善学,必要的条件是[孝弟],这在佛法里叫[信顺],[信]是净信,[顺]是对尊长父兄处处温顺承事,照着他们的教导去做,这样才能学好前人所留下来的跟我们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好东西。人类最可贵的就是能够传递积累的经验,但现在,大家都要创新,前人的经验都不要,把老的东西都推翻了。以科技而言,眼前可能得到些好处,但副作用无穷无尽,远超过它带给人类的正面的利益,结果将使世间渐形混乱。
古人的眼光深远,对近代人许多做法,不是不会做,而是看到了其缺点,能预防未来,所以不做。佛法说一切由[业]决定,造业的主因是[惑],起惑造业而招感苦果。果报现起时,内心所起的观念、想法是与前世因地当时同样的意乐,称为[等流]——即是以前造业的习惯,要改变怎么办?不应造恶,应该造善。要转化过来,晓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随顺自己原来的习惯,有什么害处。教我们这些道理的是师长;照着他的方法去做,是正知见;根据正知见所造种种行为,是善净之业,才能感得好的果报。这一定要在生活中,处处对境的时候,有正确的认识,并依正确的方法,实际认真的去做,如对父母尊长要孝,对同辈要悌,对下面的人应该慈爱……等。这整个叫做[教育],透过[教育],自然就有[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7:56:02 | 只看该作者
嘴上讲讲,不是装个样子看看就可以的,必须[真实受用],并能够步步增上,最后才达到儒家的[道]。
学而篇 第四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以这三样省察反观:我做对了没有?
儒家讲[仁],人字旁两横,表示人生在世间,不是一个人,是二者彼此相互依存的。现在社会最大的毛病,是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实际上,真正为自己好,还必须要顾及别人,肯代人着想,把别人看成我自己一样,这正是儒家[忠]的精神——忠是把心放在中间,也就是佛法里[自他换]的心。所以每天要想想看,跟人相处是,有把为自己的心,想办法去为别人吗?
[信],平常只想到说话守不守信,这样把信说狭了。做人应该有个基本信念,不说出来也是这样做,说出来了,一定把说出来的话做到,这个是[信念]。对人与人之间的任何承诺也是如此,因此就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我们无始以来,都是被烦恼自在,起心动念不知不觉都是跟着烦恼转,一天到晚为了这个而忙,把我们送到六道轮回中。没有人指出来的话,根本不知道,所以[学],必须师长指出来,然后我们[习]——精勤对治,不断地在善法上精进,心里面一刻不忘,全副精神跟烦恼斗,这就是:[传不习乎?]
前面第一、二章是[立],把儒家的精神、孔门的心法及教育宗旨都标立出来;第三章是[破],之处错误偏差,防止违缘——你是身体力行,还是巧言令色?第四章以实例说明,曾子出场,报告他的行为——拿这三样东西,作为整天行持的标准,时刻反省,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这样的几段有着重要的特色,即是:儒家区别[人]跟禽兽的相差处。有情生命存在的共同特征是吃饱穿暖和绵延种族,单以这二点看,许多动物可以随遇而安,自己谋生,而人却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比不上空无的生存本能。但是人却为[万物之灵],因为人能够将生存在世界上的能力、技巧,一代代完整的传持下去,动物中,也有类似这种本事,但是传下去的是非常有限。
人类真正最珍贵的不但是传持知识的能力,而是能将净化兽性、圣化人性的智慧,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这是父兄的责任;怎么不[学],是子弟应该去努力的地方,学了以后怎么把它弄会,要[习]。人真正最重要的重心即此,如果上、下两方面做得非常好,人类就能保持最优越的条件,此智慧经验传递的关键,端赖[孝弟]精神的培养,因此孔门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佛法里也非常重视[善知识与弟子]之间的关系,这个特点就在这地方。[立]、[破]告诉我们的,就是学这个。
孔老夫子一开头就说[学而时习之],[学]——少不了老师、学生跟所传习的法,即使谋生的能力,也是该学的东西;[习]的时候,还要周围的环境及同门师兄弟,所以儒家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佛法来说,这句话当中包含三样:佛、法、僧——老师是佛的随顺,弟子是僧的随顺,所学习的是法。这是人异于禽兽的地方,否则只是:[但念水草,余无所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君子的特征,不要求人家知道,如果想要求人家知道,就是[巧言令色]。我是做给自己看的,不是要做给人家看的。
我们无始以来烦恼习气,必须有人正确的指导,在家里,从父兄开始。父兄一心希望子弟愈来愈好,绝没有例外的。做子弟的人,顺着父兄的意思去做,就是孝悌。《梵网经》上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因为随顺无始习气而做的都是颠倒的,所以戒就是告诉你,这个不可以,你不要做;那个应该做,你要去做;不可以做的,你想做时,就制止你;该做,你不想做,也强制你,叫你非做不可,这都是帮助我们究竟离苦得乐的。如同父兄的教育,子弟肯一心一意的接受,在任何团体中他一定跟上团体如理如法的去做,都是最佳配合的人,绝不会犯上、作乱。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根本,亲近师长善知识的意乐,最重要的是孝子心,假定在家庭中就培植好了,进一步去跟随师长,下面学的就是仁,必能一步一步成就而得[道]。
前四章是偏重于实践孔孟心法的自利原则,也就是根本的做人法则,但人与人之间并不仅仅只限于家庭,还要在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此个人做好了,进一步在团体中该怎么配合,从这里去了解,也可见论语的安排有它非常重要的次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7:57:53 | 只看该作者
為政篇 第三章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段文字很容易懂,就像上面所說的,政治通常會用很多政令、規章來規範百姓──道之以政;萬一做不到,違犯了就一律施以刑罰──齊之以刑;而老百姓因 為怕被刑罰,就會避免做違背法令的事情,可是不會覺得做違法的事是不對的,這樣並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慚愧與羞恥──民免而無恥。相反的作法則是「道之以 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幾句話的內涵,我也是在瞎子摸象,就算摸對了,也只是摸到象的一根毛而已,這還是你們教我的,為什麼呢?
  我在這裡,一直都是以師長的身份帶頭,因為自己受以前師長的影響,在生活中難免對你們要求這個、要求那個;譬如到佛堂門口,大家說好鞋子應該怎麼擺,可是說過以後,大家沒擺好,我就訓斥大家,大家低著頭沒話說,結果我在的時候很好,不在時鞋子就亂丟。後來慢慢地,你們就把我教會了,以後我偶然經過佛堂 看見了,就停在門口把鞋子擺好,幾次以後,大家就自動把鞋子擺好了,這不是我是老師,而是你們是我的老師。這故事說明了,儘管今天我是師長,好像高高在上,如果「道之以政」──將法令告訴你們,要如此如此做;做錯了,我就喝斥你們一頓──「齊之以刑」;雖然你們可以照著規矩來,但是心裡面不會真正去反省 ──民免而無恥。反之,就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只是一個例子,我很樂意跟各位同學共勉與實踐。現在容或還做不到,但正因為還做不到,所以更要努力,常自省:「為什麼我做不到?」自己做不到能覺得羞恥,這就是「有恥」;「且格」是不但能夠改善,而且能夠達到一個標準。以前是做給別人看的, 現在是做給自己看,而且自己一直感覺不足,因此必須不斷地學習,學好了不驕傲,還要精益求精;學不好,則不斷策勵自己。《中庸》上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人家做這件事一次就會,我做一百次;人家做十次就會,我做一千次,一定要把它學會。果真能如 此,即使再差,到最後也能學好的。實際上,佛法也告訴我們這樣。人最可貴的地方就是肯去做,「肯」很重要,如果自暴自棄就完了,如果我們能不斷地在自己內心上面去反省、觀察、改善,那就對了。
  世間「為政」有兩個大方向,一個是從外表上來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根據法治,基於外在一定的標準,大家必須要遵守,這是世間一般的走法;另一個是從裡面來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不是從你是我非對立的關係來看,而是從彼此提攜、相互扶持的關係上來看。儒家、耶穌都是屬於後者,而更究竟徹底的是佛法,可是儘管有很多宗教,卻並不是真正都能引導大家走上這一步。
  從裡面來看,我們反省自己應該怎麼做,有幾種角度:我覺得對別人是一種方式,對自己又是一種方式。譬如我走路不小心踩了別人一腳,立刻道歉,對方一定會說:「沒關係!沒關係!」假定我正要向他道歉,可是他板起面孔罵了我一頓,我道歉的心就消失掉了。同樣地,別人踩了我一腳,他應該向我道歉,在我沒責備 之前,他可能準備道歉,但我責備了以後,他那個道歉的心也消失掉了,甚至還覺得理直氣壯要跟我論理。
  我為什麼要這樣從不同的角度去談論及觀察這件事情呢?孔老夫子以他智慧的眼光告訴我們,凡事要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勝利和過患,經過很認真地正面、反面比較抉擇以後,我想大家都願意選擇後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就是教育的真正意趣。儘管我們現在並不一定做得到,可是這正是我們要努力的地方,所以這裡說為政者需要這樣;後面也講「言教則訟,身教則從」。你告訴他道理──言教,他不聽;你自己以身作則──身教,他就好好地跟著你做。事實就是這樣。「身 教」在這裡就是道之以德,是從自己這方面去反省、改善的,這是根本。先有根本以後,才能自己自利而後利人,那麼「道之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內涵就出現了,它的次第就是如此。
  或許有人會問說:我對別人的時候是偏重在後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純粹從自己這方面來反省、改善,然後去幫助別人,使得他「有恥且格」,可是萬一我並不是在上面帶人的,而是在下面被人帶的,而上面的人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方式,那我怎麼辦?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個回答孔老夫子有沒有告訴過我 們?有的,答案就是「禮」,它基於「仁」,根由在自己內心當中覺得做一個人的基本操守應該如此,這和前面所說的「刑」不太一樣,一個是內心的覺醒──我應 該這樣去做,一個是外面環境逼著我要這樣做,這是二者根本的差別。
  禮,從孔老夫子時代慢慢演變成現在的禮俗(民間的風俗習慣)。這個風俗習慣有很多是很好的,雖然大家都如此遵行,但是不一定人人都能夠體會得到它背後的精神,這要經過認真學才能知道。
  所以假定我們好好學,能把老夫子教我們的道理在日常生活當中善巧地運用,處處體會,淨化自己,那時候你會發現它就是《廣論》的下士道,而下士道的重點是皈依和業果,這兩點如果做到了,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因此,我現在常常把《論語》跟《菩提道次第廣論》放在一起用,《廣論》中皈依學處的共學有六個,第 一就是隨念三寶功德差別數數皈依,而《論語》上面我們學過的就有跟它相應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且妙了,進入佛法第一步是皈依,以世間來說做 人真正重要的第一步是「學而時習之」,彼此的內涵是一樣的。
  我愈來愈感覺《論語》之美,你先去背它,背熟了就把它當詩詞一樣,經常優遊涵泳,然後在生活當中去用、去體會,如果善巧的話,你會發現你所用的不是 《論語》、就是《廣論》。《論語》是輔助《廣論》的共下士部分,是共下士的前行,而真正進入時,我們需要的是《廣論》;《廣論》皈依的部分說「若數數思,漸能深信,漸淨相續,能得加持」,所以我們要隨念三寶的功德差別數數皈依,而皈依的內涵就是「學而時習之」──時時刻刻去學,然後去運用,這個內涵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始終是碰到了這麼珍貴的東西,我們如何去學會它、運用它。
  舉個例子來說,昨天一大早,我們就南下辦事,不料才出門半小時,遇到大塞車,車子就像燒餅一樣被夾在路上,動彈不得,於是我們就停下來上課了。大家就在車子裡隨便談談,結果一等等了三個半小時,這是我第一次等那麼久。現在我覺得,如果我們真正能善巧運用,隨時提醒自己一件事情──佛法、業,當我們能處處去體會,隨時去用時,不但當下自己的心情就會開朗,而且對將來也好。所以我馬上想到──「不亦說乎」在哪裡都用得上,被夾在那裡也不亦說乎,否則你會暴跳如雷。
  世間觀察事情,不是正面就是反面,但如果要實際上去用,必須正反兩面都去看,才能看得正確、圓滿,才能得到最完整的正知見。修學佛法的第一步,就是得到「正知見」,這在因明學上稱為「比量智」,要從善知識、師友那裡獲得,然後根據比量智如理地驗證、修行,得到的就是「現量」。理論如此,進一步還要去思 惟觀察,因為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陷在自己相應的一面,其他面便看不到。一旦陷在自己的見解時,其他的知見根本無法接受,而且當下一定不可能體會到這一點,如果能體會,那是很了不起的,事後如果能觀察到,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通常情況都是看到別人是如此,而且不知看了多少次以後,才會回過頭來發覺自己也一 樣。所以,學了以後還要在事相上磨鍊,在內心上反省,先從小的地方去用、去體驗。
  我們學佛法,通常都會遇到某些程度的困難,此時並不是立刻就想辦法去解決困難,而是應深細地先去觀察──有沒有退路?因為一般人遇到困難時,不但不能上進,還往往會放棄,退回到從前的老路子上去。但是退下來就沒有困難了嗎?實際上認真觀察後會瞭解,退下來不但避免不了困難,而且無窮無盡的困難會跟著 來。現在小小的困難都無法解決,將來無窮無盡的大苦難來了就擋得住了嗎?這麼一觀察,會發現沒什麼退路,反而是努力向前才能克服困難。問題就在自己的認識不夠,遇見小小的困難就退縮,那就註定自己走不上去。佛門當中有一句話叫「軟暖習氣」,平常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就希望躲在舒服一點的地方,輕輕鬆鬆地過 日子,這就是使自己墮落的根本原因。
  修行是件痛苦的事情,那為什麼還要修行?因為我們了解不修行會更苦,現在透過修行的小苦,將來能夠把真正的大苦都解決掉,這才是修行真正的價值。了解這點,我們回過頭來就願意認真去做,那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已。也就是以「德」來淨化自已的內心;行為則「齊之以禮」,行為本身一定有一個準則,做不 到會慚愧,反省問題在什麼地方,繼續努力,一定要克服它,這一生做不到,還有下一生。真正能這樣去做,一定能達到前面說的「有恥且格」,乃至「格物致知」 ──從內心上面,真正達到不為惑業所使的地步。
  現在我們明白,要學聖賢、佛菩薩,就要調伏自己的煩惱,盡力幫助別人,德行的特點就在這裡。我們願意學聖賢、佛菩薩,不斷觀察、反省自己,眼前雖然自己還是凡夫,還很差,但跟著好的師、友,在好的環境中不斷地學習、改善,總有一天一定能成聖成賢,乃至成就無上菩提──佛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7-13 22:00:54 | 只看该作者
坐沙发,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21:45:46 | 只看该作者
為政篇 第四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便能一心向學;到了三十歲,能堅定自守有所成立;到四十歲,對一切事理皆能通達沒有疑惑;到五十歲,能知道天命的道理;到六十 歲,聽到別人的言語,便可以分辨真假、是非;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不會有超越法度的地方。」這是屬於一般的說法,有關文字本身不必再深細去解釋,我們不妨從內容上繼續去思惟及觀察。
  這一則是孔老夫子一生修學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我們學習的一個標準,意思是以夫子這樣的一位「天縱之將聖」,還要經過這麼長的一段時間來學習;反過來說,我們只要去努力,人人也都可以達到這樣的一個標準。
  也許會有很多人說:「唉,我不行,算了吧!」「算了」的意思其實就是「我不想學」,於是就退下去了。但是今天透過佛法的認識,我們知道沒有退路。我們學不上去想退的原因,是因為遇到了困難無法克服,產生很多痛苦就想放棄;可是若真退下去了,這些困難不但不會自動解決,痛苦也不會自己消失,反而會有無窮 無盡的困難以及更大的痛苦。所以先向後看,沒有後路,唯一的辦法只有向前──突破它,不論如何總歸是要學上去。了解這點後,問題就好辦了。儘管像孔老夫 子,也並不是真的天生就是一個聖人,他一樣要學。又以佛法來說,最究竟圓滿的佛陀,他也並不是生下來就是佛,還要經過六年遠超過我們常人能夠承受的苦行才得成就。他們先天的條件這麼好,都還必須要經過這麼強大的努力,何況條件這麼差的我們。

  所以,我們從「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標準來說,那就是不管做什麼事都一定中規中矩,無往而不利。我們可以拿佛法中佛一人獨具幾種不共功德來對比,例如十八不共法裡的「三不護──身口意無失」,在任何情況之下,佛身體的行為、口中所說的話以及起心動念,都不需要刻意去保護,自然而然都能中規中矩。另外,還有「身口意三業隨智慧行」,佛所有的身口意三業都跟智慧相應而不違背,這是非常不簡單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努力學習,這些都是人人可以達得 到的最高標準。所以「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孔老夫子本身就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只要肯努力這樣去做,一定可以達到儒家所說的最高標準。

  因此,儘管孔老夫子在後面很多地方說到:「聖者,我不能……」等等。其實這裡所說的就是「聖」的標準,而夫子已經達到這樣一個最高的境界。那麼要達到最高的境界,中間要經過哪些歷程呢?
  「十有五而志於學」,這個「志於學」很不簡單,這需要我們平常在實際生活上去體驗它。如果以《廣論》來衡準,我們就可以很明確地體驗到,平常我們起心動念真正所志、所願的,總不外乎是「配我胃口的」,換句話說,就是隨順著自己的習氣走的東西。儘管我們現在學了一些佛法,但學的過程當中比起孔老夫子「學 而時習」的標準還有很大距離。這一點,如果每位同學自己在內心努力去思惟觀察,漸漸就能夠了解。

  「志於學」在《論語》裡邊有很多可以衡量的標準。孔老夫子只讚歎過一個學生是好學的,那就是顏回。在〈雍也〉篇第二章中,「哀公問:『弟子孰為好 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為什麼好學又要加上不遷怒、不貳過呢?說到這裡,我就感覺到實在很慚愧,因為我所要講的道理自己根本也做不到,但是如果站在跟各位同學共同勉勵、切磋琢磨的立場,我還是願意講一下。我感覺內心的狀態是這樣的── 開始時一定是「我很想去做」,然後是「希望有人告訴我,我努力去做」;如果這樣的話,至少有志向學這個力量慢慢地就顯現出來了。然而,光有學的精神還不夠,還要學到什麼程度呢?要能夠「知過必改」,就是這種心情。而我們平常很容易犯的毛病是什麼?保護錯誤。我自己渾身就是這個毛病,這一點我很慚愧,還是 從各位同學身上見到之後,回過頭來再看看自己,才發覺也是如此。所以我覺得實在是非常地慚愧,但願各位同學自己也好好認真地反省,能夠在師友的啟示之下改過,才是最好的。所以孔老夫子說:「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要先去做,做到了以後再說。現在我們最麻煩的是看不見,而看見了以後還要保護它,不是改過 來。這就是為什麼不遷怒、不貳過是這麼重要的原因。

  孔老夫子「學」的標準訂得這麼高,所以在「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這個「學」的定義上,我們要下得很嚴密。而且學了以後是馬上要用的,如果不用,那不是真正我們說的學。因此,做錯時要「不遷怒」;而且一定要想辦法把它改過來,這是「不貳過」。像夫子這樣學,要學十五年,到了三十歲才能「而立」──就是自 己在內心上有了一個可以確立的標準。這個「立」到底是什麼內涵呢?就是「正知見」。要確立它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可是正知見的這個見,見是見到了,行為上都還是做不到,所以孔老夫子下面說「四十而不惑」。這個「不惑」與「而立」是有距離的,譬如:知見上我曉得要怎麼做,但是對境時仍是一片模糊,往往把握不 住。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為什麼?因為有「惑」,如果能依正知見而行,做到了才是「不惑」。這就是「而立」與「不惑」之間的差距。夫子遇見任何事情沒有一點疑惑,這個「不惑」的境界,也就是他內省的功夫──內心中再也不為煩惱所使,不會產生疑惑,這個很不簡單啊!
  「五十而知天命」。儒家的天命,《易經》上說是天地之間運行的法則,實際上就是佛法中所說的「業」,業真正的內涵就叫做「天命」。而「知天命」與「不惑」之間的差別又何在?平常我們遇見事情,知道要這樣做,而對境時也把握得住,這是不惑。可是,不能了解這件事情背後的重重緣起。實際上,這個了解有兩 種:一種是像佛陀一樣,徹底了解重重無盡最深細的緣起;還有一種,是了解萬法都是因緣而起,但細的地方並不了解,可是心裡能夠以這樣的理論安立得住。這是兩種不同的境界。
  「六十而耳順」這句話,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九歲神童江希張的「新註四書白話解說」中,說孔老夫子在六十歲時得到了天耳通,遠近幽冥樣樣東西他都聽得 見,既然得到天耳通,推想也可以得到其他的神通。也許我們驟然聽到會覺得這好像神話一樣,實際上絕對有這個可能,它的印證還是在四書上面。我們曉得《大學》、《中庸》等都是孔孟心法,《大學》一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明德」也有許多不同的解說,有一類說明德就是我 們本性的光明,無德不圓,性空真如,佛所達到最究竟、圓滿的狀態。我們為什麼不明呢?因為被惑、業,也就是無明、煩惱遮蓋住了,所以看不見。而《大學》 ──這個大人的學問,教我們要怎麼辦呢?「明明德」的明就是,要恢復它的光明;如果我們這樣去看的話,那不就是要成佛嗎?不但自己要做到這個,還要「親民」,也就是幫人家也做到,自利、利他,達到究竟圓滿的狀態。

  下面接著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很多事情我們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為我們本末不清楚而亂忙。比如說現在大家在這裡學,看見別人學上去了,心裡就嘀咕:我怎麼跟不上!實際上這個時候不是要忙著想別人為什麼能上去, 而是該努力反省自己要怎麼做才跟得上。比如說:我不如人家,那我因地上應該如何一步一步地努力。人家三個月就可以學會,我學三年也要學!咬緊牙關這樣努力恆常去做;而不是看到別人做到了,自己卻做不到,就一天到晚心慌意亂,結果反而障礙自己的增上。

  現在我們要學究竟的大道理應該怎麼做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平常我們的心東緣西緣,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如果曉得將心安住在一個固定的地 方,就能夠定、靜;定是粗的,靜是細的。「靜而后能安」是什麼?現在這裡我們對孔孟的心法不太了解,可是以佛法來說,這個安就是輕安,已經得到了根本定;「安而后能慮」,就是止觀雙運,安之後才能夠慮,把事情真正看清楚,那是真智慧;「慮而后能得」這時,你就真正能夠看清世間真相,你所希望的才能夠得到。 透過這樣去看的話,「知止」是戒的內容,「定、靜」是定的範圍,「慮」就是慧的範圍。如果能夠這樣,為什麼不能是天耳通、天眼通乃至於他心通?只是我們後人不知道,曲解了這個事實,以我們有限的眼光去看它而已。所以我不敢說他一定是,但我絕對也不能說他一定不是。

  《論語》這一段實際上是這麼高深的境界,除了條件極端夠的人以外,一般人孔老夫子是不講的,只講把做人的基礎做好了就行了。這些內涵,就算有老師教,也還要自己去實踐才能知道。因此,「六十而耳順」我們不妨把這個不同的說法也放在這裡,讓我們每個人從實踐過程中,慢慢去體會,這樣對我們更好。

孔老夫子「學無常師」,他從不同的地方到處去學,假定孔老夫子能夠有一位像他自己後來一樣高明的老師,那他可能不必到七十歲,就可以達到這個結果。這一點對我們有很大的鼓勵,現在我們有圓滿的師承,假定能認真地學,是可以縮短很多時間的。又從另一點來說,

  孔老夫子的條件很高而我們的條件不夠,但是由於我們有比孔老夫子更好的外在條件,或許亦可補我們的不足,所以我們要非常珍惜現在的暇滿人身,大家要好好地在這上面不斷地去思惟緣念及揣摩它的內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0:00 , Processed in 0.09727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