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9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 琴趣-----------让一代人不痛恨钢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7 12:1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报道,上海有10万琴童,每年的两次考级就有近25000人参加,而且这个数字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许多琴童都是在当他们还不懂得什么叫“选择”的时候,父母给他们选择了学习钢琴。如果你去问学琴的孩子:快乐吗?他们中的大多数会一脸茫然地告诉你:不好玩。如果有机会走进某个钢琴教室,那里总是充斥着家长的大声呵斥;而老师,则总是抓着孩子的手指告诉他,要用拇指肚按键、手要抬高、手型要弓成这样……
  上海音乐学院教育处副处长史明阳指出,绝不能这样教钢琴。在面对记者提出的“你觉得现在小孩子学钢琴起步时首先要注意什么”时一再强调,让孩子学琴,但千万不要让他们长大后痛恨钢琴。老师和家长一些极端的做法会让琴童厌恶钢琴。怎样让孩子在学钢琴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心灵的感悟?晨报请来行家开“药方”。
  考出10级后不再碰钢琴
  案例1:王挺(化名)从4岁起学钢琴,练琴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他妈妈也把考级作为学琴的奋斗目标。高中二年级时,王挺考出了钢琴10级,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碰过钢琴,钢琴在家成了摆设。说起钢琴,王挺说感到的只有厌恶,根本没有美好的回忆。他说,如果在小的时候,自己能够作主,绝不会选择学钢琴。
  案例2:在百人挑一的艺术考中,林诚辉(化名)考进上海的一所艺术院校的钢琴系,但一进大学校门,这名在国内多个重大比赛中获大奖的学生就对钢琴提不起兴趣,再也不愿碰钢琴了,老师都觉得可惜,可他却一点都不后悔。
  近半数琴童因不“听话”常挨批
  中央音乐学院对3297名家长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1.4%的父母因学琴有时会打骂孩子,有33.3%的家长偶尔会打孩子;至少有44%的琴童因不“听话”经常受到家长批评;21%的家长经常威胁孩子;40%的家长在孩子学琴时批评多于鼓励;因为是琴童,其中有50%的孩子受到比其他家长更为严厉的管教。调查还显示:19.7%的琴童每天可得到玩的机会;32.9%的琴童有时可以出去玩一会儿;29.1%的琴童只能偶尔出去玩一会儿;12.1%的琴童很少得到玩的机会;还有6.2%的琴童则在每个月一次以下。
  为何孩子练琴亲妈就变“后妈”
  雨唯妈:我女儿刚5周岁,学钢琴4个月了,主要练手形吧,但我每天逼她练手形时,连哄带骗的,她也才练习五六次。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其实我自己也很矛盾,因为孩子不太喜欢练琴,有时希望她做事情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才会逼着她去练;有时又觉得她很可怜,不喜欢的事还一定要她做。都说,孩子练琴亲妈就变“后妈”,这样真的不太好吧?
  小小妈:孩子还未出生,我就打定主意要让他学钢琴了。有种说法:钢琴是音乐之王,练好它再学什么都很快,最重要的,由于钢琴需要十指齐动,有利于开发小孩的右脑。此外,由于学琴很苦,所以学琴学得好的孩子一般学习都很好……,我儿子4周岁,刚上过4次课,主要是手型和一指的练习,每天早上、晚上各20分钟,儿子有时很认真有时很调皮。但已经有很多人给我泼冷水了,我觉得自己现在比儿子还要摇摆不定了。
  不是靠“勤奋”就能学好钢琴
  史明阳说,现在,学琴的孩子多,应该说是个喜人景象。但孩子们练得很苦,平日里除了学业,还得起早贪黑地弹,特别是那些原本没啥兴趣的,因为要一级一级地对付考级,他们必须如此。久而久之,教、学两方面如果控制不好,往往就会失衡。有的孩子在家长的监督下还能坚持练琴,一旦离开了家长的“陪伴”,往往会出现极端的行为———放弃学琴。
  一名考上艺术院校的学生曾对史明阳说:“如果我父母能懂得点心理学,懂得赞美别人的优点,我肯定会弹得比现在更出色、更自信。”现在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学习钢琴或其他乐器的初衷是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可是当真正花上万元把钢琴搬回家、付了不菲的学费后,却发现孩子对此并没有多大兴趣时,就不甘心了,认为只要逼一逼就行,这样,一逼就没办法收回了。家长有两种最突出的心态,一是培养孩子做钢琴家,二是简单地作为一种消遣和玩乐,而不是把音乐当作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养料。
  很多国家是将音乐或其他艺术学科视为一种文化来学习,而不是单纯作为专业来学。他们认为,一个拥有人文艺术方面修养的人,对事物的反应会敏感许多。在一些精英阶层,同时拥有钢琴10级或小提琴10级的资历是很平常的事。
  学琴难在培养孩子的“琴趣”
  钢琴教师曾老师认为,教孩子钢琴应该是感性多于理性的方式。音乐是抽象的艺术,不能强迫孩子们去理解、靠技巧去演绎,但钢琴会把你内心的敏感和潜力潜移默化地调动出来,无论对于谁都一样。”有些孩子弹琴会找到“舒服、发泄”的感受,这正是音乐给予他们最初级、最可贵的记忆:“不要苛求人人都是天才。”教会一个孩子一辈子享受音乐,这是最重要的。难在培养孩子的“琴趣”。
  例如,当孩子弹琴听起来好像是在“打铁”时,老师也应当表现出兴趣,或说“你再弹一遍,好吗?”“如果你再弹一遍,会比刚才弹的声音更优美……”千万不能用刺激的语气说:“你弹得太难听了,这哪里是弹琴啊,简直是噪音……”用这些挖苦刻薄的语言评价孩子弹琴,孩子会变得胆怯、没有自信,逐渐失去学琴的兴趣。曾老师曾接触过一名高年级的学生,他说:“我是在父母的打骂声中学的钢琴,本来我是很喜欢音乐的,可是现在听见琴声就心烦。”因此,钢琴老师一定要掌握幼儿心理。要让孩子真正喜欢上钢琴,体会在学钢琴的过程中“美”的感觉,家长和教琴老师的作用是最关键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hujiahuiivy + 1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20:56 , Processed in 0.15734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