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5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6 16:0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

我的童年是在70年代渡过的。那时孩子多,生活的艰苦使父母每日为生计而奔波,我就成了没人管束的野丫头。什么没玩过呀,夏天跳皮筋、踢键子、跳绳,冬天溜冰、滑雪、打雪仗……也不知是谁发明的如此众多的花样,总之,放学回来,书包一放,就往外跑,直到父母一遍遍的吆喝声从远处传来,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周末、假期就更痛快了。多彩的游戏,学业的无压力,构筑了我欢乐而美好的童年。

当我把我童年的故事讲述给我上小学的孩子听时,他天真的小脸露出羡慕的神情:“哇,妈妈,你真幸福,我们现在怎么这么多作业,我要是生活在你那个时候多好!”每个父母都是踏着童年的脚印走过来的,想想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我不禁为他们的童年感到悲哀:

背唐诗宋词,学琴棋诗画,疲惫了原本轻松自由的心情;超负荷的书包,大量的作业,挤掉了原本游戏的时间。这一切都源于父母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社会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父母理想的失落、面子的维护,迫使父母们用鞭子赶着“鸭子”上架,成龙就是成功,不断地、拼命地学习就是在提前支付成功。那么成功真是这么重要吗?真的到了要以牺牲童年游戏的快乐为前提的地步吗?

想想也似乎有道理,如果把时间花在玩耍上,而不奋力拼搏,那么你将来的高考成绩就比别人少几分;如果现在不多学一种技能,那么你的将来就少一份机遇,现实就这么残酷。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权利,父母却用根深蒂固的成龙观念去剥夺孩子的童年,用社会上流行的成功概念去扼杀了孩子的快乐,为了将来的成功,而让孩子交出童年的快乐,那么,这是更残酷的,更违背人性的!

因为,孩子不是你手中的橡皮泥由你捏造,他的想象需要驰骋,他的思维需要锻炼,他的身体需要运动,他的能量需要释放;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首先是人,是孩子,一个有玩耍权利、有快乐自由的孩子,一个有童心、有玩性的孩子。“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诉我们,若把为成功而奔跑的弦绷得太紧,总有崩断的一天,弑母、自杀、逃学、出走等等就是触目惊心的例子。

整日被成功的榜样包围着,被学习的负担压迫着,就算你给了他玩耍的时间,他也不会玩了,因为他已经丧失了玩的能力!不是吗?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多住在火柴盒似的钢筋水泥构筑的房子里,上幼儿园时,父母忙于应酬,无伴的孩子只好与电视、电子游戏为伍,于是乎,患“孤独症”、“自闭症”等的孩子多了起来。上小学时,那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已无暇顾及玩耍,他们交往中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比起我们那个时代来正在弱化!就算周末父母开恩让他们疯玩一会儿,他们在游戏中体现出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也正在弱化!

我曾问过我孩子,他和同伴在一起时到底在玩什么,他的回答令我失望:不知道要玩什么,没花样。无伙伴无游戏不会玩的童年,是一片贫乏枯萎的荒原,快乐从何而来?抽掉游戏、没有快乐的童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岂不是一句空话?由此导致的孤独、自闭、敏感等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障碍谁来关注?谁又重视?当他们长大成人,回忆只有书本、只有学习的童年时,还有美好可言吗?

这里还是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

“救救孩子!”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至少老师们可以少布置点作业,多安排点丰富多彩的活动;当社会大氛围扭转不了的时候,至少父母们可以扭转家庭小氛围。御下所谓缥渺的成功吧,把童年的快乐还给孩子!


——发表于2003年12月《辅导员》下半月刊







《如何在孩子的童年培养兴趣的幼芽》

儿童心理学表明,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对环境有着浓厚兴趣的积极探索者。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与神秘,这种新奇感与神秘感激发了他探索世界的兴趣,促使他去寻找答案,学到了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知识,促进了各方面智力的发展。也许有人会质问,既然孩子对万物有这么多的兴趣,为什么到后来这种探索世界的热情消失了呢?或者说我怎么看不到他身上存在哪些兴趣呢?

兴趣的发展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自觉地延续,凭着这种强烈的、旺盛的、持续的求知欲,不断主动地学习,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当然还要父母最基本的支持;

一种是自发地熄灭,当失去好奇心的时候,或没有新的刺激、没有良好的环境激发的时候,兴趣也就象转瞬即逝的火花一样消失了;

一种是人为的阻碍,这通常表现为被一些不懂儿童心理学、没有家庭教育观念的家长们轻易地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可见,孩子一开始对事物产生的兴趣就象还在孕育中的幼芽,脆弱而又不稳固,稍不加注意就会被不留心的家长忽视或踩死;若不去给它浇灌施肥,不去小心呵护,就会夭折。这样的话,当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什么都没兴趣了。

而兴趣却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基石。美国心理学家伯克曼说:“兴趣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有了某种兴趣,才能积极地、主动地、充满热情地去发展这种行为。纵观瞩目举世的科学家的童年,如达尔文整日观察花鸟虫鱼,牛顿看苹果落地,爱迪生孵蛋的故事,诺贝尔对火药的着迷,就说明了他们从小对未知世界产生强烈的兴趣,推动着他们不断学习探索研究,说明了童年时代产生的兴趣导致一个人将来的成功。既然儿时的兴趣这么重要,又这么不易维持,父母们该如何去发现、挖掘、培育兴趣的幼苗,使之长成参天大树呢?

第一,尽早开创激发,进行兴趣启蒙。

在做父母之前建议多学点幼儿早期教育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有备而来,心中有数。孩子的生命之初是一张白纸,你第一笔涂什么画什么全由你决定,因此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就要进行兴趣启蒙。

如我把房间布置得色彩斑斓,蚊帐顶上挂上五彩的气球、会动的玩具,墙上贴着鲜艳的画册,以刺激视觉;播放优雅动听的音乐,让他对音乐产生敏感;孩子迟早会说话,但尽早说好话,培养起对语言的兴趣,却需要从小培植兴趣的幼芽。婴儿对母亲的声音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安全感,也更容易接受,所以在孩子出生的第二个月,不管自己多累,每天都要对着他说一阵子话,对“牛”弹琴,并且用词尽量丰富,此外还播放有节奏感的儿歌,尽早给他语言的刺激。


实践结果也证明了我这样做是对的,我孩子两周岁时语言发展得非常迅速,朋友的评价是,说他的说话水平超出了同龄人,用词丰富,有条有理,理解力强。对语言的兴趣导致了以后他对阅读的喜爱,对语文课的偏爱。

第二,善于发现挖掘,处处留心观察。

兴趣潜藏于孩子的童年游戏之中,他的一举一动中都闪耀着兴趣的亮点。平时父母要做个观察家,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幼儿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的每一个兴趣闪光点,于平凡细微处洞察到孩子的探究倾向。譬如,孩子随着音乐节奏而打拍子、扭身体,这是对音乐产生敏感;爱拆玩具、电器并把它们弄得“体无完肤”,这是对机械方面有探究心理;很小就能细微辨别宝石蓝、浅蓝、天蓝等颜色,这是对颜色感兴趣,很可能对美术产生爱好;爱观察花鸟虫鱼,是对大自然产生兴趣;爱翻电话号码本,则是对数字感兴趣……这些行为都体现出兴趣的萌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就是抓住了未来的兴趣。


在孩子呀呀学语时,我带他上街,发现他在看广告牌上的大字:“厦华彩电专卖店”,我便不失时机地教他念好几遍;大人在打扑克时,我发现他也要来参与,我意识到这是利用扑克进行数学启蒙的好时机;孩子小时候,学校有电影院,我抱两岁的他去电影放映室,而不是看电影。因为我认为观察怎么放映影片比单纯看电影意义大多了。第一次看到不停转动的片子和传动带等,他好奇极了,我发现了他喜欢观察一切转动的东西;所有的孩子都爱往河里扔石头,“嘣”的一声,那溅起的水花,足以让每个孩子脸上绽开天真的笑容,于是从他的笑容中,我找到了他爱玩扔石子游戏的兴趣。

第三,及时强化巩固,不断创造环境。

当发现了这种兴趣亮点时,家长就要不失时机地把它挖掘出来,创设各种情境或条件加以引导,有意识地去培养,以巩固延续这种兴趣的幼芽。比如,对于爱拆拼东西的孩子,家长应多买些拆拼玩具,如积塑、插片、变形金刚等,孩子爱玩泥巴,就给他买橡皮泥,去引导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筑他心目的城堡;总爱问为什么的孩子,父母要给予耐心的引导、解答,并尽量引向书本。

只要你当了父母就知道,所有孩子都爱玩水,我孩子在玩水时,我并没有因为怕弄湿衣裳而横加干涉阻止,而是卷起他的袖子,给他胸前围上围兜,在尽量不弄湿衣服的情况下,让他尽情地去玩水,于是,他象做实验一样,把水从这只杯子里倒入那只杯子里,从大口瓶子里倒入小口瓶子里,我在旁边指导,不断增加游戏难度,以锻炼他的手眼协调能力,由于我的支持,他玩水玩得很痛快,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妈妈,水为什么会流动呀?为什么水没颜色呀?它从哪里来的……”于是我找来有关水的图文并茂的书,给他解答,从家中的自来水讲到井水、江水、海洋,从雨水讲到干旱,从液体讲到气体、固体等等,他听得津津有味,从不厌倦,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他对广告牌上的字感兴趣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把广告牌上的字教他念好几遍,回来后,立即写出这几个字加以强化,这是我引导他识字的开始。以后我用卡片、黑板写上不少字教他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让他多接触汉字。到后来,他对汉字产生了敏感,不要我去指点,就会自己主动要求认。由识字的兴趣引发了对图书的兴趣,爱上了故事,在我一字一句读故事过程中,他的识字量也大增,比同龄人更早地进行独立阅读了。这种由被动识字——主动识字,由认单个汉字——读一串句子——整篇阅读,一步步从低级的识字兴趣到高级的阅读兴趣,使他尽早地接触书籍,打开认识世界、探索知识的大门。

我和他玩扑克牌,真是花样翻尽,从数数、排序、比大小到累计加法等,都是从玩牌中轻松学会的。趁他兴趣颇浓的时候,我又利用散步、吃饭机会,结合当时场景,编些简单加减应用题让他做,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常与他做比赛游戏,如比赛口算,看谁算得快。长期的训练,使他对数字产生爱好,每当他看到书上标有数字的资料,他都很感兴趣,经常拿来考我们:“妈妈,你知道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多少?是384400千米!”“你知道吗?唐山大地震的震级是7.8级,死亡24.2万人。”他竞然把数字背得很牢!上小学后,他对数学课独有情钟,数学竞赛经常得奖。

由于他爱看如何放映影片,为把这种兴趣延长、强化,我抓住他喜欢看转动的东西这一兴趣,带着他去看类似的事物如让教他自己放录音带、VCD碟片,并把机盖打开,让他观看它们怎么转动工作;观察汽车轮子的转动、电风扇的转动等等。

以上讲到扔石头的游戏,我为把这种扔石头的游戏丰富化、扩大化,就不断引导他:“你换颗大点的石头扔下去,会怎么样?”“树叶扔下去呢?”“为什么石头会沉下去,而树叶却不会呢?”我不断提问,引导他去思考,不断鼓励他去尝试各种玩法,以开拓他的想象思维、扩散思维,最后再给他讲解有关浮力的知识。我经常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陪伴他玩耍,寓教于乐,使他养成了喜欢思考、认真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从小培养起了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兴趣。

最后,对于兴趣的培养,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一项兴趣不易,巩固一项兴趣使之长久,更不易。

孩子的注意力极为短暂,兴趣容易转移,“朝三暮四”是常有的现象,也许此一时渐趋冷淡,彼一时又重燃热情。这时家长就要开动脑筋,不断变换方法,创造多种环境,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以继续延续发展这种兴趣,直到让这种兴趣深植于心。切不可看到孩子一时对某种兴趣的减退自己就先打退堂鼓。

二、不管培养起什么样的兴趣,它都是一项长期工程,贯串整个未成年期。

所以父母在培养兴趣时,要以发展的、动态的、乐观的眼光来正确看待孩子的兴趣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急不躁,做到“润物细无声”,只求过程,不问结果;只管默默耕耘,不要锱铢必较。

三、对待孩子正在发展中的兴趣,父母要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体验其中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有了快乐感,才有继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多启发思考,少给现成答案,不断激发他的好奇心,推动他不断向前探索。

四、要客观对待兴趣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兴趣火花一定都能变成成功的播种机,但是,多发现一种兴趣,就多一条通向成功的路,多培养一种兴趣,就多一项生活的乐趣。作父母的应尽的责任,不是考虑这种兴趣幼芽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而是要以最大的努力去播种它、栽培它,使它尽量长成大树。

只要有童年就有兴趣,只要有游戏就有兴趣,兴趣无所不在,也无所奇不有,它就潜藏在孩子的生活当中,每个孩子身上都闪耀着各种兴趣的火花,就看父母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兴趣的眼睛,有没有有一双抓住兴趣的手,有没有一份引导兴趣的技巧,有没有一份培养兴趣的耐心。



——发表于《青年教师》2005年10月





《父母必读》2003年第7期问题征答原文:《我要回旧家》

我们家最近刚搬了新家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三岁半的儿子却总是不开心,因为在原来住的地方,他有几个玩得来的好朋友,在这里却没有玩伴,这些天他总是吵着回原来的家,说新家没意思,没有小朋友一起玩。开始我没在意,但有时带儿子到楼下玩,看到别的孩子热热闹闹在一起,我儿子在旁边既羡慕又不敢上前的样子,心里挺不是滋味,请问我该怎么用我儿子呢?

正文:〈交新朋友有窍门〉(发表于2003年〈父母必读〉)

我儿子本来性格就内向,在他5岁时我们搬了新家,没有了固定的老朋友,他一时感觉不习惯,整天叨念着他们,说要去老地方玩。


我一方面给他讲道理,告诉他朋友有聚有散,人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学会结交新朋友。一方面腾出比以往更多的时间陪他玩。那时搬了新家,周围的人我一个也不认识,不可能通过大人之间串门的途径去结识他们的孩子。于是我常带他出去找附近的小朋友玩。
有一次,几个孩子在空地上踢球,我把自己也变成孩子,与儿子一起上去踢球,等球飞过来就踢,没多久儿子就忘了怯懦,和他们打成一片了。回家后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终于交到新朋友了”。我趁机大加鼓励:“以后你遇到有朋友的地方你就去凑热闹,他们玩什么你跟进去玩,他们和你一样想认识新朋友的。”

还有一次,一个孩子在荡秋千,他也很想玩,可是那个孩子很久都不下来,我告诉他一个技巧,于是他壮胆上去,说:“我帮你数数你荡了几下好吗?”那孩子同意了,于是儿子替他数了起来,不知不觉,他把秋千让给儿子玩了,俩人有说有笑,嫣然成了一对老朋友。

后来,我教他一些基本交友常识,如要主动和陌生朋友打招呼,要多谦让、多关心、多配合,少生气、少任性、少耍赖,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走时要下他们的姓名、电话号码、住址,以便主动联络。没过半年,儿子的朋友渐渐多起来,性格也较之以前开朗、大胆很多,终于完成了由旧朋友到新朋友的过渡。




《父母必读》2003年第2期问题征答原文:〈一刻都不肯安静的小闹闹〉

妈妈总觉得可能是给儿子取名叫闹闹是个错误的决定,当初觉得男孩子嘛应该活泼一点,可现在闹闹似乎闹得有点过头了,总是在家里打打闹闹,蹦来蹦去,几乎一刻也安静不下来。让他静下来做点什么,如看书,画画呀,过不了几分钟又是跑得没影了。老师反映闹闹在幼儿园也这样,上课时不仅坐不住,还给其他小朋友捣乱,一会儿碰这个,一会儿动那个。怎么样才能让这个好动的小家伙能安静地坐下来一会儿呢?

正文:〈讲个故事给你听〉(刊登于〈父母必读〉2003第2期)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很爱往外跑,很贪玩,在家呆不住。于是我想法找机会给他讲故事。一天朋友来家中做客,给儿子带来几本安徒生童话书,他喜欢得不得了,没等客人走就缠着我给他讲,一讲就是一整本,可儿子还是意犹未尽的样子,看来这是好办法。从那天起我每晚给孩子讲几个小故事。

为了让儿子逐步适应,刚开始时间较短,大约讲十分钟左右,在这十分钟之内我要求他专心听不能做小动作。他做到后我再渐渐把讲故事时间延长至二十分钟、半小时。同时我还找来一些色彩斑斓的智力游戏图给他做,如找出几幅图中细微之处的异同、走迷宫等,这些专门训练注意力集中的书本游戏最能锻炼孩子的目标集中。一段时间后,即使没有我们在身边陪着,他也能自己安静地做一会事了。





《父母必读》问题征答: 孩子多大上幼儿园好?

正文:(发表于2003年《父母必读》第*期)

孩子早上或晚上幼儿园对孩子的成长都不利。上早了,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没养成,生活还不能自理,心理或生理或智育方面都与同龄人有一定差距,一旦跟不上,幼儿园反而成了产生自卑的温床。我邻居的小孩3岁前就上幼儿园,结果上到中班,幼儿园的课程跟不上,如剪纸,绘画都不如别人,结果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后让他留一级,这样给他赞成了事事不如别人的心灵上的阴影。上晚了也不好,幼儿园能够规范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品质、学会与人协调交往,迟上了心也玩野了,不利于他的人格成长。我的孩子刚好3周岁上园,各方面都发展均衡,全面。最好让孩子到了适当的年龄入园。







浅谈几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虽说近几年来,国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增强了,可是依然有许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就拿我周围的人来说吧,和他们谈到孩子时,可以了解到他们要么不重视家庭教育或重视不够;要么没有现代家教观或是错误的、陈旧的家教观;要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实施家庭教育。他们的观念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也不懂,教育为时过早,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识。其实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0~3岁是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印度狼孩的启示说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智力将得不到充分的、有效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以一个人17岁时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他4岁时智力水平已达到50,在4~8岁可以发展30,在8~17岁之间只能发展20了。可见,婴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高速阶段。而没有早期教育意识的父母,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脑潜能,将白白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黄金期,实在是一种大脑资源的浪费。

二、树大自然直。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等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因为,幼儿期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没有生活经历,分辩是非能力较差,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为控制力也极为有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的许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这种思想造成的恶果。

三、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四、教育是学校的事。

这是在推卸责任。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


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幼儿园和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学龄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的比重非常大。

五、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

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攘括了智商和情商两大方面。

其次,不管你有无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提供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幼儿期的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

六、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的品行。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眼下,持以上各种不正确的教育观的父母不在少数。看来,教育孩子还是要先从教育父母开始,及早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才能不误己子孙。

——发表于2004年<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下半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7-6 17:06:33 | 只看该作者
很难啊!家长很多时候也是被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1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9:58 , Processed in 0.29612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