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579|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Hi5的资料:过度网聊和电游会损害儿童的大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27 16:4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i5网友,

       你好。
       你在我的《警惕披着马甲的垃圾》一文中跟贴提到,你的女儿迷上了facebook之类聊天网站。
       我这里恰好有一份资料,供你参考。
       这篇文章认为过度网聊会损害儿童的大脑。
       文章地址如下。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53583/Social-websites-harm-childrens-brains-Chilling-warning-parents-neuroscientist.html
       请您详查。

老易注:

本来想根据本文写点啥。可不小心感冒了。只能以后再说。简单说说文中的要点:

电子游戏会损害孩子的大脑。因为强烈的光线变化和快速画面的切换,会让孩子的注意力跨距缩短,说白了就是更难集中注意力。
常看有些电视节目也存在这个问题。

有个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七岁前不要接触电子游戏。因为电游主要刺激孩子的逃避与争斗的脑区,对于认知能力的脑区没什么作用。
我觉得这句话里含有言外之意,即过度强化逃避与争斗这个脑区的刺激,会抑制其他脑区的发展。也就是说,孩子的正常智力发展
会受到抑制。

老易在前面的文章中主要是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谈了网游和电游等,说这些是垃圾文化。
实际上问题不是如此简单。儿童的大脑不断生长发育中,对于异常的信息刺激是相当敏感的。

看看电视,打打电游,玩玩手机游戏,这些信息刺激如果过于频繁,累积起来就可能永久改变或者说损害孩子的大脑。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6-28 02:4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2 金币 +22 收起 理由
hi5 + 2 + 2 太谢谢你了, 让孩子好好看看。
hq1966 + 10 + 10
wanyi77 + 10 + 10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6-27 16:54:42 | 只看该作者
终于抢到了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6-28 11:04:26 | 只看该作者
在我们国家的报纸上,经常看到某个文章说,据国外的报道……,以此来贩卖很多非科学、非真实的东西。

在国外不像在国内,在那里几乎各种说法都能听到,比如就有一些一些极端的环保分子和反科学分子,他们甚至出了很多的书,被我们的国人当作宝贝翻译过来。

我们应该去认可那种国外的思想呢,当然还是要去认可最主流的东西,而不是找一个符合自己想法和思路的东西就当作科学的东西拿过来。

老易提供的这个网页就很说明了问题。

大家除了注意那篇文章,更应该注意文章后面的那些评论,看看那些评论都是如何去批评那篇文章的,就可以知道主流社会对于那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了。

有人这么评论
This woman is just flaunting her academic credentials to support a tenuous link between two unrelated things.

Bah. Her conclusions are based upon false assumptions.


有人更一针见血地指出

Do you know, when I was growing up in the 1950s, the pundits said the same thing about TV.


所以我们找一个东西千万不要选择性的失明,要多看看大家是怎么评价一个东西的,这样才能让我们掌握最有价值的东西。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1:59:07 | 只看该作者
QQ,你这么做就有点走极端了。

你总是张口科学,闭口逻辑的,怎么一到你自己身上就既不讲科学,也不讲逻辑了呢?

是神经科学专家,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更可信一些,还是做出评论的那些不明身份的人说的话更可信?
这些评论者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游戏迷,你让他们接受专家的观点那不是做梦吗?

如果你觉得是后者,从此之后,你的任何观点我都看都不看一眼,这是一个基本底线。

诚然,专家的观点可能有误,但我们需要的是其他专家站在同样科学的立场上对他们的观点进行驳斥。
或者,从实验方法上指出他们的不足,或者从逻辑上。总之,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反驳。
而不是几个不明身份的评论者在这里随便说几句就得。

迄今,这个观点发表快半年了。我还没找到其他科学家发表的驳斥性的文章,拜托你费力找一找好不好?

另外,建议你对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几个专家的著作都了解一些。这些专家,都是很有影响的。
可不是从街头随便拎出一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6-28 14:17:27 | 只看该作者
哈,恐怕不是我走极端而是老易你在走极端呀。

实际上正是我在讲科学而你不愿意有一种科学的态度啊

即使那个女的是一个神经学家,但他的说法仅仅表明了他自己的意见,这个意见是整个神经学界的共识么?不是。

她一个人的意见,无法去代表整个学术界的共识,相信他的说法并不意味着相信了科学。

她可以去专业的学术杂志去发表他的看法,也可以在学术会议上去证明他的发现。但是她需要有一定的实验证据来证明他的论点,而不是随口胡说,才有可能获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后面反对的意见那么多,老易却视而不见,反倒把反对者都诬陷为游戏玩家,你怎么知道这里面没有专业人士呢?因为你根本没看,你也不愿意去看。你不仔细看你怎么知道那些反驳不专业呢。

相反地我倒是没看到那位专业的人士来支持他一下。

关于你说没有什么其他科学家来发表驳斥的文章,这个我没搜索过我不知道有没有,但我相信对于没有多大影响的文字,似乎也没必要动用一批科学家来反驳他,其实除了老易把他当宝贝,似乎其他的人比不把这个文字当成一回事。

老易也写了很多文字了,至今还没见中外科学家来儿教论坛反驳他,是不是老易就成了育儿界的正确代表了呢。明显不是么,因为对老易的很多说法,连我都不屑去说两句,更何况各界的中外科学家了,道理皆是如此的简单。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snowman0322 + 1 + 1 你的语言太过激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4:3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qqyou 的帖子

提醒你一点:

西方学者发表观点如果不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信口胡说会毁掉他的职业声誉。而职业声誉是一个学者的立身之本。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6-28 19: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6-28 18:14: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6-28 14:36 发表
提醒你一点:

西方学者发表观点如果不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信口胡说会毁掉他的职业声誉。而职业声誉是一个学者的立身之本。


老易是不是想说,随便一个外国的科学工作者的话,我们都应该当作圣旨呢?

看来老易对科学的方法和运作缺乏必要的了解。

对于一个科学家,都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假设,这个无关职业声誉。

提出假设,不意味着就可以撑起为理论了,他必须要去证实。

但是这个证实的方法,比如说抽样调查、对比试验等,必须是可以被科学界认可的,而且不能造假,如果造假的话,他的声誉就完了,因为那是科学的态度问题。

相反地在我们的国家,号称专家的人可以随口胡说,科技成果里充满了虚假的数据,这都是非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最失掉声誉的。但往往会被容忍。

哈,老易楼上这个例子给选错啦,等于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反例,下次可是要小心呀,毕竟这里的朋友,粗通英语的人还是很多的。想拿英文的东西来唬大家,也不是那么容易滴。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3 金币 +13 收起 理由
snowman0322 + 1 + 1 快成个人攻击了。
老易 + 10 + 10 怎么会生气?看楼下,有笑话看
Lppbb + 2 + 2 小心把老易气晕了就有点过分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9:13: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6-28 11:04 发表

大家除了注意那篇文章,更应该注意文章后面的那些评论,看看那些评论都是如何去批评那篇文章的,就可以知道主流社会对于那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了。
........

所以我们找一个东西千万不要选择性的失明,要多看看大家是怎么评价一个东西的,这样才能让我们掌握最有价值的东西。
...


你写的这些东西可以当笑话看了。

我今天身体好些了,开始认真看这些评论。

不看不要紧,一看发现原来你在这里自己狠抽自己嘴巴。

排名第一,支持率高达155的那条评论你愣是选择性失明了一下。

你光是选了几条支持率低得多的反面意见,然后就在这里高呼“看看那些评论都是如何去批评那篇文章的,就可以知道主流社会对于那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了”

要不是老易有这股认真劲,还真让你蒙得一愣一楞的。

你的这种做法,断章取义,混淆是非,除了给读者误导以外能给大家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下面我帮你贴出这个支持率最高的评论。希望你下次不要再选择性无视了。

It is a scientifically proven fact that the brains of children (and that includes those of high school age) are neurologically "soft," meaning they are still quite vulnerable to developmental disruptions du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r even the super-abundance, of selected stimuli. A large body of evidence (dating back to Maslow) shows that sensory disruptions such as a lack of touch, absence of of a mother or father (and the developmental sensory stimulation they provide for the developing brain) can and indeed do result in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such as ADD, ADHD, as well as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tisocial and criminogenic behavior, and so on. These are not matters be ignored in a civilized society. Computer games train children to practice violence through a scientifically proven process called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used to in video games to train soldiers to kill. Those who scoff at these issues are either ignorant fools or worse.
- Dr Max Hatchoat, Denver, CO, USA, 24/2/2009 16:12
Click to rate   Rating
1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6-28 19:58:35 | 只看该作者
批判一下 qqyou:

你实在是把这篇文章给高抬了,说什么“学术界”、“假设”。这样的东西,尽管是顶级专家写的,根本谈不上提出假设(hypothesis)的问题,更不要说去验证了。把这篇文章(注意,是 article,不是paper),抬到最高,也最多算提出个“proposition”而已,哪里能提到“假设”的高度?

看看里边用的字眼:“believe”,学术文章有这么写的吗?qq 先生?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3 金币 +13 收起 理由
wanyi77 + 10 + 10 我很赞同。
qqyou + 3 + 3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6-28 20:03:12 | 只看该作者
哈,我真佩服老易了,原来到这时候才仔细看呀,恐怕也只看到这一个,没有再去看其余的几百条评论吧。

这个在第一个我早看过了,我很认可这个里面的说法,也就是说,缺乏父爱和母爱可能会导致孩子注意力缺损症、多动症等,这个事情我想很多父母是了解的,但是似乎也没有你所说的那种网聊和电子游戏会损害孩子的大脑的说法。这里面只是说暴力类的游戏容易让还有产生暴力倾向而已,而不是像你所说的什么损害大脑。

我相信你这个去过国外的人不会看不懂这么一篇文字吧,里面确实有些心理学的术语,比如ADD、ADHD,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系统脱敏,类似我们说的条件反射,或者那些Doman的朋友们的一个理论基础)这些单词你看不懂的话,完全可以去查查字典。

然后摸摸自己的脸颊,是不是很热呀。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Lppbb + 2 + 2 替老易解释:脸颊热是俺感冒发烧了。。
pianocrazy + 5 + 5 讨论支持率,没价值。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1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01:17 , Processed in 0.087739 second(s), 3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