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039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21 17:1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导言: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
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所以我们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觉地传承她的“道统”的人们;(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按这样一个看法,我们就不能说古埃及文化还活在埃及,或两河文化还活在伊拉克。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更具体地说,如果以上讲的四个标志中的一个所指示的现象基本消失,那这个文化就出了较大的问题,有两个或三个标志现象不明显,这个文化就已陷入危机,如果四个标志现象都不可见了,这个文化就已经寿终正寝。
那么,自新文化运动、“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了什么异变呢?简单的一个回答就是: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由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以下的讨论将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例来说明这个判断。针对以上的四个标志,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礼、文、仁、德、《春秋》等)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请注意,传承文化道统的生命实践与对某个文化形态感兴趣、做研究、有好感、偶一实践等等都不是一回事。举例来说,道家文化至今尽管十分衰弱,但还是有自己的生命实践团体的,也就是还有道教徒这么一批人或团体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传承着道家文化的精髓。佛家文化的传承团体也是后继有人。印度的印度教、日本的神道教等也是这样,或者还要兴旺得多。至于西方宗教团体就更不用说了。对世界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宗教或准宗教中只有一些相当古老的,比如古埃及宗教、古希腊宗教,才完全消失了。能够存活到近一千年的大宗教或准宗教,后来又完全灭绝了的极少,就像耆那教(天衣教、白衣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明教)这样衰微的宗教至今都还有传人。像儒家或儒教这样,影响曾经那么巨大深入,却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其传承团体荡然无存的情况可谓绝无仅有。其中尽管有一些具体原因,比如儒家团体与历史上的政治形态联系过密,但由此还是可见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的摧毁达到了何等惨烈的地步。
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以西周的“乡遂(村社)”、“辟雍(学校)”为始,在三千年中变化不少,但还是保存了“耕读传家”的特点。但自中国倾全力以西方意义上的工业化为强国之术之后,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相比于工业化、城市化的生存方式,以土地为生的农业生存方式的地位日渐低下。现代的西式教育体制从根本上就不利于农村,村民子女受教育的水准远不如城里,而且一旦有凤毛麟角者脱颖而出,就多半要进入工业和城市而不复回返。农村实际上成了贫乏与落后之处,摆脱贫困要靠城里人,靠“希望工程”,靠脱胎换骨不再做农民。当然,有的调查显示现在农村中的家族结构还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但是,由于受到正统意识形态的压制,这种结构要昼伏夜出,得不到有益的引导和调节。而且,由于大环境的恶化,比如乡绅和有社会地位的农村文化人阶层(比如秀才、举人)的消失,或农村的宏观有机结构的衰败,这种家族结构也正在丧失以前曾有过的文化含义(比如家规、祖训)和良性循环的特点,越来越趋向浅层的利益结合和简单的排外。至于城里人的生存结构,是逐渐趋向无机化,不仅家庭越来越小,家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淡,而且即使是小家庭的结构也正受到自愿无子女家庭、离婚、同居而不结婚、以及快乐的单身汉等生存方式的损害。当代的中国人对人伦孝悌的看法与一百年前相比是大大不同了,总的倾向是越来越淡化冷漠,转而注重个人及利益集团的功利及发展。无人伦含义的“单位”、“机关”、“公司”成了人们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一个中国孩子从被怀孕、出生、哺育、受教育(幼、小、中、大学)、找工作、结婚、维持家庭、对待年老父母,到他或她自己如何得到娱乐和精神满足,如何应对疾病、挫折,最后如何面对死亡,这里面还有多少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有多少传统文化的总体形态(包括传统的技艺,如算盘、中医、书法、民乐、京戏或地方戏)的影响?从身体上看,是西医的方法和技术占主导,接生、打疫苗、查体、诊断、下药、开刀、……,不弄到西医束手无策,很少有人会求助中医。教育上,哪里还有传统的私塾、书院、大学、科举的影子?只有西式教育与考试制度的门类与规则。中国教育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比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统一规范与灵活掌握的冲突,教育资源的畸形分布,以及语文教学和不少非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的伪科学现象╠╠背后,确实有民族传统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消亡所带来的恶果。今天我们最好的大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西方研究生院的预科,“新东方学校”实际上是“朝西方学校”,培训“托福”、“gre”之处年年人满为患。出国留学者,类似于农村子弟到城市上学不归,滞留他国而为他人效力者是大多数。至于寻职创业,也很少带有传统文化的动机和内涵的,做官、赚钱、出名在主宰一切。人在面对挫折、死亡时,的确,儒、道、佛似乎还能提供某种帮助,但也已经或正在被边缘化,利益团体的意识形态和西方宗教的影响不断扩大。
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儒家语言集中存在于《四书》、《十三经》等经典中。经过白话文运动和以拼音文字为目标的简化字异变,再加上民国后禁止在学校中读经,以及语文教学中的西式“科学化”的影响,当今的年轻人极少能够直接进入传统文化的语言世界,即能够直接阅读传统经典(不含标点、竖排的繁体文本),并能用古文写作散文和诗词。传统语言目前只能以“成语”、“引语”一类的破碎形式残存于人们的话语,以“戏说”的方式闪现在历史小说之中。呜呼哀哉!印度人在建国后,花大气力复活梵文这个早已死去的古代文字,法国政府为了维护纯洁法语、对抗英语的话语霸权也是不惜工本,而中国人何以对维系祖宗文化的语言龙脉就如此绝情,非认定它是落后的根源而务必铲绝?留过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成年累月地阅读和使用西文之后,偶一读到中文、古文,那种领会的透亮、亲切和理解的丰富入微让人如饮仙酿。中文的悠久、丰厚和诉诸直觉的灵性在世界文字中是无与伦比的,摧残它真比砍伐原始森林、变草原为沙漠还要罪过。
此外,官方承认的节庆假日可看作是一种国家语言、民族语言。我们现在都过什么节呢?从春季开始,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西历)元旦、……。从国家法令上看,没有或边缘化了元宵节、端午节、七七牛郎织女‘乞巧’节、重阳登高节、孔子诞辰、释迦牟尼诞辰、老子诞辰、腊八节等等,只留下一个春节,但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也被禁“哑”了,与西方人庆祝圣诞节的丰富、深入、隆重、神圣化相比,我们的春节已经被剥得相当光秃了。除夕夜里只有电视屏幕上的“联欢晚会”,而[在文革中]没有了或[现在]很少见传统的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那些天人合一的民俗和礼节。而没有了这些能让孩子快乐、让青年纯朴、让成人充实、让老人得安慰的礼俗,和那充满喜庆与驱邪的文化功能的炮仗声,春节还有多少“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春意呢?以放炮仗伤人、引火为由来禁止放炮仗,而不是想办法趋利避害地引导,这样的政府行为中暗含着自觉与不自觉的文化歧视。吸烟每年致死者和引发火灾者、游泳淹死者、车祸撞死者……比短暂的放炮仗烟火造成的损伤要多得多,为何不禁?难道维系传统文化的习俗就“无用”吗?就可欺吗?除此之外,我们的服装、建筑、学术方法等等身体的、材料的和思想的语言又哪一个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西方化了呢?孩子们玩的玩具、青年人看的电影、成年人的舞会、老年人的黄昏恋,这都意味着什么呢?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7-21 20:26:22 | 只看该作者
我真好看见了另外一篇,对比一下如何?

文言文与“鲜活的生命”

2004-05-04 11:06:56   来源:南方都市报   




  □ 黄兆晖观察

  新闻背景
  文言被视为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承载体,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材、尤其是在新课标教材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近,一套由中国计划出版社推出的《现代语文》读本公开与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和教材叫板,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减少文言文的分量,认为文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鲜活的生命脱离,现代语文才是与我们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言语形式,读本所选篇章即全部为现代作者的白话作品。

  最近有人喊出“中小学生到底该不该远离文言文?”的声音。之前人们呼吁中小学生远离的是武侠、色情、网吧、韩流、毒品。前者被呼吁摈弃的理由是“格调低下,影响学业”或者“危害生命”;而作为民族文化精粹的文言文,如果也要面临被隔离的命运,就比较有意思了。
  想想自己的中小学,文言文确实是语文学习中最恐怖的东西。一些文言篇什的注释比原文还要长。有时候注释本身也不大看得明白,还得继续寻找注释。尤其是其中一些奇形怪状、复杂无比、千年一见的文字,连老师也得翻字典才认得。
  我很认同《现代语文》遴选课文的理由——即以文章“与鲜活的生命相联系”的标准来遴选。具体的、鲜活的生命是我们做出任何决定的最高标准。当我回想起某些以学习为主要乐趣的同学终于考证出一个可能一辈子只在单元小测中使用一次的古汉字时的莫名其妙的满足和骄傲,就感到不是滋味。
  可是,文言文是否已经“与鲜活的生命脱离”?我觉得还没有。从实用的角度,文言文的简洁、精粹、形象、有味,都是现代汉语难以比拟的。因此,在文章和言谈中,文言文经常是全部文字中最有“文采”的部分。从民族和历史的角度,文言文作为“民族文化精粹”,传递着民族精神,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秘密,任何时代的人都不可能活在“断裂”的虚无中、活在孤立的时空中。从文学就是人学的角度,人性未必是与时俱进的,文言文中有许多穿越了历史时空的普世的人性的声音。因此,简单地“远离文言文”是目光短浅和急功近利,即使是针对中小学生。
  关键在于如何遴选以及制定合理的教学要求。只要我们坚持“与鲜活的生命相联系”的标准,文言文未必都那么恐怖。在这里,“鲜活的生命”当然指的是中小学生,无论是遴选文章还是教学要求,都要参照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不能以文言专家的标准和某种不符合青少年天性的趣味强制其接受。只有“与鲜活的生命”相联系,文言文教学才不是机械的填鸭活动,才可能转化为民族文化的血液。其实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于一切课文的遴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某些“现代汉语”文章,也没有“与鲜活的生命相联系”。
  一位北大教授归纳说:“前不久,有人提倡‘儿童读经’,鼓励高考用文言写作;这一时期,又有人主张中学只读白话文,不要读文言文。”其实能够有不同的观点亮出来、呈现在公众面前就是好事,即使这些观点比较极端。没有谁的意见是绝对正确或者永远正确,只有在比较、选择和尝试中,我们才能获得更加人性和理性的认识,才能“与鲜活的生命相联系”。包括中小学语文课文的遴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7-21 21:09:38 | 只看该作者
这则报告比较中肯。

诚然,只有“与鲜活的生命”相联系,文言文教学才不是机械的填鸭活动,才可能转化为民族文化的血液。其实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于一切课文的遴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某些“现代汉语”文章,也没有“与鲜活的生命相联系”。

看了今年高考的“文言体”满分作文,觉得不够地道,这样的作文能得满分一半是剑走偏锋的投机取巧,一半也源于阅卷老师的文言水平让人不敢恭维。手边正好也有一则现代人写的文言文,记叙了湘女黄静被害一案,我以为是“鲜活”的。虽然鲜活,但文言文今日的光景确是式微了——好读文言文、能写文言文的遗老遗少象京剧票友一样,成为一道怪异的另类光景。

《书黄氏女事》

湘潭有女黄静,年甫过二十。邑有贵家子,悦其才色,强委禽焉,往来有日。一夕,女暴毙室中,身无寸缕,以衾覆之,门窗无异状,邻舍无异词;及见之者,邑子也。县尉来,草草料理。仵作具状,云早撄心疾,与人无尤。遂不拘邑子,亦不封存诸证,但促焚其尸。母不服,愬之,谓女被体皆伤,实奸死。官既不问,尸几坏。屡上控,皆不得直。勘验再四,前后抵牾。知情者播于网络,遂不能塞众口。案至三司,撑拒僵持过一载。女之脏器,本寄诸病坊。主事者忽无故焚之,曰验既无益,徒碍洒扫,不若弃之。群情大哗,有司如不闻。

夫密室之内,一死一生,幽昧难明。佐证既阙,不能以刑求,亦不能以民愤入人死罪,法理也;父母爱子之心,何所不至,欲窥隙导竨、百计脱其干系,犹人情也。而人命至重,一少年女子,茹冤蒙耻,死年余不得葬,剥肤剖膺寸寸翻检者数,至惨事也。承监民之责者,乃视之漠漠。岂独视之漠漠,仍事发缓其势,事急挠其控,是何心哉!网罗早就,不畏刑矣;论持无神,不畏果报矣;卒悍然燔其脏而灭其迹,犹辩称无过,真不畏万民之诅,千秋之讥乎?

余知之也久,每谓朗朗乾坤,必不至魑魅横行,况此情已达天听乎。及闻焚心之事,毛发上指。一友奋然曰:律法隳矣,纲纪败矣,小民复何能为?倘所亲遭逢有此,吾惟怀刃市中,手决仇雠尔!呜呼,是虽此愤激之词,然法不能存国体、蔽百姓,吏不能省民瘼、察天心,余恐欲怀刃市中者,众矣。

甲申春,为撮述大略如此,不知所俟者何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7-21 21:26:00 | 只看该作者
文言文在我个人的理解中,是一种叙事抒情手法中比较讲究的文体,对于现代人虚浮的生活,是很难接受的,你这边风雅几句,那边不知道会给你扣什么帽子,大学时一位教授(自陈级别很高,在国务院出招的那种)做的一个报告说 中国文化将引领世界走向新世纪,就提到过文言文的不妙处境,就说如同文革及改革初期的不良效应掠走了中国人的...............文言文几时曾是过街老鼠,本人就曾一度为没学好文言文后悔万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19 , Processed in 0.09866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