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说的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是在说习惯决定命运。我们性格的表现,也就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正是这两种习惯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习惯是人生中的一柄双刃剑,用得好,它会帮助我们轻松地获得人生快乐与成功;用得不好,它会使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变得很费劲,甚至能毁掉我们的一生。
所以能否改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就是能否获取人生幸福的关键。首先我们来了解习惯。
习惯是潜意识的功能。我们学习游戏、跳舞或开车,是在意识的指导下一次次地重复动作,直到在潜意识中留下深深的“印迹”为止。然后,我们的潜意识会为我们产生自动的习惯动作。
其实生活中没有其他东西更能像习惯这样证实潜意识的神奇。习惯就像一根拴住你的绳子,在你每天重复这种行为时,这根绳子就会变得越来越粗,越来越控制住你,让你无法挣脱。于是你就成了你习惯的奴隶。所以习惯又被人们称为第二天性,它是潜意识对言行的自动反应。
那我们如何才能斩断这根绳索,让自己获得自由呢?
简单地说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样道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行为。
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一般人都是用右手拿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些人从小到大都是用右手拿筷子,已经养成了习惯,人是按照习惯来办事的。假如那些人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改用左手拿筷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当然会觉得不舒服,挺别扭的,这说明改变习惯是一个不舒服的过程。
但如果那些人每天都用左手拿筷子吃饭,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他们就不再那么别扭,会稍微习惯一点。其实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不断地重复,就可以被改变。
习惯是有意识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将好的思维方式,好的行为、好的工作方式变成习惯,那我们就会很轻松地获得成功与快乐的人生。
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的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总结出一个习惯培养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减法,两句话是它的秘诀,第一句话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想让你的孩子养成什么好的习惯,只要适合他,让他认识到这个习惯的重要,引导和激励孩子的好行为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形成的越牢。
美国教育家说的很形象,培养好习惯就像是缠缆绳,只要每天缠上一道,用不了多久好习惯就变得牢不可破,我们都可以理解,什么东西缠90道试试。但是改掉坏习惯不能希望一刀斩断。
孩子不光是要培养学习,还要培养爱心。现在我发现父母有一个问题,只会示强不会示弱,这样的父母也有问题,什么样的表现呢?
还是以妈妈为例,妈妈有时候不舒服甚至病了,照样接孩子放学、照样买菜做饭,孩子的眼睛很尖,看到妈妈不舒服过来问妈妈怎么了,有的妈妈没有怎么考虑就说了,你不用管我了,你玩你的,我死不了,这样说话的父母就缺乏教育意识,你知道为什么吗?
孩子就像孟子说的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就是说同情心人人都有这是爱的萌芽。孩子过来问妈妈怎么了这就是恻隐之心、就是爱的萌芽,如果你总是说我没有事你玩你的,慢慢孩子就会觉得妈妈是铁打的,永远不会倒下,她的事不用管了。将来有一天你需要他了,你说孩子过来,他不过来了,他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慢慢就变得冷漠了。其实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那么怎么做呢?北京有一个母亲那真叫绝了,她全家都非常爱吃桔子,妈妈买桔子从来不按照斤买,而是按照3的倍数来买,15个、21个等等。晚饭后看电视全家人看桔子,妈妈都是让儿子去拿3个桔子,洗干净、擦干净,一人分一个。就剩下最后3个桔子了,儿子拿在手里一会儿看看爸爸、一会儿看看妈妈,妈妈一看就明白了儿子小心眼,儿子的想法是就剩3个了,你们两个人还吃啊?妈妈给丈夫使了一个眼色要吃,结果爸爸妈妈一边吃桔子儿子一边流眼泪,儿子心里想你们真的吃了,一点也不心疼我。这个妈妈后来跟我说,哎呀我的天啊,我把这个桔子吃下去,一点味也没有吃出来。我说你做的对,现在孩子不是缺两个桔子,而是缺的心中要有别人。所以说我忠告天下父母一句话,千万别让你的孩子吃独食,一定要培养他学会分享,也不需要给孩子单独炒一个菜,这没有什么必要。
当然最后我要跟大家说一句话,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父母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习惯的养成有几个层次和重点,在培养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社会性习惯;在培养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智慧性习惯;在培养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时代性习惯。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康人格,教育的条件是好的关系,教育的方法是培养习惯,掌握了这三个要点,你就掌握了儿童教育中最核心的真谛,真的这么去做了,结合孩子的实际,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真正要做到,对所有妈妈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我认为先从自己做起才是最重要的,妈妈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妈妈没有好情绪就没办用最好的方法和态度教育孩子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一个人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
这就是习惯教育的21/90法则。
做一个有计划的成功者,去有计划地为自己塑造好习惯。当然,因为与之相对应的坏习惯已经十分顽固,因此要形成某些好习惯时,你可能需要花更多的力气同时去克服坏习惯。中国有句古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的涵义有两层: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人的本性虽然很难改变,但并非改变不了,只是难了一点而已。改掉一个坏习惯为什么会这么困难呢?只是因为你的思想意识处在矛盾中,任何一种习惯的形成,是因为你在这样做时,会得到一时的快感,而且这种快感有无比的诱惑力,使它变得难以抗拒。
所以要改掉一个坏习惯,首先,你就要激发自己的欲望,让要改掉一个坏习惯的欲望,比想坚持它的欲望更强烈,这样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假如我们的本性中有一些阻碍成功的因素,我们如果不改变,岂不是注定要失败?如果你对改变自己的劣根性没有信心,裹足不前,请扪心自问:我是要快乐与成功,还是要痛苦与失败?不改变,就意味着失败;要快乐,要成功,就别无选择,只有立即改变。
成功其实是很简单的。重复的行为就能形成习惯,良好的习惯就能导向成功,所以,成功也就是简单的事情反复地做。
要点:
习惯的形成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既然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那我们也可以再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来改掉它。所以你有自由选择好的或者坏的习惯的权力。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反复地做。
看着还在快乐玩耍的孩子们,我不由得陷入沉思:一个聪明健康快乐的孩子,难道不正是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受益终身的良好生活习惯吗?
很多父母说我孩子怎么办,说他八百遍了就是改不了,怎么办呢?我说你说孩子八千遍,孩子更改不了。一个著名的儿科教授说,一句话重复三遍就等于对别人的折磨,你说了好几百遍了,不把孩子折磨死了。
各位做父母的,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准备一个录音机,你们夫妻一方在训孩子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就打开录音机,也不用多录,就录一个星期,然后找一个地方放你们两个人听听,不把你们两个人烦死不行。
我发现中国父母和孩子说的话是高度雷同,中国父母像克隆人一样,说的话差不多一样,最多的话是什么呢?别看电视了、别老玩游戏了、赶快写作业、不好好学习能考上好学校吗?考不上好学校将来有好工作吗?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你将来喝西北风啊?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的,也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学习好的,他所以管不住自己、所以毛病很多,是因为有很多坏习惯,像网一样紧紧的束缚了他。
习惯动作的形成是人神经系数的改变,有很强大的力量。人的动作70%以上都是习惯动作。教育孩子最重要莫过于养成习惯,日本专家干脆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习惯养成之后不做就很难受,心里痒痒的。但是习惯的养成是一门科学,不是随随便便说一下就可以形成的,我们和很多心理学家一起研讨,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是提高认识,你得让孩子对习惯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向往,对坏的习惯产生厌恶;第二步是明确规范,知道好习惯是什么样的,很明确;第三步是持久训练,习惯是训练出来的,不是号召出来的;第四步是及时评估;第五步是形成环境。
《7个习惯》来自美国
他提到应该培养如下7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处世,我就是力量。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习惯二:先定目标后行动。确认你的使命,制定适合自己目标。记住把握自己的命运,不然
别人就要来把握。
习惯三:重要的事情要先做。排出优先顺序,首先做重要的事情。
习惯四:双赢的想法.抱着人人都能成功的态度。
习惯五:先理解别人,后争取别人
理解自己。真心诚意地倾听.
习惯六:协作增效。协同工作就更好的业绩.
习惯七:磨刀不误砍柴工。定期让自己得到休整和充电。
起床之后 不让父母着急
01.闹钟一响,我马上起床。 (朝起早 父母呼 应勿缓)
02.我自己叠被子。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03.向长辈请早安。 (晨则省 昏则定)
04.主动刷牙洗脸。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05.自己穿好衣服。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06.穿衣整洁大方即可,不挑名牌与奇装异服。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学 力行学文
07.出门前向家人告别。 (出必告 反必面)
08.路上见长辈或老师主动问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09.在校与同学团结友爱。 (兄道友 弟道恭 事诸兄 如是兄)
10.上课认真听讲,不懂就问或做笔记,下课再请教老师。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意)
11.老师所教内容,自己懂的,如果其他同学请教要耐心讲解。别人会的而我不会,要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12.说话要诚实谨慎,守信用。 (凡出言 信为先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13.不给同学起外号或说不文明语言。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14.赞扬别人的优点,不评论宣扬别人的过失缺点。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
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扬人恶 即是恶 见人善 即思齐 见人恶 即内省)
15.与同学互相勉励进步,同学朋友有过错,找时机悄悄提醒。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扬
善于公堂 规过于私室)
16.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与同学不打闹,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 (身有伤 贻亲忧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放学一回到家 把快乐带给家人
17.一回到家,就跟家人问好。 (出必告 反必面)
18.将鞋子摆好,不乱丢。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19.将书包放在固定的位置,不乱丢。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20.家有保姆、工人,不当少爷、小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21.尽自己能力,帮忙做家务。 (亲所好 力为具)
大家看一看到,弟子规对行为的提倡更为具体和细致对吗?
家长看到,感觉到更有操作性,对吗?
7个习惯,能够系统,宏观,大局;弟子规能够细致,微观
正好这也代表中西方的文化,我们可以从中整合出更好的内容.
7个习惯,能够系统,宏观,大局;弟子规能够细致,微观
正好这也代表中西方的文化,我们可以从中整合出更好的内容.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的重复形成习惯,习惯反过来会影响人的思想.好的习惯引导人的成功
主动发生,快乐成长
被动发生,逼迫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主动和被动之间是可以转换的
举个例子 孩子学琴
有的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弹琴,他感觉到快乐,会主动去弹琴,去学习,他快乐成长
有的孩子一开始的时候很讨厌弹琴,但在父母或老师的强制下弹琴(被动发生),....但有的孩子一段时间后,突然喜欢上了弹琴....主动发生..快乐 成长
我这段话大家应该可以明白主动发生和被动发生的关系了哦
我刚才是和大家讲了形成习惯的根本原因
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行为而不是另外一种行为:取决于如下3个因素
动力,压力,阻力
动力+压力-阻力
压力=0
动力>阻力
快乐行动
动力=0
压力>阻力
被动行动
动力+压力<阻力
不行动
我给大家这个模型,是希望大家明白如果我们要影响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对孩子而言,我们来看看他面临的动力,压力和阻力
动力,压力和阻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人认知
我刚才提的3个受力,不知道对大家以后如何影响孩子的行为有没有帮助
我接下来要谈的是如何坚持的问题
怎么帮小孩子增加他们的动力呢?
等一下会讲
有家长提到"1天容易,1年难"
其实,我们有的家长"1天也不容易",呵,因为我们的很多孩子很任性..
但如果能够理解我提到的3力,对付任性的孩子是有条不紊的
分享一段名言,相信对我们教育孩子的态度有启发.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责难;
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在诚实中长大的孩子,待人真诚;
在理解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宽容;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
在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谢;
在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
在接纳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如何去爱。
父亲如何参与家庭教育
父亲平常要多亲近孩子,坚持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通过有效的家庭亲子互动,孩子会感受到关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育补充养分。
父亲要多方面关心孩子的思想与学习,多方面教育孩子,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与孩子之间建立朋友般的关系,这样一来比较容易了解孩子并与之沟通。
父母要尽量不要在孩子的面前发脾气,特别是发脾气的内容与孩子无关时,父母不可以随随便便让自己的情绪任意挥洒,要加以控制,特别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父母给孩子造成一种喜怒无常的感觉,一方面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给孩子不良的模范作用。
父母不要肓目的地攀比和跟从,总找自己孩子的缺点,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结果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满、越来越反感,甚至与父母对着干。不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衡量孩子,而我们却忽视了教育的奥秘也是一种注意力心态。在这里有一句给父母的箴言:”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对孩子的要求也要因人而异,不能过分苛求。
如果孩子把画儿画到墙上了,弄得很脏,你要先表扬,”哇,小宝宝画得真不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后批评:”你把墙弄得乱糟糟的,这样看起来多不好,下次在纸上画好吗?”
如果你对孩子每一点进步都非常欣赏、善于夸奖,在必要的时候给以鼓励,又能用适宜的方法树立榜样,孩子肯定会越发展越好。试想:上司夸你做事认真之后,你下次做事会更认真,更努力的,不是吗?
应让孩子早期教育多方面发展,不是知识学习,而是脑力开发,把孩子的脑力潜能充分地开发出来,千万不要对孩子说“笨蛋” 。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非常重要,那么父亲应如何参与家庭教育呢?
一、父亲平常要多亲近孩子,尽量坚持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家庭亲子互动,孩子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育补充养分。
二、父亲要尽力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互动氛围。如在孩子面前夸奖、赞扬孩子的母亲,或对母亲微笑等。夫妻间在孩子面前的爱慕行为,是确保给孩子爱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父亲要多方面关心孩子的思想与学业。做父亲的应经常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谈谈话,通过谈话使自己了解孩子,让孩子了解父亲,同时也使孩子通过父亲了解外面的世界,多方面去教育孩子,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