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一叶小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老易 culture smart vs science intelligent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6-19 15:35:4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美术馆参观透纳绘画作品珍品展

周末计划带孩子看画展,北京的家长可以考虑!









特纳简介




特纳简介

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约瑟·马洛德·威廉·透纳绘画作品珍品展首次来到中国,来自泰特英国美术馆珍藏的112幅油画和水彩作品,其中包括透纳最精美的作品,将透纳不同时期和特色的作品完整地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在欧洲美术史上,透纳是一位有特殊地位的画家。他于18世纪末引领英国画坛,他毕生致力于风景画创作,并且把风景画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将历史感怀和现实思绪引入风景画之中,使风景画如同历史画那样承载“崇高”内容,而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宏大与崇高。他把含义丰富的叙事成份及戏剧性激情融于风景画;将光、色、影和线条节奏结合,将厚涂肌理和运笔速度配合,形成自成一派的风景画风格。他的绘画不仅标志在继法国古典风景画和荷兰海景画之后又一个风景画高峰期的来临,也因在国际性的浪漫主义绘画艺术中加入具有英国历史和环境特有的品格,而显示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气质。在观察角度、创作思想以及技法探索中,透纳都远远走在同代画家的前面。今天,当人们谈到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艺术和20世纪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时,似乎都可以上溯至18世纪的这位英国画家大胆而卓有成效的艺术探索。

    透纳的绘画给中国画家和观众带来的审美享受不仅仅是富有浪漫激情的异国景色,如那些描绘历史的兴衰故事,在风浪和风雪中搏斗的渔夫和古代将士的绘画;更有中国人对风景的情有独钟以及赋予风景的道德和思想的内容;那些崇高的山脉和悠远的风景,人和环境融为一体的思想情感……使人们都能从透纳风景画中获得一份似曾相识的感情。而透纳自由挥洒的表现方式,会使有水墨写意传统的中国画家倍感亲切。

    此次来展的透纳重要代表作有:
    早期:《海上渔父》(1796年展出),《特拉法加海战》(1806—1808);
    中期:《暴风雪: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1812年展出)、《迦太基帝国的衰落》(1817年展出)、《滑铁卢战场》(1818年展出)、《佩特沃斯湖落日》(约1828年)
    后期:强调光色效果和形象轮廓缥缈的名作如《议会大厦的火灾》(1834年)、《暴风雪——气船驶离港口》(1842年)、《光与色彩(歌德理论)——洪水灭世后的清晨》(1843年展出)、《狂暴的海》(1844—1846)以及《诺勒姆城堡的日出》(1845年)等。最后这幅画代表了透纳创立的独特风格,他因此被学者誉为印象派绘画先驱者。

    为了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透纳的艺术,根据展览场馆,策展人将特纳艺术分成五部分: 1、成名之初。 2、战争与和平中的不列颠。 3、色彩的凯歌。 4、现代大师的产生:户外绘画。 5、进入光中。

    这一序列为观众提供了透纳绘画及艺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欣赏和了解的线脉,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主题深入领会透纳绘画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在美术史上的意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一叶小舟 + 5 + 5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21:12: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fchn608
想到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用新科技修复文化遗产

大家的发言非常有助于理清了思路, 我已经让写演讲稿的学生来看了, 让他们自己悟.
其中一个学生说要引用qsqsqs的话, 说是很适合演讲呢

谢谢大家, 有什么想法都来说说, 集思广益啊,很有启发!

[ 本帖最后由 一叶小舟 于 2009-6-19 21: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6-20 09:3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9 小小小鲸鱼 的帖子

鲸版说得很好。法律的确是可以和科学相互比较,来谈哪个更重要的东西。正好昨晚读一本小册子《哈佛琐记》,中有一段,论述相关,更有启发。

书中谈到1978年流亡中的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哈佛的演讲。书中记录,索氏的演讲有一段谈到:

“索氏洞察到:西方社会组成的形式端赖法律的保障与约束,但到头来法律往往成了最终诉诸的价值。他很不客气地说道:一个……集权的社会,缺乏客观法治的保障,固然令人畏惧;但一个处处依赖法律条文,而缺乏精神内涵的社会,同样不值得人们过活。科学与技术并无法挽救西方社会的颓丧,只有彻底改变人类对自己以及对宇宙的观点,才是解决之道……所以唯有返归(或重建)一个以超越力量(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才能拯救人类空前的浩劫。”

不过谈到这里,已经超越了culture smart和 science intelligent的比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6-20 09:53:13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还是hi5说的比较靠谱,虽然延伸得够广的,都扯到school smart上了哈。

说实在的,这题目真的很怪异。culture smart这个词组在英文场景里很少见,我昨天看到这个帖子还琢磨了半天,把它和science intelligent放在一起到底是什么意思。

常见的词组是street smart,相对应的是book smart。一个是人情练达混出来的智慧,一个是读书万卷悟出来的智慧。这两个词组都是形容个人的,很少作宏观用途。从这种构词上说,culture smart也应该用来形容个人才对,很难想象怎么就和science intelligent这个好似机器人之类的命题联系在一起了。

我刚才google了一下"culture smart",出来的全部都是"CCTV演讲赛题目"。再去掉science搜索,得出的结果中再去掉来源于中国的,也就是纯英文环境下的来源。最后的结果:culture smart的意思是“让你充分认识另一个国度的文化”,基本上都是旅游书套系的大标题。要硬译,就是“对人家的文化放聪明点!”

说实话,虽然这个culture smart vs. science intelligent是朝廷台出的题目,我还是忍不住怀疑一下出题的人到底明不明白他用的词是什么意思。

[ 本帖最后由 paisley 于 2009-6-20 02:3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一叶小舟 + 5 + 5 谢谢你了,把分补上, 我也是酱紫
果行育德 + 2 + 2 O(∩_∩)O~,刚看到题目我也有点晕~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6-20 10:31:14 | 只看该作者
还要补充一下:

science intelligent这个词组也很怪。我用google和yahoo(这个用的是美国yahoo,所以完全没有中文结果)分别搜索,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词组!

同时出现的情况只有一种“science intelligent design”,还是因为science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这个词组后面跟着design,所以改了词性。

出题目的人是不是望文生义想当然啊?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2 + 2 用Babylon这个引擎搜搜看
qsqsqsqs + 3 + 3 那也没啥
hi5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6-20 10:51:05 | 只看该作者

小舟看看这个

看看这个:http://www.ebookee.com/The-Smart-Culture-Society-Intelligence-and-Law-Critical-America-Series-_237670.html


"Powerful."
--Mary Frances Berry,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A painstakingly researched, scientific, psychological, sociocultural, and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race. The Smart Culture is one of our generation's most powerful indictments of insidious racism and meritocracies."
--The Law and Politics Book Review

"A passionate attack on pervasive American cultural assumptions of natural inequality. The book provides a fine history of antiblack discrimination and of the racist and nativist bases of the developers of standardized intelligence tests."
--Choice

What exactly is intelligence? Is it social achievement? Professional success? Is it common sense? Or the number on an IQ test?

Interweaving engaging narratives with dramatic case studies, Robert L. Hayman, Jr., has written a history of intelligence that will forever change the way we think about who is smart and who is not. To give weight to his assertion that intelligence is not simply an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but rather one which reflects the interests and predispositions of those doing the measuring, Hayman traces numerous campaigns to classify human intelligence. His tour takes us through the early craniometric movement, eugenic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Q, Spearman's "general" intelligence, and more recent works claiming a genetic basis for intelligence differences.

What Hayman uncovers is the maddening irony of intelligence: that "scientific" efforts to reduce intelligence to a single, ordinal quantity have persisted--and at times captured our cultural imagination--not because of their scientific legitimacy, but because of their longstanding political appeal. The belief in a natural intellectual order was pervasive in "scientific" and "political" thought both at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and throughout its nineteenth-century Reconstruction. And while we are today formally committed to the notion of equality under the law, our culture retains its central belief in the natural inequality of its members. Consequently, Hayman argues, the promise of a genuine equality can be realized only when the mythology of "intelligence" is debunked--only, that is, when we recognize the decisive role of culture in defining intelligence and creating intelligence differences. Only culture can give meaning to the statement that one person-- or one group--is smarter than another. And only culture can provide our motivation for saying it.

With a keen wit and a sharp eye, Hayman highlights the inescapable contradictions that arise in a society committed both to liberty and to equality and traces how the resulting tensions manifest themselves in the ways we conceive of identity, community, and merit.

没看过全文,不过好像西人也赞同文化对科学、法律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如丘成桐教授所说:数学研究方向取决于个人的文化素养。个人感觉这应该不是我们习惯认为的辩证统一的俗套观点,而是Culture有一种笼罩的特性,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一叶小舟 + 5 + 5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14:0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paisley 的帖子

刚拿到题目时,我自然而然想到的是象nature vs nurtture 一类题, 但是对于概念还是模糊的

记得去年的题是1+1=2? 即 does one plus one equal two?
其中一个学生在演讲稿里用了一例子  one mainland plus one taiwan equals one integral china去反证1+1不等于2, 他这篇文章拿去请教老外.
老外看了说自己连题都看不懂. 他认为一加一就等于二, 毫无疑问的啊, 再看内容更不懂了, 太具有中国特色了.

cctv出的题一向结合时世形势, 所以我看了老易的回帖,第一反应就想到科学的发展观, 与时俱进啊.

[ 本帖最后由 一叶小舟 于 2009-6-21 13:0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hi5 + 2 + 2 看来俺不太了解国情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6-25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我没看懂这题目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9-6-25 17:35:36 | 只看该作者
越看越糊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9-6-25 19:03: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09-6-20 10:51 发表
看看这个:http://www.ebookee.com/The-Smart ... Series-_237670.html
http://pixhost.ws/avaxhome/31/3d/000b3d31_medium.jpeg

"owerful."
--Mary  ...

culture smart vs science intelligent 的中文命题是啥类?
上头引用的这本书的是通常人们认为intelligence=smart,但作者Hayman认为一般人对smart的定义是由偏见的,通过这个问题对美国的社会问题做了一番尖锐的剖析。
命题跟这本书有关联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9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11 , Processed in 0.135621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