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8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孩子想不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19 11:3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两天翯儿常和妈妈吵架,翯儿总说妈妈老是管他,妈妈总认为可以管教他。于是产生了矛盾。翯儿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老对自己指手画脚。妈妈突然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大概也在5岁时,也和自己的妈妈吵架,那时也固执地认为妈妈不应管着孩子,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权利。现在自己做了妈妈却不再理解儿子。是不是每个孩子处在这个阶段都是这样呢?是儿子的自我意识在膨胀吗?我该怎么引导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7-19 11:57:22 | 只看该作者
heeryang+-->引用:heeryang <font face="幼圆">undefined<font color="navy">undefined这两天翯儿常和妈妈吵架,翯儿总说妈妈老是管他,妈妈总认为可以管教他。于是产生了矛盾。翯儿不明白为什么妈妈老对自己指手画脚。妈妈突然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大概也在5岁时,也和自己的妈妈吵架,那时也固执地认为妈妈不应管着孩子,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权利。现在自己做了妈妈却不再理解儿子。是不是每个孩子处在这个阶段都是这样呢?是儿子的自我意识在膨胀吗?我该怎么引导呢?
翯儿很好,是妈妈过多干涉孩子,限制过多. <font color="red">转贴:<font color="red"> 你尊重孩子了吗?   作为家长,怎样才算是尊重孩子了呢?美国密苏里大学一位专门研究儿童早期教育的教授列举了33种尊重孩子,28种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和行为,供您参考:  尊重孩子的表现与行为  ● 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  ● 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 与孩子一同玩乐。  ● 和孩子一起画画着色。  ● 赏识孩子的才能。  ●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们间的争吵。  ● 喜欢听孩子最爱唱的歌。  ● 对孩子做的事情表现出兴趣。  ● 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  ● 鼓励孩子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 允许孩子作出自己的选择。  ● 尽量为孩子安排一个能与父母或某一方相协调的时间表。  ●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  ● 通过语言或行动对孩子与众不同的出色表现作出反应。  ● 称呼孩子的名字。  ● 知道该如何去表达“不”。  ● 鼓励孩子有独立性。  ● 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 让孩子把话说完而不将其打断。  ● 尊重孩子选择朋友和活动的权利。  ● 允许孩子犯错误。  ● 意识到孩子有其个性。  ● 与孩子打交道有灵活性。  ● 允许孩子有不同甚至反对的意见。  ● 爱惜孩子的东西。  ● 给孩子转变过渡的时间。  ● 倾听孩子的问题,并认识到该问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压力。  ● 与孩子平等交谈。  ●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交流发言的机会。  ● 征求孩子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 尊重孩子的观点和看法。  ● 没有忘记玩耍娱乐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  ● 不浪费孩子的时间。 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与行动  ● 不重视孩子的看法和观点。  ● 不理会孩子认为急需要引起自己注意的问题。  ● 过多占用孩子的时间。  ● 把孩子单独撇下来不管。  ● 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去专门倾听孩子要对自己说的事。  ● 用不耐烦口吻回答孩子的提问。  ● 使用与婴儿说话的腔调与幼儿交谈。  ● 自己心里有事,借骂孩子来出气。  ● 打断孩子间的交谈。  ● 为赶时间而中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  ● 忘了履行自己许过的诺言。  ● 代替孩子回答客人提出的种种问题。  ● 虽花了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玩,但却没有投入感情。  ● 举止显得很不耐烦。  ● 挖苦嘲笑孩子。  ● 对孩子大声嚷嚷。  ● 采用体罚方式使孩子陷于一种难受的处境。  ● 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期望。  ● 常催促孩子。  ● 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问题,没有爱惜自己的身体。  ● 辱骂孩子是“笨蛋”。  ● 当孩子的需要与自己的时间安排产生了冲突时,显得很恼火。  ● 老是看到孩子的缺点。  ● 忽略了孩子的情感。  ● 偷偷地走近一个正在做着错事的孩子身旁。  ● 冷落孩子。  ● 不给孩子机会解释他的朋友为什么受伤,是怎样受伤的,或者事故发生的经过。  ● 阻止孩子做他们真心喜欢做的事情。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不自由的环境中,个人的意志得不到尊重,身心手脚都被束缚着,我们的纪律和秩序感,都是别人(家长、老师、单位、警察等)强加给我们的,而不是自觉自发地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也学会,纪律是在有人管束的情况下不得不遵守的东西,而不是发自内心领会并顺从的生活规则。 强加于身的规则可以一时规范人的行为,却无法深入到他们的思想。 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对于纪律和法律的遵守,不是出自于对这些规则的理解,也不是看到了遵守这些规则对于个人、集体、以及全社会有什么好处,而更多的是出于对权力的畏惧,害怕遭打骂、挨批评、受处罚、蹲监狱,等等。总之,不是发自内心的自律。一旦压力有所松弛,人们就会在最小范围内享用最大限度的自由,会本能地反抗规则,补偿自己对自由的需求。 孙瑞雪在摇篮网做嘉宾,讨论爱与自由时说:第一、你几乎在你的周围找不到一个在自由中成长的人;第二、当你面对一个无自由的人的时候,你给他“自由”,你看到的一定是胡闹,那不是自由,那是解放。 孙瑞雪在我们小区里设立的蒙特梭利儿童之家,每年都会接受一些在家里已经“完成”如厕训练的孩子,不用尿布、自知大小便。但是一旦到了蒙氏的自由环境中,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会大小便失禁,随地随时乱撒乱拉。因为他们的如厕训练,不是等到他们身心成熟能够自我控制的时候才进行的,而是提早被大人强制“把”出来的,偶然出了意外,大人对其横加斥责,孩子畏于大人的威严,不得不给自己强加压力。然而一旦到了自由的环境中,他必定要回到原始的状态,把他没有满足的自由“着补”回来。这是100 来年以前,弗洛伊德老爷子总结出来的人类天性。蒙氏老师采取的手段,就是无条件地包容接受,毫无怨言地为孩子擦洗。这样一两个月以后,孩子的自由需求得到了满足,他开始走向自律。 这与爱的原则是相同的:当一个人对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不会独立;当一个人对自由的需求处于饥饿状态时,他也无法自发地约束自己,无法自律。 什么是自由 对100个中国人说蒙特梭利的名言——“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会有99个大惊失色:“那还了得!”在这些人心目中,纪律和自由针锋相对、不共戴天。 那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是在严格管束中成长起来的,从来不知道自由的滋味,因此也认定纪律是管束的结果,自由必定导致散漫和自我中心。 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自由,也习得了限制别人自由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成人好控制和压制他人最根本的原因。我们从未有过自由发展我们潜在能力的机会,我们就会根深蒂固地形成自由是有害的、儿童需要成人的管教的意识心态。(《爱和自由》) 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抱怨,“我这个孩子脾气特别大!”我说,“那是因为他没有自由。”她瞪大双眼惊呼道:“他要什么就给什么,还不自由啊?”我对她解释:“刚才你和我说话时,孩子在玩儿牵狗拉链的套把,那个时候他很安静。后来你想带着狗溜达一圈,站起身时都没向孩子那边看一眼,就顺手把套把拿过来。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琢磨这个东西,突然被抢走,他当然要发脾气。你已经习惯成自然,几乎从来不先看看孩子在做什么。你没有尊重他的意志,没有给他行动上的自由。” 人们对自由有许多误解。自由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些家长给孩子买各种吃穿用品,孩子想要的东西,都可以得到满足,但是当孩子想自己动手做事情时,却横加阻拦。仅仅满足孩子对物品的索求,却遏制孩子探索世界、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绝对不是自由。 自由也不是为所欲为。我们要让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但是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也要及时地予以制止和规范,并且适当地树立一些简单易懂的规矩。有些家长将“自由”误解为“放纵”,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确实会让孩子变得散漫霸道、自我中心。 人们对纪律也有许多误解,以为遵守纪律就是掌权者(家长、老师、上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让干什么,就老老实实呆着不动。这其实不是遵守纪律,而是在做奴隶。 蒙特梭利说,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人象哑巴似地一声不吭,或象瘫痪病人似地一动不动时才是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当一个人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称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中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 要透彻地理解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这一原理,让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自由这个字眼,在英语里其实是两个字,一个是freedom,一个是liberty,它们的词义有很大的区别。Freedom比较具体,指的是身体的自由,不受拘束限制,行动、选择方面不受他人控制。Liberty则比较抽象,在Webster辞典里,它的定义是“脱离了控制、干扰、债务、限制和阻碍等条件的freedom;行为、思想、言谈等方面的自由选择。”在其他定义里,liberties也是法律上规定的各种具体的自由。 耸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叫做Statue of Liberty。 10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先锋严复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经使用了不用的译文,freedom为“自由”,liberty为“自繇”,但是后代的翻译没有继承下来,而是统统翻译成“自由”,这多多少少造成了中国人对西方自由概念的片面理解。 我个人的理解,freedom是一种比较基本的自由,是指身体不受拘束限制,是行动的自由。Liberty则是更高层的自由,是指思想、意识、人格等方面的自由,我更愿意把它翻译为“自主”。 人只有在获得完全的freedom之后,也就是行动的自由,才能够达到思维的自由和人格的自主,也就是liberty。 我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由”的状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玩等方面的自由,即freedom。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儿童才能够独立——他的精神、人格和意志,都是独立的,也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维,这就是liberty。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儿童的freedom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说了半天自由,纪律在什么地方?就在这自由里边:一个完全自由的人,首先获得的感觉,不是他能够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而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为自己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自由派生的,就是这种极其沉重而严峻的责任感。他能不自觉遵守纪律吗? 再看看中国的孩子们,有自由吗?没有,从出生开始,就没有行动上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戏,都没有自由。 儿童最初是通过饮食认知人生的,但是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自由:自由从母乳喂养开始,因为母乳喂养是按需喂养,孩子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准备好断奶再断;有多少母亲给孩子这样的自由?自由从添加辅食开始,不是看月份牌,而是看孩子是否准备好接受辅食;有多少家长给孩子这样的自由?又有多少家长到了4个月(甚至更加提前)就强行往孩子嗓子里边塞果汁、菜水、蛋黄、米粉?再长大一些,多少家长剥夺孩子进食的自主权,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 拉撒的自由,就更不用提了。多少家长从孩子刚满月开始就把屎把尿、在孩子的身体没有发育到期的时候强迫他们自主大小便、一旦出现“意外”就横加指责训斥? 基本生存的自由没有,生活的自由也没有,至于其他行动的自由,我不用具体一一列举了,想必大家有目共睹。 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无所谓人格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思维的自由。这就是孙瑞雪所讲的“被奴役”:因为你从来没有得到过自由,你的周围没有人在自由中成长,所以你充满了担忧,人对未知的事物,总是恐惧的。但是作为一个人,没有自由,他就不能成为他自己,如果他不是他自己,那么他一定是被别人奴役了,奴役的意义也就在此。自由建构了人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意志,又建构了一个强大的人,这就是杰出而伟大的含义。所以在我看来没有自由,人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几千年来科学教育的一个普遍的认知法则。 没有了人格和精神的独立自主,儿童也无法达到行为的自由。不自由的人,也必定无法产生责任感。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小时候自有家长收拾一切,不许自己动手;大一些,家长做主报名参加学习班,升学考试也没有什么发言权,联系工作也靠家长的关系后门。长到多大,甚至结婚了,也可以(甚至必须)和家长住在一起,老人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年轻人不必动一根手指头。生活的一切都被包办了,自己不能做主,人格不能独立,哪里谈得上责任感?(许多妈妈抱怨自己的丈夫不理家不帮助自己照看孩子,只知道出去喝酒玩乐回家当甩手掌柜,殊不知这就是小时候没有自由的后果。一切都是家长代劳,导致成年男子的实际心理还滞留在婴儿期。他自己都没长大,你还指望他帮你养孩子?) 没有责任感,还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吗? 行动不自由的人,无法感受、认知事物的自然规律,你可以给他灌输,但他不是真正的理解,也不能够心领神会地遵从;意志不被尊重的人,没有自尊和自信,他的思维不独立,不能够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也无法做到自律。 真正持久的纪律是从自由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从拒绝和管束中建立。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是积极快乐的纪律,是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自觉遵守的纪律,因为遵守纪律,恰恰是为了保护自由。纪律和自由相辅相成。 追求完美的动力 纪律的内涵,简单来说有两点:一条是遵守事物的自然规则,一条是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两点相辅相成。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与生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和美观感。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自己的孩子,就会发现还在襁褓期,他已经要求周围的事物有固定的秩序,一旦这种秩序被打破,比如原来放在钢琴上的照片被挪动到柜子上,孩子会感到不安,甚至莫名地哭闹。 我对Sam秩序感的观察,可以说比较晚,是从上文提到的整理柜子开始,那时他已经将近一岁。下面这几段日记也典型地表现了Sam的秩序感: ——Sam越来越是个小管家,什么事都要他操心,指挥这指挥那,“妈妈扫地!不要爸爸!爸爸走吧!上班去!(并用手推)妈妈喝水!阿姨喂饭!坐凳凳!”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任务。 ——这一阵以来,Sam很注重自己的仪表,一旦裤腿褪上去,一定要拽下来。袖子要是没有cover手腕,也会被他拉下来。这几天冷,出去时戴着大姨买的手套,今天下午他批评阿姨“没戴好。” ——一到睡觉,Sam必定有指令:关窗帘、开机器(加湿器)、关灯。 这种内在秩序感的发展,到了三岁左右,达到高峰。现在Sam的生活里,每一件物品都必须有固定的使用者,他自己的凳子、杯子、桌垫,等等,都是他专用;外出时带的瓶装矿泉水,他必须自己独占一瓶;每一样东西,他都要问明白,是爸爸的、妈妈的、阿姨的,还是“大家的”。一段时期,他的慰藉物是一辆小工程车,拿在手里,他一定要车顶上的灯全部朝前。他要做的事情,比如自己盛饭,如果我们没来得及反应,已经打开了电饭煲的盖子,他一定要先盖上,然后从头开始。家里的东西不能随便更改摆放位置,有时我们粗心忘了,Sam会指出来,或者干脆端个小凳子把东西归回原位。一次阿姨看卧室里的拖鞋旧了,“降格”到厨房里,Sam执拗地把它们扔出厨房,还回卧室。我相信,这种秩序感,是他安全感的来源之一,也是他对于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 蒙特梭利相信,儿童的内在有一股强大的趋近完美的动力。一岁之后,孩子对于事物的完美,有着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多少父母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要吃苹果,父母认为他不可能吃完一整只,就擅做主张把苹果切成两半,结果孩子大哭着拒绝接受。或者,给孩子买来冰棍,妈妈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就咬了一口,结果孩子撒泼打滚,一定要妈妈把吃进去的冰棍吐出来,或者干脆把咬过的冰棍扔掉。多少父母将此种行为误解为孩子“小气”“惯坏了”,殊不知这正是孩子对于完美的追求,正是他内在的秩序感使之然。 Sam也是这样,多少次我们想给他一半的食品,他坚持要一整个——“不要小的,要大的,妈别切开!”吃饭的时候,他拿餐巾纸,只要有一点点破,他就坚持再取一张新的。衣服上沾了几滴水,他会执拗地要求马上换掉。无论他多么心爱的玩具,只要有一些损坏,就会被打入冷宫。他简直不能容忍任何东西的残缺不全——“破了,我不要。”外出游玩,如果厕所不干净,他宁肯憋着也不在脏地方大便。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当孩子出现上述秩序和完美的敏感期行为时,非但不能够理解,反而压制、嘲弄、打击孩子,破坏孩子对秩序和完美的追求,也就是说,“弄乱了孩子的脑子。” 如果我们认识并尊重孩子内心的秩序感,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就是孜孜不倦地完善自己;如果我们在爱和尊重的基础上,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对于孩子们的自律,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蒙特梭利说,一个有机会自由发展的儿童是很守规矩的。在自由和尊重中成长的孩子,会有令人惊奇的自律行为。很早我就意识到,Sam喜欢他周围的事物井然有序。第一次带他去美国时他一岁三个月。在芝加哥一家玩具商店的二楼,一个角落里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球,一位销售人员在给大家示范怎么玩儿。Sam抱抱这个,拍拍那个,抱起一只就去另外一个柜台。我说,“Sam,这个球不是这个柜台的,咱们还给那边的先生去,好不好?”他转身就把球送回去了,而且还主动帮助那位先生把散在地上所有的球都放回一只大筐里。 从那以后,我便掌握了一个秘密武器。Sam“淘气”时,曾经把厨房里的拖鞋扔进餐厅,曾经把游乐场的海绵垫卸下来一块抱到滑梯上,曾经把甬道松动的砖头扔进花坛,曾经…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从来不强从他手中夺过物品,或勒令他归还,而是搂着他,对着他的耳朵轻轻发射我的秘密武器—— “你看你把这个东西弄乱了,它就不好看了,不完整了。Sam懂得什么是漂亮的、知道什么是完美的、是有秩序感的孩子,对吧?把它放回去好不好?” 屡试不爽,所向披靡。Sam就象是中了魔法一般,毫无怨言地、积极主动地把物品归回原位。如果情况比较复杂,我会帮助他整理。 旁人看到这一幕,往往很惊讶地问我,“你这个孩子平时看上去很淘气,怎么这个时候这么听你的话?” 实际上,Sam听从的,不是妈妈,而是他内心的秩序感。一岁刚过一点点,Sam就知道玩儿完的玩具要收拾好,归置到架子上或者柜子里。在儿童之家,对“归位”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接受,Sam毫无困难。 一个行动自由的孩子,内在的智慧得到保护和发展,他的内心是平静的,也最乐意遵守纪律。一个得到充足母爱的孩子,对母亲的顺从,是他最自然的状态。 给孩子自由 也许你会说,你讲了这么多,理论上看都明白,但是具体做起来,难上加难,有什么诀窍没有? 有。这个诀窍就是爱。就是西尔斯医生在《亲密育儿百科》以及《训导手册》里提出来的“亲密育儿法”(attachment parenting),就是说,你要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亲手抚养孩子,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让孩子充分地感觉到你的爱,对你有着至高无上的信任。 你爱孩子,就必定尊重他信任他。孩子从你那里得到健康的爱和完全的尊重,有了自信心和安全感,他也会爱自己尊重自己,更会爱你尊重你。你的爱、尊重和信任,激发了他身体里追求美好的精神,使他相信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能够把所有的事物都自行安排得井井有条,让你放心,让你高兴。因此,当你合理地要求他遵从事物的规则时(注意,不是以权势压迫他、命令他遵从你的意志、听你的话),他能不痛痛快快地去做吗? 就象蒙台梭利说的,如果我们用正确的发展方法给他们全部的自由,叛逆便没有理由存在,那么它的消失也没什么稀奇的。 我们这些应试教育中长大的父母,特别喜欢什么事情都能有个公式。那么我就总结一下自由导致纪律的公式吧: 爱和尊重——〉行动自由——〉人格独立——〉思维自由——〉自由发展内心对秩序和完美的追求——〉认知事物的规则——〉自主做出决定和选择——〉自信心和责任感——〉自律并遵守纪律。 如果你还是嫌我说的罗嗦,那么就记住这么简单一句话:要孩子自律,就要让他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这一点,说来容易做来难。成年人太难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太想控制孩子,认定只有不断地拒绝和惩罚孩子,才能够让他们“懂规矩”,而无拘无束只会导致盲目和混乱。 美国现代教育之父约翰~杜威在试图解除这种担忧时说,既然满足儿童的冲动与兴趣实质上意味着想办法完成一项任务,而这个过程包含了遇到并克服困难、熟悉掌握材料、激发独创能力、培养耐心毅力,以及打造敏锐的思维,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规则——力量的排序——并且提供知识。(《学校与社会》) 也就是说,无论孩子想做什么,都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学习知识,也是在了解事物的规则,学会遵守纪律。 我们成年人往往容易忽略这样一点,就是孩子的每一个动作,看上去好像是在玩儿,其实是在完成一项高难任务。从婴儿期的抓握、吃手(以及把任何手可以触及的东西送到嘴里)、扔掷、爬行、站立,到幼儿期的行走、攀爬、奔跑、摸索、搬运、拆解,等等,你以为他是在玩儿,甚至在跟你捣乱,其实他是在克服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控制自己的肌肉和神经、掌握自己的四肢和感官、了解物体的平衡和规模)之后才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动作予以鼓励和赞扬,而不是横加阻挠,百般呵斥。想象你自己在舞台上费尽心机做出前空翻三圈接转体360度之后,笑对着观众鞠躬时,你期待的是掌声和鲜花,而不是哄笑和抨击吧?所以,当你自己的孩子做了什么“大逆不道”之事,转身对你发出自豪的笑容时,对着这张可爱的小脸蛋,你还生的起气吗? 许多家长总是生怕孩子弄脏了这个、弄坏了那个。孩子要自己端一杯水,家长怕摔了杯子,劈手夺过来。孩子把水弄洒了,家长大发雷霆,斥骂孩子怎么这么笨,以后不要再动水杯子了!这给孩子一种什么印象和感觉?他会觉得自己还不如一只杯子重要。这又怎能给他自信心呢?久而久之,他就被家长压抑成了一个“残废”,离开别人就无法独立生活,更弗提独立思考,独立承担责任了。 再说,我们为什么这么小气呢?自己洒了水、摔了杯子,一笑而过,擦干净扫利落,下次注意就行了。为什么这么苛求孩子一定要事事处处都完美无缺呢?没有失败,哪里有成功?没有错误,哪里有经验?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在错误中学习的过程。 我知道,要成年人战胜自己内心对孩子的不信任,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如,每一个孩子都天生喜欢甜食,Sam也不例外。在对待给他甜品的事情上,我和他爸爸有很多矛盾。你看,并不是中国的家长习惯控制孩子,外国的成年人也有很多规矩。我的丈夫生长在新西兰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家庭,他的内心中,也根深蒂固地认为孩子必须由大人来约束。以前每次我给Sam买零食,丈夫都会表示不满,嘟囔着“不要给他吃垃圾食品!”甚至严厉地拒绝Sam对甜品的要求。 我对他说,你越这样限制他,他越向往这些“垃圾”。现在你可以强制他,以后他有了自己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你还怎么限制他?现在越不让他吃,今后他越吃的厉害,弄出一身病,那个时候你追悔莫及也晚了。你不是看过“活着”这部电影吗?里边那个人为什么撑死了?因为他老没有吃的,突然有了馒头,他就吃个没完没了,结果就撑死了。人就是这样,不会被随手可得的山珍海味撑死,倒会被想吃而吃不到的几个馒头撑死。 放手让Sam吃,他反而不贪了。有时买的糖和冰激凌,他吃了一半就说“吃饱了,不吃了”,剩下的只好扔掉。应他的要求买的小点心,经常放坏了,还没吃完。买来巧克力豆,他有时想起来了,就向我要(想不起来就搁在柜子里几天都不动),“今天还没吃巧克力豆哪!”我问他,“吃几个?”他说,“5个。”我就给他5个豆,吃完了,他会一本正经地宣布,“明天再吃吧。”有时他会要更多,我会根据他一整天的糖分摄取情况,跟他“讨价还价”,商量再吃多少。偶尔我说“别吃了,今天甜的吃太多了。”他一般都会愉快地接受。(但是如果他带着哭腔哼哼叽叽或者摔摔打打地要求吃更多,我就知道,他不是在要吃的,而是需要我的爱抚和拥抱。) 旁人见了,都会说,“这个孩子怎么不贪,说不吃就不吃了,也不闹?”我会解释,那是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吃多吃少由他自己决定,他是自己行为的主人,所以能够轻松地控制自己。另外,由于他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充分的满足,物质的满足对于他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不闹。 当你抑制孩子的自发活动时,你不仅仅是在积累脾气炸药,也是对他人格的成长进行着破坏。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说“不”,不要小看你的每一次拒绝,不要给孩子立下太多不必要的规矩。很有可能,你打断了他的专注,终止了他的思维,进而也干扰了他的智力发展。当他无法以自己的智慧感知事物的规则时,当他的自尊和尊严不被放在第一位时,他也无法心悦诚服地遵守任何人制定的纪律。 强迫孩子做违心的事情,强行执行成年人的命令,即使一时达到了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目的,却无法获得真正长久的效果,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一个人如果总是生活在不容分说的管束之中,就会对所有的规则产生反感心理,无论规则是否有道理、违反规则对自己是否有利,他都会本能地抵触这些规则,甚至无法抑制违抗规则的冲动。长期生活在严格管束中的孩子,会在精神上疏远家长,有话不对家里人说,并且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段,在家长看不到的地方进行家长不允许的活动。孩子幼小时,你可以运用自己的强壮来压服他。但是他长大了以后呢? 有的人会争辩说,美国孩子有自由,青少年犯罪率也提高了,君不见总有报道说美国的孩子们吸毒抢劫,甚至枪杀自己的同学吗? 那么我们看看中国的孩子没有自由的结果。并没有科学的调查说中国的青少年犯罪率比美国的低;有的人感觉美国孩子犯罪多,也许只是媒体广泛报道引起的错觉。过度的自由的确容易导致放纵,这也是美国教育者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过度的管束呢?中国青少年亲情犯罪案件越来越多,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美国的青少年也许会去杀别人,中国的孩子们好像比较倾向于杀亲人。自己的父母、祖辈老人,是最亲最亲的亲人,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孩子这么恨他们的亲人,以至于要杀了他们呢? 2003年4月份的一期《北京广播电视报》刊登了关于亲情犯罪的一组文章。其中一篇讲的是一名19岁的少年残杀自己的母亲和奶奶,专栏的题目是:“亲情为什么不能暖到他的心头”,文章中说,“XX是家中独子,亲人们更是呵护备至。就连XX自己也说,小时候别说受委屈,就连学走路,他都一个跟头都没摔过。” 看到这里,我立刻明白了XX杀人的深层原因:这孩子,从小被管的太严了!走路都不能自由的孩子,还谈得上其他行动的自由吗? 果然,接下去,文章谈到了XX的母亲“出于好意”的约束,禁止孩子和朋友在一起,让孩子感到被戴了紧箍咒般的压抑。长期不能沟通,导致孩子对于母亲管教的逆反心理日益强烈,最终一点小事作为导火索,引发长期积累后的爆炸,酿成悲剧。 血的教训,足以使家长们警醒: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要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一定要给他们自由。 自由就是这么简单容易的一件事 一天下午,我接Sam回家,走进院子里,看到楼上邻居小姑娘甜甜被保姆抱着,她妈妈站在那里说着什么。看见我来,甜甜妈妈立刻抓住我抱怨道,“我们家女儿也太淘气了!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还推人家,把人家的脸都划破了!这么淘气,可怎么办?你说说,我怎么才能让她老实点儿?是不是应该找一个比她厉害的小孩儿,教训教训她?” 我走到保姆抱着的甜甜面前。甜甜才一岁多一点,是个聪明绝顶、活泼好动的孩子。见了我,就扯着自己的衣服摸我的头发,一边还咯咯地笑着。我对甜甜的妈妈说,“你的孩子好聪明的样子,性格很坚定。让阿姨放她下来,咱们看看她怎么玩儿。” 我和甜甜妈妈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保姆把甜甜放下来,却不松手,甜甜要自己跑,保姆把甜甜拽的歪歪斜斜的。甜甜要去玩儿花圃旁边小水槽里排出来的雨水,保姆立刻制止她,说“别动,太脏了!” 我对甜甜妈妈说,“你们家阿姨对甜甜的限制太多了。甜甜是不是特爱发脾气、爱打人?” 甜甜妈妈说,“是啊,你怎么知道?” 我说,“那是因为她没有自由。阿姨总是不让她做事情。” 甜甜妈妈对阿姨喊道,“阿姨,让甜甜玩儿吧,别管她。” 保姆马上说,“这个水沟多脏啊!弄脏了怎么办?” 我对她说,“弄脏了再洗吧,让孩子玩儿是主要的,衣服和手脏不脏是次要的。” 甜甜妈妈也说,“放开她,让她玩儿,别让她把脏东西送到嘴里就行了。” 保姆将信将疑地放了手,还是不能够完全放松,似乎不牵着孩子,她就手足无措。在甜甜妈妈多次的要求下,终于让甜甜自由自在地玩儿水沟里的水。甜甜那个高兴啊!用手不够,还用脚踩。她一边儿玩儿,一边儿转过头来对我们笑。她本来就是个非常漂亮的孩子,她的笑容极具感染力,甜甜妈妈在一边都看呆了,说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女儿这么开心。 我想孩子都会本能地感觉到哪个成年人对自己的态度是尊重的。甜甜玩儿到半截,跑过来扑进我的怀抱,让我抱着她。甜甜妈妈和保姆都很惊讶,她没怎么见过我,怎么就跟我这么友好这么亲热! 甜甜看见Sam的一辆汽车放在花圃旁边,就走过去要拿。甜甜妈妈马上紧张地叫,“别动,那是Sam哥哥的!阿姨你看着点儿,别让甜甜抢别人的玩具!” 我说,“你别管她,让她去拿。Sam肯定不会让她动,甜甜自己尝尝被拒绝的滋味儿。” 果真,甜甜摇摇晃晃地走过去,刚刚把手放到Sam的车上,Sam连看都没看小妹妹一眼,一把把车拿走了。甜甜失落地站了一会儿,又回到玩水。 半个小时过去了。甜甜看到别人时,露出平静的观察神态,有时主动对别人笑笑。 我问甜甜妈妈:“这么半天,甜甜没发脾气吧?没有攻击别人吧?状态很正常吧?” 甜甜妈妈承认。她说,“甜甜在家,总跟阿姨斗,阿姨要抓她,她就想办法躲。” 我说,“你看,孩子本应该放在探索世界上的精力,却花在跟阿姨玩儿猫追老鼠上,这正常吗?阿姨要保护孩子是好事,但是不应该侵犯孩子的空间,剥夺孩子的自由。” 甜甜妈妈心悦诚服。 我接着说,“你看,现在甜甜的状态多好!有了自由,她就能专注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不会跟别人捣乱。自由就是这么简单容易的一件事!” 通过这个故事,也许你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孙瑞雪的这段话: 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则。…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够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爱和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7-19 12:37:18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怪不得这么眼熟,原来是小巫的贴子!谢谢!

我也觉得楼主的儿子有主见是很好的事情,我想如果楼主能把儿子和妈妈辩论的对话摘录下来肯定很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7-19 13:13:45 | 只看该作者
又学了一招

时时刻刻不忘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7-19 13:34:02 | 只看该作者
janlau+-->引用:janlau 好贴!

怪不得这么眼熟,原来是小巫的贴子!谢谢!

我也觉得楼主的儿子有主见是很好的事情,我想如果楼主能把儿子和妈妈辩论的对话摘录下来肯定很有趣!

好建议,不是楼主,是大家最好都有这种记录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7-19 16:09:4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lhy转贴的好文章,确实让我耳目一新。原以为自己还是个够“开明”的爸爸,原来还差了不少呢  回想自己的成长,纪律和秩序感还真是“家长、老师、单位、警察等强加的,而不是自觉自发地建立起来的。”难怪我不断的努力“修行”,“慎独”的本事还是很差,原来是从骨子里就有缺陷啊   我看完文章是这样理解的:家长不应该通过“拒绝和惩罚孩子”来“让他们‘懂规矩’”,而应通过“自由”派生出来的“极其沉重而严峻的责任感”来让孩子“自觉”。(不知对不对啊?)   一个完全自由的人,首先获得的感觉,不是他能够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而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为自己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那么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是否要让他们“负责任”呢?如何“负责任”?这是否意味着要“惩罚”孩子呢?(要是“惩罚”的话可就自相矛盾了)   如何才能让孩子“自觉自发地”把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建立起来呢??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还要小心“过度的自由导致的放纵”这可真是个难题。但想来先给孩子尽可能多的、一定程度内的“自由”是必要的。   对于如何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犯了错误怎样处理?我还是保留“惩罚”的权力。不知道大家有什么高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7-19 23:44:51 | 只看该作者
别让孩子太听话

  常常听到妈妈对孩子嚷:“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孩子你会满意吗?虽然你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有创造性时,你又开始担心,因为创造型孩子往往不太听话。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家长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我认为我们家长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国外有一个孩子,家长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家长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家长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4-7-20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shouyifeiqi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4-7-20 08:44: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一休妈,又是一篇好文章啊!
前车之鉴+-->引用:前车之鉴 虽然你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的孩子,可是当孩子真的有创造性时,你又开始担心,因为创造型孩子往往不太听话。
  我家的那个小丫头现在已经开始让我担心了。姥爷在我们家那是德高望重倍受尊重的,小辰辰居然敢顶嘴!昨天,居然对姥姥说出“等我长大了,你就死了”的大逆不道的话!!你说我能不担心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4-7-20 19:16:44 | 只看该作者
用心才会赢+-->引用:用心才会赢 谢谢一休妈,又是一篇好文章啊!

  我家的那个小丫头现在已经开始让我担心了。姥爷在我们家那是德高望重倍受尊重的,小辰辰居然敢顶嘴!昨天,居然对姥姥说出“等我长大了,你就死了”的大逆不道的话!!你说我能不担心吗?
笑得我肚子疼,大逆不道?用心,你就没有大逆不道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6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04 , Processed in 0.08988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