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udy.lee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孩快3岁,经常出手打人和捡东西放嘴巴该怎么引导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6:40:51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又好点,只是早上我们上班带他下楼,他爸爸从我手上接过他,他手上拿一本书,就向他爸爸打去,打痛他爸爸了,他爸爸生气打回他,晚上堂妹找我们借相机,被他看到了他不愿意,也没打人,只是闹,不愿意借,他要玩相机,他说他给弟弟照(他会乱照,喜欢自己照相,也喜欢给别人照),不知道这样是不是慢慢在变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乐乐520 + 2 + 2 纯粹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6-16 14:21:38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转自 心似莲花开——在光中相遇
幼儿打人,只有三种理由。兼谈父母如何应对


儿子现在两岁半,从两岁多开始,表现出打人的行为,

嘴巴里也喜欢嚷嚷“要打!要打!”,打阿婆,打饭饭,打老家……啥都可以说来打

一直以来,我在观察儿子的打人行为。

在儿童敏感期里,描述幼儿打人的行为,不是真正意义的“打”,只是表示排除的意思。

通过观察儿子,以及其他身边的小朋友的打人行为,我慢慢地发现,

幼儿打人背后的原因,基本上只有三种:



一、孩子有负面情绪,需要通过“打人”的渠道发泄: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负面情绪,孩子也不例外。

成人有情绪时候,可以通过和亲人朋友沟通、适当运动、外出散心等等多种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释放情绪。

幼儿的心智尚在发展中,所能选择的方式十分有限,绝大多数幼儿只能够通过大哭来发泄情绪,同时,会伴有“打”或“摔”的行为。

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打人”,极其正常,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并不可以鼓励,

父母可以做的是:

首先,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是个情感丰富的正常人,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对错;

其次,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本身就已经是对情绪的一种接纳;

再者,明确告诉孩子父母永远爱他,但是,“打人”的行为不可接受,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哭,可以和爸爸妈妈说,我们大家一起来商量看看。

例如,毛豆某些事情不能如愿的时候,他会哭,有时也会打人,通常情况下,我会给他几分钟哭哭,如果他愿意,我会抱抱他,等到他哭的力量逐渐安定下来,我就问问他:

“你刚才想玩爸爸的电脑,妈妈不给你玩,你很生气是吗?”——同理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

“那你可以问问爸爸:‘爸爸,我可以玩你的电脑吗?’”——引导孩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需求。同时,区分“我的”和“你的”界限,学习尊重。

“下次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可以用嘴巴告诉妈妈。”——为孩子在行为上予以引导,让孩子学习,除了哭和打,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选择。

“妈妈很爱你,但是,妈妈不喜欢你打人。”——不能接受的是“打人”这个行为,永远都接受的是孩子这个人本身,这两者常常被父母们混淆起来,其实,是本质的差别。



二、孩子通过“打人”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界限和所有权:

孩子在成长中,尤其在两岁左右开始,非常向往独立自主,喜欢“我的”概念,

坚持维护自己的物品和界限,这是孩子在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

但在生活中,我观察到有很多的父母还不明白孩子这一成长规律,

总习惯于去按成人世界的衡量标准,强迫和教导孩子要分享,要大方,

否则孩子就遭到批评和否定。

细心观察一下会发现,这么大的孩子,会去抢别人手里的玩具,

同时,又极其强烈地护着自己的玩具不肯给别人玩。

这就是两三岁孩子成长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

当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拿去玩的时候,孩子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哭、闹、抢,或者打人。

这都是很正常的反应,孩子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有这些自发的行为。

对此,父母可以做的是:

首先,仍是接纳孩子,理解孩子在这一成长阶段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理解了孩子,就不会轻易给孩子贴上标签;

其次,尊重孩子保护自我意识的行为,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这样会破坏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而这正是孩子今后成长中自信、自爱、自尊、自立的学习源泉;

再者,通过事件中的语言和行为引导,让孩子学习我你他的界限区别,既能尊重自己的意愿,同时,学习尊重他人的界限与意愿。

这一时期的孩子,讲诸如“分享是快乐的”这些个大道理是没有什么用的。

孩子需要的,是通过实际的感受来学习。

这种理由下的“打人”行为,是特别常见的,平时毛豆和楼下的小朋友一起玩,互相之间的“打人”冲突,多数都是因为抢玩具引起,在这种情况里,通常我倾向于先同理,再语言引导,表达需要。

例如,毛豆想去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想去抢,我一般会拦住他,问问他:

“你是想玩哥哥的车子是吗?”——同理孩子的需求。

“那车子是哥哥的,你想玩的话,要先问问哥哥同不同意。”——让孩子学习建立你我他的界限概念。

“你可以问问哥哥:‘哥哥,我想玩你的车子可以吗?’”——让孩子学习尊重他人的界限,同时,学习用适合的语言表达需求,慢慢的积累这样的学习,让孩子学会以此代替“抢”的本能反应。

如果是毛豆被别的小朋友抢了玩具,他不乐意的情况下,同理之后,我会引导他去表达,去要回来。

很有趣的是毛豆的小玩伴乐乐小丫头,对这一招儿特别接受。

每次她拿了毛豆的玩具,毛豆如果直接去抢的话,俩人就是强烈的一通拉锯战,

如果我让毛豆表达出来说:“这是我的玩具,请还给我”之类的话时,这个小丫头每次都立刻归还,很有趣的经验。



三、孩子想和小朋友交往,通过“打”的方式建立关系:

昨天的经历,让我对这一点的感受特别的深刻。

昨天傍晚,我带毛豆在小区的临时舞台玩,他见到一个大一点的小姐姐,就走过去伸手一推,

我赶紧上前拉住他,当时观察到毛豆不是生气,也没有受到这个小朋友的侵犯,乍看起来就是那样无缘无故地推了人家一把。

我在心里突然想到一点,就试探着问了毛豆说:

“你是想和这个姐姐玩吗?”

毛豆立刻猛点头说:“是!”

我尝试引导他:“那你可以问问姐姐:‘姐姐,我可以跟你玩吗?’”

毛多立刻跑到小姑娘跟前:“姐姐,我可以跟你玩吗?”可惜人家没回答

后来又玩了一会儿,他转头又看到这个小姐姐,又在她胸前“打”了一下。

我再次问毛豆:“你是想和这个姐姐玩吗?”

他的回答依然是干脆的“是!”

然后毛豆指着姐姐胸前说:“这里有土土。”

我恍然:“你是想帮姐姐把土拍掉是吗?”

毛豆点点头,用手又去指指小姑娘胸前的一个黑点点说:“是!这里有土土。”

原来如此啊,呵呵。

如果没有和孩子核对,很容易就会主观地认为,孩子喜欢攻击别人。

我想起之前也观察到过,有的小朋友一见到其他小朋友就出手打,

对此,真不能一概而论地评判孩子没有礼貌、暴力之类的,

小孩子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需要尝试,包括交往的方式。

“打”,也是孩子概念里本能的一种交往表达,只不过,这种表达,需要父母做出适当的引导,而,最根本的,是对孩子的充分理解。

对交往目的的“打人”行为,父母可以做的是:

首先,理解孩子,接纳孩子,充分的理解孩子的行为根源,可以避免过于主观地来下判断,避免给孩子贴上错误的标签。

其次,引导孩子学习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交往需求,学习尊重他人。互相尊重,也是孩子在交往中需要学习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乐乐520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9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1:16 , Processed in 0.162087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