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205|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择校不补课不请家教的“三不教育法”女孩高分考上复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0 18:1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晨报记者 陈 杰 实习生 黄群薇

    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女生小郭,从未择过校、从未补过课、从未请过家教。这样一个“三不”女孩,在2007年秋季高考中以546分的高分被复旦大学录取。她不是天才神童,她成功的秘诀就在6本普普通通的练习本。

[成长日记]

留下每个成长脚印

    这6本普普通通的练习本是小郭的成长日记,记录者是小郭的父亲郭蔚瑜先生,分为婴幼儿、小学一至四年级、小学五年级到初中预备班、初一到初三、初中毕业到高中毕业以及大学等六个阶段。记者在这些普通的练习本里,看到许许多多值得回味的细节:

小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995年,女儿进了划块对口的小学。翻开这个阶段的成长日记,几乎看不到“考试”、“名列前茅”、“冲刺”之类的字眼,频繁出现的是“兴趣”、“习惯”、“快乐”。而郭先生对日记中一个“纽扣锦旗”的故事至今记忆忧新。

    “放暑假前,我希望女儿假期里学点东西,不要白白浪费了时间。于是把她叫到眼前,布置她学会钉纽扣。孰料女儿做个鬼脸,说早就会钉了。”郭先生并没有采用强制,而是循循善诱:“那不错。可是还没钉出意义来。”随后,郭先生打开一盒装满五颜六色衬衫纽扣的小盒子,把纽扣一粒一粒按色彩排出一个“好”字。“只要你每天钉四粒,一个暑假就可以绣出一面‘老师好’的纽扣字锦旗来。教师节的时候,送这样的艺术品礼物品位可高呢!”

    这段记载的末尾,郭先生颇有点感慨:“‘戏’唱到这里,女儿的兴趣被彻底引导上来:以后的日子里,针扎断几根,没停;字绣歪,拆掉重来;颜色选得不好,再仔细选。兴趣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而再小的孩子都是趋利避害的,不用去强迫教育,只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知’利识‘害’就行了。”

初中:记下吵架时的观点“交锋”

    小郭进了对口的曲阳二中。和所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小郭也有和爸爸“顶牛”的时候。比如一次单元测验分数不好,小郭心情不佳了好几天,还在家里发火。郭先生在日记中没有留下责备和惋惜,而是“再优秀的运动员也会出现失误,再会打仗的将军也有吃败仗的时候,我不要求你是个永胜将军,而希望你是个常胜将军”。“我和孩子很少吵架,之前的13年中大概也只吵过两三次,也把它记下来,把‘气’记下来。”不过,成长日记记下的是父女俩的不同观点,“不要把自己放在和孩子敌对的位置上,应该是给孩子一个‘战友’的感觉。”

高三:做坚强的小猫贝贝

    小郭推优进了市三女中,住校生活让父女每周只能见上一面。一眨眼就到了高三,在2006年下半年某一天的成长日记里,郭先生写道:“孩子上高三了,我觉得有必要再讲讲小时候她听过的小猫贝贝的童话故事鼓励鼓励她。猫妈妈生下了壮硕的宝宝和瘦弱的贝贝。贝贝被人捉走了,从此流浪,最后成为了捕鼠能手。宝宝带在身边,娇生惯养,后来成了病猫。”

    事后,郭先生注意到,小郭回家一有机会就拿出那本故事书反复读。“那段时间,我的成绩有点起伏,心态也不太好。”小郭向记者解开谜底。“讲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孩子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想不到能够在高三关键时刻帮助孩子跨过心理难关。”显然,这是对儿童文学情有独钟的父女俩始料未及的。

[追寻“三不”缘由]

“软素质”比解题重要得多

    郭家住在玉田新村一幢普通居民楼的三楼。这是一个普通的两居室,岁月的流逝使得墙壁略显斑驳,屋内的陈设也还停留在我们父辈那年代的“36只脚”。屋里多的是书,连大橱摆衣服的夹板里也放满了书。“我是个儿童文学爱好者,特别喜欢写东西。”郭先生说,他许多教育女儿的灵感都来自于那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

    郭先生坚持“三不”20年,有他自己的一整套想法:“一方面,家里的经济条件你也看得出来。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其花大钱让孩子不停地做教辅或者让孩子上这校那校,还不如弄清孩子每天听课是不是认真听懂了。其实,无论怎样的补习班课外‘加餐’,都不会比老师上课时讲的内容重要。归根结底,脾气、性格、习惯、态度这些‘软素质’比解题目重要得多。孩子上高中以后,她的功课我已经根本不懂,完全靠她自觉。”

    小郭属于那种话不多的女孩,却没有大学理科女生常有的那种沉闷,眉宇间透着一丝灵气,时不时会露出甜蜜的微笑:“我认为自己不属于那种天资聪明的人,但是爸爸和妈妈教会我懂了很多。”

日记中的“幼小衔接”

    取选下面这篇完整的成长日记,我们可以看到郭先生家里的“幼小衔接”是怎样做的:

    1995年11月某日 变出来的半个小时

    告别了幼儿园,女儿背着书包上学,可高兴呢。可才过了个把星期,她就“晴转多云到阴”。“不能看电视了。 ”她嘟着嘴说。刚开学那一会儿,我把注意力都放到她的学业上去了。忘了还应该去关心她的“玩”。

    孩子怎么会没有时间看电视呢?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心里明白了,一个方案也随之“出台”。我把女儿叫到跟前,笑嘻嘻地和她说:“爸爸想呀想,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呢!保证每天都变出半小时来,送给你看电视!咱们一起来订一个计划。 ”

    订计划还是女儿人生第一次碰到的新鲜事,而且“计划”还能变出时间来,她自然十分高兴。催着我马上“订”。我摊开一张白纸,用汉语拼音辅助,和她一起订下了这样一个“计划”:

    放学-18:00做功课(功课做好可自由活动);18:00-18:30吃晚饭;18:30-18:40理书包、吃水果;18:40-19:00弹琴;19:00-19:15自由活动;19:15-19:45复习;19:45-20:00刷牙洗脸洗澡;20:00-20:30看电视;20:30上床睡觉。

    为了表示慎重,我还认真和孩子勾了勾手指。从这天起,认真执行时间计划就成了孩子的“重头戏”,这“重头戏”还出乎意料地使她熟悉了钟表。接下去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女儿情绪“阴转多云到晴”。

老师眼中的小郭

    曲阳三小肖老师(小郭的小学语文老师):

    虽然孩子离开将近10年,这个孩子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很深,她写的童话故事活灵活现。

    市三女中於老师(小郭的高三班主任):

    小郭是个不同一般的内向女孩,不张扬、为人低调,却有抓住机会的准备和能力。她是班级里的生活委员,教室里电灯坏了、粉笔没了,老师还没发现的时候,她已经处理好了。高三课业紧张,许多住宿生为了挑灯夜战都到学校附近租房子,可同住同学暗中告诉我,她的学习效率很高,很早就休息了。

    复旦大学胡老师(小郭的大学辅导员):

    小郭给我的印象是个学习刻苦和认真的学生,成绩在专业内属于前三名。同学曾经跟我聊起过她,说她的人缘很不错。

[记者手记]

《小学生用功术》的启示

    郭先生很宝贝两本书,一本是 《妈妈的妙策》,一本是《小学生用功术》。我很好奇,难道这两本纸张泛黄的书中有提高学习成绩的 “葵花宝典”?借来细读,原来都是些如何通过生活细节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情操的小故事,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内涵,与ABC或者奥数之类名堂都搭不上边。

    还有个插曲,小区里有好事者曾介绍几位家长找到老郭,说要请他做家教,传授提高成绩的“秘方”。老郭无奈双手一摊:“我并不是教孩子解题的,而是培养她的软素质。 ”

    说老实话,现在的爸爸妈妈活得挺累,一面大喊“孩子负担太重”,一面又不断自我加压。“择校战”、“补课战”外加“家教大战”,孩子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腾腾,为的是“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望子成龙本无可厚非,殊不知急功近利的“抢跑”只对“短跑”有利,这样培养出来的“短跑选手”能否胜任人生长跑,还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表面看来,郭先生没有带女儿“抢跑”,始终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高分进复旦,并不代表人生已经成功,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郭先生和六本成长日记的故事,是否已足以给时下“热情高涨”的家长注入一剂“退烧针”呢?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3 金币 +23 收起 理由
x-ray + 1 + 1 我很赞同。有现实意义.
老等 + 2 + 2 来取经学习
hq1966 + 10 + 10  学习
wanyi77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5-21 16:34:29 | 只看该作者
还需细细找到方法,运用于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5-21 19:09:29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题:这段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昨天就看到这篇主贴文章了,印象里最深的是中间的一段故事

   小郭推优进了市三女中,住校生活让父女每周只能见上一面。一眨眼就到了高三,在2006年下半年某一天的成长日记里,郭先生写道:“孩子上高三了,我觉得有必要再讲讲小时候她听过的小猫贝贝的童话故事鼓励鼓励她。猫妈妈生下了壮硕的宝宝和瘦弱的贝贝。贝贝被人捉走了,从此流浪,最后成为了捕鼠能手。宝宝带在身边,娇生惯养,后来成了病猫。”


我想请教论坛各位,你觉得这段故事说明了一些什么道理呢?

我个人觉得,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在街上流浪的儿童,肯定会比这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要有出息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5-21 22:58:18 | 只看该作者
应该调查一下,三不出来的孩子进重点大学的的比例高还是择校、补课的比例高。
何况这位老爸付出的心血不少呀。如果工作繁忙,不能承担的话,找到好老师、好同学还是很重要的。
我知道打工子弟小学出来的有上北大的,但是我还是不会让孩子去。
个案报道,说明不了什么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HMB + 2 + 2 同意.要不怎么称为新闻呢?名校考上重点 ...
hi5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5-22 07:57: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iaoyamama 于 2009-5-21 22:58 发表
应该调查一下,三不出来的孩子进重点大学的的比例高还是择校、补课的比例高。
何况这位老爸付出的心血不少呀。如果工作繁忙,不能承担的话,找到好老师、好同学还是很重要的。
我知道打工子弟小学出来的有上北 ...

有道理,我也不能免俗。正是如此,现在的考级考证择校补课才愈演愈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5-22 09:09:13 | 只看该作者
是啊,这样家长就省劲多啦!同意!不知道我家孩子将来是不是可以做到三不?先从思想上开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5-22 09:49:25 | 只看该作者
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5-22 10:12:3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家长在学习上没有任何指导,学校的教育再跟不上,那只有极少的聪明孩子才会成功了。所以不管怎么样,总要有一头为孩子的成功助一臂之力!
家庭的教育如果跟得上,那是比任何辅导班都重要,毕竟每天都在言传身教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5-23 11:26:07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上的意见,好的家庭教育比优质的学校更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5-23 16:24: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iaoyamama 于 2009-5-21 22:58 发表
应该调查一下,三不出来的孩子进重点大学的的比例高还是择校、补课的比例高。
何况这位老爸付出的心血不少呀。如果工作繁忙,不能承担的话,找到好老师、好同学还是很重要的。
我知道打工子弟小学出来的有上北 ...


有道理

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造就了择校.补课风愈演愈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23 , Processed in 0.099041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