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59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文化之源流与当代之传承-(王财贵教授演讲文集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6 09:2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文化之源流与当代之传承
                        
王财贵


(掌声)什么叫做文化呢?什么叫做中华的文化呢?中华的文化又有什么特质?乃至于跟其它民族的文化有所区别,而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样的区别,还有在我们这个时代里面做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如何来了解我们文化的处境,还有,它将来的展望如何?我想就这几个要点作一个我的基本的看法。

  那么什么叫做文化?现在文化这个词语已经用的很泛滥!就是什么都有“文化”,吃饭有吃饭“文化”,跳舞也有“文化”,甚至赌博也有赌博“文化”;那么当然这是一种广义,可以借用。如果我们要说文化这个词语它的来源,我们追究它的来源,可以稍微透露出这个文化,它的基本意义,乃至于它的价值所在。文化这个词语啊,可以追述到《易经》,《易经》的贲卦,山火贲,是由下卦是火-离,上卦是山-艮;上艮下离这两个小卦合成一个大卦称为贲卦。
  这个贲有白色的意思,有日光的意思,也有光明的意思,当然也有大的意思,有光大广大的意思;贲卦的彖传它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后这句话-“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先生语气强调),由这个“人文化成”简约成“文化”,那么“人文化成”,是由“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是面对着“刚柔交错天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什么叫刚柔交错?因为离卦是属于柔卦,离卦代表光明,艮卦是属于刚卦,所谓刚卦是一个阳两个阴,柔卦是一个阴两个阳,离卦是一阳一阴一阳(先生手势示意由下往上排列),艮卦是一阴一阴一阳;由刚卦和柔卦结合,也可以解释说这里有阴爻有阳爻,这样都叫做刚柔交错。那么刚柔交错是天文,什么叫做天文?就是天地创造万物所表现的文章,表现的各种精彩。所以这个天文不是天文学上那个天文,对宇宙各个星体的研究叫天文学,也是天所表现的“文章”。但是我们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是指我们看到的天地万物的现象,这个天地万物自然有它的表现叫天文,比如说虎豹它的纹路跟犬羊它的毛色,虎豹的毛色和犬羊是不同的,像这样叫做天文。
  各种自然变化,我们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我们看到天地间各种现象的变化,可以看到自然的变迁,包括季节,包括各种生物类别的不同,这样叫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但是呢,文明以止人文也,这里有文就有明,所谓的文就是文章,非常丰富的表现叫文章。我们说一个人做文章,什么叫文章?“文”就是丰富的意思,章就是表现的意思;所以一个人做文章内容不丰富不成文章,一个人做文章他的声气不显扬不成文章,因此有文必定有章,有文必定有明。这个“文”跟“明”本来在天地间我们可以看到,天地间有“文”天地间有“章”,这个天地间的“文”跟“章”“以止”,它来停止来安止,止于至善那个止,那么安止在哪里呢?下面就知道了,安止在人的生命中,就安止在人心。
  所以本来是天地有文有明,而这个天地之文之明安止于人心,也就是人心来体贴着天地之明,天是光明。人心体贴到天地的文章,而人自然也能够赞天地的化育,能够开发出人特有的文章,这样叫做人的文。各位-你要知道这是一种很不得了不得了的观点(先生加重语气)!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为什么?因为天地万物所有表现都是天文,只有人可以表现天文之外的人文。你可以想一想,猫跟狗,虎跟豹,它们都有天文。天(在它那里)表现出它那个样子,但是我们很少听到过猫文狗文的,我们只听到人文,所以文明以止是人文也。
  刚才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观就是观照,你去观照你去体会,或者你去发扬,你去体会发扬人的光明,这是观乎人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能够化成变化,有所成就,对于天下的这个人心,所以叫人文,人文要透过教育它能够化。化什么呢?化人的“天文”,加上了“人文”的创造。人有天文啊!你长的五官四肢百骸,你的人性有光明面也有黑暗面,你在光明面黑暗面当中,你到底走光明面?黑暗面?那么人往往没有受教育,或者没有观乎天文,来文明以止;所以观乎天文,文明以止,这是止。
  有了悟的圣贤,有智慧的人才,而这个了悟的圣贤智慧的人才,他所了悟到的道理,原来是人心通于天心。既然是人心通于天心,每个人的人心都是一样的都可以通于天心,只不过有的不得开发有的得到开发,所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所以人文就能够教,能够教就能够化。化除人类心性的驳杂而归于纯净,也可以说化除险恶的人心而归于天性,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心是很微妙的很难以得到开发的,人心呢是很危殆的很危险的,人心往往会随波逐流的。那么你在人心惟危之处受到教育能化,使你归于道心,使这个非常微小微妙的道心得以发扬光大。这样岂不是人文而还成天文吗?因此这个叫做文化!凡是真正的文,真正人类智慧的创造,或是人心和乎天心的一种体会,一种领悟,它必定能够教而化,成教而化。
  所以老师必定以这个道理,教给这个徒弟;父母一定要用这个道理教给他的子孙。师授徒,父传子,这样一代传一代。假如人心不死,这个文化就不死,除非一个民族没有圣人来发现这样子高度的智慧。假如一有人发现这个高度的智慧,或者这个高度的智慧越发现越可以纯净化,到了最纯净化最高明的智慧表现的时候就是所谓的圣人。
  不一定每个民族都有圣人的,一个民族要出圣人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你想一想我们的民族出没出现过圣人?假如没有,那你也能够文明以止,你就能够开创圣贤事业;假如有,我们有圣人,那你就要体贴这个圣人;你体贴圣人原来是体贴你的人性,你体贴圣人之心就是体贴天心。因此圣人的教导不是来告诉你他的所思所想所成就,他只不过是来启发你,所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教导叫做启发,何必害怕圣人!圣人跟我们是最亲切的,因为他所开发的就是我们的本心,像这样子文教就能变化,那么叫做文化,文化必定流传,流传必定有所统绪。比如儒家统于孔子,道家统于老子,佛家统于释迦牟尼佛,像这样一代传一代,叫做传统。真正的传统一定要归结到智慧,不是什么都是传统!(你说)我们四川有赌博的传统,那算什么传统?
  如果一个民族可以体贴天心,变化人心,成为传统,那么这个民族叫做有文化的民族。刚才说过不一定每个民族都出过圣人,也就是说不一定每个民族都有真正的文化。所以佛家说人身难得,第二点叫中国难生,这个中国的意思是印度的意思,因为这是印度人传过来的(佛家文化)。其实我们中国也叫自己中国,每一个有文化的民族都认为自己是中-国,(先生翘大拇指以示意思)因为它立于天地之中。生长在有文化的民族,作为他的子孙,是一种福气!假如中国有圣人,我就告诉各位你是一个有福气的人啊!要鼓掌呵呵!(先生笑,众鼓掌)鼓掌不是为我自己是为了你自己,你这样鼓掌就是满心喜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儒家叫做悦乐之学,高兴嘛快乐嘛,为什么?心胸开朗嘛!天光万方,人心合于天心嘛,当下即是!你维持现在的心你就是圣人了!因为你现在的心距离圣人不远,完全清净了。
  人类就是以此为大事,一大事因缘,这叫大事。
  那讲起来好象很简易,很简单你就可以接近,很简单就可以使人心变化,很简单就可以治国平天下!这不难的,但是也很难,因为并不见得每个人都深深思考这样的道理,并不见得每个人都愿意接触,或有机会接触,所以“中国难生”。生在“中国”你也未必能够承受这种智慧,因为“佛法难闻”,我们也可以说圣教难闻。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得到多少圣贤的教导?我们愿不愿意深信,愿不愿意体贴?我们把圣贤看成是怎么样一个人?是把他看成隔壁家的老头呢?还是把他看成是仇人?还是把他看成是朋友,看成是老师,看成是跟自己合一的智慧的源头!你要接受这种所谓的文化,完成你的人性。看起来很简单,也可以说本来很简单,但是人生往往是这样子当面错过。
  那么有些时代是比较清明的,教化盛行,那个时候人生是比较有保障的,因为君子比较多,为什么君子多?因为开发人性比较多。一遇到文化没落的时代,人心是比较痛苦的,乃至于社会动乱,生民涂炭。我们每个人现在一方面要看整个时代,作为我们生命的背景,我们脱离不了时代,我们必定受时代影响。但是另外一方面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立志,跳出时代。所以我长讲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首先要跳出他的个性,我们说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江山移改,本性难移。其实所谓的个性都是驳杂的,就是说你有所掺杂,这叫你的个性,因此你要跳出你的个性,从理而行,从圣贤之道而行,其实从圣贤之道而行就是从你自己的良心而行!跳出自己,跳出你的环境,一个环境会养成习惯;这个习惯已经养成,渐渐融入你的个性。不仅要跳出生活环境,还要跳出历史环境。你不要感叹这个时代,是个文化没落的时代。那(你说)我没有办法领悟这么高深的道理,其实不然!领悟圣贤之道是自己的事,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跳出时代,乃至于跳出民族,这个就更加深刻了!我们刚才说中华民族有圣人,中华民族开发了人性,而你能够承受这样的人性,在现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又要开拓我们的心胸;世界上有那样多的民族,别的民族他有没有也开发出智慧?我们刚才说人心合于天心,假如说人心合于天心,所开发出来的智慧应该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为什么?因为这个天心透过人心来表现,这个人的心灵是天心表现的一个通道,一个通孔,就等于开了一扇窗。这边开了一扇窗,你通过这边看到这面的景色,所以开一道光是你的成就。但是呢,你如果往这边看,开一道光,就可能变成是其它方面的封闭,所以有所开就有所闭,你开了这边其它边就关闭。
  因此别的民族可能有别的心灵的开创,而属于心灵的开创,真正的是智慧,都是合于天地之道的。这些本来是人心都应该照顾的,只是一个人一时之间不能全部照顾,乃至于民族这么多的人,这么长久的历史,有这么多圣贤,有些时候也不能全面照顾!这在我们中国历史当中,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中,我们看到有这种现象。什么现象?就是文化的接触文化的学习,乃至于文化的融会贯通,文化的开拓,文化的新局面!
  中华民族自本自根从自己发出来的人生智慧,最早我们发现儒家道家,这两家是中华民族所发出来的人类高度智慧,这其它民族所没有的,跟(他们)自己民族不同的高度智慧。假如是你,你是汉朝时候的人,乃至于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你是这五六百年之间的人,这五六百年正是印度的佛教透过西域传到中国。中国的和尚,他不辞劳苦西行去学佛法,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人,你会不会这样做?像古人这样,怎么样?就是儒道两家是智慧,大家是从自家的祖先传下来,现在遇到新的智慧,你用什么态度来面对它?
  中国古人是很有气度的,很有智慧的,因为他老早就接受了孔子的教导。《论语》打开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我长讲学这个字,到底学什么?这个孔子是没有交代的,所以陆象山曾经说《论语》不好读。也就是说学这个字到底要我们学什么?如果你读书你没有“把柄”,就是你没有领会没有入门,你连这个学要学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读《论语》首先要知道学什么?什么叫学?我们可以从《论语》其它章知道什么叫学?我现在把他领会成,凡是人类的智慧统统是你要学的对象。孔子并没有说,人类只有我的这个智慧,所以孔子说见贤要思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中国凡是读圣贤书的人都是心量开阔,志气远大,不小家器,怎么办?学嘛!那怎么学?是不是打倒孔孟老庄来学释迦牟尼佛?古代人才没有这么笨!儒道也是智慧,佛家也是智慧,读书人学儒道,假如行有余力学佛家。或者说你机缘凑巧,学儒道然后学佛家,而以佛家为主。中国古人自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就可以儒家为主,但是尊重佛家道家;以道家为主,但是尊重儒家佛家;以佛家为主的大和尚,他都要尊重孔孟老庄,是不是?这叫做智慧,这叫心胸,这叫雅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种心胸雅量,他的文化传不下去,越传会越小器,遇到别的民族的文化他就会不知何去何从。
 当没有文化的民族,接受到高度文化,他马上全部变成那种文化。比如说有很多地方,像非洲一些地方还有其它地方,接触到西方的宗教,他们没有的,原来没有这些宗教的。他们原来就是萨满教,就是巫术,那接触西方的宗教后完全西化,这叫全盘西化。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没有主张,自己没有根源。中华民族是有主张的,有自己主要的章本,有自己主要把握的一个线头,这个线头把握住了,但是并不排斥别的新的智慧。
  像这样子佛家经过中国这样的吸收,经过六百年,佛教在中国成为一大教,甚至中国人能够自己开宗立派。印度的佛学传到中国来,中国特别发扬大乘佛学,而大乘佛学又不是只继承空有两宗。中国开出天台宗,印度没有天台宗;中国又开出华严宗,印度没有华严宗;尤其中国开出禅宗,印度没有禅宗。而印度人渐渐不信佛教,回去信他们的印度教。所以全世界最新佛教的地方是中国,全世界为佛教保留最多文献的是中国,全世界能够发扬光大佛教的是中国,而中国没有变成佛教国家,中国还是儒家道家的传统,成为儒释道三家并行。扩充了中国人的眼界,但是中国人还是中国人!
  我们的祖先替我们后代子孙,他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又吸收了别的民族的文化,让它融会贯通,开拓新的境界,一直传到现在。这是全世界很少有的现象,一般的办法,我们读西方的历史,就是要么强势的文化把人家吞没了,要不就是自己没什么文化被别人全部同化。只有中国能够在印度佛学面前站的住,这是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应该为我们祖先鼓鼓掌!(众掌声)
  到了近代一百年,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来了。你就处在这个时代当中,我们这个时代,可以说又遇到人类第三种高度的智慧,或许我们不称他智慧,至少是高度的心灵开发。因为我们要讲起智慧,面对真正智慧的话,西方的文化不一定能称上智慧。但是他也是心灵必要的开化,什么心灵必要的开化呢?人类的思考的理性。人类要思考,人类要面对现实,人类要面对自然,人类要加以深刻的研究,这也是人类的责任。虽然老天没有让我们研究过后来破坏我们生存的环境,来破坏地球,甚至破坏宇宙。不过人类既然有这种能力,这种研究事物的能力,这种逻辑的能力,我们就应该好好开发。
  这也是尽其性,我们人类要尽其性。我们看到西方的这种发展,回想到中国古人,也并不是没有发展,只是没有发展的这么样的精致细密。发展到这样精致细密的知识科学,乃至于哲学系统,我们也要赞叹!我们马上也要回头过来,认为这是人心之所必有,就好象释迦牟尼佛所发现的道理是人心之所必有;佛也是人成的,而且任何人都有佛性,任何人都可以悟道,成佛。西方文化传进来,难道中国就没有科学精神吗?就没有逻辑思考吗?难道中国就没有一个细密的心来研究物理吗?怎么可以这样看中国人呢?
  这也是人心嘛,所以中国人要尽中国的人性!儒道两家继承,佛家要继续发扬,然后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学习西方的知识。但不一定要像西方一样到最后被科学所奴役,但是我们可以用科学,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目前的大事!本来我们遇到西方文化就要这样看,就是要像我们的古人一样,儒道两家变成儒释道三家,现在我们要变成“儒释道西”四家。
  大概人类发展了几千年,人类有文化或者是两千年,或者是三千年到五千年。人类文化不过这么短的时间,大概这五千年全世界人类的智慧加起来,只不过“儒释道西”四家。所以中国文化把西方文化吸收进来了,我们就完成了最广阔的人性,乃至于全面的人性都开发。或许一个人不能够完成这么多的学问,但是一个民族总和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大圣人!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使命,任何一个中国人生长在这个时代,你必须为自己庆幸,因为我们有圣贤。我们不止有中国的圣贤也有印度的圣贤,我们现在还要有西方的圣贤。如果你不这样看,你像义和团一样,我们中国自给自足闭关自守,洋人都赶出去,已经失败了。这个不合人性,不合《易经》的教导,不合这个“文明以止”这样的理想。
  好,这个拒绝他人不行,五四时代怎么办,五四时代就说我们落后了,落后之后应该怎么办?首先需要学习,他知道学习,但学的太多变成全盘,要全盘学习他们认为我们必须打倒自己的祖先才能学西方,叫做打倒传统全盘西化。各位这合乎孔子的教导吗?这合乎我们汉唐盛世的一个心量吗?所以我长说我们近代的中国出了一些不孝的子孙,没有气派!没有心量!非常小气的,要么就是排斥西方,要么就是打倒自己。我们如果能够回归到人类心灵的源头,去看人心的本质,人心是开朗的人心是光明的。你纵使不能开发全面,也要有这个理想,所以中国人现在是丧失了理想,我不要说你有没有做到,整个中国丧失理想!没有理想就不能做到,有理想也未必能够做到,是不是?但是有理想的人越多,他所开发出来的能量就越大,综合起来他就成为一代的学术。他就能够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乃至于在外对的起全世界,因为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大方的。
  你看西方人吸收中国文化吗?他们或许也很大方,他们对学问也很客观,很好学,但是西方人要学习中国文化是没有那么容易的啊!中国人如果真正的把心量打开来,中国人要学西方的文化是很容易的啊!所以全世界文化融合的责任在中国,不在西方。(众掌声)
  纵使西方人也可以融会世界文化,我们也不该把这个责任推给西方,对不对?每一个人都要先尽自己的本分,我们也希望别人尽他的本分。所以每个民族都要各尽其性。我刚才说西方要学东方,学中国是不很容易的,中国要学西方是很容易的,这也不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为什么?因为西方的文化主体在知识,知识的背景在逻辑,逻辑是清楚的明白的,知识是可以验证的,凡是清楚明白可以验证的,都比较容易。我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往前走,我所走出来的是跟你们一样。中国人不必太过着急,科学不是那么困难,只是科学精神没有养成,那么科学永远是困难的。
  五四运动要我们学习西方的科学,但是他并没有要我们中国人养成科学精神,所以中国的科学学了一百年,还是没有学好。学科学也要有君子之风,一个学科学的人要放弃名利,要关在研究室里面一辈子啊!请问现在我们中国的青少年学科学,他考上了清华北大的理工科,你去问,一千个人里面,有几个立志一辈子关在研究室里面我不求名不求利,假如没有这种人,我们中国科学在哪里?这叫做精神,所以西方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也在为人类的理性而奋斗!没有这种奋斗的精神你什么也没有,
  以中华民族一个这么广阔的人群,这么样勤奋的习俗,我们要成就科学,千万不要认为太难。因为它是清楚明白的,但是西方人要学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不容易学的,因为中国文化是不清楚不明白是糊里糊涂的,是莫名其妙。什么是莫名其妙?这个妙不可言!(众鼓掌)更进一步还有现实上的理由,近两三百年来西方文化当令,或者也是说西方的国势强盛,他看不起中国,他看不起东方,他认为东方是野蛮民族,落后民族。以这种心态面对世界就注定西方要失败的,中国人崇拜西方也要失败。我们应该不卑不亢,我们应该起尊重之心。
  我们尊重自己,自尊;我们尊重他人,却以理为主,有道理的地方就是我要低头的地方,有道理处就是我要赞叹的地方,有道理处就是我要学习的地方。然后我们要把所有道理通归一个道理,就是人心人性,天地之心。我们知道所有的文化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们就不会有五四时代那种浅薄的想法,一定要打倒某一个文化才能成就另外一个文化。凡是文化统统出于人性,人间只有一个心,只是通过人心的表现机缘不同,但是遇到了这个机缘,你总是要把握机缘。所以现在的中国人是最有福气的,不要把中国文化看成是包袱,也不要把西方文化看成是对你的压迫,你应该把它看作是你的宝贝。
  我们自己有自己的家产,我们还可以得到别人的成就,我们都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让它们相辅相成。让人类两种的心灵,一种是人文的心灵,智慧的心灵;一种是思考的心灵,知识的心灵,完全成就。这是我认为的中华文化应该有的走向,而这个走向必须由中华民族来承担,不能够交给其它人,而中华民族在哪里?中华民族没有在哪里?就是你跟我,就是我们每个人!要跳出时代,十四亿人,十三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都不做,我一个人做!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胆识,有这样的信心!
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祖先,这不是很困难的,一般人都认为这太困难了,大家都不做我怎么做?大家都不做我干吗要做?所以一个人如果看得起自己,一个人如果能够体会到自己是天地宇宙之子。那你就有责任,你也有权利,这样来想,这样来做,那么要从哪里着手呢?能够让自己开拓这样的理想,甚至让他能够落实,使你的这种理想能够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这当然是更不容易的事。但是每一个人我认为尽你的本分,你就对得起自己。天下所有人都尽其本分,天下就太平。所以也不必太苛责自己,不过呢?我们也要有一些对自己的期待,更重要是这个民族是延续的,有些大事并不一定在一代成就,所以我们也要把这种观念交给下一代,让整个时代的风气转变,我们的下一代他可能就比较大方,甚至我们还有方法可以交给他,能够比较容易的接近圣贤之心,这就是所谓经典教育。什么叫经典?只不过是智慧的表现,智慧的记录,凡是智慧的记录,刚才说过就是在记录人性。凡是记录人性,在有人的地方,他必定能产生教化的作用,必定能够成为传统,所以经典造成传统。(掌声)
我们要认识智慧从经典着手最容易。象刚才说过,中华民族吸收印度佛教,请问他怎么吸收的?他是从经典吸收的,这也是中华民族吸收佛教能够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或许是由于历史的理由、地理的理由等等,反正印度文化要传到中国来不容易。只有一些有智慧、有理想的人,他才能够迢迢千里,或是从印度到中国,或是从中国到印度,那么这些人都是有理想的人,而他们所来往的凭借是什么呢?就是经典,就是智慧。所以佛教传到中国,用什么方法传到中国?用经典传到中国。假若这些和尚来到中国,所谓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他们自己本身就是经典的表现。而中国去印度学习,学什么?叫西天取“经”,还是“经”!什么叫“经”?就是智慧的表现。我们刚才说文化有很多种广泛的表现,印度也有多种表现,但是印度其它的文化没有传到中国。印度有跳舞文化,有饮食文化,有其它的杂七杂八的文化,但是都没有传到中国。只有“经”传到中国,或者也可以这样讲,中国古代什么人在接触这样印度的智慧,都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一个有儒家道家涵养的人。一个有儒家道家涵养的人,他假如接触到印度各种文化,这些高高低低的文化,这些人也只会去吸收他的高度文化,不会去传扬他的低度文化。

很不幸的是到现在,我们面对西方,请问我们怎么跟西方接触?这个跟西方接触的媒介是什么?凭借是什么?你要知道跟西方接触早在明朝末年,那时候是传教士来传教,传教士也跟印度的和尚一样,有理想、有智慧,所以当时接触是非常好的。西方传教士赞叹中国,称中国为“中国的世界”(意思是中国就足以代表世界)(world
,这是利马窦说的,中国是一个黄金世界,就是最理想的世界、净土。明朝末年都已经非常衰败了,他们看起来还是净土。中国什么人来接触这些传教士呢?士大夫。这些士大夫跟他们谈什么呢?大部分不是谈宗教,谈你们有没有学问?所以中国人先吸收他们的天文学、地理学。因为他们不要说比我们发达,至少有一些特别的表现。至少他们地理比较精致,他们画出地图,画出世界的地图。我们当时就跟他学这些,也是从比较高的文化层次来吸收。但是到了满清,满清闭关自守,驱逐所有的传教士,因为传教士也有不像样的吗!传教士说凡是偶像都是魔鬼,乃至于神祖牌位也是魔鬼,所以叫信洋教的人把祖先的牌位统统拿去烧,当然触动了朝廷,下一道命令全部驱逐出境。当时清朝还是很强盛啊,西方还没有那么强盛。

这样子经过两百年,十八十九世纪正是西方工业革命蒸蒸日上,他们这两千年从希腊到最近十八十九世纪,从希腊以来两千多年,西方所有学问,在这两个世纪完全的开花结果、光辉灿烂。中国满清统治是越来越走下坡,所以到了满清末年,是西方最灿烂的时候,是中国最没落的时候。西方人那时候强大了,来到中国,他们希望跟中国人交往,怎么交往?已经不是文化的交往了,是商业的交往。他们用什么来造成商业的交往?船坚利炮。所以很不幸,近代的中国接触西方,接触人类第三大智慧,是一种非常的不正常的,以一种非常悲惨的命运去接受,而这样子的情况也不见得就没有希望,只是因为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之后,中国人再也没有那种大气魄、大雅量、大眼光的人。清朝末年还有,到了民国初年就更加的稀少。清朝末年至少还有一个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也是中西可以融汇的一个观点。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也有所本,或者是本自于他自己对于圣贤学问的了解。但是我们看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就有大臣建议明治天皇,说我们现在要学西方,但是我们不可以忘了汉学,就是中国的学问,汉学是米饭,西方是配菜,因此日本的明治维新大体是成功的。
中国满清末年假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体也会成功的。但是中国不幸,并没有走这条路,出了义和团失败了,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中国彻底失败,国势越来越弱。后来就产生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为了救国,怎么救国?中国现在这么差,一定是中国文化不好,中国人这么没有仁义,一定是孔子教的。孔子怎么教你没有仁义呢?所以五四运动对整个中国影响很大,五四运动是走错了路。我们从刚才一直听到现在,我们就知道五四这批人是心胸很狭隘的,五四这批人是眼光非常肤浅的。他们是没有远见的,他是没有研究历史的。你不要认为他们学问很大,胡适之就是历史学者,他的历史学是去考证,考证《红楼梦》。他并没有孔子《春秋》的精神,并没有想要为人类的文明而努力,他也没有为中华民族的长远之计来做一个大中至正的规划,是权宜之计。上溯五千年,然后一定要横观数万里,我们才能够知道我们的定位,然后我们有了定位,然后每个人先做自己的事,有能力的人再去影响他人,没有能力或是影响不来,我们先完成我们自己,这是孔子的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先站立起来。我现在这十几年来,我就很注重经典的教育,这经典的教育首先是自己的传统的经典,忘了我们中国的经典,你就忘了我们中国的灵魂。你就不知道圣贤的心量之大,你就不知道圣贤的境界之高。我们人生丧失了方向,我们没有了模范,所以人心就涣散,不知道人生要做什么。


这个整个国家来看,他是一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大家互相欺骗的社会。如果从自己来看,不管赚多少钱,多高的地位,总是不痛快的不踏实的。因为对不起自己的内在生命,所以忘了经典,就是忘了文化,就是忘了自己的祖先,乃至于忘了自己的责任,乃至于忘了自己的权利,所以我们首先把自己的经典恢复起来。自己的经典包括儒家、道家,乃至于佛家。你不一定要信佛,但是你对于佛教的基本的教义,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不能不了解,不了解你就对不起祖先。所以儒释道三家基本经典,我们都要经过,甚至要熟透,再来就是对于西方的经典,西方人的最基本的心灵,最基本的态度。所以我不鼓励人信基督教,但我鼓励人一定要读《圣经》。我们要读西方的一些哲学家的作品,我们要了解西方人怎么看世界,我们才真正的叫做吸收西方文化。


五四运动并没有叫我们怎么样来看西方的精神,他只叫我们去学西方的成果。我们以后的教育,乃至对自己的期待,乃至于对我们的子孙,我们给他的影响,都要重新思考。所以我现在所提倡的教育,叫作读经教育。读经包括要读中国自己的经,读西方的经。那这只是奠定一个基础,有了这些经典的文章,在他的生命里面,这叫满腹经纶。那么将来我们能够设法给他指点,让他多具备这种心量,乃至于真正的有这种的学问。心量是一件事,学问是一件事。你还没有学问之前,你必须有这种的心量,或是说我们现在已经长大的人了,要做这么大的学问或许做不来。但是我们每个人立即都可以有这种心量,所以有些事情是一刹那之间就可以完成的,这一种也可以说是智慧。但是有些事情呢?是需要做工夫的,这一种可以说叫做学问。所以假如你没有学问,你也应该有智慧。我们的下一代呢?既要给他智慧,而又能长期的来培养他的学问。学问能够配得上智慧,这个智慧就真实了,这是真实化。这个智慧真实化,自己的生命就真实化,一个民族的生命就可以真实化,要不然人生就是虚假的。人生如幻化的,将来是与草木同朽的,是非常可怜的,白活了一辈子,空空的生而为人,所谓的人身难得,生而为人身,空空的生在中国,空空的听到说中国有圣贤。那么,你的智慧开不出来,生死难了,智慧不能够完成,这太可惜了。


我在想,我们怎么落实。我劝孩子读经,我也劝每个人自己读经,先开拓心量,多多少少也增进学问。假如没有学问,我们起一种尊重之心,我们尊重儒家,我们尊重道家,我们尊重佛家,我们尊重西方的科学,尊重西方的哲学,尊重西方的宗教。这种尊重之情是一种很难得的自我的开发,或者说是你安身立命之道。你能够放开自己,你能够尊重他人,你的心就能够定的下来。所以要安身立命,先有这种智慧,开拓心量,然后依照自己的能力,日渐的把这个学问落实,这一辈子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对于下一代,一定要想尽办法,让他能够不浪费时间、不浪费生命,好好完成。


那有了一些经典的基础之后,假如还要了解人类的各种智慧的大要,了解各种智慧的统绪,那我建议,大家也可以读读新儒家的书。什么叫做新儒家?就是儒家还没有死掉,儒家在现代还有生命力。儒家是一个学而时习之的学派。既然是学而时习之,他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是他的特色。尊重一切、学习一切、成就一切就是他的特色,能够有这种心量的人叫做儒家。没有这种心量,你再谦逊平和、卑躬屈膝都不算儒家。你造桥铺路不算儒家。那么儒家既然是这种心态,他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他应该做的事,都有他恰如其分可以做的事。所以这个时代,假如你有儒家精神,你的精神跟孔子一样,但是你所做的事必定跟孔子做的不一样,因为时代不一样。那么请问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个时代,或是来面对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为人处世、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你如何面对?你要有儒家君子之德。那你既然有这种君子之德,你在学问上也应该有君子的一种负责的精神。也就是说,凡是天下的学问,我能力不够则已,我能力够的话,我希望能够渐渐的深入。那你要深入,当然不很容易,你要有所凭借,我建议大家凭借当代新儒家!当代新儒家从熊十力以来,跟熊十力同辈的,以马一浮、梁漱溟这三个人最为特殊。梁漱溟基本上没有传人,没有学生,断了。马一浮呢?也不讲学,不讲学他自己空有学问,他的学问也没有人传,你可以看他的书。但是他没有学生来传他的学问,也断了。熊十力呢?一辈子讲学,遇到人就讲,遇到人就讲,不管他听懂不懂,不管他要不要听,就讲。所以熊十力有传人,熊十力有三个传人最为特殊,一个叫做唐君毅,一个叫做徐复观,一个叫做牟宗三。唐君毅文化关怀最为深刻、最为细密,乃至于他最为委屈,这个委屈不是委屈自己,而是各方面照顾周到,所以号称新儒家的仁者。这徐复观先生早年是位将军出身,后来受了熊十力先生的影响认真求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也很动人:徐复观是个将军,听说有一个人叫做熊十力很有学问,在讲儒家,他就登门拜访,高谈阔论。那熊先生就教他说,你既然有志于学问,关心国事,你关心历史,那你就应该懂得历史,你应该去看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王船山读《资治通鉴》他自己每读一段有心得 ,他就写下他的笔记,这本笔记成书,就叫做《读通鉴论》,是讨论历史的。这个徐复观回去就真的看了,过了几个月,再来拜访熊先生。那熊先生就问他说,叫你看了王船山的《读通鉴论》你看了没有啊?他说看了,那王船山呐,虽然见解不错,但哪里又怎么样,哪里又说错了,哪里又说的不对。这个话还没有讲完,熊十力就一拍桌子,大骂一声“你这个混蛋!我叫你读古人的书,我是叫你去看他的好处,我并没有叫你去批评他。”一句话让这个高傲的将军头就低下来了,从此努力读书成就一代儒者。但是他的气派还是非常的盛大,称为新儒家的勇者。牟宗三呢?他最早年的时候,他数学很好,他逻辑很好,他自己读书自己思考,他思考力很强,遇到任何事情都是条分缕析。我自己有一个感觉,牟宗三没有接触的学问则已,他一接触的学问,他就能对这门学问有所评判、有所衡定、有所衡量而定案。我认为凡是被牟宗三所衡定的、所制定的,就几乎铁案如山,不能改动。信不信由你,你去看一看他的书,所以号称新儒家的智者。所以新儒家熊十力的门下有“智、仁、勇”三达德。


那我们要做学问,当然从“勇者”入开拓你的性情,很好;从“仁者”入让你来关怀人间的复杂跟痛苦,开发你的志气、理想,很好。但是你能够从条分缕析,这个步步为营,你可以训练你的这个思考的能力,你的进步会比较大。所以我建议,假如你要对于整个世界的学问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乃至于要对中国儒释道三家他们在历史发展中,各有什么所得,各有什么偏失,你要掂斤度两,你要拿捏分寸,我建议就要读牟宗三先生的书。所以现在我也在社会上推动全球牟宗三全集读书会,也可以买一部牟宗三先生的全集,或者先买几本,这样一本一本接着看。看得懂很好,看不懂把他当经典来读。就是看不懂也没关系,多看就多懂。你懂了一个观念,就是一个观念,那就定了,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你就可以考虑了,“虑而后能得。”你惚兮恍兮到底哪一家讲得对,东家长、西家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到底谁公道,只有天知道!那么这样子惚兮恍兮都不成其为学问,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读读牟宗三先生的书。


然后读书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跟作者比一比,或者你说我不敢比,那你就学他,他走一步你就走一步,叫做亦步亦趋。他走过的路,你跟着他一步一步的走过,他明白了你也明白了。那你若所跟着的,是不明不白的,那你跟了很久越来越糊涂。有的书是让糊涂的,有的书是让人清明的,你若读过牟宗三先生的书,你就知道哪些书是清明的,哪些书是糊涂的,你若只读过糊涂的书,你就永远不明白什么叫做“糊涂”,因为你在糊涂中,呵呵(众亦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你要跳出庐山之外,你才能够指点庐山。(掌声)


那亦步亦趋本来是很容易的,但你要真的去做这种功夫也不容易。这个亦步亦趋,这个成语就表现了这个意思。这个亦步亦趋的成语来自于《庄子》,《庄子》里面有一个故事,就是说颜回在感叹,颜渊喟然叹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就是说:我对于老师孔子,他步一步,我也步一步,他走一步我也走一步就是步亦步。夫子趋呢?趋就是快步、小跑,我也跟着快走,就是趋亦趋,所以夫子快走,我也快走。我反正就是跟着你,这就行了嘛。后来就说:“夫子奔逸绝尘,则为睁目乎其后已。”这个夫子不是快步走而已了,他就像快马一样,这样奔逸绝尘,只看到灰尘,跑到哪里去了?找不到。所以颜回就站在那里瞪着眼睛,叹曰:“没办法。”
  

所以读牟先生的书,你就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有时候感到夫子奔逸绝尘,怎么这句也懂,那句也懂,加起来就不懂了,你会有这种感觉。但是你再重来一步,反正已经写成书了嘛,书已经定案了,就写在这里了嘛。你要听讲话就不一样,听讲话的时候你听着听着迷糊了,等你清楚过来又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去了。但是书没有关系啊,我再回头看,或者说你一直往前看。因为天下所说的道理只有一个道理,所以前面不清楚的,后面可以讲清楚。后面清楚了,前面也清楚了,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共同经验。所以读书不要怕困难,尤其读重要的书不要怕不了解。像读经典一样,读经典,读论语你不要怕了解不了解,你就只管读下去,了解的你就当作了解了。而也要想说这个了解可能还不是最后的了解。不了解的你就把他放着,当你了解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时候,你不了解的也渐渐明白过来,这叫经典。我们读深度的书,像牟宗三先生的书,也要有这种心态。了解的我就知道我今天又了解了一步,又了解了一个观念,原来这个观念跟那个观念是不一样的,原来这一家跟那一家是有不同的,他同的道理在哪里,是从哪一个地方分歧出去、分岔出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假如他太细微了,他太深远了你跟不上,也没有关系,他奔逸绝尘,但是颜回毕竟孔门的大弟子,所以虽然颜回这样感叹,他能够这样感叹也代表他有心得,是不是?要不然你连感叹都不能感叹。


因此我希望有志于对于中华民族的现状,以至于他将来的发展,能够想要了解世界各种民族、各种思想的大要,比较方便的入门就是有人带领你,我建议大家看牟先生的书。假如你看完别人的书认为,他比牟先生的还明白,请你来告诉我,我明天就开始读那一个人的书。没有一个人能够向牟先生这样清楚明白、步步为营。这个对自己的训练是很快的,那要学问进步快,那我们就要选择一些能够带领我们的东西。当然不是其它人的书不要读,开卷有益,有些人还是很高明的。我只不过是说,要面对“儒、释道西”回家,有这样大才的人当今天下不多,据我看只有牟宗三一个,要么就对儒家有特别了解,要么就对佛家、道家有了解。假若“儒、道”这三家都了解,面对西方也不能都了解。刚好牟先生是儒、释、道、西四家通通把握到,所以最方便。那今天主办单位请我来讲,我们何去何从,一方面从民族的方向讲,一方面是从我们个人怎么做学问,我提供一个看法,一个方便之门,供各位参考。那我的演讲就到这里。我的引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先生鞠躬众鼓掌)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woodhead + 5 + 5 提点建议哦,我觉得这个还是发在读经版好。
心香如意 + 5 + 5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5-17 15:43:51 | 只看该作者
这么长全是自己打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5-18 08:27:07 | 只看该作者
好长啊,有时间再慢慢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5-18 09:10:16 | 只看该作者
此篇甚是经典,对文化概念有透辟之解析,虽然较长,但若领会熟悉该文脉络,对做任何教育都有很好的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7-18 09:07:24 | 只看该作者
再次顶起!都是可以反复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5-4 01:19:2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清羽老师,再次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21:50 , Processed in 0.08227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