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56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做错事的小孩,怎么了?[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2 22:3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幼儿园里,这样的冲突事件一天应该会发生好几次:两个孩子为了玩一辆汽车而争吵。老师甲走了过来,把汽车拿起来,并指责孩子们「不乖」、「只会吵来吵去」,因此要孩子们「玩别的东西」。

  有一个孩子呆呆的坐在椅子上,眼中充满了泪水;另一个孩子在老师的背后吐舌头、装鬼脸。同样事件,老师乙走过来,蹲了下来,她说:「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吧?请你们说出来,让大家听听看。」一阵子以后,一个孩子说:「我先拿到的」,另一个孩子也说:「我现在就要玩汽车」。老师看他们僵持不下,就说了:「让我们找找看还有没有其它的车子,或是没人在玩的玩具。」几秒钟以后,两个孩子各自有了一些汽车,而且玩得不亦乐乎!

处罚是解决纷争,找出答案的唯一方法吗?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看到明显的差别:老师甲使用了传统的教室管理方法,老师乙利用「在争执中找出两方都有好处」的解决技巧。如此的事件时常出现在「幼儿大人」的互动之中,我们时常也用「听话」、「乖乖的」来要求幼儿压抑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处罚」很容易就披上了「你们都要听大人标准」的外衣。当大人很高兴的是「孩子不再吵闹了」,身为孩子们所背的负担却是:「我很坏」、「学习真不好玩」、「老师没啥了不起」、「同学也很烦」等负面的心态。


  以上教育的盲点在我们的社会已有多时,大家也几乎习以为常了:

  传统的方法公开的指责孩子有那些行为「不可以」,但却忘了告诉孩子「有那些可能性」、「我还可以选择什么」。先人不是鼓励我们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吗?很可惜的是,我们却创造了「有叫无累」、「毁人不厌」的教育文化!其实,用些心思、技巧去指导,孩子就会更容易学到与人相处:「如何才是合理的界限」。
不会,就要接受处罚吗?
  教室的各种秩序与学习气氛,是需要经营与维护的。就以常见的「不听话」、「讲不听」的行为来说吧:不少人直接的反应就是「他一定是故意的」、「我非训他一顿不可!」结果呢?真的达到「教育」的目标吗?非也!孩子经过一连串的羞辱以后,往往更内化自己就是「很坏」、「很笨」、「很烂」的印象,因为他一直缺乏正向的示范。

  成人世界很习惯的把孩子分成「好孩子」、「坏孩子」,但万一我们听到孩子们的「耳语」:「××大人好烂」,我们会心甘情愿接受吗?孩子会愿意自己被放在秤子上「论斤道两」吗?与其强调孩子的「好」、「坏」,还不如将重点放在「引导的技巧」;与其将眼光停留在「讲不听」而动怒,何不将重心放在「成人幼儿」互动的品质呢?如果我们大人处理事情只有二分法,那么如何要求孩子学会理性思考?当我们一直将「不会」看成「不可以」、「不听话」时,我们就很容易在语言、行为上去伤害孩子,并不断的丢给孩子道德上的包袱标签。

「做错」在教育上可以有哪些思考方向?

  现今的幼儿教育大师们,如福禄贝尔(Frobel)、蒙特梭利(Montessori)、杜威(Dewey)、皮亚杰(Piaget)、吉诺(Ginott)、布尔基(Purkey)皆有以下共同的看法:

  △幼儿的发展是动态的。
  △发展和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
  △除了注重「课程设计」与「教学技巧」外,更要考虑到孩子的「生活经验」与「发展阶段」。
  △老师最重要的角色扮演是「引导」而不是「限制」。

  不少大人习惯的以为「好孩子永远就错不了」、「坏孩子永远都是错的」。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从婴幼儿开始,孩子就有想『做好』、『做对』的潜能,他有极强的动机想学习、想受人重视、想快乐、想进步、想要得到爱与关心……。
  在一连串的学习尝试中,「情绪」可以决定孩子是要「再试试看」或「放弃」而这个先决条件就在于他的潜力是否受到了引导或压抑,说的更清楚一些就是:身为大人的我们,都对孩子说了什么话?

  亲师会上,有一个幼儿在教室里对同伴大吼:「你有够笨!」,所有的家长都瞪大眼睛,要看老师如何处理。老师走了过去,在孩子耳边悄悄的说一些话,孩子立即又恢复了正常。下课时,一群家长留下来和老师讨论刚刚发生过的事:「请问老师,你刚才对那个小朋友说了什么悄悄话?」「我说『加油,你在进步了!』」老师继续说道:「这个孩子,以往生气时就打人、咬人、踢人、丢东西,我们试着让他把『生气、不满』用说的表达。所以我说他进步了。」

  以上这个例子,带给您什么样的感受?其实,孩子「学不会」,往往包括了一些可能的原因:
不乖的孩子怎么了?

(一)从成长的经验而言:
  有些孩子的成长充满了痛苦,而他们根本无法去控制它,因此孩子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防卫。事实上,这些孩子首先需要和成人们建立「信任」,才能谈「进步」;他们的「不乖」、「不听话」,其实更意味着「我需要帮助!」的内在呼喊。

(二)从学习的环境而言:
  不少教育工作者希望孩子能「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凡事以考试、标准答案为至上」,而我们的教育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则更加地「发扬光大」!如此「大规模制造罐头」的教育品质,所造成的答案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全人发展的完全被否定!」
  只看重齐头式的进度,不重个别差异,只会让孩子们「斤斤计较」,更遑论「因材施教」了!

  除此之外,孩子的很多令人「受不了的行为」,亦多来自模仿学习,其对象可能是同学、朋友、甚至是周围的大人。有时候,我们看到孩子们大声吵嘴了,大人怒气一来,也大吼回去:「小声一点听不懂吗?」;孩子们打架了,大人也气得揍他一顿,并加以教训:「我不是说不可以打人的吗?」说完又「啪」的一掌过去。这就是「错误示范」,也是模仿学习常见的例子。

(三)从学习的成熟度而言:
  孩子就是好奇、想尝试,但由于经验不足,往往「错误百出」,甚至「一错再错」!如果做大人的不了解其发展的阶段性,往往为了「省略大人的麻烦」,而禁止孩子尝试,或「凡事代劳」。如此孩子们会愈没机会去错误尝试,所拥有的经验就愈不成熟,而问题也就更循环不断。

  孩子之所以「讲不听、学不会」,其实正意味着他不知如何更成熟地,和复杂的环境互动罢了!而这种内在「想学」的冲动与外在的「技巧不足」相冲突,很容易就造成了许多大人受不了的行为。而当大人用「不乖」的字眼来看待孩子不成熟的行为时,很容易便会情绪化地用「他一定是故意的」做为判断,而进一步采用「我要好好教训你」的手段。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可爱的」、「博人一笑」的发展,当然也有「可气的」、「让人心烦」的行为发生,但,做为一个大人,尤其是期望孩子终能成为一个能充份表达自己、接纳他人、有自信的人,那么,就请试着培养「了解他」、「包容他」、「接受他」的雅量,我们不也是如此走过成长之路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5-13 21:1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kartsoi2000 的帖子

孩子就是孩子,不能以大人的角度看待孩子,更不能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我们小的时候一定是还不如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5-14 16:03:52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就是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5-14 17: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5-14 17:40:14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就是孩子,不能对他们提出他们做不到的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5-14 22:14:19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嘛
处理要公正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5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4:06 , Processed in 0.09302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