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qqyo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怎样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小学生父母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9-5-9 18:24:40 | 只看该作者
我还以为左派是保守呢.

孩子的压力基本来自父母.

今天上午我们去考本省最好的寄宿小学.
她出来,我一问考试过程,就知道她被淘汰了.她自己还跟没事似的.
回家就布置了5页作业.不给点压力真不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hi5 + 2 + 2 小学就寄宿?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09-5-9 20:26:18 | 只看该作者
早教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李峥嵘(2009-04-08 09:04:49)

标签:杂谈  

早期教育从来没有这么火热过,可是早期教育到底是教育谁呢?
作为被中国的家长调教长大、在北大、复旦读了大学,又到耶鲁读书、并成为一位美国孩子的父母的人,薛涌深刻地感受到常青藤教育和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多么不同。在薛涌所著的《一岁就上常青藤》说到两种教育的对比,比如说,中国传统的教育大多从背书开始,即使不提倡读经的家长,让孩子背诵“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等等也是家常便饭。与此相关,中国的孩子识字特别早。但常青藤教育反对死记硬背。薛涌在书中还提及另外一系列研究:过早的死记硬背的教育,虽然使孩子头几年学业上领先于人,但日后则容易厌学,学习成绩一般会落后于那些晚开始的孩子。
薛涌写作《一岁就上常青藤》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反思自己教育观念的过程。“想想看,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孩子们最大的责任就是记住大人告诉自己的事情,很少有讨论,更不用说提问了。常青藤的教育则正好相反,总要从孩子的问题开始、让孩子自己启动自己的大脑。孩子只要学会挑战大人,长大可能超过自己的上一辈、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因此,薛涌在教育女儿时,并非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时时告诉她父母都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每次大家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看法,都要细致讨论。如果女儿对了,我们就及时向她致谢,帮助她看到自己这么小小的年纪是如何教育了父母。这样,她从小面对世界就建立了自己的信心,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勇于表达),相信自己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就是常青藤的教育。”
这种教育绝不仅仅限于课堂,而是渗透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孩子啼哭时是否要抱,到出去购物怎么花钱,几乎无所不包。
生活式早教也影响到国内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女性。“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强调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性,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最近受到年轻家长关注的《布奇乐乐园》系列早教产品,包括读本、绘本、游戏书、DVD以及玩教具等,以生活元素为模板,全面地指导家长参与到早教育儿当中,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让宝宝得到早教体验。家长可以从五个方向: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充分与孩子互动:一起做游戏、听音乐、读书、散步、收拾东西。细心的家长更借机把孩子身边的“生活元素”变成教具:电话、窗帘、牙刷、浴缸、毛巾、电视遥控器、沙发、抽屉、衣服鞋袜、茶杯、锅碗瓢盆……家长需要及时了解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敏感期。比如,孩子首先用嘴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动 ”、“安静”,就等于抑制了孩子正常的发展需要。《布奇乐乐园》帮助家长用心观察孩子成长的变化,在不同的年龄段采用针对性的育儿方法,比如在做分豆子游戏时,训练孩子的精细动作;在听儿歌和其他类型的音乐时,锻炼语言和乐感;在收拾玩具时培养自理习惯。
好的早教读物就是让父母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也是给家长一次机会修正自己成长的缺憾,重寻顽童生活。
在“庆祝小尼古拉问世50周年,快乐阅读,快乐绘画”活动中,儿童文学家樊发稼感叹:“中国的孩子太累了,没有时间玩耍,太早失去了淘气的机会和能力。”如果家长们能和孩子一起阅读《小淘气尼古拉》,就能接受自己和身边人的平凡,都有着小缺点、小毛病,有的近乎委琐,但绝对真实。《小淘气尼古拉》是法国作家戈西尼和漫画家桑贝的经典,戈西尼和桑贝构思小尼古拉的故事时,并没有刻意地把它定位为给孩子看的书。戈西尼曾说:“我觉得孩子们在尼古拉身上看到他们自己,而大人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桑贝谈到小尼古拉时说:“一般人都认为,童年是快乐的,但对孩子自己来说,童年不见得都是快乐的。因为这种快乐是大人眼中的快乐,是一些成年人追求的一种纯真。孩子实际和大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作品中孩子们打架,在大人眼中都是轻描淡写的,不具有破坏性,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也是十分可怕的。”小尼古拉给我们带来了欢笑,也带来了深思。小孩的世界不单有笑,还有烦恼、忧郁、伤心、甚至眼泪。
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曾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教育革命。研究快乐教育理论学说的钱玉博士推出东方版的《快乐教育》,讲述了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及方法,并将0至18岁的成长过程和教育重点用一幅手绘的“快乐教育循环链”生动地展示给读者。与《快乐教育》配套的动画教学片,也即将与读者见面。《快乐教育》一书中列举了许多正反案例和作者自己亲子教育实践及感悟,能给孩子家长们带来有益的启示。钱玉在书中提出的四点看法是对当前教育学的补充:一,她强调父母的高素质是培养子女高素质的基础,并且说明了家长的高素质与学历无关,没有学历有智慧的父母一样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二,她采集了大量的事实向人们说明:父母与子女亲密相处的重要。三,她用大量的案例说明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重要,并为培养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特制了教学课件。四,她强调及时发现、解决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问题的重要;最后用案例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家庭普遍使用的不快乐教育的种种弊端。
身为成人,我们可以选择给孩子理解还是误解,是给以快乐还是压迫。早教,第一个该受教育的就是成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09-5-9 20:36:43 | 只看该作者
《一岁》书买了一本在读着。薛涌不愧是记者出身,事实还是列举了很多的。
不过他自己的观点还是有很多前后矛盾之处的。。。所以这本书的主要意义还在于他罗列的众多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21:03: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我爱飞飞 于 2009-5-9 20:36 发表
《一岁》书买了一本在读着。薛涌不愧是记者出身,事实还是列举了很多的。
不过他自己的观点还是有很多前后矛盾之处的。。。所以这本书的主要意义还在于他罗列的众多事实。


这种矛盾是中西文化的差距,尽管他身处美国也做不到全盘西化。

俺也有这本书,也觉得他说的那些事情,才是最主要的,而不是他所讲的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09-5-9 21:04: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angtutu 于 2009-5-9 18:24 发表
我还以为左派是保守呢.

孩子的压力基本来自父母.

今天上午我们去考本省最好的寄宿小学.
她出来,我一问考试过程,就知道她被淘汰了.她自己还跟没事似的.
回家就布置了5页作业.不给点压力真不行.


我是最坚决的寄宿小学反对者,还有全托幼儿园。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mhx1977 + 1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09-5-9 21:18:58 | 只看该作者
俺也觉得上这个那个的班还是家长们自己折腾的,很多人都在给这些“班”热推波助澜,但当说到责任时却总说“社会就是这样,大家都这样,我也不得不这样。”为什么不把自己该负的责任负起来呢?

我记得很清楚,我一个同事对我说过的话。去年底,我家孩子参加的比赛有点多,时间上有些排不过来,我在抱怨时,我同事跟我说:“其实不是孩子放不放得下,是你放不放得下的问题。是,孩子走到这一步,争取更高的奖项是个很大的诱惑,但如果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学习了,那你就有责任帮助孩子分析情况,放弃一些东西。”

所以,说到底,还是家长放弃不了。

北京的学生为什么竞争激烈?北京的高校那么多,名校也多,招生比率也高,按理说是其他城市孩子想也不敢想的好条件,但为什么大家还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北京人太知道留在北京的好处了,也太知道发达国家与我们的差距了,他们不愿意孩子“流落”到外省,所以会这样拼命地想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学好的专业,毕业后留到好的单位,继续享受北京好的待遇。

他们目标很明确,并不疯狂。

但孩子并不知道这些,让他们选择是留在北京还是到外省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怕没有孩子有特别的倾向的,所以如果让他们自己来选择,他们不会为了几十年后能留在北京而选择此时的没有周末、没有玩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9-5-9 21:5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8 qqyou 的帖子

我也是最坚决的寄宿小学反对者,还有全托幼儿园。

我们就是去"占坑"的,不是要真上那个学校.
如果真想去那个学校,早就去培训了.
话又说回来,经过培训的小孩确实综合素质高,能力强,不服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9-5-9 22:1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3 qqyou 的帖子

或许不能说是教育理念,说成是做法可能更贴切。

事易时移,做法异矣。

至于小学生要不要住校,你儿子还小,也许等他再大几岁,可能想法又会不同,或许不会那么坚决地反对了。

我儿子三年级前,我压根没动过让他住校的念头,觉得孩子那么小,自理能力也不够,学习方法也没成初形儿,怎么放心得下。况且,放在家里,自己还能指导一下,还有钢琴呢,一住校,这门功夫就算废了。

因为这一念,以至于当年有上本地最好的公立住校小学的机会也放弃了。

现在想想虽然遗憾,但当年的决定也不算错,那会儿孩子是太小嘛。但现在把儿子送去住校,从他身上发生的许多变化,我也坚信,送他去住校这主意也没错。

孩子渐渐大了,放他去飞,不揽在怀里当个雏儿,他们的小翅膀会更硬。

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对孩子来说,已是两重天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09-5-9 22:20:11 | 只看该作者
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对孩子来说,已是两重天地了

差别这么大吗?

钢琴真的给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09-5-9 22:2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2 wishuhappy 的帖子

没废,没去那个学校。

低年级和高年级,中间不是还隔着中年级嘛,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真是很大不同了。

到孩子长大些了,你们自己就看出区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20:54 , Processed in 0.12767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