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36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子与人格世界---唐君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6 11:0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儒家巨匠唐君毅先生)

(果行前言:这是果行看过的最能读懂孔子的文章,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圆满的圣贤型——孔子



我们依崇拜圣贤人格之精神,而崇拜耶稣、释迦、甘地等表现忘我之绝对无限之精神之圣贤人格。自他们之绝对忘我处说,他们不与一切人相敌对,亦不与世间一切人格相对较。他们都是绝对性的人格。但是他们自身虽不与一切人相敌对,不与一切人格相对较;然而他们所表现之“不与一切敌对之绝对精神”之本身,人们却视之为高高在上。又他们恒只依上帝之启示立教,而又说,上帝在他们与一切人们之上。于是人们觉上帝为绝对之超越境,而他们是救主,是先知,而不是与人们一样的人。实际上,他们既已能绝对忘我,体现绝对无限之精神,则他们不仅见上帝,上帝即当体呈露于他们。上帝能当体呈露于他们,亦能当体呈露于一切人。而此一真理,必须真自觉的加以承认,自觉承认上帝在人之中,天在人之中。上帝是什么?是一绝对忘我绝对无限之精神。绝对忘我绝对无限之精神之积极一面,耶稣名之爱,释迦名之慈悲。而自觉一无限之爱与慈悲,即原在人之中,人之心之中,则爱与慈悲不只是情,而是性。此性即名之为仁。爱与慈悲,只是显于外者。仁则彻费隐,通内外。说无限之爱与慈悲,不能说人人都有。说人有显为无限之爱与慈悲之仁性,具仁性之心,则对人人都可说。知人人有仁性,乃真知上帝之精神非超越而高高在上,而即在人人现成之心中。“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即是孔子之极高明而道中庸之智慧的无尽藏的核心。有此仁是仁,知此仁便是智。知此仁而自觉此仁之为我之性,则无论上帝之精神是否先为我所已体现,皆一念返求而可得。“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上帝超越而不内在,天德与性德为二,则天人裂而离矣。




以上只是顺着上文,转到孔子处说。如直接从孔子学问本身讲,则说爱与慈悲,只是从仁之见乎情而及乎物上说。说仁是能爱与能慈悲之性,常是依情说性,未真能直接明示仁之全貌。说此是上帝,亦引起外在的联想。真正说仁,还是王阳明依《中庸》、《孟子》而言,所谓真诚恻怛,最为直接。诚之所注,即是自己而超越自己,忘掉自己。至诚即绝对之超越精神。然此至诚之精神,只是真成就自己,使自己之精神与他人与世界直接贯通,而与以一肯定,一承认,一涵盖而持载之精神,故为超现实而成就现实之精神。恻怛即此诚之状态,而包含爱与慈悲。至诚恻怛,即是性,即是情。即是天,即是人。即是内,即是外。即是乾知,即是坤能。最易知易行。所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然“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包涵无穷的深远、广大与高明。




耶稣、释迦、谟罕默德超越了世间一切学问家、事业家、天才、英雄、豪杰之境界。于是此一切人生之文化事业,在他们心目中,到他们之前,皆如浮云过太虚,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销尽世间之精彩,已归向无限精神之圣者之前,谁能留得下一点精彩?然而这些圣者之销尽世间精彩,把这些圣者之超越神圣烘托出来,此超越神圣本身,对人们又是在显精彩。孔子则连这些精彩,都加以销掉,而一切归于顺适平常。由孔子之圣贤境界,一方可超越一切学问家、事业家、天才、英雄、豪杰之境界;一方亦知一切事业家、学问家、天才、英雄、豪杰之努力,与才情、志愿,无不赖一番真诚在其中,直接间接皆依于性情。于是,对一切人生文化事业,皆加以承认见,一一皆实,而无一是虚;对一切庸人、学问家、事业家、天才、英雄、豪杰,圣者之精神,凡真有价值而不相碍者,皆加以尊重赞许。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一切宗教的上帝,只创造自然之万物。而中国圣人之道,则以赞天地化育之心,兼持载人文世界、人格世界之一切人生。故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悠悠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因中国圣人之精神,不仅是超越的涵盖宇宙人生人格与文化,而且是以赞天地化育之心,对此一切加以持载。故不仅有高明一面,且有博厚一面。“高明配天,博厚配地”。“崇效天,卑法地”。高明配天,崇效天者,仁智之无所不覆也。博厚配地,卑法地者,礼仪自守而尊人,无所不载也。甘地之精神,如由天之贯到地,但中间似缺了个对人文历史之崇敬。武训之精神,卑法地之极致,唯未必能自觉其仁。其对人文教育之崇敬,似缺自觉,便无智。无高明之智慧,则仁亦无收摄处,并展不开。若在孔子,则兼博厚与高明,至卑至谦,而高明亦不可及也。




孔子之真诚恻怛,一面是如天之高明而涵盖一切之超越精神,一面是如地之博厚而承认一切之持载精神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空空如也”,一切超越忘我之精神,岂能外于是?

“默而识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一切超绝言思,与天合德之精神岂能外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之徒与而谁与?”一切大慈大悲之精神,岂能外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切豪杰之精神,岂能外是?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明说管仲之器小,然而此处如此佩服其保存中夏之功业。推崇英雄之精神,又岂非涵于孔子内?

“生而知之者,上也。”“我非生而知之者也。”肯定天资天才之精神,岂非涵于孔子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问礼于老子,问官于郯子,问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郑子产死,孔子闻之而潸焉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尊重学者事业家之精神,岂非涵于孔子内?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为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这一种对历史文化之责任感,一切宗教人格之使命感,何以过之?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即包含屈原。

夹谷之会,齐国欺了鲁国,孔子提剑历阶而上,孔子即是荆轲。

“席不暇暖”,“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孔子即是墨翟之枯槁不舍。则孔子即是豪杰。

孔子围于陈蔡时,数日不火食。子路亦生气。孔子忽自反问:“吾道非与?”要弟子说说理由。最后颜回说:“夫子之道大,天下莫能容。”孔子笑笑相许。孔子想治天下“吾其为东周乎”。乃以圣贤怀抱而作英雄事业。

周游列国失败了,即退而与弟子删诗书,订礼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非一般英雄之能进而不能退矣。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天才对音乐之沉醉,又岂能上之?曾点之志在“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孔子即说“吾与点也”。此见孔子之胸怀洒落,即最高之诗人境界。

“学而不厌,信而好古。”“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苏格拉底之逢人问学,一日夜不移一步之苦思,亦不过如此。他责子路说:“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此即事业家安排计划之精神也。

然而孔子之了解一切人格,而具备一切人格形态之精神,使孔子精神内容,呈无尽丰富,具备多方面之才能。而在孔子之精神中,又将此一切一齐超化,而归于至简。所以太宰怪孔子之多能。子贡当时说了一句:“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然而孔子却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在他处又说:“汝以我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只是一个真诚恻怛。真诚恻怛,便能忘我而涵盖一切,谦厚的在下了解一切他人之精神,摄备各种人格之精神;而又超越的浑融之一贯之,遂总是“空空如也”。在人之前,只是“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或似不能言者。只是一个平常,不见任何颜色,任何精彩。

然而其弟子中,则大皆有志圣贤,拔乎流俗之豪杰之士,非狂即狷。所谓“吾党之小子狂狷”。狂者上友千古,狷者于当世有所不为,便是豪杰精神。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何等豪杰气概?子路之豪杰气概,尤处处见于其言行。堂堂乎的子张,“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此即肝胆照人,推心置腹之英雄襟度。子贡才情颖露,近乎天才。文学科之子游子夏,与政事科之冉求,则近乎学者与长于计划之事业家。颜渊嘿然浑化,坐忘丧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与现实世界若无交涉;对圣人之学,只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叹,此则特富宗教性偏至圣贤之超越精神。然而他们都涵育在孔子圣贤教化之内,未尝以天才、英雄、豪杰、宗教性之人格显。




孔子之大,大在高明与博厚。释迦、耶稣之教,总只向高明处去,故人只觉其神圣尊严。孔子之大,则大在极高明而归博厚,以持载一切、肯定一切、承认一切。所以孔子教化各类型的人,以佩服尊崇各类型之人格。他不禁佩服与他相近的人,而且佩服与他似精神相反的人。


孔子祖先是殷人,而佩服文武周公与周之文化。伯夷则以武王为以暴易暴,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之山,真豪杰也。而孔子又许之以求仁得仁。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则皆超越现实之隐者,尝讽示孔子,孔子皆心许之,而“欲与之言”,“使子路往见之”,此是何等气度?

孔子特佩服尧舜,则正在尧舜之超越的涵盖持载精神。“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推尊尧,以其高明如天,推尊舜之“不与”与无为,乃指其博厚如地,而能选贤与能,承认一切人,持载一切人。

夫能教来学,开后代学术,必资乎高明之智慧。能继古人之学术,承往世之文化,必资乎博厚之德量。言高明之教,于释迦、耶稣之超越精神,吾无闲然。然他们以高明自许,言“上天下地,唯我独尊”,“我就是道路”,“谁不能离开他之父母妻子,便不能跟我走”。便显出他们在印度,在犹太,是先知先觉,前少所继承,便似差博厚之德量。

孔子对后代是先知先觉,故曰至圣先师。而他自觉一生,只是一个好古敏求,只是一个好学。他无长处,一切长处,都是古人与他的,而让德于古人,自居于一后知后觉。“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子贡说到颜渊,曰:“不如也,吾与汝不如也。”同时一以礼下人之卑法地之精神。所以如果我们说,一切圣贤,都是上帝之化身,则上帝化身为耶稣、谟罕默德等,只显一天德,而其化身为孔子,则由天德中开出地德。天德只成始,地德乃成终。终始条理,金声玉振,而后大成。“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人皆知其尊矣。人孰知地之博德载物,似至卑而实至尊,即天德之最高表现者乎?孰知孔子之至平常而不见颜色,不见精彩,乃上帝之精光毕露之所在乎?

嗟乎,人类之文化历史,亦矣久已;垂法后世之人物,亦已众矣。或以学术名世,或以功业自显。天才运神思,而锋发韵流;英雄露肝胆,而风云际会。豪杰之士,出乎其类,拔乎其萃,障百川而束之,醒当世之懵懵。皆见人性之庄严,昭生命之壮采。其在世间,喻若云霞之灿烂,亦宇宙之奇观。彼云霞之变幻,如峰峦之在天而挺秀,如龙马之凌虚以飞驰,亦美之至也。然对彼长空万里,茫茫太虚,行云毕竟何依?“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移运转,皆烟落光沉,徒增永叹。

乃有偏至之圣贤,念天地之悠悠,哀人生之长勤,直下破尽我执,承担无限,体上帝之永恒,证虚空之不坏。于是,大地平沉,山河粉碎,天国现前,灵光回露。此宗教精神之所以为伟大。然智者皆叩帝阍而趣涅磐,伊人长往而不返,谁复厚德载物,支持世界?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旨哉斯言。

盖彼孔子之德慧,正在知彼云霞之七色,皆日光之分散。彼奇采之所自,乃无色之大明。唯此大明终始而日新,生命壮采表现于人格文化之世界者,乃有所依恃,不息于生生。此终始之大明,即超越的涵盖持载宇宙人生、人格世界、人文世界之仁体德慧也。于是孔子之精神,乃御六龙而回驾,返落日于中天。融生命之壮采,咸依恃于仁体。任云兴而霞蔚,乐并育于太和。

唯此德慧,上友千古,下畏后生。则哲人往而长在,逝者去而实留。德慧具而永恒在斯,大明出而虚空充实。斯悠久以无疆,即至诚而如神。大地不必平沉,山河何须粉碎?皆永恒之大明之所周布矣。现实世界,由此得被肯定有所依,而参赞化育曲成人文,利用厚生之事,皆得而言。此即孔子大明终始,云行雨施,厚德载物,含弘光大之精神,所以为圆满。猗欤,盛德之至也。此即吾人本文所言,孔子弟子对孔子之精神心悦诚服,而中国后代之无数天才、英雄、豪杰之士,皆不得不推尊孔之之故。

夫孔子之精神,即超越的涵盖持载精神,亦即一绝对之真诚恻怛。诚之所至,即涵盖持载之所至,亦即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无限之精神之所至。而真有孔子之精神,正须随时随地开展心量,致其诚敬,以学他人之长。

此即中国文化之宗孔子,而过去未尝排斥外来文化,今亦不能故步自封之故。吾人今之推尊孔子,亦非欲人之自陷于孔子之遗教中所已言者甚明。然吾人之不自封自陷,正是学孔子之人格精神。孔子之人格精神之伟大,诚不可不学也。唯本文因痛今人对孔子之不敬,故行文或有不免露精彩处,便不能与孔子之精神相应。然亦未敢对孔子之精神有所增益而妄说。我们只要真平心把世界其他人物之伟大处,细心识取。再三复程明道所谓“泰山为高矣,然泰山顶上已不属泰山”之言,以观其限制,再推进一层,以见孔子精神所包涵。便知孔子之精神,真天地也。

但此决非要你只佩服崇拜孔子一人。这又不仅因孔子之教,即要你去佩服一切有价值的人。在一阶段你佩服他人过于孔子,亦孔子之所许;而同时因你未佩服过比孔子为低之其他人,使你向上之精神提升,亦不能真佩服崇拜超一切层级之孔子。今再以《孟子》与《中庸》之言,说明本文之所以作,并总结全文之精神,以致对孔子之敬诚。

《孟子》引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问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即认识其差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中庸》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明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读者如能将《孟子》、《中庸》之此二段,以诚敬心,反复诵读,则愚之此文,皆贫儿说富,唯堪覆瓿,而本文之精神皆在其中矣。

以上为《孔子与人格世界》全文中第九节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津清羽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5-6 16:53:10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一遍.学习了.
提出几个问题.
发现引用的经典句子.与我读的有些出入,是否输入上有问题.

“学而不厌,信而好古。”“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   是否为:终夜不寝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为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是否为:天之未丧斯文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5-7 04:52:1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5-25 04:17:03 | 只看该作者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悠悠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每见唐君毅先生,都有新生的喜悦与热望
真君子,真儒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3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0:08 , Processed in 0.08228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