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78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成长》第三期目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5 11:4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在前面
《生命的歌唱》张金容

成长视点特别话题
特别话题一:向大人说“不”  (话题提出、实施:醉梅)

《说“不”真容易》刘雯伊(指导老师:王玲)
《都是“不”字惹的祸》顾丽娜(指导老师:陈叶华)
《我家的“纪晓岚”》朱  兵
《诚实的书签》查一路
《心灵的保险箱》卢守义
《第二个我》秦  莉

本话题采用了以下朋友的言论:王玲、钟卫英、求之近真、陈叶华、范建斌、李超香、丁德兴、张德友、顾新民、山野村姑

特别话题二:
《这是谁的责任?》喻  强

成长故事辅导手记
《慈爱的教鞭》林少汀
《回望炊烟》余守武
《早生了三五年》章斯俊
《小祥,“老姐”,黄敏军,我们》陈静静
《心灵的阳光》刘艳坤

亲子之间
《儿子成了“高四生”》任  节
《第一声叫卖》李  强
《从“没意思”到“真有趣》刘国云
《怀念小时候》项晓云
《一封家书》赵俊辉

人生拾贝
《“母亲”》温英杰
《与美丽同行》宋叶静
《不能安定》芮建民
《背瓷砖的人》史长青
《春天必将过去,你必将长大成人——写给一个叫小皮的孩子》叶  开

成长思考为师反思
《“感谢”》彭明凯
《面对那篇“可爱”的日记》袁雨萌
《我也做了班主任》佚 名
《做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殷国雄
《笨蛋的脑袋》王  静
《感谢运动会》汤建英

家长学堂
《14岁,让我告诉你》李  研
《“留白”》朱卫东
《“我爱你”》时海靖
《溃点与黑点》黄  春
《在孩子的心田播什么》刘学斗

校园透视
《花儿不要早谢了》杨  炀
《教师,你拿什么来维权》单士兵
《还图书馆以正位》严卫林
《呵护“平庸”》包春华

课改特区
《老师的腰围》魏振强
《我请学生上讲台》衣奎伟
《广告走进作文课》赵  龙
《学生给我写评语》徐  莉

杂谈杂记
《造人的模子》魏建宽
《儿童名片》石  镜
《从“忌语”到“忌行”》熊玉林
《考试随想》韩艳红
《阿点的故事》卞光绪

个人专栏
《漏掉的掌声》陈惠芳
《信任的力量》陈  晖

成长交流倾听校长
《享受生活,享受教育》张拥军
《“我最美”的教育随想》杜术苍
《保卫童年》夏青峰
《教育人生常相惜》赵夏丰
《亮丽的人生》朱祥烈

家校互动
《把门打开》姜利荣
《各抒己见话“家访”》陆炳生
《有一双眼睛》顾琰珏
《让另一只翅膀飞起来》郑  军
《家教金点子》侯长缨

童心传真
《生命的痕迹》高  晗
《等待》朱郑一
《换爸爸》刘  婷
《母亲无需打扮》李  艳
《家庭的力量》孙  浩
《影子》梁雨霏
小组文(《声声慢·考试》樊 凡、《乞丐》潘 萍、《拖把草》赵辰丰、《讨价还价的妈妈》黄心怡、《旭日重升》何中洲、《我的小账本》星 语、《吃鱼子》沈靖雯、《我在加拿大》陶 然)

“读者与海子的对话”:谷汉霞、王强、张锦霞、王玉荣、练丽丹、海子

思路花雨
本期“思路花雨”采用了以下朋友的格言:文久江、龚明俊、杨 春、孙 慧、毕 如、陈淑兰、王 霜、黎 贵、廖杭发、杨爱华。
本期“思路花雨”采用了以下朋友的短文:纪广洋、于克欣、綦延辉、李阳波、段云芝、王清铭、盛国辉、梁恕俭、张瑞英、红泥巴、程 慧、李 茗、彭银平、游 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4-7-6 20:43:40 | 只看该作者
为了让更多的网友们了解《成长》,满足大家的要求,我特贴上本期已发表的部分文章:

从“没意思”到“真有趣
刘国云

儿子今年六岁,上二年级。在我的印象里,小家伙对语文挺感兴趣,但总是说数学没意思,烦人。从小就偏科,那可不行!何况是数学这么重要的基础学科?得想想办法。
那晚,我正伏案备课,忽听儿子喊道:“爸爸,这题太简单了,我会做!”丈夫没有应声。少顷,又听儿子在喊:“妈妈,这题我真的做出来了!”他边喊边向我跑来,手中还高举着丈夫带回家的五年级数学书。我喊来丈夫,让儿子把做法说给他听,丈夫听后,惊奇地问:“咦,这五年级的题目你怎么会做的?是不是有人教你?”“才没人教呢,是我自己做出来的!”小家伙自豪地回答。丈夫不信,又出了几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结果儿子都能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出来。惊喜之余,我和丈夫大大表扬了他一番:“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啊,以前怎么没发现你这么厉害!一鸣惊人啊!”小家伙得到大人的赞许,竟兴奋得手舞足蹈,一直到九点半还不肯入睡,还缠着他爸爸继续出题。我在一旁劝他:“天晚了,明天再做好不好?”听了我的话,儿子竟一改往日不听话的“恶习”,懂事地钻进了被窝。夜里,平时上床就睡的他,竟在床上辗转了许久。
第二天晚上,一家人刚吃过饭,小家伙便缠着爸爸要做数学题。他爸爸放下手中的活,马上应允。爷儿俩一起伏在桌子上,有说有笑地“玩”起数学题来,一直闹到9点多,其间我不时听到丈夫由衷的赞叹和儿子兴奋的欢呼。
后来,丈夫从学校图书室借了本《趣味数学》。起先,他每晚带着儿子读读做做,后来小家伙竟自己读、自己做起来。有一次,他指着书里的“谁的眼力强”这一章对我说:“妈妈,你瞧,数学真有趣啊!”
儿子的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一个六岁的孩子,从认为数学“没意思”到“真有趣”,这中间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我想,是那次偶然的机会,使儿子体验到了学数学的乐趣;是当时的赞誉之词,使他体验到了被认可的愉悦;是事后的进一步引导强化,激活了他的学习热情。
想想儿子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确实让人欣慰:数学老师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儿子学习进步了,上课发言特积极。在家里,他也能整理好自己的房间了,早上不再缠着我给他穿衣服。
望着儿子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变化,我陷入了沉思:如果我们做家长的,面对孩子口中的“没意思”,不是呵斥、责骂,空洞说教,而是耐着性子寻找机会,因势利导大加赞扬,因势利导大加赞扬,还愁孩子不会发出“真有趣”的感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4-7-6 20:47:27 | 只看该作者
 
《告诉孩子“我爱你》
大概是出于中国人含蓄、克制、内向的天性吧,虽然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可中国的父母却很少有人会对孩子说“我爱你”的。殊不知这种羞于表达的含蓄方式给家庭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
  和中国父母的这种含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父母。《环球时报》上曾经刊载了一篇美国人的文章,说美国父母经常会告诉孩子,他们有多爱他,多关心他。睡觉之前或通话结束前说出类似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而中国父母很少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或“我想念你”之类的话,也很少通过身体的接触,如拥抱或亲吻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此外,中国父母不像美国父母那样热情洋溢地称赞孩子。比如,美国父亲经常这样夸奖自己的女儿:“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漂亮的小姑娘。”而中国父母一般不会说出这种话。文章还提到,美国父母一般不会让孩子称呼兄弟姐妹的‘头衔’(姐姐,哥哥),而是让他们直呼其名。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然而,他们的种种做法,是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孩子的个性。
  而在中国,恐怕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除了学校教育的束缚外,父母那种含蓄、克制、不轻易称赞孩子的教养方式也是造成中国孩子缺乏个性的原因之一。
  这种教养方式产生的另一弊端是:在这种羞于表达的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往往也是内向、克制、不善于表达感情的。显而易见,在开放、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在面对事业或感情等各方面的竞争时,这种人易处于不利地位。因为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你不表达出来,没有多少人有时间、有兴趣去猜测,去跟你兜圈子。已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即将或已经走上社会的时候因为不擅言词、不会推销自己、不善于与人沟通而吃了亏。而做父母的,如果希望孩子性格开朗,将来在各种社会竞争中不处于劣势,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小做起,从对孩子说“我爱你”开始,培养孩子外向的性格和活泼、健康的个性。
  一位年轻的母亲鉴于自己曾深受性格内向、不擅表达之苦,下决心在孩子身上扭转这一局面。孩子出生不久,她就经常抱着孩子对他说“我爱你”。到孩子一岁多时,她常和孩子做一个“亲子游戏”:她问孩子“妈妈最爱谁?”孩子会习惯性地回答“宝宝”。她再问“宝宝最爱谁?”孩子总是快乐地回答“妈妈”。这个孩子很小就知道关心、体贴妈妈,也知道爱护比他更小的小朋友。孩子两岁多时,他会说“大家都喜欢我”这句话。孩子上了幼儿园,不少家长经常找老师“套近乎”,给老师送礼,要求关照孩子,朋友从不这样做,因为她知道这样一个对自己有信心同时对别人充满爱心的孩子,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表现赢得老师的喜爱。元旦来临,孩子自己提出要给班上的杨老师寄贺卡,却不知该写什么。她先问清楚孩子想给老师说的话,然后帮孩子写上:“杨老师,我喜欢你。”杨老师收到贺卡后,很感动,自然也更喜欢这个孩子了。学期结束时,在这个孩子的《成长纪念册》上,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你通情达理,聪明好学,积极进取,表现欲强。特别是你有着美好的情感世界,对每个小朋友都很友善。你是我们班小朋友的骄傲。”这个例子说明,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有利于孩子外向的性格和美好的情感的形成。
  一位朋友的女儿上中学了,性格忧郁,沉默寡言,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我告诉她,也许是她的含蓄、内向影响了孩子的性格,试着对孩子说“我爱你”可能会有所改变。她半信半疑,又觉得“我爱你”三个字说不出口,于是找了个机会,在孩子面前说了句:“倩倩,你别看妈妈没说过什么,其实妈妈是很喜欢你的。”想不到,孩子愣住了,眼里闪着泪光,半晌说出一句话:“我从来不知道你喜欢我,我以为你不喜欢我呢!”
  由此可见,告诉孩子“我爱你”可以融洽亲子关系,有利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很多家长以为自己不用说“爱”、“喜欢”这类“肉麻”的字眼,孩子也会明白,天下的父母哪有不爱孩子的!其实,孩子还小,未必理解你的苦心。特别是有的家长成天在孩子面前一脸严肃,动不动训斥、责骂孩子,孩子未必知道你爱他。
   告诉孩子“我爱你”,告诉他无论他做错了什么,无论他成绩好坏,无论别人是否看得起他,你永远都爱他,他永远是你最珍爱的宝贝,那么,孩子就有了面对人生旅途上一切失败和挫折的勇气和自信。因为他知道,哪怕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他,都不接受他,至少,还有他的父母爱他,还有一个温暖的港湾永远在等待着他的归航。相反,如果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他就很容易得出“我不讨人喜欢”、“没有人爱我”的错误结论,从而影响性格的健康发展,容易形成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严重者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幸福。
   在孩子面前,学学美国父母吧!丢掉那种含蓄、克制的天性,对孩子说声“我爱你”吧!如果你觉得不好意思,可以从打电话、留字条开始。有了第一次,以后就会自然得多;说得多了,就会成了习惯。毕竟,那是你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正缺少你“爱”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7-12 13:54:0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值得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1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15 , Processed in 0.26295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