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11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 《成长》第一期目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5 11:4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长》第一期目录

写在前面
《成长的路上》海 子

成长视点版块
特别话题一《一个中国校长眼中的英国教育(上)》张建平(网名:KQ张建平)
特别话题二《老师的尴尬》话题提出、组织:沈建华(网名:小碗)
《一碗面的尴尬》姜广平
《家长会上的尴尬》轶  名
《尴尬的师道尊严》黄行福
《“零批评教育”的尴尬》董玉叶
(本话题采用了以下网友的言论:怜卿、天籁之音、黄春、yhkong、智者不败、tod228、红袖、竹石、仁者无敌、王建卫、微笑、看云、张厚地)

成长故事版块辅导手记
《捡到了什么》陆友松(网名:陆友松)
《三封信》汤燕萍(网名:二月天)
《换种说法》付 娱(网名:我很快乐)
《牵手》金苏华
《日记变变变》刘宏宇(网名:小雨儿 )
《天堂还是地狱》蔡 茜
《我为学生设密码》薛凌云
《受表扬的感觉真好》林志英

亲子之间
《圣诞礼物》叶 露(网名:怜卿)
《“把牙关咬紧!”》吴忠民(网名:一介)
《小康=幸福?》韩 英
《向黑暗宣战》焦照峰(网名:头晕)
《“桂艳妈妈”》张桂艳(网名:静静飘)
《一小步,一大步》杨注刚(网名:邙然)
《站在温暖的地方》肖  雨

人生拾贝
《雕凿胜于质地》王 飙(网名:心融自然)
《此心安处是吾乡》彭劲龙(网名:彭劲龙)
《槐香飘溢的课堂》魏发家(网名:阿伟)
《爱开始的地方》严盈霞(网名:桃夭)
《朋友是灯》张洪俊
《珍爱生命》陈锡林
《在农村中学的日子里》任 玲(网名:木棉)

成长思考版块为师反思
《学生的分数,老师的脸色》彭明凯(网名:巴山)
《老师,我要关照你》薛向红(网名:雪儿)
《触目惊心的建议》赵健夫(网名:阿夫)
《说谎不是你的错》刘步春(网名:刘步春)
《成长》北京市平谷区通联分站专稿
《〈灰姑娘〉的启示》张玉芬)
《面对荣誉》张 静
《8岁男孩的索赔》刘立国
《扣分和加分》刘春青

家长学堂
《比的学问》孟 迁
《爷爷奶奶进学堂》冯卫东
《野鸭的故事》陈叶华(网名:液化)
《学与玩》戚绍斌

校园透视
《计算机教学:本应潇洒却无奈》张菊荣(网名:张菊荣)
《别把“下岗”经给念歪了》朱永平(网名:朱永平)
《没有论文,你有什么?》陈礼林(网名:陈礼林)
《校园暴力与教师责任》魏智渊

课改特区
《“喂”还是“放”》旋 风
《“挑”出的精彩》王振刚(网名:happy) 
《儿子不愿逛商场》龚晓丹
《狡猾还是聪明》陈忠庆

杂谈杂记
《永远的斯霞》李镇西(网名:李镇西)
《“不”的力量》树叶儿
《教育,该往何处去——有这么几个故事》赵永红(网名:日出东南)
《有偿家教之我见》沈 明
《规划教育人生》张忠诚
《残忍的判决》刘承伦(网名:成伦)

个人专栏
《娇羊妈妈牧羊记》之《父母的话语霸权》喻秋萍(网名:娇羊)
《以自己的方式和孩子相遇》之《52个精彩的“我”》陈惠芳(网名:惠芳)

成长交流版块倾听校长
《爱是教育永恒的旋律》康希福(网名:阿康)
《交流从心开始》孔永海(网名:yhkong)
《校长遐思》马健君

家校互动
《被禁锢的心灵》陆克平
《面对这样一个消极学生——家校互动个案手记》沈 雁

童心传真
《“飞翔”的猫儿》马 亚(指导教师:李良田,网名:水碧天)
《今夜,月正圆》吴雪峰(指导老师:徐慧林,网名:灵鹿)
《选择》陆闻笛(网名:迪贝儿)
《长凳另一端》洪 郡

成长智囊
本期栏目主持人:万玮(网名:平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7-5 23:01:28 | 只看该作者
把其中的精华登录一篇或片断,让大家也知道该刊的风格、特色,好有的放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7-12 17:20: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支持劳动!!鼓励奉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4-7-13 10:43:47 | 只看该作者
《向黑暗宣战》
                                           作者:焦照锋  成长论坛版主头晕

                                    来源:发表于《成长》文丛第一期
    盛夏季节,酷热难挡。晚上,我就把凉席铺在有空调的客厅里,整个屋子里,只有客厅的灯还开着。
  我对儿子说:“小子,去卧室把枕头拿过来,咱好休息。”
  儿子猛地用手捂住双眼,夸张地尖叫一声:“啊!不去。那里有鬼。”
  我说:“瞎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鬼。我们家里怎么会有鬼呢?有鬼的说法,纯粹是自己吓唬自己。这你也是知道的。对不对?”
  “没鬼是没鬼。可那里很可能有坏蛋,拿着刀子,吓死我了。”儿子笑嘻嘻地说。
  “不可能有坏蛋的。要是有坏蛋,你抓住坏蛋,还能够成为英雄呢?”
  “啊!我这小胳膊小腿的,能抓住坏蛋吗?准叫坏蛋给收拾了。不去不去。”
  “即使坏蛋收拾了你,你也会发出叫声,这样我和你妈就可以迅速撤离,保证了我们的安全。用你这个小生命,换来你爸爸妈妈的安全,不是很划算吗?”我笑呵呵地看着儿子,开导他。
  “不。”儿子被逗得笑了起来,说:“我才没有那么傻呢?”
  妻子说:“有这些废话,你自己早拿过来了。要不我去拿?”
  我说:“你知道什么。儿子胆小,我在锻炼他的胆量,叫他不再害怕黑暗。”
  “你去拿吧。我明天再锻炼,今天就别锻炼了。”儿子央求我说。
  我就当是没有听见,对儿子说:“儿子,你去把枕头抱过来,你会发现枕头底下,有你一个最想得到的礼物。”
  “什么礼物?”儿子来了兴趣。
  “你最想要的礼物。抱来枕头,你就会知道了。”
  “不。你要先说,我想想才能决定是不是要去。”
  “望远镜。”我一本正经地说:“你不是非常希望得到一个望远镜吗?”
  “啊。你怎么知道。多少钱买的?”儿子将信将疑,眼睛里充满了兴奋的光芒。
  “五十块钱。”妻子曾经告诉我,儿子想得到一个望远镜,妻子没有答应他,说是孩子得一个“优秀”奖励两毛,打扫一次卫生奖励一毛,儿子高兴地答应了。看来望远镜对他来说,确实是很大的诱惑。
  “耶——”儿子兴奋地尖叫着,跳起来冲到卧室的门前。猛地又扭转回来,一下子趴在凉席子上,说:“你糊弄我。我才不相信呢。”
  “你不是不相信,你是害怕。”我哈哈笑了起来。
  一招失灵,只能再换一招。我说:“你其实不是怕鬼,也不是怕坏蛋,其实,你是怕黑。你以为黑暗之中暗藏着危险,其实,你打开灯看看,就会发现原来黑暗中的景色和开灯以后的景色是完全一样的,根本没有什么危险。”
  “我还是害怕。”
  “假如你怕的话,你可以像圣斗战士一样,先一脚把门踹开。然后,观察观察有什么危险,没有危险,你就进去,怎么样?”
  “行。”儿子再次跳起来,真的像个战士一样,猛地把卧室门踹开。然后,再次尖叫着跑回来,他的小脸因为紧张和兴奋已经完全涨红了。
  我和妻子哈哈大笑起来,儿子也哈哈笑着说:“吓死了,吓死了。”
  我看着儿子,鼓励他说:“你这点胆儿,怎么像个男子汉呢?”
  儿子也觉得不好意思。
  “这样吧,你按照我的口令去做。”我说:“你站起来。”
  儿子顺从地站起来。
  “你不要想着是去卧室,你想象自己来到了春天的郊外。天上白云飘飘,地上绿草萋萋,空气清新洁净,你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奔跑。”
  儿子在我的指引下,快速跑进卧室,抱起枕头,轻快地回到了客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4-7-13 10:50:19 | 只看该作者
《比的学问》    作者:孟迁 河北省心理学会理事,某校特聘家庭教育专家

                 来源:发表于《成长》文丛第一期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家长:你看人家谁谁谁!
孩子:他是他,我是我,我为什么非要跟他一样!
家长:人家谁钢琴都过了九级了,你呢?
孩子:这能比吗?他什么时候学的,我才学了几天!他妈妈还是工程师呢,你是吗?
家长:你叔叔家的谁又考了全校第一,可你连一个班级第一也没考过。
孩子:你净拿我跟那些好的比,好多人还不如我,你怎么就不说呢?
家长:你的英语怎么还这么差,你看人家谁的英语说的多好。
孩子:我已经有进步了,你不会让我一天就赶上人家吧!
通过比较来激励孩子上进是家长们无可厚非的善良的愿望,而比较也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问题在于我们的比较是否正确。没有原则的比较,不仅使孩子极度厌烦,更重要的是由于孩子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不科学的比较往往演变为模仿和追随,甚至盲从,这会导致个体的削足适履、无所适从,必然破坏孩子的心理平衡和自我悦纳,并直接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试图通过比较来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比较的规则。
    那么比较的基本规则是什么呢?
   (1)以尊重孩子的特点为前提。
    父母在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时,很多时候是盲目的随波逐流,忽视孩子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从而使孩子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家长的眼睛总盯在别的孩子身上,人家进步了自己就着急,人家落后了自己就松上一口气;人家学钢琴,也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人家练书法,也让自己的孩子练书法,丝毫不顾及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潜力。不去观察了解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而是一味地攀比,造成精力、时间的浪费,得到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效果。这种盲目的比较是十分有害的。
    其实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人类的智力类型有七个领域,它们是逻辑智力、文字语言学智力、空间机械学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在力量(个人知识)智力。 不同智力类型的孩子其擅长领域是不同的,我们不应该简单地随意把孩子与别人比较。要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需要细心的观察和分析孩子自身的特点,根据孩子的特点对孩子提出相应的期望。其次孩子的学习特点彼此差异很大。比如说学习生物钟,有些孩子在晚上学习效率比较高,而有些则更适合在早晨学习;再比如孩子的记忆特点,有的擅长视觉记忆,有的擅长听觉记忆,我们不能因为听觉记忆不好或者视觉记忆不好就否定孩子。再次是孩子在性格上的差异。孩子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是奔放还是内敛,差异都是很大的,我们不能说哪种性格更好一些,每种性格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总之,不尊重孩子个体特点的趋同式的比较只能损伤孩子的个性并磨灭孩子的天资,尊重孩子的个体特点是我们在比较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前提。
  (2) 找到比较对象之间的可比性。
   找到可比性,是比较的另一个必须遵守的规则。在此我介绍两个规则:
   A:比较要在同一个层面上比较。
   比如说,中国队参加了世界杯,通过与国外强队的比较,会更容易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这种比较是十分有价值的;但是,假使让我们某个单位的业余足球队去参加世界杯会怎样呢?他们不会受到太大的触动,他们会说跟人家没法比。一般来讲,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地分析事物发展的阶段,要了解两个对象之间差异形成的背景,放在同一个层次内比较,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差距不要过大。比如你要提高自己孩子的英语成绩,不要找班上的英语尖子做比较,而应该找原来和自己孩子英语水平相当但是现在已经超出自己孩子的学生来比较。
    B :找到具体的可比点。
   有的父母看到同事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他就会对孩子说:你看你某某叔叔家谁谁考上了清华,你也好好学习,将来也考个清华给你爸妈争口气。这种比较就不是很有意义,因为,孩子无法了解那个孩子具体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以及实力水平,何况其中还有许多偶然性因素起作用。这让孩子怎么“看”人家,怎么学人家呢?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请参看下面一段话:
    “腾腾,你不要过于低落,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其实在情理之中,咱就说你和凡凡吧,你和凡凡刚升入初中时成绩差不多,而且老师说你们的智力水平也不相上下。可是,自从你上初中以后,你每天的课外学习就限于完成作业,而且有时候还不太认真,而人家凡凡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每天除了完成作业以外,还要学习两个多小时。人家每天早上都起早学英语,现在人家英语都超过你了。同样的基础,差不多的智力,不同的努力程度,当然结果就大不相同了。腾腾,只要你鼓起勇气,凡凡能做到,你就能做到!你要是比凡凡更刻苦,你就会超过凡凡!”
   (3) 把激励作为比较的目的。
  激励是比较的目的,父母们在比较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比较是为了干什么,是激励孩子,是增强孩子的信心,是让孩子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许多父母在把孩子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仅仅处于一种虚荣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让你脸上无光,你就去骂孩子不争气。孩子越是处于劣势,越需要父母的接纳和鼓励,责骂和斥责就像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父母们常常把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表现如何也直接影响到大家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为了自己脸上有光,就去期望孩子如何如何,就把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所以,他们在给孩子定目标的时候往往偏高,而在选择比较对象时往往又忽略了对象之间的差距,使比较因缺乏可比性而失去意义,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孩子与自己的虚荣的目标的期望差距过大,他们往往给予孩子否定性的评价,从而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妄自菲薄。这种心态是必须克服,孩子从很小的意义上讲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从更大的意义上讲孩子是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的生命,而绝不是满足父母虚荣心的工具。
    我们在比较的时候不应该挫伤孩子的锐气,而应该激励孩子产生出进取的决心和勇气。比较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因为差距而产生压力,相反是让孩子从比较中产生希望和动力。
   (4)要善于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
   目前学校教育一个很严重又很难克服的弊端就是,只注重横向比较,不重视纵向比较。在学校的各种排名和评比中,都是横向的社会性比较。单一的横向比较,而没有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自我纵向比较,这种情况极不利于那些各方面表现不太突出的学生的发展,比如说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很努力,而且进步也很大,但依然不能改变他在班级上落后的名次,那么学校的排名就不能给这个学生以鼓励,没有及时的鼓励性的反馈信息,这个学生就有可能丧失前进的动力。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
    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中考时,在班上考了第一,依然没能考上重点高中,最后还是通过走关系上了重点。有一天,这个朋友向我抱怨,说孩子在初中时一直是尖子生,可一进高中就不行了。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以前在班上每次都是前三名,可现在只是个中游。我当时就笑了,我说,你应该高兴才对呀,孩子考高中时没考上,在班上的基础应该是最差的,现在居然到了中游,进步这么快,怎么你还抱怨呢?
   善于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起来是科学的作比较的重要经验。仅有横向比较,不均衡的差距往往导致我们要么因为落后而沮丧,要么因为领先而骄傲,而仅有纵向比较,又不免有闭门造车之嫌,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既让孩子看到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差距,又能让孩子看到原来的基础上发展的进程,既不会因为一时的领先而骄傲,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落后而沮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4-7-13 10:52:17 | 只看该作者
             《学与玩》
     广东南海艺术师范学校  戚绍斌 (成长论坛网友:云上日子)
        来源:发表于《成长》文丛第一期

      有人认为,在家中小学生主要是玩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课堂教学的任务,或者说是学校教育的任务,而不是生活中的主要任务。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认识到,生活也是学生学习的好课堂、大课堂。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可以在生活中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及挖掘孩子的各种潜能。
    以前,我们按常规方式,要求上五年级的女儿背课文、听写、默写生字等等。但因为形式单一,久而久之,她渐露厌倦神情,学习缺乏积极性。我曾问过她,学习好玩吗?有趣吗?她说,学习没有多大意思,整天就是背书、听写、默写,看图画书、看故事书才好玩呢。女儿的话引导起了我这位当老师的爸爸的深思,我才发现我们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于是我想方设法在家中改变女儿的被动学习方式。我运用以下“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收到良好效果。
      一、角色转换——家长做学生,孩子当老师。
     小孩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另外,孩子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我们一般不直接向女儿解她在学校学习的情况,也不直接检查她的学习效果。空余时间,我们请她当小老师,我们夫妻俩当“学生”,要她模仿老师给我们“上课”。开始,我们看着女儿一本正经的威严样子忍不住心里偷笑,但我们还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危襟正坐地听“小老师”讲课。在家庭模拟课堂中,我设置了提问、回答、举手抢答等等情境,有时还故意答错,给她制造点小麻烦,看她如何处理,这样可以培养她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着实让了她得意了一阵,而且乐此不疲,接下来连续几天都要做“老师”。由于要给我们回家上好“课”,在学校自然很认真地听老师上课了,学习兴趣也大增。 为训练孩子英语“说”的能力,我们鼓励她将把在课堂学的句子念给我们听,我们夫妻俩竞相翻译孩子英文会话的意思。其实,我们的英语听力水平也很有限,但我们不耻下问,不懂的地方我们就请教孩子,孩子因此而增加了自豪感。开始孩子还有很羞怯的,经我们一段时间的耐心鼓励,孩子终于用英语说话了。当孩子大方地说出第一句英文时,我们着实激动了一番。这种方法对低年级的孩子最有效。

      二、互动学习——互相讲述,提问,回答,评价。
      孩子常常都要家长讲故事。我为女儿讲故事有一个规矩:我讲完一个故事后,她必须回答我提出的和故事有关的一、两个问题;同时也要求她讲故事,她提问,由我回答。这样的互动学习方式,可以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来听故事,并且在听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思考,不然就很难回答问题。让孩子提问题,让孩子“作主”,不仅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孩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开始,我们提的问题都比较简单,但慢慢地我们开始提比较深入的问题。有一次,孩子给我讲了灰姑娘的故事,然后提问我:“最后国王为什么去吻灰姑娘的水晶鞋?”我故意说:“那是因为国王很喜欢那水晶鞋。”“不对!”我反问为什么,她于是给我解释国王吻灰姑娘的水晶鞋的多层含义。孩子的思维就在学习互动中渐渐开启了。
      为训练女儿遣词造句的能力,我们常常在玩耍中,针对某种情景,各人出一个词语,并对同一个词语分别造句,开始可以模仿,后来不准模仿别人的句子,要自己构造独特有创意的句子。最后大家评价谁造的句子更好,好在哪里。比如,我们曾以“美丽”来造句,我说:“春天很美丽。”妻子接口:“我们的家装饰得很美丽。”孩子说:“心灵美的人才美丽。”每个人造的句子其实都对,但孩子造的句子包含着哲理,更有特色。但是,我们同时也向孩子提出问题:外表美丽的人就不能算美丽吗?于是我们和孩子讨论起“外表美与心灵美”的问题来。在造句活动中,我们巧妙将学习活动进行了扩展,其教育功能就不仅仅是培养兴趣的问题了。

      三、生活中学——玩中学,用中学。
      小学的学习内容不是很复杂,也不是很难,所以许多孩子在小学期间的学习成绩都不会太差。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分数,那是很不够的。一方面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挖掘孩子的潜能,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孩子要真正领会学习的知识,使知识能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经验,必须要在“活动中学”。记得有一次我和女儿在住房的楼顶玩,我看到上面铺着的一块块“隔热砖”,问女儿,如果我们要弄清楚这里有多少块隔热砖,你有什么办法呢?女儿说:“数一数不就知道了?”我说:“那么多隔热砖,你一块块数,这办法是不是太笨了?”后来,我和女儿一起进行了平面的划分,使用乘法原理、分析了总体和局部的关系,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还在和女儿打扑克牌的过程中,根据大家出的牌的牌面的数字,抢答加法运算结果,有时我故意慢些回答,让孩子抢在前头,让她产生成功感、自豪感。我还故意出错,看她能否快速发现错误。总之,在玩中学,在用中学,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挖掘了孩子的各种潜能。
      真可谓生活处处皆学问,学习当中有乐趣啊。
----[编后语]:不要把学习当作学习,而要把学习当作玩耍,模糊学习与玩耍的界限,结合生活实际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孩子的潜能,深化补充孩子的知识。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是孩子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

第3篇:从“没意思”到“多有趣”
江苏省新沂市阿湖小学    刘国云    221413
儿子今年六岁,上二年级。在我的印象里,小家伙似乎对学语文更感兴趣,总是说数学没意思,烦人。可有一件事竟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那晚,我正伏案备课,忽听儿子喊道:“爸爸,这题太简单了,我会做!”丈夫没有应声。少顷,又听儿子在喊:“妈妈,这题我真的做出来了!”他边喊边向我跑来,手中还高举着丈夫带回家的五年级数学书。我喊来丈夫,让儿子把做法说给他听,丈夫听后,惊奇地问:“咦,这五年级的题目你怎么会做的?是不是有人教你?”“才没人教呢,是我自己做出来的!”小家伙自豪地回答。丈夫不信,又出了几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可是儿子都能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出来。惊喜之余,我和丈夫大大表扬了他一番:“你小子还真有两下子啊,我以前怎么没发现你这么厉害!一鸣惊人啊!”小家伙得到大人的赞许,竟兴奋得手舞足蹈,一直到九点半还不肯入睡,还缠着他爸爸继续出题,我在一旁劝他:“天晚了,明天再做好不好?”听了我的话,儿子竟一改往日不听话的“恶习”,懂事地钻进了被窝。平时上床就睡的他,竟在床上辗转了许久。
   第二天晚上,一家人刚吃过饭,小家伙便缠着爸爸要做数学题。他爸爸放下手中活,马上应允。爷儿俩一起伏在桌子上,有说有笑地“玩”起数学题来,一直闹到9点多,其间我时常听到丈夫由衷的赞叹和儿子兴奋的欢呼。以后的日子里,丈夫从学校图书室借了本《趣味数学》。起先,他每晚带着儿子读读做做,后来小家伙竟自己读,自己做起来。有一次,他指着书里的“谁的眼力强”这一章对我说:“妈妈,你瞧,数学多有趣啊!”
   儿子的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一个六岁的孩子,从认为数学“没意思”到“多有趣”,这中间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我想,是那次偶然的机会,使儿子体验到了学数学的乐趣,是当时的赞誉之词,体验到了被认可的愉悦,是事后的进一步引导强化,激活了他的学习热情。想想儿子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确实让人欣慰:数学老师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儿子学习进步了,上课发言特积极。在家里,他也能整理好自己的房间了,早上不再缠着我给他穿衣服了。望着儿子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变化,我陷入了沉思:如果我们做家长的,面对孩子口中的“没意思”,不是呵斥、责骂,空洞说教,而是耐着性子,寻找机会,因势利导,大加赞扬,那么何愁孩子早晚不发出“多有趣”的感叹呢!
----[编后语]:当偶然发现了孩子的闪光点时,文中作者能够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大加鼓励,强化兴趣,从“没意思”顺利过渡到“多有趣”,这就是赏识教育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7-17 06:06:34 | 只看该作者
好家长,好方法,值得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0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13 , Processed in 0.09841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