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qsqsqsq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合肥四姊妹所受的教育——重读《合肥四姊妹》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40:43 | 只看该作者
四姊妹的昆曲学习

四姊妹在昆曲上的学习和介入,贯穿了全书。看网页文章,前几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和的几个学生发挥了大作用。但因为笔者对昆曲这门艺术知之甚少,因此只能勉力完成这个题目了。

四姊妹的父母,武龄和陆英夫妇,俩人都是狂热的戏迷。但按照允和的回忆,1921年(也就是陆英去世和乐益女中开学的那一年)武龄为元和、允和和兆和三姊妹延请老师教昆曲,是为了“转移”女儿们玩带赌博性质的牌戏(凡是赌博,武龄都讨厌)。允和回忆到,“他(爸爸)说,如果我们不玩骨牌、赶老羊等,就可以跟老师学昆曲,等到可以上台唱戏了,就给我们做漂亮衣服。过了两天,他就为我们请来了老师,从此每星期我们都在爸爸书房里学唱昆曲。”

在此之前,三姊妹已经有丰富的昆曲观赏经验——如她们的祖母七十诞辰时,就专门请来了“小堂名”(昆曲不满十二岁的儿童学员)来表演。而陪伴母亲看戏是更常见的情况,书中写到:

武龄采取以利诱之的办法,果然得计。女儿们觉得这真是上天的安排。父亲说话算话,请来老师,从此她们与昆曲结下不解之缘,从中得到了欢乐与慰藉,藉着演唱表现自我。演出经验多了,她们逐渐无惧众目睽睽,也比较不怕在大庭广众中发声了。不过,早在那年新春,她们在父亲的书房初学昆曲以前,她们和昆曲就有了渊源。在上海的老戏院里,保母抱着她们坐在母亲身边,那时她们就开始听戏了……

全家移居苏州后,父亲有时带儿女们去会馆看全福班唱昆曲……

武龄为女儿请的第一位昆曲老师是全福班的老演员,叫尤彩云。“尤彩云教昆曲,一次只教一场戏。他指导学生唱曲子,指点她们观看身段动作中的细腻层次。”

三姊妹中,学昆曲似乎大姊元和最投入。书中说,“元和一登舞台,就如鱼得水……”大学时代她是昆曲迷。1935年照顾充和脱险后,她又拜著名昆曲演员周传瑛为师。

从顾传玠的粉丝,到和顾传玠相恋、结婚,元和更是在昆曲中陷入最深的人。但作者似乎认为毕竟元和的昆曲一直是票友水准的。作者设问,顾传玠“对元和的唱功作何感想”?

对元和和传玠的婚姻,作者设问:元和爱上的是顾传玠的艺术吗?还是在看了他的表演后坠入情网,接近他以后,更觉得他使人心醉神迷?书中写到:“顾传玠也可能对艺人的处境特别敏感。有人每晚都去看自己喜欢的演员登台,但演员连和这些戏迷同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顾传玠和元和即将订婚时,对顾有提携之意的严惠宇问元和为何允婚。元和答道:因为传玠‘志气轩昂’。”作者立刻尖刻追问:“但他究竟有何抱负?是亡秦的陈涉所怀的‘鸿鹄之志’吗?是志在摆脱低人一等的生活,力争上游吗?”

“鸿鹄之志”出典本书第九章“保母列传”。三姊妹小的时候给一个保母金大姊起名“鹄志”,灵感来自《史记·陈涉世家》。但金大姊根本不想大展宏图鹄志,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儿子,丈夫死后,又来到兆和家做事,后来跟着允和。作者分析说:“陈涉没有特殊的才能,也没有在戎马生涯中学到什么本事”。作者在这里指此时传玠已经离开职业昆曲舞台,但并未找到其他事业的起点。质疑传玠是否志在上进,似乎是说传玠学艺也好,弃艺求学追求其他事业也好,都是被迫。

作者这是在质疑元和是否混淆了艺术和人生的界线。这样尖刻书中绝无仅有。元和从小受祖母宠爱。而元和对比祖母和叔祖母识修的话值得思考(元和在祖母羽翼下长大,一如充和受到识修的培养):“叔祖母有学问、有修养,她的天地很广阔,除了家门里的事,她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但祖母足不出户,她能感受、同情的事也不出这个范围。”在采访中元和口不臧否人物,也缄口不谈她和顾婚内的事。

可相比的直率之处也许是,书中最后谈及充和决定去国的原因时说,“在这方面,她坦承自己和姊夫沈从文相似,和三姊兆和比较不同。她和沈从文一样,从小就没有接受过外界的信念……”充和觉得自己适应不了新社会的生活,留在中国她会什么事也不能做。

作者说,“弟妹爽快地接纳了顾传玠这个姊夫。当然,父亲允准元和与顾传玠交往,也是重要因素。尽管如此,元和婚后确实不如婚前风光。”我认为上面的质疑,实出于作者对元和的爱和怜惜。书中用大量篇幅说昆曲和昆曲演员当时的境况。面向社会的昆曲当时仅限于在苏州发展,主要靠三个企业家赞助支撑,后来这种支撑也没有了。演员风流云散,处境极惨。在当红时期,昆曲演员是有经济地位无社会地位,此后就什么地位也没有。元和的处境可想而知。传玠似乎确立不了自我,元和也就不会高兴。

……顾传……想必郁郁不得志。学业完成后,他尝试的事一样也没成功。他有心力争上游,却徒劳无功,于是他越来越着急,别人也都看在眼里。他想摆脱过去,但别人可不这么轻易就放过他。他越有心讨好人,旁人就越觉得自己的看法不错——他知道自己低人一等。这些事,元和也看得出来……

当时之中国正处于急剧的文化嬗变中。如诸民谊,记得在抗战前南京政府时期他是主持取缔中医的,可见是个西化人士。但当时在南京一次剧社演出中,他“就是容不得艺人与业余曲友在舞台上平分秋色”,结果使充和想演一个角色没有演成。

这里有一个比较,就是充和的观点。充和说,情感的牵扯会毁了艺术。她早就下决心不迷恋任何演员——不论是职业性的艺人,还是业余演出的票友。

这里还有一个比较,就是在书中作者似乎试图反复设问:兆和是更爱沈从文写的情书,还是更爱沈从文本人?

上海沦陷,租界“孤岛”时期,元和夫妇在上海也参加了许多家庭曲会,包括到诸民谊家参加演出。作者认为这是当时“孤岛”中人的享受方式。这使人想起现在的电影《色·戒》。另外,元和夫妇对待子女的态度多少令人惊异。他们的长女出生后被凌海霞抱走,永未再归还。元和夫妇后有一子。

允和早年学习昆曲的经历应和元和相似。书中强调学昆曲对允和性格的影响,比如敢于演讲,敢于和继母斗争,并在“文革”时对付红卫兵派上了用场。

兆和在家里学昆曲一年后,因家中有事她的学习中断。当时祖父的姨太太不小心被剪刀割破了脚,兆和陪她在上海治病(最后未治好死于坏疽)。兆和说:“元和姊、允和姊在家学了《游园》和《惊梦》。我从此就跟不上她俩了。”

虎雏后来回忆在呈贡的岁月:“昆曲真莫名其妙,妈妈跟四姨、宗和大舅他们到一块,就爱清唱这种高雅艺术我们兄弟以丑化窜改为乐……”

姊姊们一开始就跟职业艺人学戏,老师刻意培养她们登台,充和则是由书本接触昆曲的。在合肥老家,充和在她从未见过的养祖父张华轸的私人书房里(大书房放应考要用到的书,但华轸没有兴趣读那些书,私人书房则放着他喜欢读的佛经和小说),读过《桃花扇》、《牡丹亭》和一些古典小说,祖母从不加阻挠。“我很爱读这些作品,但不知这些剧是可以唱的,直到回到苏州,父亲带我去戏园看昆曲,我才发现许多曲本我都读过。我常在很长的戏里一下就认出我读过的一幕,或在一个唱段里认出我熟悉的词句。这种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引我入了昆曲的门。”

也许与入门方式不同有关,书中说,“大姊元和、二姊允和都喜欢出风头,喜欢有机会展现才艺,但充和宁愿和朋友在家、在曲会里唱戏。”充和说,“我喜欢昆曲音乐,喜欢和志同道合的曲友同乐”。

在北大读书时充和参加了清华的一个非正式昆曲课程班。因病休学后和大姊元和集中学习昆曲。1936年暑假和大弟宗和及另外两个朋友组成赴青岛避暑团,参加青岛著名业余曲社的活动。同年和南京某大曲社有来往。

在云南的日子里,充和参加了大量昆曲活动,结交了很多曲友。既有业余曲友组成的曲社,也有联大师生组成的曲社。这种活动为充和的交游打开局面。“许多人都是充和在昆曲活动中认识的。他们看了她的演出,然后赠诗给她,这是他们自荐的方式。”

网页文章中介绍,张充和曾写联语自况:“十分冷淡求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此处“一曲”即应指昆曲。此联语也可看成对四姊妹共同人生的描述。同时,昆曲也和本书的写作追求相通。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写到:

在本书中,我遨游于书法史及戏曲演出美学的园地,只为了想了解我俩许久以前聊到的“悬”的观念——充和称之为“凌空”。善书者手腕能悬,充和说。同样的,优秀的诗人在唱作、书写时,也都有“悬”的功夫。

在本书最后“元和”一章作者又写到:

在充和心中,桃花鱼有多重意义:它……是“凌空”的隐喻……

充和喜爱的其他艺术形式也与“悬”有关。写书法时手腕要稍微悬空,掌虚指实,运笔自如;有时快,快而不急;有时慢,慢而不滞……演唱昆曲也是同样的道理。最好的演员在唱、做之际,也是把自我悬搁起来,保持距离的,任凭自己的唱功、做功像有独立生命似的,自行探索角色的动机、心情、举止。充和觉得,在昆曲舞台上,最难的就是要能把没演出来的东西表达无遗。优秀的剧作家无须靠滥情的对话来制造剧力,同样的,优秀的演员也懂得含蓄的道理。换言之,“她能动而不动”;这也是一种悬搁,悬在显隐之间,唯有演技精湛的演员才能办到。

作者在本书中亦在追求“将技艺、学识转化为艺术”(见本书《序言》)。在本书的陈述中,作者留下了大量设问和空白,这就是“悬”和“凌空”,有待读者去解答和填写。作者的功夫就体现在这些悬搁的提出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41:46 | 只看该作者
后记

我之所以在读此书上花时间,是因为我觉得此书对我启发意义甚大。除于前文中已经说的,还总结两点:

就文化方面来说,我思考,在急剧变化的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现实中,中国传统形式的文艺作品(如旧体诗词,中国书法,乃至昆曲这样的戏曲)其生命力的内核在哪里?

教育方面来说,此书我的启发是,我觉得古今中外的学习,都有一个学到皮毛和学到精髓的问题。充和的国学,四姊妹的昆曲学习,似都有入其堂奥之功。现在中国的学校教育,学皮毛的比例有多大呢?读此书使我认识到,不论学什么,学精髓必有名师,以及长期艰苦的学习。并且,学好一样东西,即可触类旁通,提升整个自己。

张武龄看见女儿们玩牌带赌,觉得很没有品味,就看不下去了。元和、允和和兆和三姊妹学习内容很全面,不错。充和那么长时间坚持学习那么难的学习内容,她为何不觉得枯燥?换言之为何不引起她厌学?我想是老师引导她挖掘出了其中的乐趣,这就是好老师之所作为也。麦克卢汉说,好老师就是帮助学生节约时间的老师(通过指点,使学生得以花更少时间学到更多东西);而我想好老师同时也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之乐的老师。

另外,张氏四姊妹,儿时都接触《史记》《汉书》等,有助培养她们的追求实际知识的倾向,进而有助于培养她们的历史意识。

武龄为三姊妹自编的教材中有《史记》篇章,三姊妹后来出典“陈涉世家”为保母起名;充和长期学习的内容首推《史记》,识修闲暇时让充和申论《史记》中叙事的意义;识修临终前几天,要充和朗诵司马迁《史记》中她喜欢的章节聊以遣怀……这都反映了“合肥精神”所起的作用。

《合肥四姊妹》单列一章“合肥精神”决非寻常。这也是她们的学习有“功利性”的突出一面。也就是即使无具体功利也明显有历史功利也。而充和凭为古籍断句考入北大,也即有具体功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4-3 20:37:13 | 只看该作者
thank you very muc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4-4 06:15: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也得找本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4-4 18:54:20 | 只看该作者
thank you very much.谢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2-12-15 23:19:4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文字功力太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3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2 03:17 , Processed in 0.07617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