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秋读《合肥四姊妹》(金安平作,郑至慧译本),写了两篇读书笔记。第一篇是把这本书当作一本历史方面的书来读而写下的,第二篇则是把这本书当作一本谈教育的书来读而写下的。第一篇大约7000字,第二篇则长达20000字。现在把第二篇发在这里,供有兴趣的坛友一阅。
合肥四姊妹所受的教育
(2007年10月9日~23日)
据金安平讲,她起意写充和及其家族,最初的动机是了解充和的求学过程。因为充和的博学“是出了名的”,使她敬仰。据金介绍,充和的学问主要在对艺术、书法、中国戏曲史的见解,以及解决考证校释的问题(解读题跋、断定其年代,解释古诗中的典故,辨识十八世纪某奏折上的皇帝手迹,等)。而金说自己“从读研究所开始,就对‘学’这个主题深感兴趣”。从金的论述看,她对学习问题的研究兴趣,上连整个中国教育史,下接充和这样学而有成的中国人。她赞扬充和道:“她的学习方式既灵活又严谨,造就了她敏捷的才思。”金在“序言”中写到:
与充和在一起,我可以问她许多我一直想了解的问题:她的学问是怎么得来的、又是怎么开始的?是谁给了她机会?谁鼓励过她?她的老师是哪些人?她的父母又是什么样的人?她的兄弟姊妹也都有高深的学养吗?皇帝统治结束及一九二〇、一九三〇年代的思潮与政治,是否改变了中国人的学习方式?
金说,随着采访的进展,她才又逐渐增加了想要了解的东西,比如,“他们老家合肥的历史,曾祖张树声的功勋与志向,一九二〇至三〇年代上海的政治与文化,他们父亲创办的学校,民初时期的女子教育,日本占领下的战时中国,书法艺术,南方剧种昆曲的历史。”金说书的前半部分可单独阅读,“但也有意指出可能影响张氏姊妹生活形态的事件”;后半部分“写的是四姊妹自己的事……未采取编年传记的写法,反而借用了昆曲演出的一种形式……对她们每一个人,我都只着力写出影响她们最巨,同时也能带我们深入中国文化和社会史的故事”。
然而,教育仍然是贯串全书的线。此线对充和而言最明显。而不用说此线在充和的三个姊姊身上均悄然隐现,就是对夫婿们,也若隐若现。
[ 本帖最后由 qsqsqsqs 于 2009-4-3 14:4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