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817|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真诚想了解的请看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7-3 04:1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贴]
     人类的大同,在于思想的统一,而思想的统一在于心灵的净化。人类心灵没有国籍,没有种族,没有宗教,源于自然。后天人为附加上去的,都非心灵本有。
   
    心大同思想就是消除一切后天人为加在心灵上的枷锁,还心灵本有纯净。
     
     古圣先贤没有一个不是为此理想而竭尽全力,从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五大正教圣人,老子、孔子、释迦、耶稣、穆罕默德。他们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他们是恢复心灵纯净的表率,是人类的楷模,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人明而能使天下明。

     古服装展、字画展、文艺回顾、美食香茗品尝、诗词歌赋、中医中药、养生保健,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可用二个字概括全体,那就是“道德”, 除此皆为传统文化的副产品。老子留经于世,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孔夫子言明明德。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在天叫命谓道,赋人曰性谓德,“率性之谓道,”自我净化心灵,洗涤身心,“修道之谓教,”己明而明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不知道者如鱼在水中不知水,知道者死守善道,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弗失之矣。句句不离心,法法去心尘,千古慈悲心,不忘后世人。

      传统文化,不会因为时间而变的陈旧,被人遗弃。完善人格的道理,提高道德的准则,永远不过时,只要有人的地方,不论什么时代,不论什么国度,道德永远是人类做人的最高标准,为人类人人自我修身的法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4-7-3 04:23:00 | 只看该作者
[转贴]文化传承
    人不学不能知,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要想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席之地,必须不断学习、继承、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身为国人不知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渊源,是为大耻。文化侵略已不是希奇事,被西化的民族和文化,已不是少数。一个国家的繁荣,一个民族的强大,离不开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这是何等气节,中华民族的道德、正直、骨气、善良、智慧、勇敢,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国之栋梁,世人公认的圣人、伟人,他们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民族之魂,世界的宝贵财富,人类的骄傲。国家现在花大力气,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以德治国,也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普及性。
    但今天一些人们对传统文化更多的认识,是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至于老祖先说了什么?做了些什么?那不重要,也不想知道。中年一代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很少,新一代知道传统文化的越来越多,但主动去学习、身体力行的却是微乎其微。若人家问你,孔子是谁?他做了什么让中国人把他奉为圣人,世界人民为何尊崇他?他到底有何不同?炎帝、黄帝,为什么受海内外人士千里祭拜,万里供奉,他们到底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什么?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祖先吗?
    在学校,学生的作文主题"诚信",其文章真是写的呱呱叫,在他们没有污染的心灵天空中,诚信是美好的人格,本性的流露。可是社会生活中的诚信为什么越来越少了,人与人之间猜疑、不信任为何更重了,坑蒙拐骗还屡见报端,人们呼唤诚信,就是在呼唤传统文化的美德,就是在呼唤心灵的归宿。有识之士的文章中写道:"21世纪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难道我们真的要走到那一步才肯回头吗?
    愿炎黄子孙,莫负祖先厚望,继往开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7-3 04:33:01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4-7-3 04:37:50 | 只看该作者
我永永远远都记着那个帖子的那段话
(说明:本人无意谈论政治,军事等敏感话题,希望大家也尊重我,如果有跟帖,希望也同样不谈论政治,军事等敏感话题。非常感谢!!!!!

只是看了这贴有很大触动,那天我流泪了:<B>他们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我们断档的传统文化之人    </B> 与小孩父母们 共勉。)


转贴:一个日本人在上海的所讲所说
。。。
然后他在纸上画了一张世界地图说:"这个就是世界,你们对世界有什么看法吗?没有,因为你们是不思进取的民族。我们不是,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奉天,东北,甚至中国。我们的目标就是……",他用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大圈,然后很有力量的说: "全世界"。
我笑了笑说:"世界属于谁不是你们定义的,什么事情都有他的规律。你凭什么 说中国人不进取?你凭什么瞧不起一个这么有文化底蕴的民族?"
"你们总在谈文化,我很敬重中国的文化,我觉得我一辈子也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一 点点内容,这也是我一直学习中国文化的原因,但是你们哪?你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甚至我可以说,中国人,懂中国的文化,绝对没有我们日本人懂得多。
儒学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孔孟会被尊奉到那么高的地位?你们谁能说出来"
"中庸、仁,这些就是儒学的精髓"我将我当时仅有的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搬出来。
我那时的心情相当复杂。是啊,他问更多哪?我还能知道了吗?我们这一代认真的又 很少人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甚至研究过。一个连自己文化都不懂的人,怎么配和别人理论文化的问题啊?
我们马上问了他很多关于中国的问题,看他是否真地对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让我们 吃惊的是:第一次大一统、唐代盛世、元清的少数民族统治、甚至"春天的故事", 这所有的东西,他都能很清晰甚至很透彻地告诉你经过和影响。她自豪地说:"一个不研究自己文化的民族,就是落后和愚昧的。是被别人瞧不起的。"
。。。
你们接触的都是外面的文化,而中国人又对自己的文化不感兴趣,当有一天你们一觉醒来,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别人的的时候。你们连后悔都来不及啦!顺理成章的,总有一天,你们的国土也会变成我们的,因为你们中很多人已经认同我们的东西,我们的思想了。"
多么的悲哀啊?他说的事情的的确确是真的。我们身边多少人对日本的美国的东西着迷。甚至有哈日,哈韩这样的词语出现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4-7-3 05:13:39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一个小孩的母亲,我同样在思考:我这一生 最该给小孩留下什么东西。

01年开始我喜欢上了传统文化,(呵呵,接触传统文化 刚开始的动机是 发现自己有些问题,想改变自己,完美自己)01年下半年<B>我立志做个真学子,也就是真学实践者。身体力行</B>。3年了,我受益匪浅。我的品德比以前要好得多,性格也开朗,心胸也不那么狭窄了,身体也好了许多。

同事,家人,好朋友刚开始都不喜欢我学这些,担心我成为老古董或者不思进取或者太善良被人欺(呵呵,孔子,老子等的我都看,都学)。。。。当不知不觉感受到我的巨大变化,而且并没有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反而我的工作被表扬,在加薪,人际关系,家人关系都很和谐,有什么不愉快都愿意给我说说,突然有一天我也意识到 怎么同事们出差,都会带些东西 给我的小孩,而这一切我并没有有为的去做,也就是很简单,很轻松,每天很愉快,而且也不是学成了个 “老绵羊”,不是愚善,<B>而是在做一个智慧的善良人</B>。他们不说了,不反对了。。。

<B>更根本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老而不死为之贼。君君臣臣,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很庆幸 我碰到明师 能了解到这些 的真正含义,而不是表面误解 。
才会坚定地认为 真的是传统文化应该推崇,的确值得全世界仰慕!!!!!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7-3 13:38:51 | 只看该作者
灵月,我没你那么幸运,我没有遇到中国传统经典这方面的师付,象《大学》、《论语》这些经典是我在陪孩子读经时才遇到的。读圣人之言,如坐春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我目前尚没有能力去全部理解,只是在读经当中不时地感受到智慧对心灵的轻叩。
因此我没有能力从“道德”这个角度去表扬读经的好处。

但我实在没法想象,有哪个民族的发展是与其传统文化断裂的,世界上有这样而成功的范例?
看看我们自己,自五四以来,我们在传统之外做得怎样?我们的新文化精神体系构造得如何?我们的民众的精神世界是否找到了皈依?

面对杂乱无章的问题,人们总希望找到短平快的答案。可能因为这样,有的人痛定思痛,将中国的种种问题归咎于我们的传统、我们的经典。但是能否同时看看,我们的传统快消失了,别人还保留着,然而富强的却不是我们。
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是复杂的,历史的构造因素也是多样的,我们在这些曲折复杂的事实问题当中,把责任推给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不是有点轻率?有点不公平?
反过来说,复兴了传统,认为我们就有救了,国家民族的问题一切都解决了,这样也是轻率与天真的!
只是大家都应认真负责地思考这个问题:离开了我们的传统行不行?
要我说:“行”!无论怎样的路,都是路,只不过这是一条险路,今日的中国不是正在这条路上走着吗?但这条路能把我们引向何方,不知道!

传统的继承,只能从小时候做起。
在基督教传统的国家或家庭,孩子从小就生活传统的氛围之中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以及每餐之前的祷告,这都是以润物无声方式给孩子以传统的教育。
我们国家不能说没有,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但有效成份有多少?孩子的父母对自己的传统都知之甚少,又怎么去给孩子营造这个氛围?
在这种情况下,刻意地给孩子制造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经典的机会,就有了现实意义。

只有在孩提时代,童蒙未开之时给孩子注入适当的教育才是有效的。人们所注重的“童子功”道理与此相同。
如果不是这个时候,还有比这个时候更合适的时机吗?
是到孩子小学课业负担之外再加上一个,何况圣人经典,学前的孩子不懂,小学生又能懂得多少呢?
或者是再等大点,到十来岁“粪土诸候”的年代?或是等到孩子盲目地跟随外相流转,今天是哈韩,明日又不知在追什么的时候,他们又如何以“新新人类”的目光去看古典?
或者是在大学时期,孩子在学有余力之时,在写情书需要点润色的时候?。。。。。。
还是等退休吧,这样该有时间又有心情了吧?
其实看看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就该知道了。

如果是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永远是过去时,属于博物馆,属于研究的学者,永远没有机会发展,永远没有机会成为一种新鲜活泼的事物。

有句话说“三代出贵族”。这说明有的东西不能急就,不能吃快餐,不能速成,必须要天长日久地积累、沉淀。一个人的修养应该就是这样的,乃至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4-7-3 14:31: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dawnch。

斑竹请原谅 我重复发帖,请不要删除。我只是想把我的一人之言 集中一下。

不为什么,只想 触动一下 我们这一代人 我们做人父母了。我们责任在身。佛家说:在缘份中父母和子女是 第一大缘份,下来是夫妻缘。不管是恶缘,还是善缘,我们都应该善待。

孔子说过:因材施教。早教是否应该读经,一切取决于每个孩子个体,和家长这样周围的认识和环境。我没有说儿童必须读经,包括我周围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有学20年的,有高级职称教师的,他们的儿女也没有早教读经,为什么?尝试过,不感兴趣。
孔子那么多的弟子,但他的儿子也没有学,他妻子也没有学。一切随缘,不喜欢何必勉强。

但也有感兴趣的小孩,感兴趣“那就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没有必要因为“早教读经,祸国殃民“而“禁止做”。

另外一种情况:
记得一个没有结婚的同事给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一定给你小孩要教背唐诗,古文什么的,我特别感谢我父亲,我和我姐的口才不错,文笔不错,中学学古文一点都不费劲 全都得益于我们很小 父亲就要求。”

好了,我无意于说 儿童读经这个方法好不好,对不对,因为 圣人们也是 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说法不同。方法有很多,只能说适合不适合你。而且对待法,还有 取法,舍法,不能死抱一个法,到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法 等等智慧之用。

没有必要盖之‘祸国殃民’。

我一直在说 传统文化,因为我感觉 我们这一代父母 自己都不了解圣人们到底说了些什么,说的是什么。一些‘貌似 众所周知,貌似 人人皆明晓其内涵的圣人语句 被错误的理解 乃至批判 可惜太可惜。

另外老子《道德经》,孔子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 被广泛的活用到世界 国家,社会,企业经营。。。这是众所周知的。大家用的不好,用的就不对,或者虽然打着旗号 就压根没有真学实践,就压根没有身体力行。罪责就降到 经典身上,这是不是有点冤?

而且 圣人们 这些经典的本意到底是要做什么。
古圣先贤没有一个不是为此理想而竭尽全力,从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五大正教圣人,老子、孔子、释迦、耶稣、穆罕默德。他们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他们是恢复心灵纯净的表率,是人类的楷模,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人明而能使天下明。

     古服装展、字画展、文艺回顾、美食香茗品尝、诗词歌赋、中医中药、养生保健,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可用二个字概括全体,那就是“道德”,除此皆为传统文化的副产品。老子留经于世,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孔夫子言明明德。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在天叫命谓道,赋人曰性谓德,“率性之谓道,”自我净化心灵,洗涤身心,“修道之谓教,”己明而明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不知道者如鱼在水中不知水,知道者死守善道,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弗失之矣。句句不离心,法法去心尘,千古慈悲心,不忘后世人。

     传统文化,不会因为时间而变的陈旧,被人遗弃。完善人格的道理,提高道德的准则,永远不过时,只要有人的地方,不论什么时代,不论什么国度,道德永远是人类做人的最高标准,为人类人人自我修身的法则。

好了,就到这里了。也许我还会发1帖:以转帖 解释这些貌似 众所周知,貌似 人人皆明晓其内涵的圣人语句的真实含义。就在这个论坛 不再参与这个话题。毕竟是儿童教育的论坛

有想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感兴趣的,可以与我mail 联系:wanglingyue@126.com。

我们来共同学习,共同质疑,共同解疑。
老师 不一定是名师,但一定要是 明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4-7-4 07:30:1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圣贤用字千锤百炼,我们学习经典,虽然年代久远有文字的障碍,但千万不可断章取义的理解经义,更不可不负责任的以讹传讹,不仅自误而且误人。

   摘老师之注解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二)父母在,不可远游,游必有方。(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其中(三)者为重,无后德为大。三千之中,惟人为贵,两大之间,惟道独尊。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万事万物皆可失,德不能丢,德大随身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善宝,即明德天赋秘宝。人以真宝换取珍宝,而不惜明命,天下竟有这种亏自然天赋大本的傻男痴女。人任何东西失之不可惜,千万不要失去仁德。不孝有三,无后德是比天还大的事。大德万古永流传,光宗耀祖。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文大意: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值得称道的成就,老了还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原壤为老不尊,站无站相,坐无坐姿,母亲去世,大声歌唱。这种人不懂孝悌,毫无廉耻之心,对其子孙做何榜样。像这种无德无耻不知悔改之人,孔子开口就骂,你活这么大岁数,还不知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真是人伦道德的贼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文王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为君者不行仁爱之道,则亡国。为臣者不行忠义之道,则国乱。为父母者不行慈爱之道,其家名存实亡。为子女者不行孝道,则家无宁日。此理古今相同,不按此理行者,不论中外,国将不国,家将不家。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里的“女子”特指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而言,这里的“小人”特指卫灵公的一名臣子公孙余假。南子仗着卫灵公的宠爱而专权,私下与公孙余假私通。卫国夫人南子声名狼藉,天下皆知。
    卫夫人派公孙余假,请孔子觐见。孔子想不去,却与礼不符,因为自己正客居在卫国,须守君臣之道,只好硬着头皮去了,回来后子路很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要去见一个无耻的人呢?难道老师不为自己的名声考虑吗?急的孔子发誓说:我实在不愿去,但不去与礼不符,这是不得已的行动啊!假如我说的不是实话,就让上天惩罚我!至此子路才恢复了对孔子的信任。此段话就是孔子在那个时候说的。

    南子卫国第一夫人,公孙余假一国大臣,此二人虽位高权重,却私欲难填,像这样的女子、小人喂不熟、养不饱,有礼不守,有道不修,难道不是天下最难养的吗?不得已而接近,却难以忍受他们无礼义廉耻之心,损道害德之事。远离之,又招来怨恨,认为你鄙视他,招来祸患。

    孔子对此等顽劣之徒,口诛笔伐,但在那个时代,去痛斥王族是不符礼仪的,故此不点姓名。凡读此句者,都心知肚明。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读书的人,不看历史背景,听说的人,不用大脑分析,难道圣人没有母亲、姐妹、子女吗?孔子大成至圣,怎么会打击全天下的女子呢?

    天地之大其理万千,己知不过一二,凭的是什么?妄加批评圣人的经典,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望良知者慎思。。。

摘 道德经 八十章 解
自然一大无极,人是一小无极,自身为国,神为君,气为民。

“小国寡民。”
使纷杂的人心欲念减少,使散乱之气凝聚,就是黄帝内经所云的修身之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使人心放弃狡诈,归于淳朴,常提醒自己生死之大事,而不心外追求享乐,心外追求越重离道越远。修行没有捷径,放弃机巧之心,人为的疏通经络,运行气血,都是非道。以人心制人心,以妄心除妄心,这些人心妄为的都舍弃不用。要如同古人结绳一样,心归淳朴,不存妄想,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点积累,没有一丝一毫人为,道法自然,这才是修身的最好办法。

“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心平吃粗茶淡饭也香,穿朴素的衣服也美。心安处即是身安处。君子如风,小人如草,君子者悟性,小人者迷性。君子行仁孝,小人学仁孝,君子淡泊明志颐养天性,小人则修心养性蔚然成风。君子可以移风易俗,心君一正,妄心不降而自降,不良嗜好,不良习气一并去之,五气相合,百脉流畅,各行其道,气不运而自行,经络不疏而自通。纯是天然,无为而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眼所看耳所闻,俱是生灭变换之物,内念不出,外尘不入,不被声色所转。往来者人心之生灭也,不往来者永恒之自性也。修心炼性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也不可以一暴十寒,心无起伏,心平气和,精神内守,是一生一世的功夫,未修成者,要守此不生灭,不往来,以期成道。修成者要保此不生灭,不往来,才能不失其道。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修道容易,成道难,成道容易,持道难。

老子大圣也,所著之经曰:道德。道德者本性也,老子借物喻性,莫被语言文字喻法所转,有误圣人之苦心,读书须俱眼,莫负圣贤心。

在性理心法上,我们共同学习研究,圣人的心和我们的心本质没有区别,不同的是我们的心有私欲的蒙蔽,去掉心灵上的蒙蔽,仙佛可齐肩!!

有一点我想指出一下,出世修心,是不参与社会活动的。可是我们现在是入世修心,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不参与社会活动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在单位是模范,在家庭是楷模,社会的道德环境,是靠每一个人的自身修养而提高的,我们不能独善其身,要为社会尽一份力,做人就是修道,修道不离做人。

俗语说:意到气到。气迷心窍。三寸气在千般用等等。意就是气,气就是民,意者心也。

“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两个民都指人心。

“小国寡民” 这里的民指三心二意,私欲也,心有三心二意,气机散乱,神昏心烦,百病丛生。寡民指的是收敛自己的三心二意,而达到一心一意,清心寡欲,神清气爽,凝神聚气,以复先天本性。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心不外驰,不随物转,不动不摇,不住于生灭相,人心不动即是道心,人心一化,道心长存,永恒于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4-7-4 09:14:1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心性修养问题,佛家主张明心见性;道家主张修心练性;儒家主张存心养性。心性的确是修养自身的关键,但古代先哲们,不同的人对此有也有不同的解释和方法,我想,以君子小人来区分不同的方法,并不妥当。

“君子可以移风易俗,心君一正,妄心不降而自降,不良嗜好,不良习气一并去之,五气相合,百脉流畅,各行其道,气不运而自行,经络不疏而自通。纯是天然,无为而治。”---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修心性的方法十分简单,就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之后逐渐复杂,到明清时期最复杂,有成千上万的理论和方法,而在当代,则又有简化趋势,不过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螺旋是上升,理法都有对古人的超越。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是心性的修养,连道德的标准也是在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同小农经济,有本质不同。

古人的东西,受当时科技和社会及文化水平的制约,是有其局限性的,现在的人,作为学术上的研究,替古人去解释一些有争议的说法,也无不可,不过,唯古人的话是从,则不是个好方法,现代人应研究古人,研究是为了应用和超越,这是个学习态度问题。不敢去怀疑古人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束缚,现代人应有竞争意识,国家间的竞争何其残酷?如果人人在修心性时,都以“无私心”来约束自己,那样的后果是什么?以“融利己于利他之中”来处理,则会好的多。这“融利己于利他之中”就是现代人提的,不是古人的东西,我觉得更适合现代社会和现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4-7-5 17:50:39 | 只看该作者
灵月好!
下面这句如何解?这是我中午刚看到的,应该是公理和孝道之差别,如何解?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
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6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1:17 , Processed in 0.10604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