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灵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真诚想了解的请看看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4-7-5 21:59:23 | 只看该作者
dawnch+-->引用:dawnch 灵月,我没你那么幸运,。
原来你也是屁三党的,怪不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4-7-7 19:33:01 | 只看该作者
我到上海师大进修时,听那里几位教授关于素质教育的报告,讲到教育的两个主要功能:一是培养生存技能,二是传承我们的文化。
我们的应试教育模式两件事作得如何?
前者差那么一点,教出的学生只会背死书;
后者更谈不上了,我们的学生出国留洋常常会被那些国外的汉学迷问得发呆,就有很多有志之士大胆断言,这样下去我们的子孙有一天要向外国人请教中国传统文化了。

关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我赞同楼主的见解!另外,我不喜欢那种功利主义的观点。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关系民族有没有精神根基的问题,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4-7-7 21:45:14 | 只看该作者
ztfy+-->引用:ztfy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关系民族有没有精神根基的问题,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

看您这句话,看看现实状况,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我只能给您加点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4-7-7 21:48:14 | 只看该作者
jhbfx+-->引用:jhbfx 灵月好!
下面这句如何解?这是我中午刚看到的,应该是公理和孝道之差别,如何解?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
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谢谢了

这里确实费解: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却要包庇他。
转一则文章供兄参考。
----------------------------
论孔子的法律思想
杨奉琨
  教育,在儒家学派法治思想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洋货》)认为人的本性其本相同,后天的习俗使人千差万别。孟子主张人性善,但必须加以教育始能保其善性,成为良善之人,否则就要失其善性,成为恶人;荀子主张人性恶,但同样也强调教育,有了教育,便可去其恶性,人人都可以尧舜,否则任其恶生膨胀,就必将成为社会的蠹虫,无可救药。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就是伦理道德规范,就是仁、义、礼等人的准则。《(礼记·曲礼)》有一段十分精采的论述就体现了这一点:“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之心乎?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 (乱伦)”。能说话,能吃饭,以作窝,能交配,并非人类所独有,自然也不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标准,古人认为“礼”才是标准。“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同上)在这方面,在人的后天教育方面,荀子发挥尤多。在荀子看来,人生下来本性都是一样的。“凡人性者、尧、舜之与桀(夏桀)、跖(盗跖),其性一也;君之子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恶》)之所以有好有坏,都是由于后天的“积靡”(社会习俗)的不同使然,“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人也是“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都证明人的好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荀子·儒效》)。荀子所说的“积靡”,一般理解为社会习俗,实际上就是后天的道德礼义思想文化的教化和社会风气社会环境的薰淘濡染。性相近,习相远。人之所以能成为人,以及成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培养。这就是孔子及其学派重视教育(包括有教无类、富而后教、教而后诛)的思想基础。
   孔子认为有因有革、有损有益,是法制发展的历史规律。所以,当子张问及今后后十代的礼仪制度是否可以预先知道时,他指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就是法制的历史延续性。经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历史类型,均是沿着孔子所论证的有因有革的道路发展的。本质相同的政权之间,为同质延续;本质不同的政权之间,则为异质的延续。不同地域、国度间的因革关系,也是如此。纵观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法制延续历史,中国法制对东方某些国家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制对中国法制的影响,莫不如此。所谓全新的制度,彻底的革命,在法制领域是根本不存在的。
   孔子主张“使民无讼”。他虽然赞赏子路的“片言折狱”,并说“听讼,吾犹人也”,表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但他更关心的却是“必也使无讼乎”?(上述引语均见《论语·颜渊》)因为“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四书集注》范氏曰)。就是说,听讼折狱的好坏,充其量只是个方法问题,技术性问题,作的再好,也只能达到止 民争,息民讼,解决治国上的“末”和“流”问题,而只有贯彻以德以为政,以礼为教,使民庶(人口众多)、富(富裕)、教(教以人伦,教以以仁、义、礼),使人人都能“怀德”、“怀刑”、“怀土”、“怀惠”(《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说人怀惠”,“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都能“竭其力”、“致其身”、“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才能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安全合协的社会,使整个国家成为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稳定而有秩序的国家。这才是“本”和“源”。能正其本,清其源了,自然也就可以无讼了。可见,使民无讼,是孔子德治礼教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
   无讼是最高理想,未必能够实现,仍须考虑使用刑罚。这就要求刑罚得当,作到不枉不纵。这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体系所要求的,也是民心的要求的。为要作到这一点,首先就须正名。什么叫犯罪,犯什么罪,危害程度大小,要求概念明确,才能正确地使用刑罚,罚当其罪。荀子认为“刑名从商”(《荀子·正名》),并指出“伤良曰谗,害良曰贼”,“窃货曰盗,匿行曰诈”(荀子·修身),等等,这就是正名。只有正名了,也才能作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荀子·正论》)。只有有了统一的标准,明确的概念,名实相符,罪刑相当,才能作到罚当其罪,刑得其当。“正名”是“刑中”的前提和条件。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而“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刑杀问题上,孔子主张“先教后诛”。既然刑罚不可废,也就存在一个死刑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孔子是反对杀人的。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时,他回答说:“子为政,焉用条?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他还认为:“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论语·子路》),把克服残暴,免除虐杀,作为善人治国百年的政治成果。而对于那些罪大恶极,非杀不可的人,孔子认为只有在当政者曾施行过德教,使百姓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懂得如何作人之后,对那些不接受教化,不改其恶的人,再判处死刑。因此,他把“不教而杀”称之为“虐”,列为四种恶政之首(《论语·尧曰》)。这是因为“上失之,下杀之”。“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罪不在民故也”(《荀子·戎坐》引孔子语)。
  孔子主张“父子相隐”。这一思想被后世封建刑律采用后,一直作为重要内容和指导原则。在历代封建法典中,一称“亲亲相隐不为罪”。就是父子之亲间有人犯了罪,可以互相隐瞒,,不构成包庇罪。这来源于孔子与叶公的一段对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有直躬者(正直的人),其父攘(偷)羊,其子证(告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导师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其父偷了人家的羊,其子作了告发,这从法治角度看是一种正直的行为;但从把父慈子孝作为道德重要内容的观点来看,却是一种丧德败行的行为。可见,这是也子德重于刑、礼重于未能思想的必然反映。既然仁德为治国施教之本,父慈子孝为作为这本,父子之亲却不能互相庇护,是不合逻辑的,也是不符合统治者的根本利益的。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君重于亲、忠大于孝的,像偷窃一只羊这类的一般性犯罪是可以互相隐瞒的,但如遇犯上大作乱之类的大逆不道犯罪,那就绝对不能容许了。不但不能互隐,而且必须“大义灭亲”。不但还可以告发,而且还可以杀了他。如《左传·隐公四年》载:石厚参与州叶杀其君桓公,其父石尤其是使人焉。‘大义灭亲’,其是这谓乎!事实上,“父子相隐”与“大义灭亲”,同是后世封建法典的重要原则和内容。一方面规定:“同居相为隐”,一方面又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大罪除外,即此反映。
  由夏商的重鬼神到西周的重人事,再由西周的重人事到春秋的重德政礼教思想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知识史上的一大进步。
  至春秋之世,王权衰落,礼坏乐崩,诸侯崛起,西周王朝已处于末世,名存实亡。如何富国强兵,称王争霸,是有作为的政治家的任务;而如何可研究历史,考察现实,驾 有关治乱兴衰的统治经验进行总结、探索,则是有关脑的思想家的使命。管仲、郑子产是前者的代表,老子、孔子是后者的代表。而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对西周以来统治经验的总结、继承和发展,孔子堪称是一位集大成者。
  由于孔子的法律思想是基于对以往和当时弊政(如聚敛无度、暴虎无道之类)的批判和否定,良政如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之类)的肯定和发扬,而且又经过概括抽象使之成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不管人们对之如何评说,它都不能不在客观上为后世的封建统治者阶级提供统治武器。其对人的重视,如“仁者爱人”,“厩焚”只问“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等,是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相一致的。那套伦理道德体系,宽猛相济、一张一弛、文武并用的统治方法,德刑相辅、刑罚适中、先教后诛的法治思想,也是完全适应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需要的。历史也证明,封建统治者最先采用的法治,继而又采用无为而治,都行之一时,而当孔子的法治思想一登上历史舞台,便占居统治地位长达两千余年之久。说明它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最出色的治国之疲乏和统治方法,甚至对任何统治者也包括今天我们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是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4-7-7 21:55:28 | 只看该作者
你说你们几个泡在儿教论坛干什么?是不是在成人学术领域占不到便宜,跑这来充大尾巴鹦鹉来了?转贴这些有p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4-7-7 22:10:20 | 只看该作者
菜鸟+-->引用:菜鸟 你说你们几个泡在儿教论坛干什么?是不是在成人学术领域占不到便宜,跑这来充大尾巴鹦鹉来了?转贴这些有p用?

鹦鹉兄看不惯可以跳过不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4-7-8 07:52:21 | 只看该作者
惟惟爸,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4-7-8 08:20:46 | 只看该作者
惟惟爸+-->引用:惟惟爸 鹦鹉兄看不惯可以跳过不看啊。 :d
谢谢痿哥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4-7-8 12:59:12 | 只看该作者
刚看到这个帖子,有一种东西在体内涌动,古代文明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很高兴有这么多愿意关心和学习的朋友。教育讲究层次,学习也讲究层次,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不是一言片语就可以讲清楚的,可能在学校里,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意识到了,那么就不晚,下一代就能够补上。其实,大学里,我记得老师就开过一些必看的书单,但我只看了小说部分,还有包括近代的文豪,现在谁可与之相提并论?我们现在补这一课,原动机是为了孩子,不至于让他们的思想变的苍白,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发言,有可能的话,请斑竹考虑是否可以开一个关于教养、修养方面的专区,使讨论主题更加丰富多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13:23 , Processed in 0.08491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