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2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季謙先生講課錄:思想史與哲學史的不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5 11: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季谦先生讲课录:思想史与哲学史的不同
(哲萱按:本文节录于西历2009113圆善论课)
……研究思想的人跟研究哲学的人不一样。思想就是那一个时代有哪些人,有哪些想法,故思想史的作者大部分比较接近历史。历史要诠释,要解释这种思想为什么有这个来由。而这个历史的解释是近代的,近代西方人对历史的解释,他们都会从外在的、社会学的,甚至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个道理,来作为原因。这种说明你说他不合理吗?也不能说不合理。总之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那他们是不是一定有因果关系呢,谁也说不清,你不能说它一定没有,但是很少人质疑那它一定有吗?这是时代风气。
例如有人认为某种文体兴起了,他的原因一定是,第一,时代动乱,第二,经济衰败,第三,民不聊生,发生了这些事件,引起人的感叹,于是文体就产生了。每个文体都这样,从头看到尾,汉赋的产生、诗经的产生、魏晋的诗、唐诗宋词元曲,通通是这样。那是什么样的解释?那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下的解释。所以人都受经济影响,经济变动人就变动了,总之是这样思考模式。那时候经济有没有变动?有。有没有产生这种文体?有。那么他就说,产生这样的文体就是这样的变动,这叫思想史。有的人还把哲学史当思想史来研究,来写。像胡适之的哲学史,就把它当思想史写——因为社会怎么样,就产生哪些救助社会的思想,所以产生这个家那个家。
那么,什么叫哲学史的解释呢?人性,深入到人性。纵使有社会的影响,但是同样的社会,为什么有道家佛家儒家墨家,大家的环境不是一样吗,为什么他们的思想不一样,你不能解释了嘛。所以最后要从人性的高度看问题,这叫哲学的解释,这种解释才有根。其它解释都可以把发生的条件拉到一起来,你安知道他可以拉在一起呢?但是人心,确实可以产生这种想法。从人心的哪一个面向产生这个想法?从人心的道德意识产生儒家的想法。
孔子是不是因为当时社会衰败才有儒家这种见解呢?孔子处在社会衰败的时候,是以儒家的眼光、儒家的态度来面对社会衰败而讲出一部论语,假如在社会安定的时候,一个儒者是面对安定的社会,也是用儒者的心态讲出另一部论语。事态是变的,但是,之所以面对事态的心境是不变的。思想史看不到第二点。哲学史家才看得到第二点。所以不是乱世才能出孔子,是人心的光明出孔子。所以孔子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素夷狄行乎夷狄。你怎么可以用社会的现象解释思想的产生呢?是社会的现象产生思想的运用。比如孔子一直强调礼,他如果生长在周公时代就不会一直强调礼啊,是因为礼崩乐坏,所以他才强调。而为什么强调礼?他的理由不是礼崩乐坏,而是直接强调心性。是由人心的光明,面对礼坏乐崩的时候,必须要强调礼。这重点不同的。
所以看你看到哪个层面,你就成为哪一门的学问,你看哪一门的学问才是有高度的。而越有高度越不合科学,越没有话讲。所以那些思想史家,话很多,他可以从某一个案件,牵扯到某一个案件,又牵扯到某一个案件,好像很有因果性,好像很明显,其实谁知道呢?那是已经有这些事实,你把它拉在一起,他们有关系,这是事后诸葛亮。经验的学问,不是理性的学问。理性的学问要回归理性的特质。经验的就是有这么多事情,我都知道,或者是散漫的,或者我把它连起来,这也不成理性的系统。这个思考要训练的。许多思想史家,他不懂新儒家志业,他认为这些新儒家都是要表现自己,新儒家都是好高骛远、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他没有看到新儒家为什么自以为是,他只看到表相,新儒家都很有自信,像我很有自信啊,他没有想他为什么有自信,他根据什么有自信,他不会想这个问题。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这样有自信就是错的,因为一般社会上如果有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的都是错的嘛。但是他没想到有一种人是可以这样自信的。所以孔子有自信,我们就说孔子是错误的,为什么?人怎么可以那么有自信。我们尊敬孔子,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定于一尊,另一种是他本来就应该定于一尊。这两种心态是不一样的,他们混为一谈。也就是说,世间有没有真正的真理,而这个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他们不承认的,他们都说相对的真理,就是没有一个是最高的,没有一个是最可尊敬的,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进中,谁也不比谁好,所以他们的思想没有深度,没有高度。他也不会把圣人看得很高。他认为圣人只不过有一个说法,道家有道家的说法,墨家有墨家的说法,谁怕谁,他们这样看。
为什么新儒家,尤其像牟宗三,为什么一直大声疾呼,其实他里面有种洞见,那种洞见是从智慧而发的洞见,就这样才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在,而不是每个人说一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是。公有理也是因为他有理才说他有理,而理是客观的,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不对的,或者公有理,婆没有理,或者婆有理,公没有理,或者公婆都讲到理的一半,或者公婆都讲错,没有公也是最高,婆也是最高,也不可以说,反正公婆各说一套,我也不管他,不可以这样。但是一般人没有这种皈依的头脑。
不过皈依的头脑也很危险,因为刚才说了,他刚愎自用,他定于一尊,他的心灵不再开放,这很危险的。定于一尊有两种,一种是,他不再开放心灵,他偏见,入主出奴,另一种是,他层层上升,上升到不可上升处,然后也定于一尊。也就是说,要横面的,在广度上选某个角落定于一尊呢?还是要高度的,选到最高点定于一尊呢?这为什么不分别呢?许多人就不分别,他认为没有高度的学问。这叫庸俗、肤浅,因为都在浅浅的,没有深度,没有高度。而人都安于肤浅,而且肤浅比较能动人,比较能取信于人,因为他讲起来比较客观,讲起来都很多元化,他尊重别人,他不表现自己,所以都讲些废话。他的言论不可信,结果一般人都认为这个好。
要有高度,但是也要提防假的高度。中华民族以往都尊重圣人,定于一尊,这个习惯一养成,往往也是粗俗的,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定于一尊,不是真正的有智慧,没有用智慧的眼光去探索,层层自我反省,然后定于一尊,而是一头栽进去的定于一尊,这种定于一尊也很可怕。有些时候倒是肤浅的,大家各说各话,反而不会出大差错,因为只不过庸俗嘛。如果你要追求定于一尊的高深,不是高深你以为高深,结果定于一尊就产生毛泽东,希特勒,这很危险的。所以德国中国这种民族,比较容易有这种迫害,英美比较没有。所以凡是神之所在,必有魔根在这里,神越高,魔就越高,你一个恍惚,就是魔来统治了,那很可怕,那我宁愿过庸俗的生活。
所以学问的艰难吶,你平浅不行,要有高度,有了高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能够用真正的光明广大来时时让自己站在一个明白客观的地方,你很容易自以为是,或是一头栽进去,宗教往往也是这样的,有时候都产生狂热,所以有些人听我讲课十六年,他也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狂热(哲萱按:时温玉在侧,众笑)。如果狂热就糟糕的,他的生命就被锁定了。但他如果认为这果真高,他时刻在反省,这就不可以当狂热论了。这两者不容易分别,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分别。一般人用一个特定标准,用几个表示现象去考察,都不准确的。所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也是慎独,做人难吶,学问难吶,谁能有光明之德,不容易啊。但是教育最终就要培养这种心性。一个知识分子,一定培养这种心性,这叫通识,这叫智慧。不容易啊。好了,讲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们要讲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9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5:40 , Processed in 0.162754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