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我是花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女儿识字、读书记录 2007-8月

[复制链接]
1701#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3:43:1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为了让平平吃饭快点,保姆说,快吃快吃,看谁第一名。“第一名?第一名是什么?哦,第一名就是比所有的人都厉

害。嗯,好,我不要当第二名,第二名不好,第二名不被接纳,嗯,我超过所有的人才是好的。”这样的心态指引下,所设目

标常常是自己尽了全力也达不到的,于是经常被很深的挫败感控制住。有的人尽全力,可以达成100分,这100分是好的。有的

人用尽全力达成了60分的结果,如果她已经尽全力了,那么这个60分也是值得庆贺的!尽全力,致完美,空成败,这是一位马

来西亚的心灵导师曾谈过的一种境界,我深以为然记录于此。
   
    平平说话比同龄孩子晚了几个月,爸爸着急地着说:“你怎么就不开口说话呀,哎呀,我同事的女儿早就会背唐诗了。”


“爸爸,我听得懂的,你又嫌我不好!呜呜呜”心里哭了,“是的,我就是不如别人。”(自我被贬损,一种无助感就会升
起)

平平到两岁半还会尿到裤子上,爷爷说:“又尿湿了,该打,打痛了就记住了。表弟比你还小一岁,老早就能自己叫尿尿

了。”呜呜呜,我太没用了,想憋就是憋不住,我没有表弟好!(在成人对孩子的否定中孩子学会了否定自己)

    平平三岁了不爱和别人打招呼,妈妈觉得很没面子,对别人解释说:她就是这样子,胆子小!平平心理难受:其实我知道怎


样和别人招呼,但是妈妈你老逼我,我就是叫不出口嘛。是的,妈妈说我胆小我就是胆小。(自我再次被否定,越来越觉得自

己不如别人,一种很深的对自我的怀疑进入潜意识深入)
   
     羞羞,肚子被别人看到了。羞羞,女孩子不可以站着尿。(不接纳自己的身体,不接纳自己的性别)

     平平,你给大家跳个舞、唱首歌吧。当平平扭捏拒演时,妈妈会自嘲加圆场:平平平时可会表演了。咦,没人的时候,你

不是跳得挺好的吗,让你跳给阿姨叔叔看反倒不会了,真是的。(把成长的能量集中在取悦别人,如果自我本来是圆型的,别

人的认同是方型的,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我们常常把自己硬挤进一个方的框里,因为我们害怕失去与别人的连接。妈妈的一

番话更令平平不自在,那个不要做自己的禁止令牢牢地抓住平平)

    平平会背唐诗了!还认得许多字呢!(妈妈在炫耀我的本领,我学好本领妈妈就可以炫耀,炫耀让妈妈那样高兴,为了让妈

妈高兴,我要继续学本领。于是一生就形成不断迎合别人需要的习惯,自己原来是什么样的人早已忘记!)

    不要哭!不要怕,要勇敢!打针要勇敢!(阻断孩子内在感受悲伤与恐惧的能力,中国人的教育中一贯认为悲伤愤怒是不好

的,恐惧不要去感受,只有喜悦才是好的,其实喜怒哀惧是老天设定给人类感受内在情绪的生命貌相,没有好坏,都应该接

纳。悲伤是结束的能量,只有把悲伤如数泄渲而出,心灵才能重新获得宁静和喜悦!)

    不要哭,我们去买东西吃。(当孩子深深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家人常常硬生生把他拉出来,转移其注意力,这以后将出现

爱吃零食、疯狂购物、抽烟、酗酒、网瘾、吸毒等不当行为,当内心冲突得不到解决时学会转移痛苦,从而造成另一种崎形的

依赖性关系。

    老师说,同桌的苗苗每次考试都考一百分,你该向人家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存有否定,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不能接受)

    你不乖,妈妈不爱你了!(只有好的才被接纳,不好的就不被接纳,中国传统报喜不报忧的根源在这里,造成整体中国人集

体性的交流不畅。可以同福贵,但不能共贫贱也是其延伸出来的人性副产品)

    平平想穿裙子,妈妈说:你看看,这么冷的天,街上哪有人穿裙子!(疏略自己的冷热感受力,一切以别人的标准为标

准。)

    到了后来,平平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她已经有些知道如何获取别人的注意人:妈妈,你看,我漂亮吗?我要给奶奶看看,

穿给学校老师看。(好,已经开始掌握获得外在注意力的方法了。)

    上学了:平平在学期成绩排名中没有得到第一,她想:完蛋,这下被别人超越了,我太没用了,爸爸妈妈会怎么说,老师会

怎认为,同学们要看不起我啦。啊,我不要做我自己。这个我是不被认同,不被纳的。天哪,我就是不要做我自己嘛。

该工作了:大学的专业就是爸爸挑的,爸爸懂经济,知道现在国际贸易如火如荼,虽然自己不喜欢,但是爸爸是我~的爸爸

呀,肯定是为了我好,我哪能不听他的?贸易未来好找工作,工作嘛不就是谋生的手段,能挣钱就好,学吧。

    有多少人象平平这样,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这样的情况下内心对这份工作的认同度高吗?工作起来开心吗?各位看官心里

都有答案!

    该结婚了:妈妈说那个小伙子孩子家庭背景很好,和她结了婚,你就能过上被人羡慕的日子了。嗯,他们家条件好,是结婚

的好对象。好,我就和他结婚,妈妈说的一定不会错。她已经听不到内在的声音:他太理性不够温情,与你不是同一类人,这

个人不适合你!你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男子与你心心相印。听不到了,全听不到了,心已经麻木了很久很久了。

    这样的婚姻长久吗?幸福吗?人人都知道,但又常常这样做。

    生孩子了,给孩子取名庸诉,小名叫庸庸。

    这个当了母亲的平平讲话方式与她的上一代有异吗?没有!她妈妈对她怎么说,她也对庸庸怎么说,于是乎,庸庸也也这样


长大了。就是如此循~环~反~复,“人生代代无穷已,旧时明月旧时心!”没有突破没有进化,这是我们的悲哀!民族集体人

性的悲哀!(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我是花园 于 2010-6-6 00:0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棋棋妈 + 2 + 2 谢谢你了,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2#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3:45:3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台湾心灵导师许宜铭说过的一句话:孩子是需要社会化的,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如何保有他的自我,如何对他的自

我进行鼓励、肯定、滋养。社会化是指让孩子学习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以便成为一个能适应社会运作规则的人。

显然,平平的家人的对她进行社会化的过程,贬损了她的自我,把她和她的自我剥离开了。平平成长的关注点一直在外在,他


们家人的语言模式就是“别人怎样怎样,你怎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眼下这样的家长多吗?多,多得很!

这个无法与自我连结的平平,显然也谈不上建构自我。自我建构是通过内在的指引,听从内在的声音,按照老天爷设定的法则


不断地去发展自我。她成长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外在,从身体上看平平长大了,但是她的自我一直都没长大,一直没有建构起

来。

同时,眼下也有部分象平平这样的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看到孩子的自我那样地彰显,突然地被触动,和孩子开始一同成


长,走上寻找自我的道路。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不让孩子失去与自我的连结呢?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回到内在,举个例子:要求孩子在公共场合小声说


话是内在的需要。要求孩子遵守这个规则,我们要说的是:宝贝,公共场合要小声说话,这样不会影响到别人。不影响别人—

—这是从自身的素养的角度出发,要求孩子小声说话。

另一种说法也是家长常用的:这么吵, 老板会骂的;这么吵妈妈生气了;这么吵下回不带你来了等等。这是让孩子慑于外力


而遵守规则。一旦没有外力约束的情况下,吵翻了天破坏规则是太正常的表现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一个自我被建构得很好的孩子,他的妈妈是如何把孩子成长的注意力放在内在的。

我们请出另一个宝贝,她名叫飞扬,小名扬扬,她差不多同样遇上平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但是她妈妈最知道如何深度滋养这


个扬扬的自我,接纳扬扬的自我,无条件地爱她如她所是。

扬扬与平平一样长牙慢、说话慢、走路也迟了些,两岁半还不能自主排尿,她的妈妈始终把成长的注意力放在扬扬自身能力的


突破上,放松地让扬扬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成长!扬扬妈不断告诉爷爷奶奶爸爸,请不要指责,批评孩子。

做这样的妈妈内心的确要很有力量,明白自己孩子的状态是绝对正常的。孩子被人称赞了,无增面子一分,被人贬损了,也无


减面子一分,同时做好保护孩子的准备。

中国妈妈没有自我,所以很难挡住周围人言语上的压力,总担心:别人都这么说我的孩子,我~我~我该怎么?其实任何一个人


的评判都是于评判者自身价值取向的体现,是评判者价值观的折射,与被评判对象无关。被评判者可以有自已的价值观以确定

自己的孩子正常与否呀,中国人人云亦云的毛病不进化个上百年估计都难改。

我们继续看扬扬的成长故事。(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我是花园 于 2010-6-6 00:0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antiawang_2000 + 1 + 1 惠妈楼里都是宝呀!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3#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3:47:0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扬扬肚子露出来了,妈妈说:撩起衣服,容易着凉,请把衣服放下。女孩子坐着尿,男孩子站着尿,如果你站着尿会尿湿裤

子,这次妈妈会帮你处理,下次不要再尿到裤子上啦。(露出肚子与身体是否着凉有关系,与羞不羞没关系,让孩子全然地接

纳自己的身体,接纳自己的性别)

妈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夸耀扬扬会背唐诗什么的,孩子如果会,说明他具有这能力,这属于自我的内在积累。孩子习得某种能


力,只是为了自身内在的积累,不是为了取悦别人。

妈妈从不要求扬扬在客人面前表演歌舞,扬扬可以随时想跳就跳、想唱就唱。想跳想唱是扬扬的内在喜欢这样做就这样做了,


有没有人观看都一样。

不把孩子成长的力量放在取悦别人上,而在于自身的累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无论面对几百上千的观众,她都能放松地、自如


地表现自己——我有这个能力,我展示就行了,无关乎你们对我的评判!因为从小没有以别人的评判指导自己的习惯。

扬扬妈妈在哈佛女孩的书上曾学过一招,让孩子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任:再不乖,妈妈生气啦。未遇上“爱和自由”时,扬扬妈


曾经用过,看了《爱和自由》之后,吓出一身冷汗:还好,用得少,赶紧改。如果长期让孩子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任,孩子就学

会观言察色,迷失自我。扬扬妈后来的说词是:宝贝,必须做某件事情是因为……(某个自身需要做的理由)。妈妈生气是因为

妈妈自己有情绪,和你无关。

打针了,扬扬说:妈妈我怕。妈妈说:“是的,打针是让人害怕。一会儿,护士阿姨扎针的时候,你觉得疼,想哭可以哭,想


大声叫也行。妈妈会抱着你,妈妈在身边陪你,安慰你!”然后亲亲扬扬,更紧地抱住她,扬扬从妈妈的眼神中获得了支持的

力量。每一次都用这样的处理方式,扬扬对打针不会强烈的抗拒。

让孩子学习敞开全身的感受力去感受疼痛。如果痛苦一来,就把痛苦与自己阻断,那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起了心理防御机制:


我不要感受,我不要感受。这样的孩子习惯的模式是:不要记住,不要记住,记住是件痛苦的事。长大后常常做事常常丢三拉

四的,因为这些已经成了他头脑里的自动化的体察和感知模式了。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直面痛苦的能力,他也不可能有很强的

艺术感受力。我们现在的家长最常常用的模式是,把孩子的感受与自我断裂开,然后又逼着孩子学艺术,孩子无法深入地学习

艺术时,就骂孩子,殊不知学艺术是以敏锐的感受力为基础的呀!唉!

扬扬在学习分享,妈妈问:“宝贝,涓涓和你分享蛋糕,你开心吗?”“嗯,开心。”“你下次愿意和她分享你的食物吗?”

扬扬妈用的这句话的关注点还是放在孩子的内在的。通常情况下,妈妈们爱用另一句:“下一次,你一定要和涓涓分享食物

哦!”外在的要求出现了,压力随之而来,内在的意愿不被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4#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3:48:2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尊重孩子肌肤的感受力。有一天,妈妈给扬扬买的小裤衩时,遇上了扬扬的小伙伴景儿的妈妈也在那个店里买小裤衩,说景儿非常

喜欢穿小裤衩。买回来后,扬扬不想穿,那个当下,妈妈脑海里冒出一句话:“你的小伙伴景儿就爱穿小裤衩,你怎么……”还

好这句话没说出口,妈妈知道每个孩子肌肤的感受力是不一样的,不能和别的孩子对比,于是改了一个说法:“扬扬,你为什

么不喜欢?”“我觉得裤衩太小,穿起来不舒服。”“哦,不舒服,那是旧的裤衩太小了,勒到你的小屁屁了,今天妈妈买大

件点的了,你试试看,如果还是不舒服,妈妈另想办法,好吗?”你看,小小的穿不穿小短裤的一件事,都得注意把重点放在

孩子的感受力上,不能勉强孩子,不能把别的孩子的情况套用在自家孩子身上。


有时候,扬扬妈也会犯些小错误,比如说:“扬扬,快穿上这件裙子,让我看看漂不漂亮。”扬扬说:“好的,我呆会儿穿到

学校,老师们肯定会说我漂亮。”扬扬妈一听:“坏菜,要是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取得别人对自己外表的评价上,岂不成了别

人的心理奴役?”到了学校赶紧交待老师们,给一点肯定就行,不要过多地评论扬扬的衣服。多少人一辈子着装都是为了迎合

别人,没能力却硬要买名牌,为的是让别人看起来自己有身份。明明自己穿着不舒服,别人说好看,就把自己的身体硬挤进

去,折磨自己活受罪。

穿衣服这件事也还是得回到内在感受上后来扬扬妈学会了这么说:“宝贝,这件衣服喜欢吗,穿在身上的感觉怎样?”“宝贝,

试一下这双鞋,走几步看看,感觉怎样?合脚吗?”这样的说法仍然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内在的感受。

妈妈最经常对扬扬说的是:宝贝,你乖的时候,妈妈爱你,你不乖的时候,妈妈也爱你!妈妈发出的信息是:你的自我无论是


什么样子的,妈妈都无条件地接纳。

无条件地接纳使得扬扬从小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状况,包括认知上:妈妈,这个我不会。她从来不需要因为自己不会而羞愧,


她是小小孩,本来就要在不断学习中长大呀,不会这个那个的多正常呀。身边却常常听到一些妈妈对孩子说:你不是会这个的

吗,怎么不会啦?孩子一下子就听出这话里有批评的意思,心里更不自在了,哦,我不会,妈妈不接纳我,下回不会的时候,

可不敢让妈妈知道了,要知道又该遭批评了。

一个孩子处在孩提时候尚不敢朝妈妈敞开心灵,长大以后,进入青春叛逆期怎么可能与长辈进行顺畅地交流?我们说六岁以前


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与成人之间、与社会之间互动的模式是否是健康的、人性化的,而不在于积累了多少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5#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3:49:3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扬扬妈从来不阻止孩子哭泣,做好共情,接纳孩子内在的情绪:宝贝,妈妈知道你不开心了,妈妈理解。妈妈爱你,妈妈在这

儿。

成人学习做个好的陪伴者!当孩子被告诫不要哭时,孩子往往把悲伤压抑得更深,负面情绪始终无法消除。我们往往以为孩子


忘了,其实上过一些心灵工作坊的朋友就知道,无论这件事过去十年三十年或更久,一旦情景再现,所有的痛一如当初般强

烈,绝对不会因为时光的推移而减少一分一厘。

在扬扬吃饭的提醒上,妈妈说的是:宝贝多吃饭就能长身体。除此之外不说争第一名之类的话。因为妈妈发现,之前爸爸和保

姆爱用这种方法哄孩子,短时间内是有效了,但是出现了潜伏症状。

那一次,妈妈带着扬扬和另一个三口之家登山时,那个家庭的孩子是个十二岁的男孩子裕裕,当时的扬扬两岁三个月,妈妈和

扬扬速度慢,裕裕妈就在后面陪同着一起慢慢走,裕裕和爸爸总走在好远的前面。一路上只听扬扬着急的声音:等等我,不要

那么快,快停下。然后在裕裕哥的等待下,心急火燎地冲上前去。妈妈一看这情形,扬扬显然不知道自己与十二岁的裕裕哥哥

之间体能上不具有可比性,但是她就是急呀。

妈妈估计她心里想:哎呀,我要做第一名,我可不能做第二名,第二名不好,不好,我就不要!所以不顾一切地数次要向裕裕

哥哥发起冲击。这就是我在前面提出的不能接纳自己能力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在孩子尚未具备竞争能力时过早地引进竞争。

孩子现在需要的是与内在的连结,而不是与外在的标杆较劲,到心智发展成熟了,掌握了社会游戏规则之后进行良性地竞争当

然是必要的。

经过登山这件事后,妈妈感悟到“第一名”这个方法的毒性不小,坚决禁止家人再用。

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对自己负责就行了,要是如衿衿妈说的,衿衿吃饱了,爷爷奶奶就开心,吃饭又成别人的事了。这个话

题应该归到立界限里去了。但归到成长的注意力应在内在还是引向外在,也是适合的。吃饭是为了爷爷奶奶开心,肯定是引向

外在了。

分析到这里,该结束了,希望更多的平平能被触动,来改变,来理解“把孩子成长的注意力放在内在”,在养育中保持警

觉,建构起孩子的自我。

让每一个孩子放松地成长,听得到内在的声音,纵然社会化也无损她的自我。妈妈们自身寻求成长的过程中,也适用于这一法

则,把自己成长的注意力放在内在,保持深度地觉察,一切美好的可能就会到来。

这样与内在深度连结,一点一滴建构起的自我,到某一天

将会彰显出强大的力量

另:附上两段话作为结束(以下两段对话是摘抄的)注意避免使用下面字部分:

妈妈,我这件衣服漂亮吗?宝贝,你感觉呢?(在内在)

“怎么穿了那么久还没穿好?”(从外在否定孩子)

“穿鞋子很考验你小手的灵活性,加油!”(正面鼓励)

“筷子用起来很简单,你看我。”(否定孩子的体验)

“筷子用起来可能不很简单,底下对齐可能更容易夹起来。”(支持肯定,示范)


倩倩,五岁,是一个容易紧张、容易掉眼泪的女孩,她最喜欢的表姐在这里和她一起度过了一个


暑假之后要回去了,倩倩感到很难受,可妈妈好像不是很理解她的感受。

倩倩(眼里含着泪水):姐姐要走了,没人跟我玩了。

妈妈:你会找到别的朋友的,你可以和隔壁的晓峰一起玩啊。(否定孩子的感受)

倩倩:我不喜欢和他玩,姐姐才是我的好朋友。

妈妈:可姐姐也要回家啊,所以你不能这么耍赖。(还是否定

倩倩:妈妈!(啜泣)

妈妈:你都已经五岁了,大姑娘了别这么哭哭啼啼的。(不接纳孩子内在的悲伤感受)

倩倩狠狠地瞪了她妈妈一眼,然后就跑回自己的房间里,关上了门。

如果用以下这几句话,很明显看出来,孩子的整个内在感受是被接纳的。


没有姐姐你觉得很孤单。”
“你会很想她对不对?”
“当你们习惯在一起的时候,分开是很痛苦的。”
“没有姐姐在,你很多时候都需要自己一个人玩了。”


这样的回答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亲密之感。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

父母的爱也更深了。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药。

如果我们让孩子走向内在,再从内在走向外在,带着内在的力量学会与外部一切进行协调,那样的生命该多美。那样的生命将


不受别人的控制,也不控制别人——不以爱的名义、不以付出的名义控制别人,仅此一条,将使心灵走向自由,进入人间的天

堂!只有与自我深深地连结,才可以做到

[ 本帖最后由 我是花园 于 2010-6-5 23: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6#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3:54:1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另有一个此贴中未提及的一个提醒:照像多了,孩子也会过于关注外在。如果我们的照相技巧得高超到让孩子无知无觉状态下搞定那是最好的。往往是孩子很投入

地做一件事,跳舞啦、唱歌啦,爸爸妈妈们(尤其妈妈们最爱做这件事),拿起像机:来,宝宝,看镜头,“咔嚓”!完了完了全完了,全破坏了,那一瞬间,孩

子本来深深地沉浸在自我展示的状态中,却被我们一下子拨了出来,一下子表情极不自然,动作极端扭捏,然后就进入表演状态,真实自我的流露被我们打断了。

久而久之,一切表现都为了外在的影象,不等你拿相机,他早摆个姿势在那儿,妈妈来,照像!快看我好不好看!哇~那个晕!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某些孩子的照

片,流露出造作的,虚假的,表演的,不自然的状态,那都是成人干的坏事。

常常看到一些小宝宝秀之类的节目,三四岁的孩子,站在荧光灯下,星味儿十足,心里总有异样的感觉,现在想起那感觉就是:自我,这个孩子的自我在哪里?心

里很容易地就感知到那个小小孩子被困住的自我的悲伤。当我们看到那些与自我深深连结的孩子时,一下子一股宁静的能量就会在心中涌起,一呼一吸之间就感知

得到。

----------------------

昨晚向我咨询的是丁丁妈妈,他说他的孩子一直以来非常排斥陌生人的触碰,每当别人不经他同意随意触碰他的身体时,他就会尖叫,紧张,进而以拍打妈妈的方

式来发泄情绪。丁丁妈说我们的中心半年多以来,这种情况少多了。(补充一下,丁丁妈是中学老师,有以说教为主要教育方式的习惯,我们为妈妈做了很多调

整,在早教中心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尽量尊重,顺应孩子,使得孩子的情况得到改善)。前几天到奶奶家玩耍时,有一个老阿婆把背对着的丁丁猛地从后背抱起,于

是丁丁惊恐至极。

接下来的时间里妈妈趁着放暑假,带丁丁回到老家,他们老家属县城一级的地方,为什么要提是县一级呢,大家知道从教育意识的进化层面来看,爱和自由的春风

是远不及这一级呢(在大城市一 级还没吹透呢)。县一级的教育大环境是怎样,大家知道。那样环境下的成人对孩子是极不尊重,认为孩子懂什么,随意地触摸

孩子,开恶性的玩笑。于是丁丁再次受到一些刺激,焦虑情绪加剧,动不动就尖叫,重新出现攻击妈妈的行为。妈妈在电话里很苦恼,问我咋办,我细听了一下,

大体判断出问题出在哪里。因为电话里不好做指导,我约丁丁妈明天到中心来上课时,详细面谈之后,再把问题症结所在和指导结果告诉大家。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7#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23:57:2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上午我和丁丁妈妈详细面谈了一下,我询问当时丁丁被老阿婆从背后抱起后,出现什么状况,

丁丁妈妈说:“丁丁吓坏了一下子大声尖叫起来,四肢乱蹬,最后躺倒在地。”我问:“你做

了什么,说了什么?”

丁丁妈说:“我上前抱起丁丁,告诉他,这是奶奶的朋友,她喜欢你才抱你!你不要怕,你不喜欢可以对她笑一笑。”这些话妈妈似乎已经是


非常温和地说了,没有责备丁丁的“大惊小怪”,很多妈妈也认为能这样说已经不错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话,关注点在孩子的内在感受上还是在外在说道理?

妈妈企图说服丁丁,接受阿婆的做法,妈妈希望丁丁以礼相待。显然是外在。

一个两岁多的孩子能接受妈妈这样的外在引导法?不知道,只是丁丁接下来几天的行为和情绪表明了他不能接受当时妈

妈的苦心劝说。

孩子那个当下需要什么?需要妈妈的拥抱,需要妈妈的共情!

孩子吓坏了,需要妈妈关注他的内在感受,我们应该做到正视孩子的恐惧:“妈妈知道你吓坏了,确实很吓人,你一点

也没想到你会被人突然抱离地面。是的,你吓坏了!妈妈知道你不喜欢这样,妈妈在这儿。现在妈妈抱着你,你是安全

的。妈妈爱你,妈妈在这儿陪着你!”然后通过与孩子一起调整呼吸,让孩子慢慢放松下来,直到愿意离开妈妈的怀

抱,然后倒杯温开水,慢慢地喝下去,让整个紧张的身体放松下来。

请我们大人想想看,当时孩子心中有多少恐惧,这些情绪没有被接纳,却说了一通外在的道理,要孩子否定自己内在的

感觉,来接受外在“这个人这样对我是喜欢我”?孩子的恐惧被硬生生地往内心深处踩压下去。哎!多少妈妈总是错失

处理孩子突发情况下不良情绪的良机。

丁丁妈还说几天后在老家又受许多陌生人刺激,后来去一个淘气堡玩,那里的工作人员对丁丁亲近一点,丁丁的情绪一

下子起来,大喊大叫闹得非常凶,妈妈也不知道该怎样处理。

这个淘气堡事件是个伤害事件场景重现,其实是非常好的一次疗伤和修复的机会。

这时候,妈妈再次拥抱、共情:“妈妈知道你不喜欢她触碰你(肯定内在感受),你可以拒绝,妈妈在这儿,妈妈支持

你。妈妈知道你吓到了。妈妈知道你不喜欢,好吧,这里让你不舒服,现在我们离开这里。”然后把歇斯底里的愤怒的

孩子带离公共场合。同时不忘了对那个工作人员说:“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与陌生人亲近!”(要能说出这样的话

的妈妈,内心确实需要很有力量!)

其实如果第一次处理得好,第二次的情形就不一样了。真的,有时候要求妈妈要有很高的智慧,随时观察到孩子内在的

感受,及时用正面的积极有效的方式处理孩子的情绪。

妈妈想及时调整好丁丁的情绪,特地从老家赶来上亲子课,但是今天丁丁连早教中心都不想呆,连我和他打招呼都排

斥,不断拧着身子,腻歪在妈妈怀里催妈妈:“走,走,我要走啦~”生怕我靠近他。往常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中心,怎

么也玩不够,与老师们玩得很疯,很开心。

通过这个事例,让我再次感受到接纳孩子的内在有多重要。如果丁丁妈妈看到我这段详细的分析,从中学习到走向孩子


内在的方法,丁丁的陌生人焦虑情绪才能得到缓解。这真需要妈妈有很高的智慧!

--------------------

自从看见这个贴,这句话就印在了我的心中:把孩子成长的注意力引向内在,这成为判断我每天言行的一个标准,在这里分享一个今天发生的

小故事.

早晨起床后,我开始换衣服,可可着急地冲我摆手:妈妈不要穿衣服,不穿衣服不丢丢.我一听就夸张地聊起衣服露出肚皮,然后骄傲地说:

"看,我的肚皮多白多漂亮,露出来不丢丢!"随后我赶紧用衣服捂住肚皮皱着眉头说:"我冷,我怕着凉,我得穿衣服".再看可可,小脸

上已经露出了会意的笑容.

------------------

“就是教育孩子不要对别人的情绪负责,如果这样的话,孩子会不会养成自私的习惯?如果做任何事情,都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那岂不是也让

人受不了吗?”72楼的文字当中的疑虑我略说一说。


我的文字当中要表达的是孩子建构好自我的情况下(通常说的是六岁之前),以关注他自身内在的感受为主。这个自我是健康的、平和的、喜

悦的,到了更年长些,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到别人的情绪。但是让六岁以前的孩子太多地考虑到别人的情绪,那他就不是做孩子的状态,而

是小大人。这样的小大人,我们培养出太多太多,他们的生命是不快乐的,他们的自我是压抑的。请让孩子做他每个年龄段该做的样子,那是

最重要的。教育不是刻板的,在他稍成长些时能负得起适合他年龄的责任的时候,请他多留意身边人的感受,我想以之前打下这样的人性基

础,是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我整体文字的表述带来你这样的思考,我只得做以上的补充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bwwdxs + 2 + 2 来看慧慧了,变化真快呀。慧妈转贴的肯 ...
予哲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8#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1:02:56 | 只看该作者
2岁9个月19天

活泼还是文静?

a. 昨天晚上我去学太极拳,带慧慧一起去,路过一家服装店,我进去看衣服,慧慧动的不停,一会儿拉拉衣服,一会儿跑进试衣间陪我试衣服,

在店里索性趴在地上玩,以致于服装店的老板娘笑着不停的说:“这个小女孩真调皮啊,我还真没有看过女孩这么调皮的呢。。。”,

一个顾客说:“现在女孩都调皮,我家儿子上的幼儿园,都是女孩比男孩调皮。。。。”

b. 我问伊伊妈妈:“你说慧慧还文静,会不会自闭?”,伊伊妈妈立刻叫起来:“慧慧还自闭啊?她要是自闭,就没有小孩活泼了,慧慧是最能疯的了,我们这个

小区也没有比慧慧能疯的了。。。。”

c.  我同学从合肥过来玩,慧慧显得十分安静,我同学担心的说:“慧慧太内向了。。。。”

d. 慧慧婆婆说:“慧慧真乖,真好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予哲 + 2 + 2 哈哈,每个人眼中的慧慧都不一样呀!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9#
 楼主| 发表于 2010-6-7 11:15:36 | 只看该作者
2岁9个月19天

不喜欢被陌生人摸头

昨天带慧慧坐公交车去动物园门口学太极拳,慧慧单独坐个座位,

旁边一个中年男人问:“这个小孩多大啦?”,我说:“三岁啦~”

中年男人笑着说:“长的满好的”,然后用手摸摸慧慧的头,慧慧一下子急了,急的大喊:“不要摸,不要摸。。。”

然后伸出小手在刚才被摸得头上的位置狠狠的擦了几下,好像要把被摸过的痕迹抹掉,我安抚慧慧:“好,不摸了,不摸了,”

这个男人的女伴说:“这个小孩不喜欢被人摸得,你不要摸她的头了。”

男人看慧慧着急的样子,被逗乐了,又试图再摸摸慧慧的头,这下慧慧急哭了,我赶紧把慧慧帮旁边移移,坐了下来,这样就不会再摸得着慧慧的头了,

并告诉慧慧:“好了,这下不给摸了,”,慧慧这才破涕为笑,不急了

[ 本帖最后由 我是花园 于 2010-6-7 16:3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ydabendan + 2 + 2 慧慧好可爱呀。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0#
 楼主| 发表于 2010-6-8 23:05:12 | 只看该作者
2岁9个月20天

《幼儿启蒙数学训练》

这本书和其他数学类的书有点区别,就是要列数学算式比较多,

今天伊伊玩到下午2点半回家后,我拿了一堆书放到小书桌上,包括这本数学训练的书,

我说:“我们先读《论语》吧,好不好?”,慧慧急了:“不是先读这个。。。”

我问:“那先读哪个?”,慧慧:“要妈妈讲,”   晕,又叫我接下半句

我说:“是不是先读《老子》?”慧慧听我这么说,这才大声的“”了一声,表示我答对了

于是我先读了《老子》的1-5章,然后读了一遍《论语》的第三章,

大概是前天,我试着读读《老子》,现在每次要读《论语》的时候,慧慧必须要我先读《老子》,

但是我发现二本同时读效果不好,太长了,读到《论语》的时候,慧慧明显就不专心看着书听我念了

读完之后,慧慧挑了《幼儿启蒙数学训练》,要我陪她看,

看到第19页,我就有点没有耐心了,说实话,这样的书如果每一页都认真的陪慧慧看,实在考验大人的耐心啊,每一页都要讲解啊,而且要写算式,还得我抓着慧

慧的手写才行,我觉得特累

我建议慧慧休息一会儿,慧慧立刻否决了我:“不要,”

于是我拿了一个棒棒糖和一个山楂片给慧慧吃,我这才喘了一大口气

慧慧吃完棒棒糖和山楂片,又喊我陪她接着看书,于是我们又从19页看到39页,看完39页,都过去一个小时了,

我头晕脑胀,又吃不消了,于是再一次建议慧慧休息一会儿,慧慧又一次否决了,斩钉截铁的说:“不要不要不要。。。。”

哎~~~,我苦着脸对慧慧说:“慧慧,妈妈实在是太佩服你了,实在是太佩服你了。。。。”

慧慧又手指敲着书,催我:“这个,这个,这个。。。”

没办法,又给慧慧逐页的讲解到59页,我一看钟,都快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了,这书一共有70页呢,

我把书合上,跟慧慧讲下次再接着看,慧慧这次倒不反对了,

然后我和慧慧到伊伊家玩了半个小时,又去买了点菜,

晚上烧个清蒸鲈鱼,不过手艺实在不佳,烧的不好吃,慧慧爸爸只尝了一口,给了个评价:“烧的不入味!!”
还是慧慧好,我把鱼刺挑出来后,慧慧吃的津津有味,


——————————

补充:慧慧在看《幼儿启蒙数学训练》的时候,会看其中一页上的三个时钟上的时间,连线都连对了,让我大大的意外了一下,同时也大大的高兴了一把,哈哈



见照片

[ 本帖最后由 我是花园 于 2010-6-8 23:11 编辑 ]

DSC04104.JPG (34.38 KB, 下载次数: 0)

书的封面

书的封面

DSC04102.JPG (38.33 KB, 下载次数: 0)

就是这个认时间的题目

就是这个认时间的题目

DSC04105.JPG (32.81 KB, 下载次数: 0)

这本书要列算式的比较多

这本书要列算式的比较多

DSC04106.JPG (30.41 KB, 下载次数: 0)

这本书要列算式的比较多

这本书要列算式的比较多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小凡宝2007 + 2 + 2 慧慧真是小小数学迷啊!:)
bucy + 2 + 2 好棒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8:50 , Processed in 0.278579 second(s), 3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