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9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新读书无用论”与教育乱收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3 21:3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读书无用论”与教育乱收费
                         
  正当人们对教育乱收费痛心疾首众说纷纭之时,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据《长沙晚报》报道,一些曾经因“草屋飞出金凤凰”而受人尊敬的农村家庭,因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理想,“心理失落比所欠下的巨额债务更沉重”,纷纷发出“读了书有什么用”的感叹。
  两相对照,颇令人深思。
  近年来,教育乱收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一直呼吁加大治理力度,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既然学费那么贵,而且存在黑洞,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庭乖乖就范?表面上看,这是社会重视教育的体现,细想一下,其实不尽然。
  笔者以为,教育上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现象,与一个问题被长期忽视有关:那就是“上大学”这一概念的潜在变化。以前“上大学”,不只意味着获得一个求学的机会,还有丰厚的“附加值”:农转非、进城、分配工作、大学生活补贴,等等,除此之外,还有精神上的无尚荣耀。可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一个年轻人考上大学,差不多等于古代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从此出人头地,衣食无忧,门楣生辉。
  但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上大学”的意义逐渐发生变化。先是大学生没有了生活补贴,然后不一定能进城,然后不再分配工作,到现在就业发生困难……据报道,有些城市刚毕业大学生的平均工资已经与农民工差不多,名牌大学生回家卖肉、串糖葫芦的新闻更是屡见报端。“上大学”的“附加值”,一点点被剥离了。
  但“上大学”的“附加值”被剥离净尽的同时,“上大学”的成本却迅速膨胀。以前上大学几乎不用交什么学费,现在动辄就是几千上万。教育花费已成为多数城乡家庭致贫的首要原因。
  观念的转变总是在经历太多的痛苦之后。也许因为我们有太悠久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多少年来,上大学的成本与回报已经完全不成比例的事实,并没有减退普通家庭让孩子上大学以改变命运的热情。于是就有了太多太多因上大学而发生的感人故事,相信人们都已听得麻木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现在,我们的教育一直作为一种低风险、高收益的“产业”而存在。
  “新读书无用论”首先出现在农村并不是偶然的。因为相对贫困的农民更有让孩子上大学以改变命运的迫切心情,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回报与付出不对等的深深失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新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并非农民精神落后的反映,而是其教育观念的朴素的觉醒。农民们终于认识到,上大学就是上大学,上大学不过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上大学与富裕、与光宗耀祖之间还很远很远,再也不能简单地划等号。
  现在,理性看待上大学,对上大学保持一种平常心。如果家庭实在困难,实不必含辛茹苦地坚持,因为太沉重的代价不仅会毁掉一个家庭的幸福,也未必能得到预期的回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3:39 , Processed in 0.07638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