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6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答《教育》旬刊问(有关孟母堂事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3 20:1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您对“孟母堂事件”有何思考评论?
  “孟母堂事件”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件大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它的意义和影响将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孟母堂其实就是中国教育界的“小岗村”。
  但当地教育部门处理“孟母堂事件”,主要并不是从教育上来考量,他们对“孟母堂”的教育主张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所担心的,是这么一个“陌生的事物”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2006年“孟母堂事件”后,教育部门其实已默认了“孟母堂”的存在,当时它还很小,不致造成大的影响。但当孟母堂发展成四幢别墅,又与居民、物业发生磨擦时,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教育官员们自然就沉不住气了。
  但对“孟母堂”这一“新”的教育形式,〈〈义务教育法〉〉中并没有比较明确的针对性条款,教育部门所据以处置孟母堂的法律条文,是大可商榷的。所以“孟母堂事件”在社会上虽然引起了人们对文化复兴、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热议,但它之所以发生,首先还是一个法律问题。
  “孟母堂”不是义务教育,也不是所谓民办教育,它是一种历史悠久、很有效、很灵活,并且对中国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形式,对减轻国家义务教育的巨大压力也不无裨益。国家应该综合考察这种现代私塾教育的合理性及多方面的意义,尽快从立法上给予它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您认为私塾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私塾教育当然有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主办者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上。此外还有教师素质、办学经费、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因为已断层百年,真正让它在现代社会复活,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上无国家支持,下无百姓理解,事实上大多数私塾的生存是相当艰难的,靠的是办学者对文化和教育的理想与一腔热情。它的问题是过程中的问题,局部的问题,细节的问题,与已经本末倒置、积重难返的体制内教育相比,它的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当然,也有少数人把它当作一种商机,以投机心理来运营,则另当别论。

三,坚持私塾教育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动荡、辛劳,社会(包括亲友)的不理解,长期的付出……但一个教育者如果有胆识、有毅力从事私塾教育,虽然辛苦,心中却是踏实的。它体现了一个教育者、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它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根苗,中国教育的希望所在。

四,将私塾教育放在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您认为私塾教育在其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当代私塾教育之兴起,是中国教育回归自己文化本位的先声,是教育要回到自身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一百年来一直跟着西方走,抛弃了几千年宝贵的历史财富,其实也没有学到西方教育的精髓,到现在已经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私塾教育的出现,提醒人们回到传统,回到自己。
  在一段较长时期内,私塾教育应该不会有大规模的发展。可能的情况是,国家允许私塾作为一种教育探索模式而存在,同时在体制内教育中大量增加经典的比重。但私塾虽少,虽小,其意义却非常深远。私塾的涌现,标志着多年来的教育探索已经触及到核心层面。如果教育当政者把它看作一种改革的话,那我们说,教育的改革这才刚刚开始,以前都是隔靴搔痒,小补而大遗。如果教育当政者有眼光、有魄力、有真正的耐心来冷静面对“私塾复活”这一现象,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了。

五,如果私塾教育被全面取缔,您怎么办?您认为有没有被全部取缔的可能?
    全面取缔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所谓“全面取缔”,操作上也有难度。因为私塾都很小,形式灵活,几个家庭一联合,就办起来了,如被取缔,换个地方照样办。私塾与家教的界限并不分明。如果一定要用高压手段象“捉特务”一样来取缔私塾,那在现代社会几乎是一个笑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6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05 , Processed in 0.06878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