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空山泠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毁掉孩子只需要一部手机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3-23 16:51:46 | 只看该作者
学生本来用手机的意义就不是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3-24 16:25:39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找一找根源,为啥孩子喜欢看手机里的电子小说、色情短信。
私塾除了正常的读经功课以外,是不是也要关注一下孩子业余时间的阅读,你不可能要求孩子一天24小时都要读经吧,所以是不是还要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看看呢?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优秀儿童作品相当多,让孩子多看看这些好童书,把孩子的兴趣吸引过来,那些低级庸俗的电子小说自然就没有市场了。
没收手机也不是什么好办法,大环境就是这样,你禁止不了的,孩子还小,你可以没收,等他们再大一点恐怕就会不服了。再说了,现在是21世纪,私塾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时代在进步,你不能拽住历史的车轮,让历史倒退,这样做对读经孩子也是很不负责任的。除了读经,也要让孩子体验到健康的课外生活,这样孩子将来才可能适应社会。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同意!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3-24 16:52:02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这位朋友所说看似言之凿凿,其实乃是想当然尔的泛泛之论,一心只读圣贤书并非让历史倒退?,时代在进步?你要看是物质生活在进步,还是精神生活在进步?所谓的优秀儿童作品?真的有那么优秀吗?比经典还要优秀吗??教学场所内学生不应该使用手机,就好比军队在执行任务时有时也必须遵守的铁的纪律一样,什么叫“执行不了”?我们只要看这个规定是不是应该,是不是合理,而不是随俗看什么所谓的“大环境”,犹太民族被纳粹肆意侮辱驱逐践踏屠杀是当时德国的社会大环境,难道人应该那样做才叫“进步”才叫不拽住“历史的车轮”吗?有孩子爱看低俗的手机小说等,正是因为他们更小的时候没有接受该接受的教育,没有生命的深度,人性的光明不能随时被提住敞亮,而被浮在外面的种种动物性所包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至少伤口有时要做紧急处理才可以的,我们怎么能埋怨紧急处理伤口的医生呢?不能因为孩子现在有了这样的污浊而只是埋怨家长或者老师,或者因为有人有了种种污浊的表现就否定读经教育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功能,教育有时效性的也有长期才能翻转的,“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已经错过了的时机不可挽回,现在能把握的还不把握而在继续耽误,那才真叫愚昧固执!
         季谦先生曾说车子哪有只前进不能倒退的,谁家买这样的车子啊。该前进就前进,该倒退就倒退,该踩刹车就踩刹车,何况人类的精神生命不是用前进倒退这样的时空观可以理会的。健康的课外生活体制内的学校我看也没给多少,何况真正的“健康的生活”必然是合于人性的有所取舍,读经教育如果是合于人性的,那么对此有所取舍只要合理符合实际状况就是应该的,并且也从无哪个读经学堂要求孩子24小时读经,倒是看到很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种种压力下,有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记录,在下就曾经也身受其苦,据我所知现在更是变本加厉,这里也会有很多朋友知道我所论述的事实,所以浅想漫思不能够解决任何问题,适应社会也不是一句口号可以概括的,什么叫适应?不适应旧社会才会有新社会,不适应计划经济才会有改革开放,适应就一定合理吗?还是那句话,该适应就适应,不该适应的污浊污染就应该去除干净,读经教育正是所谓正本清源是也,何况其余。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3-24 17:1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3-25 06:49:38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这位版主认为我的话是想当然尔的泛泛之论是不是也很想当然呢?我赞同孩子读经,自己的孩子也读经,同时一直关注读经栏目,所说的话都是很认真严肃的,绝对不是想当然。
我说的一些话版主好像都给断章取义了吧,我想澄清一下。
1.一心只读圣贤书并非让历史倒退
我说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可能让孩子脱离社会,版主你把我的前一句截去了,是什么意思?除了读圣贤书,也应该了解学堂外的天下事这难道有什么错么?进入21世纪,时代当然在进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当然也都在进步,尽管缺憾和弊端很多,但你不能否认这种进步,这也是总所周知的事情。
2.所谓的优秀儿童作品?真的有那么优秀吗?比经典还要优秀吗??
这句话让我目瞪口呆,难道你真的不知道除了四书五经以外还有很多优秀的现当代儿童作品么?希望是我搞错了。优秀的童书当然是有的,而且有很多很多,本土的,港台的,国外的,简直太多了。我孩子看的国外童书比较多,经典图画书欧美的要比国内好得多,这也是儿童文学领域的共识,凯迪克金奖作品我们基本看过,看的是原版,钮博瑞作品也看得差不多了,但只能看翻译的,因为英文程度还不够。还有其他系列书,比如林格伦作品,罗尔德.达尔作品、凯斯特纳、名家名译、等等。。。。至于本土的少儿作品,历史类多一些,比如林汉达历史故事。。。科普方面的就更多了,不胜枚举,我儿子是科普迷,市面上能找到的他基本都翻看了,这都是兴趣使然,正因为放学回家后沉迷于童书世界,他才没有兴趣看那些低俗的网络小说,也因为我平时的教育,他也知道那些下流短信是坏东西,从不去碰。
版主问,这些童书真的那么优秀么?我相信这是真的怀疑,既然怀疑,那何不走进当代童书领域去研究一番再做结论呢?如果不去调查研究就否决了它,是不是过于武断了?在读经教育的同时,作为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因为你不喜欢童书,就禁止孩子喜欢,这实在是违反人性的。
版主还问,这些童书比经典还优秀么?我觉得这没有可比性,因为都同样优秀,而且缺一不可,就好比正餐和小菜、甜点都要有,才能营养均衡。
3.教学场所不应该有手机这是当然的,我本人也教书,我也严格禁止上课打电话,偷偷用手机做和教学无关的事情。但是下课以后我就无权禁止了,如果课后我也把他们的手机给没收了,他们会告到校长那里,说我侵犯人权。在课后,老师、学生是平等的,你能用手机,孩子也一样。我儿子小学3年级,他早就用了小灵通,用来跟我和同学、老师联系,他用手机非常自觉,一进课堂立刻关机,因为这是纪律,必须遵守。一出校园就开机和我联系,告诉我他的去向,让我不要担心。我所说的大环境指的是这样的大环境,版主你拿德国人屠杀犹太人做比是不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啊。
4.不能因为孩子现在有了这样的污浊而只是埋怨家长或者老师,或者因为有人有了种种污浊的表现就否定读经教育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功能。
前一句话是我的意思,我觉得孩子有了问题,确实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因为这是他们教育不得力的结果,原因我上个跟帖已经说了。后一句是对我的误解,我从来没因为读经私塾有一些小问题而否定读经教育的成绩,相反,我很钦佩这些年来他们所做的诸多努力,正因为这些有奉献精神的读经推广人的多方奔走,才有了今天读经热的出现。我跟帖提出一些建议,是真心希望私塾能越办越好,由私塾扩大到学堂,直至颇具规模的读经学校,而绝不是希望他们都垮掉。版主有这样的误解我觉得很奇怪,我的跟贴就是就事论事,并没有什么过激、歪曲之言,你应该能看出我的良好用意。我知道你本身就是读经学堂的校长,肩负重任,为了学堂的发扬光大,你是不是也应该多听听多方的建议和呼声,兼听则明嘛。

还有,我有个困惑,那就是这里的窝里斗的风气让我很难受,以前是读经派和非读经派斗,现在演变成自家人斗了,大家都缺少一种平和的心态,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既然都赞成儿童读经,那就应该把精力都放在切磋上,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具体细节上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争得面红耳赤,你死我活的,这样做真是让人很心寒。近年来我来读经栏少多了,来了也很少发言,就是因为这种非常态论争很让人难过。我去儿童英语、鼠目寸光的时候多了,觉得那些地方也有争论,但大都心平气和,不伤人自尊。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这和个人的修养、学识都有关系,读经典是好事,但读了就要学以致用,学了不用,读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 本帖最后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09-3-25 08:3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何妨吟啸 + 1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3-25 08:35:58 | 只看该作者
楼上两位是因为对读经认识的深浅不同,培养孩子的目标不同,才产生的分歧。不要上火。继续学习读经理念,加深对读经重要性的认识,会找到共鸣点的,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会是有益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不是深浅不同的问题。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3-25 09:28:10 | 只看该作者
清羽老师,我斗胆说一句:您作为读经教育的先行者,如果对优秀儿童文学(以及种种科普书)都是这个态度的话,读经之路只怕会越来越闭塞的。读经是为了打开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心灵,不是对除了典籍之外一切的优秀读物都予以摒斥。

您是读经界前辈,读经事业发展太依靠您这样级别的人物来拓展。您怎么能拒绝阅读经典之外,诸如任何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著作呢?比如您认为,凡是儿童文学就是甜腻腻的无营养的东西,这是多少年前过时的观念啊,一股六七十年代的味道——恕我反对王教授的观念。

如果一直抱着这样的态度,怎么和家长沟通呢?孔子也没有这么固步自封啊。

我们批评别人在对读经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胡乱抨击,那我们读经的人,又怎么能在不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心理需求的规律时,就胡乱批评说它们都是极其浅薄甜腻的理论呢?我们是不是抱着客观中立的态度去阅读,然后再来下定论呢?

神秘园说的是,我们不想看到窝里斗,请您多多三思家长的意见。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何妨吟啸 + 1 + 1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3-25 10:33:12 | 只看该作者
1.一心只读圣贤书并非让历史倒退
我说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可能让孩子脱离社会,版主你把我的前一句截去了,是什么意思?除了读圣贤书,也应该了解学堂外的天下事这难道有什么错么?进入21世纪,时代当然在进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当然也都在进步,尽管缺憾和弊端很多,但你不能否认这种进步,这也是总所周知的事情。
       (一心只读圣贤书当然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孩子本来就是应该比较脱离社会的,学生也当如此,现在的脱离正是为了未来更好的转变社会,天下的事纷纷扰扰,你我尚未必有智慧透彻明了,真的有必要让孩子夹杂吗?智慧之学和知识之学是不同的,一个是必须要有一门深入的功底,一个是需要多见多闻的累积,而让孩子读经典是为了启发他整全的理性,所以开发根本智慧在先,学习分别智识在后,两耳不闻窗外事并非是不让闻窗外事,这个是说人学习经典时应该有的分寸与把握,而不是硬性的规矩;进入21世纪物质生活当然是进步的,但精神生活确实是没有进步的,这个是略有深度的讲法,如果您觉得有异议我们各自保持就是了,人类的精神生活绵延在整个历史上有一种道德的理想和现实的实践所产生的差距,必须要有跳出时代的大历史眼光才可以逐步清明自己所处时代精神是否更合乎人性和理性,我不否认物质生活的进步而且也享有这种进步所带来的种种便利,但是我否认精神生活也在进步,这个是因为我们看问题的层际不同,谁更接近真相这个是不需要辩驳的,因为对现实有敏感的也有被现实所局限的,我无意批驳您只是指出我所看的现实。)
2.所谓的优秀儿童作品?真的有那么优秀吗?比经典还要优秀吗??
这句话让我目瞪口呆,难道你真的不知道除了四书五经以外还有很多优秀的现当代儿童作品么?希望是我搞错了。优秀的童书当然是有的,而且有很多很多,本土的,港台的,国外的,简直太多了。我孩子看的国外童书比较多,经典图画书欧美的要比国内好得多,这也是儿童文学领域的共识,凯迪克金奖作品我们基本看过,看的是原版,钮博瑞作品也看得差不多了,但只能看翻译的,因为英文程度还不够。还有其他系列书,比如林格伦作品,罗尔德.达尔作品、凯斯特纳、名家名译、等等。。。。至于本土的少儿作品,历史类多一些,比如林汉达历史故事。。。科普方面的就更多了,不胜枚举,我儿子是科普迷,市面上能找到的他基本都翻看了,这都是兴趣使然,正因为放学回家后沉迷于童书世界,他才没有兴趣看那些低俗的网络小说,也因为我平时的教育,他也知道那些下流短信是坏东西,从不去碰。
版主问,这些童书真的那么优秀么?我相信这是真的怀疑,既然怀疑,那何不走进当代童书领域去研究一番再做结论呢?如果不去调查研究就否决了它,是不是过于武断了?在读经教育的同时,作为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能因为你不喜欢童书,就禁止孩子喜欢,这实在是违反人性的。------------
    (当您的孩子越来越长大,那些您认为的优秀的童书是不是可以伴随他一生的成长呢,您的孩子长大后也会觉得它们是值得陪伴一生的书吗?如果不是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读,甚至随便读读,不读也没什么,因为您的孩子可以有超过它们更多的优秀之潜质啊!这些作品能有经典那样具有永恒的开启人类理性与智慧开发人性的光明之力量吗?十年后二十年后一百年后一千年后它们在后人的眼中还会这样继续“优秀”吗?优秀也有长远的优秀有圆满的优秀,有先在性有永恒性才是真正优秀的书籍---经典,所能具备的,为什么放着这些更有深度可以陪伴孩子一生开启孩子一生的智慧典籍不先读呢?不在孩子应该把握的教育时机赶紧给与他相应的教材呢?我只是顺着教育应该把握必须把握的原则思考而并非武断!见地不是一种判断,但是一种层际。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际我们都可以有各自的道理,但是属于孩子的教育时机,真正的教育之道却是唯一的,谁更靠近谁就可以使更多的孩子优秀下去。我对读经教育有这样的信心,因为如果有一天您也站在这个原则的层面思考必定与我等相同。另外不知道您的孩子确切岁数与成长发育状况,您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家长,您的孩子现在放学后还能沉迷童书的世界,可见您很用心孩子的教育,但他并非空山老师所说的那些大孩子吧,因为他生理与心理的发育也还没有到能看懂那些低俗网络小说的年龄吧,如果到了,您这些“平时的教育”就一定有作用吗?难道别的多数家长都不知道,乃至那些读那些低俗小说的学生自己不知道那些东西低俗吗?这已经涉及到人性很复杂的那一面,古今中外道德品质的教育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孩子比较好导正的时候多读有着甚深人性光明的典籍,这样才有童蒙养正的说法,您觉得古人都很笨吗?其实在精神生活道德品质的教育上,他们比现代人有见识多了。除非您的标准不是出自良知而是出自对世俗的变换所感应。另外我本人其实以前也非常喜欢童书,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自己反省如果小时候读过更多的经典,那我的生命将比现在会有更本质的跃升,生命是有层级的,有大学问存焉,古圣先贤的典籍正是这种生命学问的自然流露,他们对孩子更有长久的熏修与摄受力他们更加的优秀,如果问问我们自己的良心,难道不是这样吗?正因为他们更加透彻的把握了人性,这些经典才能流传千古,只要不因自己的浅薄或意识形态的固蔽故意去扭曲割截它,时常去接触它们熟悉它们,您就可以同样体会到这些书具有的伟大的深沉的优秀,那是一种更加平实中正精炼纯粹的优秀。而且我并非说您认可的那些书肯定不优秀,只是看他们跟什么书做比较了,而您的孩子在日渐成长,我只是说在他这个岁数有那么宝贵的时间有更优秀的为什么不从那里下手呢,我为您聪明正直的孩子感到惋惜!我希望他能有超过那些人的真正的优秀!孔子说“十室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是好学也会学的人,他那个时代没有这些童书,乃至很多时代所造就的大人才都没有这些书,但一定有经典,有圣贤,有体贴天地正道的良知,有人性!天下事原本就是这样的因此我又坦然。)-----------
3.教学场所不应该有手机这是当然的,我本人也教书,我也严格禁止上课打电话,偷偷用手机做和教学无关的事情。但是下课以后我就无权禁止了,如果课后我也把他们的手机给没收了,他们会告到校长那里,说我侵犯人权。在课后,老师、学生是平等的,你能用手机,孩子也一样。我儿子小学3年级,他早就用了小灵通,用来跟我和同学、老师联系,他用手机非常自觉,一进课堂立刻关机,因为这是纪律,必须遵守。一出校园就开机和我联系,告诉我他的去向,让我不要担心。我所说的大环境指的是这样的大环境,版主你拿德国人屠杀犹太人做比是不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啊。
            (如果您觉得便利,在学校中也能有那样的控制能力当然很好,但空山老师乃至很多私塾孩子都是住宿制的,那里有很多更加需要老师付出心血的地方,具体起来就要有另外的处理办法,至于现在学校的老师究竟好当不好当,听您说的情况我就更坚定我们的做法了,老师和学生在人性上当然平等,但并不是在实际地位上完全平等,否则我们和国家主席也平等,但市井之人怎知庙堂之事啊!即使在课后老师依旧有老师应该有的责任,这个地方不是讲哪个单位立的规矩讲的是良知。学生在学校使用并不一定需要的通讯器材,在现实上应该受到管理,但反倒被限制,侵犯的是家长和教育者的人权,思考问题不能单向化,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的颠倒与浮浅,这个人权啊什么的讲法也是西方思想对人性没有透彻所衍生的产物,是不是真的很合理呢?恐怕是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4.不能因为孩子现在有了这样的污浊而只是埋怨家长或者老师,或者因为有人有了种种污浊的表现就否定读经教育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功能。
前一句话是我的意思,我觉得孩子有了问题,确实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因为这是他们教育不得力的结果,原因我上个跟帖已经说了。后一句是对我的误解,我从来没因为读经私塾有一些小问题而否定读经教育的成绩,相反,我很钦佩这些年来他们所做的诸多努力,正因为这些有奉献精神的读经推广人的多方奔走,才有了今天读经热的出现。我跟帖提出一些建议,是真心希望私塾能越办越好,由私塾扩大到学堂,直至颇具规模的读经学校,而绝不是希望他们都垮掉。版主有这样的误解我觉得很奇怪,我的跟贴就是就事论事,并没有什么过激、歪曲之言,你应该能看出我的良好用意。我知道你本身就是读经学堂的校长,肩负重任,为了学堂的发扬光大,你是不是也应该多听听多方的建议和呼声,兼听则明嘛。
    (孩子的问题会很多,有人可以面对千变万化的问题有千变万化的解决方法,但一般的大众,即使是从事教育专业的,有时也很难恰当处理,所以我说不能全说是家长或教师的责任,但并没有直接否定家长和老师必须负的责任,这个逻辑我还是有的,所以您也不要误会!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更多需要依靠的是圣贤的经典,因为他们有所存者神所过者化的渗透力,此所谓“依法不依人”,教育是很关键的问题,所以这个时代圣贤的言教比我们一般人的所谓身教力量更加强大。没有这个见识就会觉得纷纷扰扰,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变成圣贤,乃至教育的专家,可我们的孩子在教育的关键阶段却需要我们最好是圣贤最好是专家,那么至少依靠经典是实践中比较得力的方法,因此培养出来的品学兼优的大人才,古今中外也有太多的例证。何况如果依照人性,即便没有例证也要有这个智慧当下承当,这是智的直觉不是知识和思辨。在您好意提出建议之前,您也应该先把这里的一些精华帖至少看几遍,那也算是兼听则明,也知道您的良好用意,我也是就事论事并没有不尊重您的心态,但有好心未必就一定有好的建议,兼听则明的有之,越兼听越糊涂的也有之,否则谁有愿意“不明”呢?以愿“明”的心却因为兼听或者固执己见变成“不明”的结果,这样的人还依旧是多数呢,这个就是读有价值的书不多或不够深入的原因,我们自己已经是这样的人,我们的孩子却完全有时机尽量不成为和我们一样凡庸的人。也许有人说我就喜欢凡庸,但其实那是虚伪的托辞,是因为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不凡庸的能力,或者不愿意承认凡庸必然导致的人生中种种烦恼障碍罢了,乃至不承认自己真的是凡庸浅薄。人贵立志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有就会希求改善,这个也是人应有的良心,我觉得自己错过了太多使自己不庸俗浅薄的时机,但我不愿意看到后代也一样错过。您是有见识的人一定也能感应我的这点诚意!这就足够了,在这里其他反倒无所谓,笑骂由人笑骂该说的我还是会坦白直接,这个是对大家最高的尊重!我的德行不够所以宁可直道待人不愿委曲求全。还请谅解我说话的不周到严谨,谁叫我们从小读的书没有经典,没有德性的涵养没有那样优秀呢~!)-----------

还有,我有个困惑,那就是这里的窝里斗的风气让我很难受,以前是读经派和非读经派斗,现在演变成自家人斗了,大家都缺少一种平和的心态,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既然都赞成儿童读经,那就应该把精力都放在切磋上,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具体细节上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争得面红耳赤,你死我活的,这样做真是让人很心寒。近年来我来读经栏少多了,来了也很少发言,就是因为这种非常态论争很让人难过。我去儿童英语、鼠目寸光的时候多了,觉得那些地方也有争论,但大都心平气和,不伤人自尊。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这和个人的修养、学识都有关系,读经典是好事,但读了就要学以致用,学了不用,读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的地方就难免有是非,有因为种种角度层际不同,乃至性格阅历职业等不同所产生的各执一词,这个也不能说就是窝里斗,大部分人正和你我一样都有着各自对道理的执着和真诚,平和是在各自深入理解后才能达成的目标,因为深入后才会发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原是一不是二;但这里有个本末的问题,究竟是谁在根本处立言,这就关联到各位朋友的福分和智慧与见识了。这个也勉强不得,所以也无须困惑。网络中本来就难以实现真的平和,虚伪的平和只是因为没有把真诚的意见各自坦然出来罢了,或者都在一个洞窟里自说自话聊以自慰,当然没有什么争执,所以子云宁取狂狷不取乡愿。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孩子都会有对自己孩子的真诚,所以有因为真诚而达到高度一致的,也有因为真诚却固执浅薄的意见妨碍到自己孩子而不自知的,学以致用不是给别人一个好的观感,当然能给人好的观感更加好,一切全是对应自己良心的,对得起良心则争执也不为过,面红耳赤也不为过,有诚意有真情这个才是人性自然的表现,其实真的都从良心上体贴必然会越来越能达到一致,必然会不断有真的反省和进步。谢谢您的坦白,我亦是坦白,不当之处还请海涵!)
                                                                                                                                                                                                                     --   伯毅敬白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3-25 13: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3-25 10:42:31 | 只看该作者
paisley 朋友,人是很容易产生误会的,我会误会您,您也同样会误会我,我是知道您是在什么地方误会我了,不过没关系刚才回那位朋友的帖子您也可以参考了解一下,谢谢您的坦白!另,如果真的对孩子有真诚,对读经教育有真诚的希望了解透彻的心,还是请把我在这里置顶的香堂孔子学校教师必读(其实也应是家长必读),完整踏实好好的看完。有些问题其实季谦先生已经反复解答多遍了,但依旧还是会有很多误会,不过至少先生比我高明太多,总有一些人因此而使误会消除,那是我真心盼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9-3-25 11:21:02 | 只看该作者
其實“經典”兩個字涵義很廣,季謙先生認為,只要是經典的東西就應該推廣。什么是“經典”的東西呢?“經”的原義是“機縱絲也”,織布的時候縱放的絲線稱為“經”,橫放的稱為“緯”。因為布匹的寬度是固定的,所以織布時要把“經線”先放上織機,所以有“先在性”,而既擺好了經線,就決定了布的品質,所以經有“主導性”,經線擺好就不動了,由緯線動,所以經有“不變性”,因為“經”有“先在、主導、不變”這些特性,所以后來引申為“經常不變、天經地義”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9-3-25 11:4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天津清羽 的帖子

谢谢清羽斑竹这么诚恳用心地回帖,这一次我真正感受到了你的良苦用心,你的回帖中没有了针锋相对的指责,没有了烟火气,这让我心里顿时舒服了很多 看来人还是喜欢和风细雨啊。当然了,你的观点还是没变,也不是我等能改变得了的,我的观点也没变,但不管怎么说,上述分歧都是人民内部矛盾,都可以商榷。这让我想起我的老师曾经提过,古典文学领域的大师级学者很多,他们之间也经常笔战,有时候也不免争得面红耳赤,但过后都照旧是好朋友,好同事,在我们晚辈后学眼里,他们还照样是这个领域的老大,瑕不掩瑜,论争是正常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2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3:44 , Processed in 0.087917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