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073|回复: 6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也说语文学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0 16:5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跟着老易,继续凑热闹,说说作文教育。大家一起讨论,更容易激发出各自的思路,为我们养育孩子提供一些经验。

我认为孩子的语文教育,除了认字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能力才是他今后一辈子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否则不管你认识多少字,阅读背诵了了多少文章,你也未必会说会写。

但是要看到的是,目前的学校教育里面,最弱、最差的却是语文的教育(当然历史教育更差)

目前从事写作的8,90一代的年轻作家,基本在学校教育里是另类。但学校教育也没有能培养出公文、应用文之类的写匠。一个大学毕业的人,总是对论文、甚至求职书、应聘函之类的头疼,甚至有人连求爱信都邀请别人来代写。

学校语文教育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目标缺失
学校教育的目标不是瞄准生存中的应用,而过于强调识字、语法、结构、中心等各个方面,把原来作为手段的东西,变成了目的。老易也说了,我们教育里也有类似的成文形式训练的方法,但实际操作里却和国外的形式训练的结果正好走向了两个相互背离的方向。究其原因,目标完全不同而已。

2、评价体系
目前学校语文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很落后的,我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写的,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文章,在学校教育里被评为不合格,而那些简单模仿,用词华丽的文字,却被作为范文而大力推广。

学校教育里,往往喜欢做出绝对的判断,用对其他科目的方法,明确指出哪些是好的,而不符合他们规则的则被认定不好。

在老易的新帖子里,似乎认为中国孩子在色彩方面的不足是因为认识的色彩不够多,实际上中国人想象力,在儿童阶段基本就给抹杀了,不光是学校、还包括我们家长,习惯于告诉孩子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这种对错分明的文化,直接的让孩子失去了想象能力。

3、选材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的影响,语文课本里选择了很多所谓政治性、寓意性、应景性的文字。
下面就简单说说老易选择作为教案的那篇《白杨》来说说这个事情,原帖在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45574&extra=page%3D2,大家可以看看。在他那篇文章里,老易和颀颀妈妈都对我们不认可那篇文字表示了异议。但事实上,我认为按照文学的标准,即使在50年代,那篇文字也不是一个好的文章,仅仅是因为政治的需要才会被选择了进去。

《白杨》是一个写景的散文么?不是,尽管有写景,但不过是为了铺垫,而且写的远远不够。因为我们无法从文章里感受到戈壁的广阔、艰苦、荒凉……。我自己去过戈壁,如果问我感受最深的也绝对不是白杨,景色美丽的有戈壁边缘那一望无际的向日葵林,还有那青一色像被水泥浇注过的荒漠,偶尔一见的红柳丛、沙拐枣,那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这些感觉,在白杨这篇文字里绝对找不到。

《白杨》的作者描写的是白杨树么,其实准确的题目应该是《戈壁滩的白杨》,我在东北大森林里看到过成片的白杨,那种白色、那种气势,又不是作者所描可以出来的,而北京的周围也有成片的白杨林。

实际上这篇文章,是典型的以物喻情,是一种借代的手法。如此做文章是中国的传统,古代对皇帝有了意见,不敢说出来,就要用隐喻的手法。历代皇帝搞文字狱,也是在各种文章里找这种借喻的文字然后定罪。

但是比喻所需要的还是准确,比如这个文章里面描写的不完全准确,白杨确实可以在戈壁滩边远地区生长,但作者所看到的,基本是铁路两边人工种植的白杨树。而那些红柳,尽管没有白杨看起来那么挺拔,却是真正在那种恶劣环境里自生自长的。白杨并不能如作者所说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西北有大量的沙漠和盐碱地,如果白杨可以生长,那就好了。

所以说这不过是一片宣传性的文字,颀颀妈妈在评语里说了三线建设者,实际我相信坛子里很多朋友的父母是从事过三线建设的,回去问问,就知道他们现在是一种什么样上当的感觉。现在让孩子读这些东西,无疑是一种再次的欺骗。

实际上不是说去边远地区工作不好,但那应该是自己的志向,而不是像文章里所说的被别人种在了戈壁滩而非自己的选择,如果让大家选,很多人会选择做东北的白杨或者北京的白杨。

实际上这类文字,除了宣传一种所谓崇高的精神之外,不能带给孩子任何合理的解释。老易在一篇文字里支出的就很准确,传统中国文字里,缺乏了形式逻辑的东西,因此主要是讲究大道理,靠以势压人。而真正的文字里,缺乏必要的合理性。如果用果行育德转文介绍在美国学习荔枝蜜的那种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的话,学生的问题会让老师都无法解释。

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不去提出任何问题,只接受别人灌输给他的一种解释。所以我们的孩子的语文能力,也就限于模仿两字了。

4、我们怎么办

其实相对于老易来说,这里做父母的就会很难,一方面要让孩子适应学校的落后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孩子被这种教育毁掉了。一部分人会去选择自己去教育的逃避方法。但我觉得更可行的,是至少让孩子的正确理解和写作,提供一个可被认可的小环境。我们家长不可以在助纣为虐,成为学校的帮凶。孩子真正写自己所思所想的文字,应该受到我们家长的认可和鼓励,同时可以考虑让孩子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文字,得到更广范围的参与和讨论。韩寒这些人,至少在他同年龄的阶层里得到了认同。而真正最终可以确定孩子价值的,绝对不是语文考试,而是孩子今后一生中,充分运用文字的那种能力。

评分

参与人数 8威望 +29 金币 +29 收起 理由
huhututu + 1 + 1 我好喜欢。。。
aqwp + 1 + 1 我很赞同。
HMB + 1 + 1 谢谢你了
wanyi77 + 10 + 10 精品文章!
三宝妈 + 2 + 2 精品文章!
luck1 + 2 + 2 我很赞同。
hi5 + 2 + 2 精品文章!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3-10 17:0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qqyou 的帖子

认色彩的事情跟想象力关系不大。是我们缺乏色彩教育。这方面是一个盲点。从人的自然能力来说,我们有能力跟外国人识别一样的颜色,但由于缺乏色彩教育,不会主动的应用,表达,所以体现在设计上就显得色彩表现能力弱。我是从现象反推这个想法的,因为我本身不是搞美术的,更专业的说不出来,只是存在这个现象,给有这方面需求的家长提个醒。因为我看调查里选设计这个方向的还不少。而我国在设计这方面的教育是很落后的,大家要有思想准备。

《白杨》这篇文章你批评的很有道理。说实话,读这篇文章我是强忍着没呕吐出来。
但是后来我又一想,这文章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作为教育者,自己不要先走极端,
把这文章批得一文不值。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不良的想法,否定一切,成为小小愤青。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从历史层面肯定它,但是在现实层面否定他。
用中性的眼光来看待这篇文章。这样,孩子增进了智慧,又不至于被误导。
当然要从我个人主观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实在是太差了。不过考虑到这是五年级的课文,
就当是篇儿童故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3-10 17:28:35 | 只看该作者
我在最近的帖子里找到了我要的东西,,,,
可以说自己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想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一直被所谓的人文素养,忽悠的不上不下,找不着北。。。。还是老易和果行的文章,让我确定,语文是形式和思想的统一,形式和思想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去把握和研究,掌握了形式,对最后的合成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即使是白杨这样的文章,不需看他的思想和代表的阶级(如果有借物喻人,也算一个可学习的技能),只需解剖文章的模式,是否有可借鉴之处,也可了解里面的自然地理知识(了解白杨,了解戈壁),,把这篇文章包含的知识和技能学到,。。。总之,把课文看成学习语文技能的工具(而不是用课文来武装思想,甚至被愚弄),学习者就是一个医生,来解剖文章。。。这样来看,每篇课文都有可利用的价值。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7 金币 +7 收起 理由
lingling0921 + 2 + 2 这对孩子的要求有些高了,
老易 + 5 + 5 内功加强之后再玩形式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7:35: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3-10 17:07 发表
认色彩的事情跟想象力关系不大。是我们缺乏色彩教育。这方面是一个盲点。从人的自然能力来说,我们有能力跟外国人识别一样的颜色,但由于缺乏色彩教育,不会主动的应用,表达,所以体现在设计上就显得色彩表现能 ...


认色彩确实和想象力关系不大,但色彩的运用就不一样了。其实近的的可看看我们的布匹、孩子的玩具,就可以知道这里面的差距,其实根本不是技术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7:48: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9-3-10 17:28 发表
我在最近的帖子里找到了我要的东西,,,,
可以说自己一直有这样一个想法,想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一直被所谓的人文素养,忽悠的不上不下,找不着北。。。。还是老易和果行的文章,让我确定,语文是形式和思想的 ...


你说的是啊,也不是完全没用,或许还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哈哈

不过我还是希望孩子的教材里,可以出现更多的优美的文章。现在挤过几次教材选文的变化,已经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3-10 17:52:33 | 只看该作者
qqyou还真是位喜欢辩论的坛友.
不妨讲讲你是怎样喜欢上辩论的吧.
会辩论也是种很重要的语文能力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3-10 18:0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小小小鲸鱼 的帖子

文艺批评里流派众多。

有文化历史传记批评,有结构主义批评,有叙事学,知识考古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

我们课堂上用的最多最滥的是结构主义,这种分析方法不能说完全没用,
对于孩子的智力来说,也许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明了。但不能用得过多过滥,
不管适合不适合都拿来分段,总结段义。

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历史文化传记批评很不错。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很有趣味性,
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老师讲一篇课文的背景都是一带而过,而在美国,
老师肯定会把这堂课上成一堂历史-语文甚至历史-语文-地理综合课。

现在,搞形式训练,一句话,舍本逐末。内功还没练好,搞什么花架子?
就算你把叙事学的东西学透,你就能写出好文章?

有了内功才谈得上技巧,模式。现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不是说内功很好了,缺乏形式训练,
而是说内功差得太远了。现在应该大大加强内功。而形式训练,仅限于应试。
就像老易现在写东西,如果天天琢磨着怎么开头,结尾,递进,
没一个人会读我的帖子。那种形式训练是为了应试需要,特定需求下的产物,
作为课堂的常态进行教学,这显然是舍本逐末。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lingling0921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8:12: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颀颀妈妈 于 2009-3-10 17:52 发表
qqyou还真是位喜欢辩论的坛友.
不妨讲讲你是怎样喜欢上辩论的吧.
会辩论也是种很重要的语文能力呢.


哈,这不能算是辩论,应该说是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我们这代人的感受可能和你们不太一样,原本我们也是喝狼奶长大的,我们曾经在一场运动中给别人做了打手,后来又被送到农村去变相劳改。当我们后来突然认识到,我们一直立志去拯救的美国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劳动人民,实际上已经接近了我们的目标共产主义的时候,我们就会彻底失去了对这个体系的基本信任,也让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

如果说我们更喜欢思辨,也许是我们这代人经历所致。这也是那篇文章对你们无所谓,而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深感厌恶的原因之一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8:19: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3-10 18:08 发表
我们课堂上用的最多最滥的是结构主义,这种分析方法不能说完全没用,
对于孩子的智力来说,也许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明了。但不能用得过多过滥,
不管适合不适合都拿来分段,总结段义。
...


我很赞成老易的这些说法的。很多人都说,美国做文章也有八股,我看到这些说法总是要笑。

其实总结写文章的规律是很有必要的,这方面美国远比我们要甚,就如同老易所说的,美国人在写历史文章的时候那种引用,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但这种引用,确实带来的是严谨的态度,是一种治学的精神,而不是随口胡说。

我们也有八股,但骨子里要求的是哪种形式,他不在意你在里面填写的是垃圾还是精华,首先要满足这种形式,就完成了目的。

我个人觉得老易在中美教育的差距的分析,是非常准确和充分的。

最终出现结果的差异,在于追求目标的完全不同,所以有了一种形式根本就没有其用处,反倒会越走越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3-10 18:4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qqyou 的帖子

你搞错了,美国考试中的8股比我们更形式.把8股的架子搭起,不管内容如何,就可以基本及格.

才是真正的"不在意你在里面填写的是垃圾还是精华,首先要满足这种形式,就完成了目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1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06:48 , Processed in 0.12180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