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落花開》Seraphine
法國「素樸藝術」代表畫家
傳奇人生完整剖析
分 級: 保護級
語 言: 法國、比利時\法語、德語發音(2008)
片 長: 121分鐘
類 型: 傳記美術片
製 片: 米蘭娜波洛(Milena Poylo)、吉利薩賈托(Gilles Sacuto)
導 演: 馬丁波渥斯(Martin Provost)
編 劇: 馬丁波渥斯(Martin Provost)、馬克艾迪諾(Marc Abdelnour)
演 員: 友蘭達夢露(Yolande Moreau)【巴黎我愛你】
歐路奇圖科(Ulrich Tukur)【竊聽風暴】
上映日期:2008/11/14 晚場起
上映戲院: 長春戲院、真善美戲院
劇情介紹:
將世界的瘋狂,畫作朵朵驚奇
那些畫,都是我想說的話…
1912年,42歲的天才素人畫家,薩賀芬路易,其貌不揚的她平日隱身在杜佛夫人家當女傭,閒暇時陷溺在繪畫世界。她從自然和生活擷取繪畫素材,獨特的舉動處處橫溢過人的藝術直覺。
一天在杜佛夫人晚宴上,致力提倡「素樸藝術」的德國著名收藏家—威廉伍德,偶然驚見薩賀芬的畫,就在眾人唾棄她的畫作時,伍德卻決定將薩賀芬的畫全部買下來,並鼓勵她繼續發展繪畫才能。得到了伍德的賞識,薩賀芬更加努力作畫,積累作品。
一戰爆發後,伍德被迫逃離法國,拋棄薩賀芬。然而戰時,不論經歷多少困難,薩賀芬都不曾放下畫筆,一直默默持守對藝術及伍德的愛。1927年,伍德回到法國,與薩賀芬重逢、再續前緣。但成名後的薩賀芬,卻開始瘋狂,漸漸迷失自我…
關於電影
薩賀芬路易,一位綻放在戰爭背景的法國素樸派畫家,在【花落花開】中拾起畫筆揮灑她的絢爛生命。本片由馬丁波渥斯執導,由法國凱薩影后友蘭達夢露詮釋。電影上映時,還同步展出薩賀芬的畫展,吸引了許多法國民眾和藝文界人士的共襄盛舉,一同欣賞薩賀芬帶來的視覺饗宴。
故事發生在世界大戰之前,一個離巴黎不遠的小城鎮桑利斯。薩賀芬是個獨來獨往的中年婦女,平日幫傭,下工就畫畫。她喜歡在短暫的休息時間裡親近大自然,因負擔不起畫材費用,她便從生活週邊取材,收集土壤、動物的血,甚至搜括教堂燒融的燭脂來製作顏料。
友蘭達的精湛演技恰到好處地再現薩賀芬那難以理解的行徑,她表現出來的不受拘束,就像她畫作那般繽紛多彩,而片中呈現的薩賀芬畫作,都是裝飾在世界知名館廊的經典之作,例如巴黎的馬約爾美術館(Maillol Museum, Paris)、尼斯的國際素樸藝術館(Museum of Naive Art, Nice)。
歐路奇圖科飾演的德國藝評收藏家威廉伍德,在影片中與薩賀芬維持一種難以言喻的優雅關係。偶爾他是純粹的藝術愛好者,有時是學者、師長、朋友或經紀人。兩人的關係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斷。但薩賀芬仍留在被遺棄的小鎮,夾在戰火和驚恐之間持續作畫,即使經歷極端困頓的時局,她依舊守護著自己的單純信仰。
【花落花開】以樸素的視覺風格訴說了一則愁美的故事。編導以恬淡的田園氛圍交纏無情的戰火背景,藉由薩賀芬獨到過人的手筆與天賦,吸引我們進到她溫柔、寂寞的畫中世界,領略她短瞬人間、卻恆久存在的燦亮火花。
關於「素樸藝術」
何謂「素樸藝術」?
「素樸藝術」根據法文Naifs而來,英文稱之Naive Art,意指純樸天真的藝術,也被稱為「現代原始藝術」。這種藝術天生自然、原始純真,創作者無師自通,不受既有的藝術法則束縛,風格自由獨特。通過作品的展現,觀者可以直擊創作者的心靈世界,從中洞察人性的本質。
背景起源
「素樸派」並沒形成一個團體,是評論家為方便稱呼而如此命名,也有人稱之「二十世紀的早期畫家(Peintres Primitifs)」或「二十世紀的原始畫家」。他們是一群業餘的藝術愛好者,對於開展新的主義毫不關心,所以不像印象派那樣有群體藝術運動,因此也不把繪畫當做職業看待。
他們坦率天真、隨心所欲,以直覺將他們思緒所及、觀察到的事物畫進畫布,處處充滿天真浪漫的魅力,瀰漫著原始的詩意,在人類與世界之間存在著最自然樸素的交流。
素樸藝術的推廣,以銳眼的德國藝評收藏家威廉伍德(Wilhelm Uhde, 1874~1947)貢獻最大,尤其他發掘了有「二十世紀素樸藝術之父」之稱的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 1844~1910),讓世人從而認識素樸藝術的撼人力量,並使其他幾乎被忽略的素樸藝術家-薩賀芬路易、路易維凡、安德列波希安、凱米爾邦波瓦等人的偉大作品得以受到世人的關注。
作品特色
素樸派原始純粹的藝術形式,在近代的藝術領域裡以新鮮的姿態獨樹一格。他們無師自通、技巧單純,描繪形態獨特,畫面的空間感並非我們習慣上的認知;他們自發性強、坦率直接,詮釋題材膽大不受拘束,相較於學院或古典畫派,反展現了一種童稚的清新感;素樸畫作的裝飾性高,專注所見的視覺現象,對入畫的人事物刻畫細膩,筆觸明顯,畫面生動多變,用色活潑,同時又富滿情感,有時描繪宛如田園詩般的景物,卻隱約含有悲劇性的遺憾鑿痕。
畫派分布
素樸畫派不只侷限於法國,也在地中海沿岸發展迅速,如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家。此外,在格魯吉亞、匈牙利,和一些中南美洲國家也出現了素樸藝術的蹤跡。主要代表人物有: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 1844~1910)、薩賀芬路易(Seraphine Louis, 1864~1942)、路易維凡(Louis Vivin, 1861~1936)、凱米爾邦波瓦(Camille Bombois, 1883~1970)、多明尼克培洛涅(Dominique Peyronnet, 1872~1943)等人。
關於薩賀芬路易(Seraphine Louis)
9月2日生於瓦茲河畔奧維爾(Arsy-sur-Oise),薩賀芬路易(1864-1942)是一位法國素樸派畫家。她的父親是名鐘錶匠,母親是牧羊女,她的童年在學校和牧場之中渡過。自1882年起,薩賀芬便長居桑利斯(Senlis),成為畫家之前都在幫傭做苦力。
1905年,據悉就是這一年薩賀芬的守護天使「獻聲」告訴她要開始提筆作畫。她的純敬虔誠,讓這些「天使之聲」伴隨她的創作之路直至生命盡頭。薩賀芬的作品於1912年由德國藝評收藏家威廉伍德(Wilhelm Uhde)發掘。當時伍德搬到桑利斯,薩賀芬正好負責打掃他們的房子。在一次晚宴上,伍德偶然在鄰居的房子看見一幅蘋果靜物畫,卻意外發現,這幅令人驚艷的畫作竟出自於他們的清潔婦薩賀芬之手。於是伍德買下薩賀芬的全部畫作,並鼓勵她持續畫出更好的作品。
薩賀芬從未受過正統的繪畫訓練,生活在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她唯一的靈感來源是教堂的彩繪玻璃。她的作品多以富生命力的奇幻葉花、羽毛、水果等重複的裝飾性圖案為主,偶爾瘋狂地點綴睫毛和著火的叢林,強烈大膽的配色反映了薩賀芬的心境和夢想。
薩賀芬的畫家生涯非常短暫。1914年,一次大戰爆發,伍德被迫離開法國,薩賀芬遂躲在自己的世界用創作渡過戰爭。1927年,伍德回到法國,搬到香提伊(Chantilly),當他參觀桑利斯之友藝術社在市政廳展出的畫展時,他再次發現薩賀芬的畫作,並下定決心支持她成為畫家。為了方便薩賀芬工作,伍德定期提供她畫具和財力上的支持,在他的賞識與資助之下,薩賀芬的畫作漸漸受人矚目。
1930年,在薩賀芬首次參與素樸派畫展的3年後,由於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伍德的財務狀況岌岌可危,無法再購買她的畫作。薩賀芬最後陷入精神錯亂、被害妄想的幻覺世界,被安置在一間精神病院裡。即使她的作品展出、賣出,伍德都無法與她見面告訴她實情。雖然伍德向外宣稱薩賀芬在1934年的時候過世,但事實上她一直活到1942年12月18日,始終形單影孤。
1945年,薩賀芬死後3年,在伍德的推動下,在巴黎的法蘭西畫廊(Galerie de France),薩賀芬終於有了她自己的第一場創作個展。
關於威廉伍德(Wilhelm Uhde)
威廉伍德(1874-1947) 出生在一個資產階級的大家庭,是個德國作家、藝評家,也是藝術史上的大收藏家和藝術史家。伍德在學時主修法律,但在前往義大利佛羅倫斯學藝術史後眼界大開,1903年決定搬到藝術首都巴黎,以便更親近藝術。
來到巴黎後,伍德迅速在左岸拉丁區的圓頂咖啡館(Le Dome)成為德國藝文圈的核心人物。慧眼獨具的他是最先收藏畢卡索和布拉克畫作的人物之一,並在蒙帕那斯區(Montparnasse)為他們辦過畫展;他更是兩位立體主義大師的摯友,畢卡索在1909年曾用多視點的立體變動筆法畫過伍德的肖像:《Portrait of Wilhelm Uhde》。
伍德的名字和20世紀巴黎最著名的前衛藝術是分不開的。在他的藝術追求之路上,很快便發掘素樸藝術代表人物,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 1844-1910)高度創新的繪畫潛力。
1912年伍德搬到了桑利斯,因緣際會之下驚見薩賀芬的畫作,便鼓勵她繼續發展繪畫天份。除了薩賀芬,伍德對路易維凡(Louis Vivin)、凱米爾邦波瓦(Camille Bombois)、安德列波希安(Andre Bauchant)等畫家的作品深深著迷,並給予大力支持。他曾說過:「他們(素樸藝術家)代表的意義,不止於表現事物的外貌,而是體現超然形上的宇宙真實。」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伍德被迫返回德國,他的收藏品被剝奪分刮到法國各處。直到1927年,伍德回到了法國,再次遇見了薩賀芬。
1928年,伍德在巴黎策劃了素樸藝術展,參展的除了有盧梭和薩賀芬外,也包括了波希安、邦波瓦、維凡等素樸藝術家的作品。伍德稱這些素樸派畫家的作品為「現代原始藝術」。為了讓這些充滿創意驚奇的素樸畫作給更多人看見,伍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推動,貢獻良多。
1938年,伍德被德國剝奪公民身份,財產被法國沒收作為他的藝術商朋友卡恩韋勒(Kahnweiler, Daniel-Henry)的收藏。伍德晚年隱藏在法國西南部渡過戰爭,死於1947年。
伍德終究還是實現了自己對薩賀芬的諾言。1945年,他在巴黎法蘭西畫廊(Galerie de France)為她辦了一場個展,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看到薩賀芬用生命血淚畫出來的驚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