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721|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块橡皮擦掉孩子的自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6-26 11:1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恨铁不成钢的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也正是这个故事中的母亲告诉我的。这个妈妈就象所有的妈妈一样爱他的孩子,可是他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儿子一直很自卑,在别人面前一直耷拉着脑袋,永远只会说:妈妈,我不会!她一直问我这个局外人到底为什么会这样,直到有一天她给我讲述了她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一件小事,才让我这个旁观者真正的“清”了一回。让我发出一声惊呼:你用一块小小的橡皮擦掉了你儿子的自信!


  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学期幼儿园举办了公文数学的兴趣班,公文式教育有別於一般傳传统教学方法,以鼓励孩子们主动学习和享受学习为主,而不应是只顾将知识不断塞进他们的脑袋…" 反对传统数学课本很多冗長乏味的地方而导致孩子们对数学提不起兴趣的现象.。公文式教材都是经过循序渐进的形式设计编排而成,因此,孩子们大都能从容地自行完成教材。妈妈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让孩子也参加了兴趣班,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劲的儿子会对公文数学产生兴趣,而且每次都能在规定的10分钟内完成公文数学要求的回家作业,而且准确率也很高。着实让她狂喜了一番,而在他的儿子身上我们也开始能够看到欣喜与自信的萌芽。


  可是不久事情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一天妈妈又很懊恼的告诉我:他儿子对她说“妈妈。我再也不想做公文数学的作业了?”不仅让妈妈很惊讶,令我大吃一惊。原来在做作业时本来儿子早就完成了作业中数字的连线以及图片与数字之间的配对连线,可是妈妈在检查时发现孩子连的线歪歪扭扭,不够光滑整洁,就要求孩子擦掉重做,第一次擦掉后孩子重新连,可是第二次妈妈又不满意,又给孩子擦掉,孩子委委曲曲的再连,时不时抬起头看看妈妈眼中是否流露出满意的眼神,一次一次。原本10分钟的作业在妈妈一次又一次的用橡皮擦拭的过程中流逝,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孩子从自己连,变成在妈妈的监督下连线,小心翼翼生怕又被妈妈擦掉,发展到又对妈妈说:“妈妈,我不会连”,最后在也不想做作业。孩子原有的自信被妈妈的橡皮擦的消失贻尽。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在家庭中,家长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考虑和期望。期望孩子成绩出众,将来上大学、有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经营头脑,将来可以挣大钱的有之;期望孩子体格健壮,将来可以破纪录、拿世界冠军的有之;期望孩子只要快乐、平安地度过一生的也有之……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化作了孩子向上奋进的动力。而有时,过高的期望会化为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


  故事中的妈妈就是过分干涉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让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认识,局限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思想被禁锢,没有灵气,她对孩子批评多于鼓励。他不知道每个人,不论年少年长都喜欢听“好听的”,也就是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她对孩子的限制多于信任。孩子是不断地成长的,今天不能做的事,明天就能做了。成年人对孩子成长所做的应该是帮助而不是代替。家长的责任在于不断地发现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培养孩子做事情的能力。当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他与外界的接触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主动。否定型和限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过分限制,把孩子的行为决定权控制在父母的手中,孩子不能自己做一些决定,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强,离父母就不知所措,他就会越来越频繁地感到孤独。这就形成家长的过高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第一,拓宽期望面,不要只局限于智能与学业。




  以智能高低、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但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有许多评价标准。


  在罗马,有个小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那么理想,成天郁郁寡欢。一次,父亲把他带上了罗马一座教堂高高的塔顶。“往下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指着像蜘蛛网般的街道说,“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就走另一条路试试!”多么聪明的父亲!他以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表达了对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


  第二,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与志向爱好。


  从自己的好恶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设计一个未来的宏图,是一些家长乐此不疲的事情。甚至在家长心目中,对孩子期望的高低也会出现攀比心理。但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成功的家长,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先不妨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的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有些行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智能水平,还需要有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孩子是否具备了,或者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或钟爱的;孩子的个性最适宜于从事哪些工作……如此等等。父母要记住,要以孩子自身作为参照,以他的特长为出发点,而不要以周围人甚至自己作为期望的参照物与出发点。


  第三,表达适度,激发动机。


  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孩子,生存于信息时代,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天地里,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信息与指令。比如说,凡事都要大人说了才去做,每天在电视屏幕前一坐就是两三小时,被动地接收着电视上的“精彩节目”。如此一来,那些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较低。


  同样,父母喋喋不休的期望表达,就亲子间的交流而言,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其结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对家长的期望不屑一顾,还有就是使孩子产生“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逆反心理。这样的期望,能对孩子产生作用吗?一句话,第一次讲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讲就是陈词滥调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父母还应训练孩子成为生活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父母适当减少对孩子的关爱与期望,多让孩子自己作判断、作选择,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将生存与发展作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外部力量要通过内部因素产生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要一看到孩子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压制,担心现在哪怕作出一点让步就意味着会出现越轨的行动。


  所以作为家长,尤其是幼儿家长应该极力为幼儿营造民主宽松的家教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民主式的家长也对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一是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不要太多,但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二是不要求孩子获得多少收获,不施加压力,只要尽力即可;三是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为此,有的家长不看电视甚至少说话;四父母不打骂孩子,所谓棒下出孝子或出才子并非真理创造力


  总之,作为父母,一个真心爱孩子的父母,在你想成为你孩子的朋友、相互信任和共享欢乐时,作一位“船长”,你也许应该先听取“船员”的意见,再由你来决定航向,那么你在教育之海上的航行会比较一帆风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6-26 11:28:51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真是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6-30 16:49:20 | 只看该作者
飞扬的梦+-->引用:飞扬的梦
  所以作为家长,尤其是幼儿家长应该极力为幼儿营造民主宽松的家教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民主式的家长也对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一是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不要太多,但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二是不要求孩子获得多少收获,不施加压力,只要尽力即可;三是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为此,有的家长不看电视甚至少说话;四父母不打骂孩子,所谓棒下出孝子或出才子并非真理创造力
孩子的路还很长,这些确实是我们应该为孩子提供的最好的早期“营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4-7-2 13:02:20 | 只看该作者
一块橡皮就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兴趣,实在是......
吸取教训,看样子孩子还是要放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7-2 14:32:18 | 只看该作者
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7-2 16:58:47 | 只看该作者
深受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4-7-2 17:11:28 | 只看该作者
好帖,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4-7-2 18:26:3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我可以保证不犯这样的错误。但无法保证幼儿园 、小学的老师不这样,我该怎么办?(以前在幼儿园常有类似的做法) 我以前的做法是直接告诉孩子老师那样要求不对,可总这样似乎也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4-7-3 01:58:4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教育孩子确实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4-7-4 19:53:32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差点被我抓进《成长》,后来发现不是已发表过的。呵呵。很不错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4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8:23 , Processed in 0.105176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