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phoeni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咨询求助] 老子第一章的这句话,应该怎么断句?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3-13 10:18:24 | 只看该作者
《五德能量的物理特性》——摘自先生讲课内容
《五德能量的物理特性》——摘自先生讲课内容    整个宇宙,都是道所化生,德所长养。道德具有超物理学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古代将其称之为道光德能。德能的物质形态,就是肉眼不可见的“炁”。这种炁态物质,又分为五大类:分别称之为木德(仁)、火德(礼)、土德(信)、金德(义)、水德(智)。或者简称之为木炁、火炁、土炁、金炁、水炁这五大类五行能量。这五大类德炁能量,又分别滋养体内五脏之中的神。木德之炁主饲于肝;火德之炁主饲于心;土德之炁主饲于脾胃;金德之炁主饲于肺;水德之炁主饲于肾。     由此可见德就是能量,是长养我们人类生命能量的“生者炁”。德对于人类生命的健康生存,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源动力作用,人类与自然万物都须臾不可与道德分离。离开这一根本的自然法则而外求探索与研究生命和健康,都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方法,最终都必然会一事无成。  道德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人的五德之性常常难以具足,内在的五德品格大都参差不齐,缺此少彼。因而造成品行的千差万别,同时也形成了人们五脏功能的参差不齐和性格的迥然不同。      某些德性品格的不足,造成自身内环境的心和身的处于“不相应”的状态,从而导致难以获得天德地慈光炁的及时补充。因此,每个人内修五德,就是获得补充能量的先决条件。只有内修五德的不同德性品格,才能达到符合五德能量之炁的频率频谱,才能达到“同炁相求”,同频共率谐振接收的状态,从而获得道光德炁的补充修补充实和完善。  道德修养是生命真正健康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具备完善的五德品格,才能从自然中获得相应的五德能量的及时补充。  五德之炁,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五脏功能的源动力,它像血液等体液一样,是生命的能源。虽然它暂时是一种不可见性的无形物质,但是它们却是无形而有质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物质。五德之炁,广泛地存在于空间和万物之中,世间万物皆有炁,只是有五德之炁含量大小和质量高低以及主次不同的差异性。人体内本身存在着五种德性之炁,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每个人炁的质和量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别。五德之炁强弱、主次、高低的不同,直接影响人体五脏系统的健康和生命的活力。人体内在的五德之炁,主要由体内库储的元精之炁转化而形成;另一部分,则通过呼吸,伴随吸入空气纳入微量的五德之炁,经肺入血补充。五德之炁与体液具有良好的亲和性,血液也是它的载体之一。  由于各种生命活动的消耗和七情六欲等各种原因的损耗,我们人体之内的五德之炁,总体而言是不充沛的,普遍处于一种入不敷出、供不应求的状态。体内的众生都处于一种饥饿的“贫炁”状态,急需获得不断的补充接济,才能胜任它们在生命体内所担负的工作任务。  由于炁是道德所化生,道光德能具有极为纯正的德性品质,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全部饱和性地含在其中。这五德与每个人体内的德性相对应,如果自身体内的五德品格缺乏和不足时,就难以产生谐振溶合;这些天德地慈的光炁,就难以真实不虚地进入我们的体内,溶入五脏之内产生营养补充的生化作用。即使人们使用各种巧取豪夺的手段,盗取五德能量进入体内,但是由于频率的不同,最终也就难以吸收应用。      因此,人们要想获得五德之炁能量的全面补充,就必须全面地内修五德的品格,使自己心身中的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等品格都基本符合五德之炁的特性。  五德之炁的能量,对众生都是平等的,要想获得,必须有德。只有存其德,才能获得。修养道德,充分净化自己的私心贪欲,改造不合道德的禀性,根除不良的习性,建立道德人生观,是真正获得五德之炁的必由之路。  许多人长期坚持练习“内功”,但是由于不明道德,不修五德。他们的勤苦练习,虽然短期效果也会非常明显,但是却大多数难以维持远期效果。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五德品格基础,并且各有所长,因此在其所长的德性品格中,能够获得相应的德能补充,从而产生一定限度的治疗、保健、养生作用。  但是,由于不明道德,不主动修养德性,就会造成独木难支大厦的局面,因为如果仅仅某一种,或者一两种德性品格能够获得五德之炁之中某一种或者两种能量,而其余的四种或者三种德性品格极差时,则常常并不能长期维持这种获能状态,因为五行本身具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特性,五德品格中弱势者的阴气强盛,就必然会大量夺损、消耗品格强势者所获得的能量,并且也会阻碍它们顺利地获得和转化这种相应的能量。  从内五行德性品质的分类而言,阴五行是阳五行的天敌,是阳五行五德能量的天然破坏者和阻碍者。修养道德,就是一个清除阴五行而扶生阳五行的过程。只有将阴五行的特性逐一地从我们的品格中清除,全面扶生阳五行这个五德的品格,整体提升内环境中五德的品格,才能确保五德能量的全面摄入,而不被阻碍和虚耗损失。  因此,修养道德品质,将心身改造成符合德性要求的盛德之器,甚至打造成高品质的道器,就是实现充分获得五德能量、使生命真正健康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我们也就难以获得五德俱全的光炁能量,并且能够承载和应用这些能量,运用五德能量滋养体内的众生,进而获得长期的、稳定的、真正的健康。[right]——摘自先生讲课内容[/righ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3-18 20:53:19 | 只看该作者
读经就是让我们尽量明白地活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3-31 23:00:1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人生德道教育六纲目和经典诵读三阶段? 熊春锦先生讲学答疑系列人生德道教育六纲目:1 胎婴养虚;2 幼儿养性;3 童蒙养正;4 少年养志;5 成人养德 ;6 老年养福     
经典诵读三阶段:听诵;背诵;诵行。

我们在经典诵读掌握一个阶段,就是强调要运用一元四素方法论来复兴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里面重要的是从小抓起进行经典诵读,第一个阶段就是“胎婴养虚”。

所谓“胎婴养虚”,就是在怀胎期间就开始可以进行了,你听一听念诵《德道经》的光盘录音,你听一听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精神教育,就能够早期规范胎儿的思维模式。因为我们婴幼儿在母亲腹中发育的时候,大脑是提前发育的阶段。你看看胎儿都是脑袋很大的,身体是慢慢地不成比例地发育。那么在大脑架构的这个程序当中,他虽然不能发音但能够感知到声音,外界的任何强烈的刺激都能对胎儿造成有害影响。像巨大的声音对胎儿和母体造成不安,这都是被科学界验证的。那么我们许多的给他们正确的东西、良好的精神的食粮,称为精神食粮,提供给他、培养他,使他能听到经典诵读,这是个关键。

可以在“胎婴养虚”、“幼儿养性”这一个时期——也就是说0~3岁之间主要以听诵为主,当然到两岁以后就可以开口了,那么就可以开始背诵。 等到了这个“童蒙养正”和“少年养志”这个阶段,就可以真正开始让他自己进行背诵。
      
什么叫“童蒙养正”呢?就是儿童启蒙阶段用这个德——牢牢地用这个德来养他的心、养他的身,就称之为“养正”。这个“正”呢,是“一”和“止”构成的。这个“一”,就是指的德,规范在这个德的范围内来进行教育,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个“止”,在古文是扎根的意思,就是立定脚跟牢牢地站在这个地方称之为“止”。所以说在童蒙养正这个阶段,就都是重视用道德的能量来教育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心灵当中充满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的能量,这样他将来就能够成才。这五种能量不足、缺乏,那么孩子的性格就会发生一些奇怪的变化,将来就很难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之路,所以要注重在“童蒙养正”阶段、“少年养志“阶段的这个背诵。

再大一点呢,就到了“少年养志”,也同样要靠自己的背诵。古文的经典就是这么一个奥秘,它是由中文组成的,中文的方块字它里面含有东西,这一点西方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用他们的字母来治疗他们的孩子的毛病,治不了。有的孩子失忆了,就是说失去记忆了,他们用他们的英文、用他们的法文、用他们的德文想治疗孩子能恢复记忆,却治不好。但是其中有一位医学家,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上面用英文,下面用中文,让孩子看着中文的字来读他们自己的文字——拼音结构的那种拼读文字,奇迹就产生了。产生什么奇迹呢?——失忆症被治疗好了!为什么会被治疗好了?因为中国的文字里面有营养、有能量,能够激活孩子的记忆区,也就是说只是看着中国字就能激活大脑的功能,恢复大脑的功能。这,就是我们祖先给我们创造汉文的重大的科学奥秘!也是外国人验证的,可惜不是中国人发现的,这可非常可惜。我们希望我们自己能够发现它、发现我们的祖先。这个“少年养志”,要志于德、志于道、志于民族、志于社会、志于国家,这样就立下了宏图大志。要充满自己的自信心、民族的自信心、国家的自信心,要相信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有道德的民族!   

     西方文明再强,实际上只是一个强盗性的文明啊!我们看一看世界发展史,那西方的确是一个掠夺性的文明,他是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掠夺其他的民族身上。不仅仅是在我们的亚洲,曾经组成八国联军在中国长驱直入,把我们优秀文化的圆明园都毁之于火海之中。并且,还在世界各地侵略非洲,侵略澳洲,侵略南北美洲。我们为什么要去羡慕他们的科学文明呢?我们的道德文明,那就是建立在建筑我们道德心灵、而且又认识世界、创造奇迹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这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有这个根基,我们的民族才在任何外来民族强大的压力下没有灭绝,没有消亡!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立的优秀民族文化,并且要记住这段历史!

   我们的成人已经懂事了,已经为人父母了,那么就这样去养德,给自己的孩子、给自己周围平等的道德的环境,这就是古人提倡的“成人养德”。

以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标准去衡量言谈举止、衡量我们对孩子们的影响和作用力,把握住对孩子的教育。我们自己在社会中、在家庭、在工作岗位,都要勤之于立于德、行于德、修于德、持于德,这样我们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或者烈女子,那才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祖先们教给我们的成人都要高度重视这个养德,因为这个养德不仅对我们的心灵有益,而且对身体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希望我们把这个德,作为我们成人的行为规范,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获得你命运的亨通,获得你家庭的和睦。

    你看看,现在家庭由于丢失了这个德,我们的很多家庭都跟西方差不多了:夫妻高高兴兴地结合在一起,那一闹小矛盾吵吵嘴,女的就包袱一包就回娘家去了,拜拜了;男的呢,一口气气不出来,把脖子一掰、脑袋一甩,拍拍屁股跑了。这种夫妻关系为什么闹得这么僵?我们国内为什么近年来离婚率逐步攀升上来呢?甚至超过了西方啊!为什么呢?我们既丢失了自己的祖先,而又受到了西方文明的毒害,因为他们的民族文化深刻到我们的灵魂当中,这是很危险的!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尽早地树立起来,我们的民族将会被他们蹂躏下去!

我们的“成人养德”对整个社会影响极其重大,因为我们要为人父母、为人表率,我们如果没有德行作为表率作用、作为标尺作用,我们的孩子也难以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实际上是依靠父母亲,很白很白的、很纯很纯的,他们的眼睛就盯着我们的眼睛、盯着我们的父辈长辈。有一位小学同学写了一篇文章,我看了,当时他说到自己的成长,说父母的离异抛弃他了,使他弱小的心灵都揉碎了。我当时眼泪都滚落了,的确令人感动!这就是我们下一代对我们成人的要求、最起码的要求。但是,我们现在由于离德现象太严重了,我们的父母难以关注到我们的后代,我们作为人、为人父母,不去为孩子着想,却只想着自己的安乐、自己所谓的开放、所谓奔放、所谓潇洒,把爱寄托在婚外情,我们真的像一个中国祖先承传到现在的中国人吗?不像!我觉得有些四不象,我们既不像西洋人,也不像中国人。这样下去,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一定会产生重大的阻碍和不稳定!所以希望我们能高度地重视这个“成人养德”。

     “老年养福”。这个老年人呢,走完了人生大部分的历程,要养这个福德来帮助自己的儿孙这叫“老年养福”。能不能做到?能够做到,只要你去诵、你去行,行这个德,诵这个经典,你的声波、你的能力就能够传递给你的后代,帮助你的后代、影响你的后代。而且你去用你的行为,运用你的余生的这段时间大量地行德、积福。

中国古代有句话“积得福德留儿孙”。你积千万的资产,也不如积这个德来留给自己的儿孙,因为修德可以使你的子孙昌盛繁衍。就像在岳阳楼题词的那位著名文人——范仲淹,他就这样。你看看他官也做得很大,他可以说富甲一方,但是他没有给儿子们留下任何财产,他就认为自己宁可留点福德给儿孙,就义务地去教育那个地区的孩子,使那些孩子从小能够受到教育,使他们能够在传统道德文化教育下得到一个健康的发展,而他没有给他自己的子女留下任何一点的遗产,那就叫“老年养福”,将这个德转为福德能量储存在你自己的子孙身上。范仲淹的儿子个个有出息,都作了官,都成了人才,他的这个家族就是在他那种高尚的德行滋养之下,成了中国历史上在那个时期形成的一个望族。

这说明老年人不是没有作为的,对你的家庭、对你的子女、对你的儿孙,都是能够通过诵读《德道经》这些古代的著名经典,并且高度注意去行德、积德,也是能够帮助自己的子女获得福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4-14 16:1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6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55 , Processed in 0.08470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