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zyf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服了!美国中学作业难倒中国高知老爸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2-5 20:38:06 | 只看该作者
完全赞同楼上的意见。大楼不是三个月盖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2-20 15:52:45 | 只看该作者
还想啰嗦一句:各位赞叹美国教育的同时,不要忘记这是波士顿——全世界知识精英、复杂大脑荟萃之地,市民平均教育水平为硕士的城市。这种知识含量密度,大概唯有剑桥镇、牛津镇可与之媲美。

这位女孩所读的,还是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它凌驾于众多美国中小学的差距,亦可想见。

比较中美教育,不能用反着用田忌赛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2-20 17:01:26 | 只看该作者
灰常灰常地同意楼上三位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2-22 07:39: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好帖!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9-2-24 14:02: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09-2-5 13:22 发表
高知老爸认为女儿赴美只有短短3个月,变化很大。

一个中等偏上的高三学生转学到美国波士顿一所最好的公立中学,经过短短3个月,就可以适应那里的学习,甚至获得老师较好的评语,估计这位学生再经过3个月,她的成绩肯定会步步上升,那么国内的教育真的是如此的不堪吗? ...


这种想法很有普遍性,那就是说,一边知道我们的教育方法还有很多欠缺,一方面还要咬紧牙硬说自己的这个是好的。

如果把那个老师给孩子的评语,当作是孩子是很优秀的了,那不是那篇文章作者的意思,也同样不是事实。因为没有去过美国的中国人,永远不会理解美国人平时是多么爱说Good的民族,在美国人眼里,喜欢去赞扬各种任何事情,而且是出自内心的赞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是这样。所以在老师给每个孩子的评语里,你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话。

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社会中太常见了,很多人为了说明自己东西好或者做得好,往往会写篇东西来描写外国人对他的如何如何说Good,因为在他们有限的知识里,Good就已经是最好的了,那些故事往往是编出来的,无非是缺乏自信的国人用洋人来提高自己的身份。但最常见的,就是到现在还经常在新闻里看到这样的描写:“美国人翘起大拇指,连连说OK”。每次看到这个,我几乎都会笑喷出来。因为很多国人,把OK已经当作是很高的奖赏了。其实那些都是无知的人,自己在那里编故事。但是确实也是因为无知的人太多,都愿意相信这些而已。

事实上写这篇文章的人,丝毫没有夸耀自己孩子的意思,他只是指出了中美之间的差距,而且欣赏孩子可以在几个月内融入那个环境。

可惜的是孩子送过去的太晚了一些,一个枳要变成橘子还要很多年努力。

中美的教育差异实在太大,那篇文章的作者可能以前都不知道,事实上美国的孩子从小学4、5年级就开始着手写这样的东西了,如多大家喜欢,可以让Hi5给你们举出很多的小学的类似的例子。因为作者以前不知道,所以他才会写文章表示惊异。

因为作者的孩子去美国太晚了,因此让他适应写那些东西,除了语言的障碍外,更主要的是方式方法的差异。从文章里就可以看出来,作者的孩子为了写那些历史论文,首先的就是向老爸求援。而且累得几天都睡很少的觉。美国的孩子会怎么样呢?他们会跑到图书馆里去,借回来一摞书,按照自己的理解、使用上前人的资料和论据,在文章里写明各种引用(美国的引用考证无比的繁琐,有时候引用的列表,可能比文章还要长)。对于美国的孩子,绝对不会因为这个熬上半夜,因为这对他们太习以为常了,都是比较轻松的事情。

再比如家族那个事情,中美差距也非常大,作者的女儿是求助于老爸,然后他组织成文章去讲解,实际上是一个讲解员的角色。美国的孩子会自己给他的每一个亲戚打电话,去采访他想了解的一切。父母仅仅是被采访者之一,他所承担的是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孩子,并提供可采访人的线索。其他的事情,绝对不会越俎代庖。因此国外的孩子,是直接的创作者,哪怕他搜集的并不完整。

所以这篇文章充分的体现了中美孩子的巨大差异,这个差异绝对不是三个月就可以解决的。

我们的父母很累,总是在替孩子去做事情,因此孩子再大还是要依赖于父母。

你种的是枳很难长出橘子来,除非个别突变的。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2-24 14: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9-2-24 17:17: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2-24 14:02 发表

这种想法很有普遍性,那就是说,一边知道我们的教育方法还有很多欠缺,一方面还要咬紧牙硬说自己的这个是好的。


老美喜欢夸人,也不是什么秘密。不至于有人会拿鸡毛当令箭。

俺的结论是“一个中等偏上的高三学生转学到美国波士顿一所最好的公立中学,经过短短3个月,就可以适应那里的学习,甚至获得老师较好的评语,估计这位学生再经过3个月,她的成绩肯定会步步上升,那么国内的教育真的是如此的不堪吗?”没有说我们的教育好,也没有说我们的教育好于美国。我们的教育有很多问题那是铁板钉钉的事,但是不至于到达"恶之欲其死",一无是处的地步。

作为理智的中国人只有认清优劣,立足现有的资源,从家教的角度去补充。妄自菲薄,自怨自艾,把自己的所有东西一棍子打死,恨不得就出生在"上帝保佑"之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理智的做法,于事无补。如果一直在孩子的面前抱怨俺们的教育体制,那更加不是一个合适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恐怕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说一句冒犯的话,既然国内的教育制度如此的不堪,阿Q先生又如何安排您的孩子呢?马上送他去美国吗?还是忍心让他接受国内的毒害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2-24 17:40:18 | 只看该作者

  qq在对待"国人"的态度上与对待米国人的态度上硬是截然不同

  人家老师的评语已经写得非常具体了
  而不是口水good或顺风ok
  如果这还不是正面肯定
  那米国人自以为他们的制度是最good最ok的
  要推广到全世界
  qq还不笑得找不到牙

  
事实上写这篇文章的人,丝毫没有夸耀自己孩子的意思,他只是指出了中美之间的差距,而且欣赏孩子可以在几个月内融入那个环境。

  qq到处提没有标准答案
  到处提想象力创造力
  人家xylonhong从另一面看到了真相
  qq就不满意人家的逆向思维
  要把人家往中心思想上拉
  这回我要笑掉大牙了 

  按qq说的我仔细思考了一下
  中国教育改革的维一出路
  就是将妇产科医院建到米国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2-24 17:58:3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才看这篇长帖
  还真有些感慨

  这位爸爸对中国的作文题意见很大
  实际上也是情绪之下的为反对而反对
  如今的作文题已经比我们读书时活多了
  发挥的余地也大多了
  一个作文题不重要
  重要的是审题之后自己发挥

  这样的教学方法国内也有老师在搞
  好几年前就提的任务驱动法即是此类做法
  但只限于少数有精力有想法的老师
  一般老师难于实施
  毕竟一个班的学生太多了做不过来(应该是米国一个班的几倍)
  
  人家的校长可以看每个学生的关于建议的作业并认真作答
  国内的校长因公因私忙得团团转
  关心到每个老师都不错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xylonhong + 1 + 1 我很赞同。大师在限制中发挥。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9-2-24 20:46:51 | 只看该作者
转一个帖子。

奥巴马的作品《我们相信变革》中文版即将亮相,也是当下国内唯一一部全面阐述奥巴马的施政纲领的图书,奥巴马在序言中谈到,美国家庭应该注重儿童教育,使自己的子女有能力与中国的孩子竞争将来就业的机会。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603302

”最为重要的是,父母需要尽早且经常性地参与儿童教育。我认为,如果我们真心想帮助自己的子女与北京和班加罗尔的孩子竞争将来就业机会的话,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确保让我们的每一位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大学毕业一直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不是很好,也没有超过美国,但是不应该一无是处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9-2-24 21:18:19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楼上的二位真有趣,我只是说体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就有人呆不住了,似乎谁说中国的教育不好,他们的肉都会痛。太不自信了吧,连说都怕。

其实xylonhong也都认可,那个孩子再呆几个月,会成绩更好,而那个孩子在中国呆了十二年了,可见xylonhong也深刻的体会到了差距所在。

66感觉xylonhong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真相,真是有趣呀,从一个评语中发掘出中国人强来,那就是真相。如果说国内教育不如美国,那就成了谎言。66的这个真理也是太容易了吧。

一种方法,喜欢不喜欢,大家自己体会。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长大以后是孩子自己去体会。

批评我不如批评那个把孩子送到美国的父母。以前一个痛骂美国人的女孩子,一毕业就跑到了美国,并以嫁给了美国人自豪。所谓标榜爱国的各位,大抵和那个女孩子差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1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6 14:02 , Processed in 0.090680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