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怡怡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一篇文章:婴幼儿识字——扭曲的超前教育,我感到困惑。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4-6-24 10:01:13 | 只看该作者
里仁+-->引用:里仁 2、现在的人基本都不看书,所以应该颂杨一下读经,如果大家都喜欢读书,那根本就没有必要颂杨这些事情了。我想请问,论坛上的人有几个人看过100本书?除了课本与杂志。
感觉里仁老师这话讲得有点过火了,别说100本,就是读过千把本书(除了书本和杂志)的人也多得是,读书的人还是蛮多的,把现在的人都说得那么不爱读书实在打击面太大,建议改变这种消极的论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4-6-24 10:11:01 | 只看该作者
好象不一定,这位仁兄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已调查一下。 这种事情不是抬杠,我也不是随便说,根据自已的眼见,确实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4-6-24 10:19:13 | 只看该作者
里仁+-->引用:里仁 1、你的朋友素养高,但是并不代表他一定会教育好自已的孩子,他孩子的玩具就是书,这明显就是一个错误!每个人真正的早期教育者,并不会让孩子把书当成一切的,只会让孩子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
2、现在的人基本都不看书,所以应该颂杨一下读经,如果大家都喜欢读书,那根本就没有必要颂杨这些事情了。我想请问,论坛上的人有几个人看过100本书?除了课本与杂志。
3、据我观察,现在大部份的孩子就是随便玩,没有规则没有方法,也没有几个家长会引导孩子玩。很多家长很自私,自私到为了自已的孩子都不肯付出,每天忙着自已的事,任孩子自已随便玩,或者把孩子推给别人,这都是思空见惯的事了。


我明白了,您是针对那些不会教育孩子的人,希望借此提高全民素质,我的想法偏颇了!
看来,在这个论坛上,各抒己见,目的应该是单一的,就是用什么方法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谢谢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4-6-25 13:37:20 | 只看该作者
里仁+-->引用:里仁 好象不一定,这位仁兄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已调查一下。 这种事情不是抬杠,我也不是随便说,根据自已的眼见,确实是这样的。
谁说的话,谁证明,自己说的,让别人调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4-6-25 15:34:31 | 只看该作者
这有什么好证明的?
我就是一位啊,书读得太少了,有了网络后就更少了,几乎都在网络上看书了,且只是小说。
我们还是来谈点儿孩子的教育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4-6-25 15:36:00 | 只看该作者
天问+-->引用:天问 谁说的话,谁证明,自己说的,让别人调查?
我说的话,当然我自已调查过,要不然我不会随便发表言论的。只是那位仁兄不相信,所以我让他调查一下自已周围的人,我想我这句话一点问题都没有吧,而且每个人应该首先问一问自已,您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4-6-25 17:10:18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认为楼主的观点很好   教育就是自然中加以引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4-6-25 17:28:1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要不要孩子早认字大家大可不必这么紧张嘛,孩子可以玩球可以玩布娃娃可以玩锅碗飘勺也一样可以玩字卡玩世界名画啊,这些东东对孩子来讲没有什么区别的,而认为有区别只是大人罢了。

刘亦婷就没有早期识字嘛,但她妈妈对她的早教也是费尽心力啊,她的成果也很骄人啊。

所以早教不是早识字,绝对没那么简单便宜,麻烦着呢,丰富着呢,最最重要还是看当妈妈的怎么选怎么权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4-6-25 21:41:22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font face="华文中宋">《零岁教育》的启示<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井深大著<font face="楷体_GB2312">张利民选录<font face="宋体">本文节录于日本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井深大先生之名著《零岁教育》一书。井深大先生,1908<font face="宋体">年出生于日本后木县。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毕业。1946<font face="宋体">年创力索尼公司的前身——<font face="宋体">东京通信工业。1950<font face="宋体">年就任该社社长,建立世界索尼品牌。1968<font face="宋体">年设立财团法人幼儿开发协会,任理事长,对幼儿教育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历任索尼公司名誉会长,是索尼公司的奠基人。1989<font face="宋体">成为日本文化功臣,被授予文化勋章和勋一等旭日大绶章。著有《母亲从零岁开始的育儿方法》、《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太晚》和《还剩一半的教育》等书。     <font face="宋体">人的认识和电脑的认识完全不同 <font face="宋体">人是通过什么方法去认识某一个事物的呢?我曾经偷偷地对别人看报纸的方法进行观察。 <font face="宋体">虽说是看报纸,却没有哪一个人是一字一句去看的。一般都是一个版面看上一、两秒钟,然后再看下一个版面。也许有人觉得纳闷:他们在看报纸么?在看,他们在一个劲的找自己想看的地方看,当他们在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时,他们会根据需要记到脑子里。可以说,大部分人都在用这种方法看报纸和周刊杂志。不,准确的说不是看,而是翻阅。 <font face="宋体">有一种说法叫"<font face="宋体">用眼睛的余光看"<font face="宋体">。我们用这种方法看报纸。一眼看上去,就能了解整个版面的内容。因此,与其说是"<font face="宋体">看"<font face="宋体">,倒不如说是"<font face="宋体">浏览"<font face="宋体">更贴切。我把这种认知和认识的方法叫"<font face="宋体">类型认识"<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类型认识的用语在计算机领域十分流行,而且类型认识的研究也十分热门。可以认为,这种研究的次序是颠倒的。为了开发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必须首先解决人的类型认识结构问题,然后才能研究如何将人的类型认识应用到计算机当中去的问题。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人的类型认识和计算机的类型认识完全是两码事。 <font face="宋体">现在有"<font face="宋体">数码"<font face="宋体">和"<font face="宋体">模拟"<font face="宋体">两种说法。如果用这两种说法去套,那么人的类型认识就是"<font face="宋体">模拟"<font face="宋体">性的,而计算机的类型认识则是"<font face="宋体">数码"<font face="宋体">性的。例如,画面上有一点。计算机为了发现这一点,必须将整个画面从头到位扫描一遍;而人则不同,他只要往画面上看一眼就能瞬时地找到那一点。 <font face="宋体">如果根据"<font face="宋体">左脑和右脑"<font face="宋体">的观点,即是:人的类型认识具有右脑性的特点,计算机的类型认识具有左脑性的特点。   <font face="宋体">婴儿有原封不动的接收影像的"<font face="宋体">特殊能力" <font face="宋体">近二十年来,我一直主张孩子是把事物作为类型去接受的,即进行类型认识。 <font face="宋体">我在陪孙子一起玩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到孩子的类型认识问题。当时,我孙子的年龄还很小,说话还不是很利落。从我家的公寓,能看到窗外闪烁的霓虹灯。当我用手指着一个个的霓虹灯问他时,他看了一眼上面的文字和标牌,就能准确地说出"<font face="宋体">那是日立"<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那是丰田"<font face="宋体">和"<font face="宋体">那是NEC"<font face="宋体">等等。这令我十分惊讶。而且,不仅我的孙子,许多幼小的孩子也有这方面的"<font face="宋体">特殊能力"<font face="宋体">。当他们看到某辆车时,他们能说出车的种类。当他们听了两、三遍的广告词以后,他们能记住广告词。我想,象这样让大人吃惊的事情绝对不会少见。 <font face="宋体">可以认为,孩子常常能发挥这方面的"<font face="宋体">特殊能力"<font face="宋体">是因为孩子和大人的认识方式存在着差异。 <font face="宋体">例如,当你看到"COCA COlA"<font face="宋体">的招牌时,你是通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去认,然后才读出"<font face="宋体">可口可乐"<font face="宋体">的呢?还是把招牌的变形的字体作为一个整体去看,然后才认识"<font face="宋体">可口可乐"<font face="宋体">的呢?这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font face="宋体">我从发生在我孙子身上的事情开始注意到:孩子具有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去看的能力。但是,我发现:即使在教育机构,孩子的这种能力也没有得到重视和理解。因此,我向大家呼吁,要重视孩子们的"<font face="宋体">特殊能力"<font face="宋体">;在此过程当中,我们会越来越认识到类型教育的重要性。   <font face="宋体">孩子通过"<font face="宋体">类型认识"<font face="宋体">去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font face="宋体">类型"<font face="宋体">一词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已被广泛使用。说到"<font face="宋体">类型"<font face="宋体">认识,我们很容易想到:它是对肉眼可以看到的事物的认识方法。其实不然。因为我们通过"<font face="宋体">类型"<font face="宋体">,不仅可以认识声音和文字,而且还可以认识无形的东西和抽象的事项。例如,当我们听到巴赫和肖邦的音乐时,即使是象我这样不太懂得音乐的人,一听到那样的曲调,也能分出哪是巴赫的音乐和哪是肖邦的音乐。尽管我们不能将两者的音乐特点清楚的罗列出来,但是我们却能分出是谁的音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个作曲家创作该曲子的意象已分别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font face="宋体">前面我向大学介绍了自己在委内瑞拉时的经历。一个出生才几天的婴儿能够分辨母亲的声音,这也是一个通过"<font face="宋体">类型"<font face="宋体">来进行认识的极好例子。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时就记住了母亲声调和说话方式,所以他一生下来就能知道那一种声音是自己母亲的声音,并对此做出反应。在从婴儿区分母亲的长相来看。眼前的人是母亲还是他人?婴儿能通过自己对母亲长相信息的掌握,如通过对眼睛和鼻子的大小、形状和配置等的掌握,在瞬间做出判断。 <font face="宋体">我们一直认为婴儿能够分辨母亲的声音和长相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并不简单。你想,这样的事情是连计算机都难以做到的复杂事情,可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却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难道不是令人惊奇的事情吗? <font face="宋体">还有一件我们常常忽视的事情。那就是:婴儿不仅仅是通过看母亲的长相去认识自己的母亲,而且还通过母亲身上的气味、声音、搂抱方式和姿势等综合性的感受去认识自己的母亲。对婴儿来讲,"<font face="宋体">母亲"<font face="宋体">是包涵有自己全部感受的母亲。因此,婴儿应该能感受到"<font face="宋体">母亲"<font face="宋体">对自己的疼爱和温柔。所谓的"<font face="宋体">类型"<font face="宋体">正是包涵有有形物和无形物的"<font face="宋体">类型"<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作为典型的"<font face="宋体">类型"<font face="宋体">势力,我想起了以前从日本棋院高川格名誉本因坊那里听来的话。据该棋院的调查发现:该棋院的名人们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在一旁看父亲或家人和别人对弈。因此,在刚开始学棋的时候,并没有谁手把手地教过他们。他们之所以成为名人,与他们小时候在一旁看别人对弈有关。小孩小时候看人对弈,其围棋的棋型会根植于小孩的脑海深处。这与从初中开始学棋的情形完全不同。小孩对棋型好坏的判断靠的是直觉本能,而初中生对棋型好坏的判断靠的是理论。当然,下围棋不仅需要直觉,而且还需要良好的理论功底。但是,小时候灌输到脑子里的基本类型,会在人长大以后发挥作用。 <font face="宋体">不仅是学围棋,而且学习文艺和体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是你小时候懵懵懂懂读过的文艺书籍和照葫芦画瓢学过的体育动作,那么当你长大以后,它们就会成为你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font face="宋体">刚才,我向大家谈到无形事物和抽象事项的问题。我认为,我们会找到一种方法将它应用到教育的中的,如,即使我们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只要我们对该事物进行重复,我们也能掌握该事物的"<font face="宋体">类型"<font face="宋体">。反过来,当我们开始探索事物的含义时,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头脑开始出现条理时,我们对事物进行"<font face="宋体">类型"<font face="宋体">吸收的方法就会变得笨拙起来。 <font face="宋体">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孩子所拥有的能力,并通过"<font face="宋体">类型"<font face="宋体">的重复来对其能力进行积极的推动。这种通过重复来推动孩子的类型认识力、并让孩子自然掌握事物的学习方法,叫"<font face="宋体">类型教育"<font face="宋体">。在这里我主张将它作为广泛的教育问题来思考。   <font face="宋体">零岁的婴儿也能读懂汉字 <font face="宋体">关于类型,以前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思考。其内容不仅涉及到我们肉眼看得见的东西,而且还涉及抽象的东西。下面,我想就眼睛看得见的"<font face="宋体">汉字"<font face="宋体">为例,谈谈我对"<font face="宋体">类型"<font face="宋体">的看法。 <font face="宋体">汉字和罗马字母一样,它不单单是被用作语言的标记符号。当我们在考虑东洋或者日本的文化和素养时,我们绝对不能忘记汉字的巨大作用。根据MIT<font face="宋体">(麻省理工大学)对世界字体的研究发现:横写的汉字假名混合字体"<font face="宋体">无论是从粗略的角度,还是从详细的角度,都能帮助人们最有效地掌握含义。前面所提到的浏览报纸,也正是因为有了汉字,才使日语占了很大的便宜。 <font face="宋体">过去,人们认为:汉字复杂,字数多,笔画多,不利于教学。但是,如果从类型认识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截然相反的事实。即,汉字并非越简单越容易认识,而是越复杂就越容易认识。计算机也一样,用作判断的材料信息越多,其做出的判断就越准确。说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请石井先生出场了。 <font face="宋体">我已在前面介绍过,石井先生是汉字教育的先驱,是他首先在幼儿园教育中引进了汉字。"<font face="宋体">汉字教育最好从小时候开始"<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孩子喜欢笔划多的汉字"<font face="宋体">等等,这些都是石井先生经过长期资料积累和研究的成果。 <font face="宋体">据说,石井先生在开始对幼儿进行汉字教育的时候,当时还未满一岁的长子就开始懂得"<font face="宋体">教育"<font face="宋体">的"<font face="宋体">教"<font face="宋体">字。不过,虽说是开始懂得,但是因为孩子还小,还不怎么能说话,所以它不可能将这个汉字念出来。可是,孩子总得想个办法告诉父母:这个字,我看了这么多天,记住了。有一天,当他看到在有本书名上出现的"<font face="宋体">教"<font face="宋体">字时,他拼命地通过身体的姿势将它告诉母亲。当石井太太明白孩子要告诉她什么时,他非常感动,并将此事告诉了石井先生。 <font face="宋体">当然,也有人对石井先生所说的事情提出质疑:如此之小的小孩怎么能认得如此之难的"<font face="宋体">教"<font face="宋体">字呢?!我想,当我们被婴儿的超凡能力所打动的同时,也肯定有人会对此表示怀疑,这毫无疑问的。试想一想,婴儿生下来不久就能认出自己的母亲来。所以我想,当有人说孩子长到一岁就能够认得汉字时,大家也不要觉得有什么奇怪。   "<font face="宋体">能读"<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明白"<font face="宋体">和"<font face="宋体">会写"<font face="宋体">属于各自不同的能力 <font face="宋体">从1984<font face="宋体">年开始,我在年轻母亲们的协助下,开始对汉字进行类型教育的实践。实践主要使用汉字卡片,以便通过类型将汉字告诉幼小的婴儿,可是我并没有特别的教育计划。我将我的类型教育的想法告诉了母亲们,在得到她们理解的基础上,我让母亲们按照各自的方法去进行具体的实践。我的愿望是:通过母婴之间的交流积累去寻找类型教育的实际方法。 <font face="宋体">关于在类型教育中选择汉字的问题,也许会有人提出疑问:汉字和早期教育中的左脑知识性教育有什么不同呢?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家会慢慢明白。就我而言,我觉得任何属于类型教育的素材都行,并不仅仅局限于汉字。我之所以选择汉字,是因为:①如果把汉字作为图形去看,它在视觉上非常有意思。②汉字不象外语存在着的发音等问题。③我想挑战已有的汉字教育,并对其中的错误进行指正。 <font face="宋体">通常,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具备"<font face="宋体">能读"<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明白含义"<font face="宋体">和"<font face="宋体">会写"<font face="宋体">三项能力,人才算懂得汉字。文部省的教育方针也完全是这种想法。因此,从笔划少而简单,意义明确的文字开始教学就成了汉字教学的计划。但是,根据类型认识,我们知道小孩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能够区分汉字。"<font face="宋体">能读"<font face="宋体">需要嘴巴开始会说,"<font face="宋体">明白意义"<font face="宋体">需要语言的体系,"<font face="宋体">会写"<font face="宋体">需要手指的运动能力。这三种能力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可能同步发展,而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font face="宋体">例如,母亲让婴儿看几张写有汉字的卡片,然后给他念其中一张卡片。母亲念哪一张卡片,婴儿的视线便会转移到哪一张卡片上。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充分地了解婴儿是否能够区分不同的汉字。也就是说,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即便能够区分汉字,他也不能将汉字说出来。当然,这样的时期会因教法和指导方法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不能具体地说出是什么时候。 <font face="宋体">在这里,我想大声地告诉大家:婴儿早在还不会说话之前就开始具备了认识汉字的能力。 <font face="宋体">能够区分汉字的时期、能念的时期、懂得意义的时期和会写的时期,这四种时期各不相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肯定会出现:不到最后会写的时期就什么都不教,或者不都具备这几种能力就毫无意义的想法。但是,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而且,既然孩子具有类型认识的能力,孩子不会读、不会写也不要紧,那么为什么不开展汉字教育呢?汉字作为类型教育的材料之一,它最适合培养孩子的类型认识能力。 <font face="宋体">利用婴儿的非凡"<font face="宋体">感受能力"<font face="宋体">进行教育,给婴儿以愉快的类型,正是类型教育的第一步。从意义上来看,表示具体事物的汉字要比表示抽象概念的汉字简单。这种看法只是大人的感觉而已。  但是,对于平生第一次看见汉字的婴儿来讲,无论该汉字是表示抽象的事物,还是表示具体的事物,其难度都是一样的。而当孩子长大到5<font face="宋体">、6<font face="宋体">岁以后,他们开始通过理性把握事物。这时候,他们会觉得:有具体意义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在这里,请允许我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由于在小孩进入幼儿期后,我们会不断的教给他具体的事物。所以,在小孩尚未进入幼儿期时,我觉得,我们不妨多教给他一些抽象的要素。   <font face="宋体">不同的类型教育、不同的成长 <font face="宋体">孩子的成长主要看培养的方法,如果从零岁开始就通过学习汉字对她进行类型教育的话,那么其结果也许就会更加不同。在零岁的那一时期,不断向孩子灌输各种要素是十分重要的,在一岁前记住的汉字和会说话后记住的汉字时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是一岁前还是一岁后?或者是什么别的时期?这就是汉字记忆的界限问题。 <font face="宋体">给幼儿"要素" <font face="宋体">在前面,我已向大家做了介绍:一个幼小的婴儿能看着汉字念出"八面六臂"的读音来,当你看到这种情形时,你作何感想呢?肯定会有不少人这么想:幼儿不懂意思,能读出这样的汉字又能怎么样? <font face="宋体">事实上还真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也颇感为难。因为我不能肯定:孩子从小记住的汉字会在将来什么时候派上用场。这样一来,也许就会有人接着追问:那么,教幼儿这些不是白费力气吗?而我想说的是:请等一等!我认为,现在就断言:这事情对婴儿徒劳,那事情对婴儿没用的说法未免操之过急。 <font face="宋体">我觉得,如果婴幼儿在不断吸收的话,我们就应该多给他"材料",而不应该考虑这"材料"他需不需要。"材料"不见得非要局限于汉字,可以尽量拓宽到九九表、外语和音乐上。只要婴幼儿感兴趣,他就会不断吸收。 <font face="宋体">婴幼儿掌握的这些"材料"将成为他们日后接触新事物的基础,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想着这些"材料"会在什么时候派上多大的用场。 <font face="宋体">据说,人脑的细胞数有140亿个,其中真正用的细胞只有百分之几。这我已在前面说过。假如人脑所使用的细胞数再增加0.1%,情况又会怎么样呢?情况难以想象。也许会给人的可能性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font face="宋体">甚至大家会认为:没有使用的脑细胞在帮助使用的脑细胞起作用。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主动的使用没有使用的脑细胞呢?这正是问题的所在,也正是我之所以考虑幼儿教育的动因之一。可是,对幼儿进行教育会不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也曾经向大脑生理学的专家咨询过。 <font face="宋体">我的提问是:让孩子"学习",孩子的大脑能承受得了么?他会不会象大人那样得神经衰弱? <font face="宋体">专家告诉我说:"绝对不会。如果孩子不喜欢,他会拒绝接受那样的'教育'。只要孩子没有腻烦的情绪,就没有必要担心教的太多。" <font face="宋体">另外,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孩子的感性,因此,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大家不妨考虑给孩子以感性"材料"的问题。 <font face="宋体">通过类型教育发展孩子潜能的三个要点 <font face="宋体">我想,通过上述的说明大家已经明白:类型教育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教育思维和方法。它和以前被成为"教育"的"教育"完全不同。在这个意义上,我坚信:类型教育一定会给教育带来革命。 <font face="宋体">既然类型教育是一个崭新的教育方法,那么它能让零岁的婴儿产生多大的能力呢?还有,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推动类型教育呢?所有这些问题,说老实话,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我确信,婴儿没能通过以前教育引导出来的能力能通过类型教育可以将它引导出来。因此,现在的类型教育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和方法,规定"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但是有三点很重要,希望大家务必知道: <font face="宋体">第一,给婴儿的材料要多次重复。第二,不用进行解释和说明。第三,不要急于求成。 <font face="宋体">只要能够充分理解这三点,那么任何一位母亲都能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类型教育了。 <font face="宋体">一、"重复、重复、再重复"是幼儿教育的根本 <font face="宋体">第一是重复的效果。任何事情,只要重复婴儿就能吸收。 <font face="宋体">这一点已得到证实,而且我在前面也作了介绍。婴儿对被重复的"材料"具有非凡的"记忆能力",这一点是大人所望尘莫及的。而且婴儿记忆事物也不会觉得费力。 <font face="宋体">另外,婴儿对事物没有难易之分。"这对幼儿太难啦,还没有必要让他去记",这完全是大人的感觉。其实对婴儿而言根本不存在一件因为难而记不住的事物。 <font face="宋体">如果再重新看一看铃木镇一先生的研究,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看到这一点:一个打从娘胎开始就反复听本国语的人,对本国语言具有非凡的记忆能力。每天反复听优美的音乐,任何一个孩子在此环境之下都会熟练地弹奏优美的巴赫和莫扎特。 <font face="宋体">经常听人说:兄弟两人,大的孩子练小提琴,小的在一旁看着、听着。当小的孩子长大后学小提琴时,他会很快赶上并超过大的孩子。这是因为,对小的孩子而言,大孩子所弹奏的小提琴成了他学习小提琴的良好环境。 <font face="宋体">对于说日语,所有的日本人都不会觉得困难或者简单。因为,他们在听大人的重复交谈当中,自然而然地就把它给掌握了。同样,对婴儿也没有好坏之分。 <font face="宋体">孩子不会知道:记住这些东西有用没有,或者因为这事不好就赶紧把它忘掉。因此,如果光给婴儿坏的事物,他就会不断地记住坏的事物。 <font face="宋体">二、教幼儿的时候,请不要说明 <font face="宋体">类型教育的第二点是:"不要说明和解释"。以前,教育重视对含义的理解,认为死记硬背不能叫教育。但是,也有不经过死记硬背就记不住,或者不经过死记硬背就记不好的事情。 <font face="宋体">总之,我们应该把通过理解去记忆的东西和通过死记硬背去记忆的东西区别开来。我认为,"理解性教育"只有在孩子进入小学后才能显示出它的效果来。也就是说,六岁前后是左脑和右脑进行优势转换的时期。即使孩子不能理解,在幼儿阶段灌输到他的脑子里的东西也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得到理解。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font face="宋体">我得到母亲们的协助并开始做汉字卡片尝试的时候,也曾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在给孩子看卡片的时候,我要求母亲们不要做任何"解释",如说:"这个字是爱,那个字是情,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爱情"等等。 <font face="宋体">但是,我们不能说因为这个汉字是通过类型重复教给孩子的,就指望孩子能马上明白它的含义。因为即使是汉字,也有远近之分。如果这些汉字象"耳"、"鼻"那样离孩子身边比较近,孩子就有可能较快地掌握它的含义。但如果这些汉字象"八面六臂"那样离孩子的身边比较远,孩子不到一定的年龄就很难掌握它的含义。不过孩子一旦明白它的含义,它就会被孩子牢牢地记住。 <font face="宋体">虽然对汉字进行类型教育的尝试才刚刚起步,但是,从前面的美轮子的事例来看,我确信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如果人长大了才学习汉字,他就要对汉字进行理解。这样一来,要掌握汉字,他就必须付出比小的时候多出好几倍的努力。 <font face="宋体">总而言之,对与一个通过类型认识来接受各种事物的婴儿来讲,他的"学习"和"记忆"没有道理可言。婴儿记住母亲的长相和声音也没有经过任何的说明和理解。 <font face="宋体">以往的"教育"观认为:不讲明意思就让人死记硬背的方式最不可取,它属于"填鸭"式的教育。  但是,如果我们拘泥于以往的教育观,把"理解"看作金科玉律,那么等到孩子有了理解能力的时候,我们恐怕已经把孩子重要的时期给耽误了。这正是我最担心的事情。也就是说,当我们觉得惊讶:为什么孩子能猜对公司名称和汽车种类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错过了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时期。 <font face="宋体">因为孩子不需要理解和说明,所以,类型教育的类型可以是任何事物。既可以是具体事物的名称,也可以是抽象的单词。因为孩子不需要理解,所以无所谓困难和容易。 <font face="宋体">一个没有形成独立判断的婴儿对周围反复出现的事物,能毫不保留地予以吸收。 <font face="宋体">三、既然播下了种子,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 <font face="宋体">类型教育的第三点是:不要急于求成。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要急于谋求教育的效果。 <font face="宋体">例如,当我们给婴儿读画册并让他去听的时候,我们不能指望婴儿能给我们谈什么感想,因此也许就会有人觉得不安,他到底懂不懂呢?我给他读有没有意义呢?即使是用汉字卡片对零岁婴儿进行"类型教育",我们也不能指望马上出现结果。 <font face="宋体">零岁教育也不可能一有"输入"就能看到"输出",这一点务必请母亲们好好理解。正如记忆和理解必须分开考虑一样,"输入"和"输出"也必须分开考虑。因为"输入"之后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输出"。正因为不能马上看出"输出",所以才使以往的教育专家们产生了误解,他们认为:给小孩子"输入"是白白浪费功夫。我要说: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看法才造成了以往教育的重大过失。 <font face="宋体">我们经常能看到母亲考问孩子的情形。当一个母亲在教孩子读音的时候,她会这样问孩子:"那个字,你知道怎么读吗?"如果通过考问能增加孩子的兴趣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这种想知道孩子是否真正记住的心思则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大人急于求成,孩子好不容易萌发的好奇心就会受到打击。 <font face="宋体">当合适的时期到来时,类型教育才会开花结果。如果孩子有了理解能力,我相信,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以前所记住的"材料"。而且,这种理解不能强求,而只能靠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实现。我希望母亲和婴儿接触时,应该婴儿具有旺盛的吸收能力,而不应该只图眼前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4-6-25 21:43:45 | 只看该作者
凡凡娘+-->引用:凡凡娘 这有什么好证明的?我就是一位啊,书读得太少了,有了网络后就更少了,几乎都在网络上看书了,且只是小说。我们还是来谈点儿孩子的教育吧。
你所认为的美味,别人可能认为是毒药。 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的言论之前,就应该意识到会有人反对。当有人置疑时,提出观点的人有义务摆出自己的论据。当然在私人场所不受这个限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4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3:56 , Processed in 0.09126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