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不能飞、能飞多远,这和文凭、才华其实关系都不是最大,关键是孩子要有自己强大的内在生命力。我们做父母的,只要陪着这样的力量,就可以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细心呵护这一份脆弱的内在生命力。不要让这份力量受到伤害,受到伤害的要让他尽早修复。本来,人的生命力是很强大的,只要生命没有被毁灭,他自己就会来进行自我修复的。但,那恐怕太晚了点。 在家学习的目的,不过是要让儿子那份自我修复的能量尽早复苏,然后让那力量在自然的成长。 从1月8日到1月10日,儿子迎来了他的创作爆发期,连续创作了5本图文书。在此之前,在写作方面无任何要求或暗示。所有创意和写作、书本设计、装订全由儿子搞定。我们只看其成。 第1本,标准的32开本。用钉书机把小册子装订成长卷,可从正反两面看。 正面:封面,文:一条长线。图:横长的长方形里一条简单的直线。 第1页:文:一条长线一直向前走,不停地走------。图:一条简单的直线。 第2页:文:一天,他遇到一个短线,他很开心,因为他能与短线重合,而且能包住它。图:长线在左、短线在右,中间一点缺口,快汇合了。 第3页:文:两条长线合体了,他们遇到一个难题:向哪儿走?因为长线要去前边,短线要走后边。图:一条完整的直线。 第4页:文:长线对短线说:“去前面。”短线对长线说:“去后面。”图:一条长长的直线,但直线上下两方标上了手掌般的方向指示。 第5页:文:两条线吵了起来,长线说:“去那儿。”,短线说:“去这儿。”图:仍是一条长长的直线,但方向指示变化了,两只手掌都倍增,象那愤怒、吵架的样子。 第6页:文:两条线去自己想去的方向,长线去前方,短线去后方。图:一条直线,下标一左一右的箭头指示,左箭头向左,右箭头向右。 第7页:两条线分开了,长线往前,短线往后。图:一短线在左,一长线在右。 第8页:文:“我去了。”长线说。“我也去了。”短线说。图:一短线在左,线上升起一朵向右打招呼的云。一长线在右,也升起一朵体积更大的向左打招呼的云。 反面:封面:文:一条短线。图:一横长方框里一根短线。 第1页:一条短线一直向后走,不停地走。以下图皆从略。 第2页:一天,他遇到一个长线,他很难过,因为他要与长线重合,而且要被包住。 第3页:两条线合体了,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向哪儿走,因为短线要去后面,长线要去前面。 第4页:短线对长线说:“去后面。”长线对短线说:“去前面。” 第5页:两条线吵了起来,短线说:“去这儿。”长线说:“去那儿。”两条线各往自己想去的方向走,两条线分开了。 第6页:短线说:“我去了。”长线说:“我也去了。” 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感动。 1月8日,儿子趁大家午睡时间,自己全力完成了。我一看,一阵惊愕,立即拍出20元的高价收藏。儿子一惊,但随即坦然,说,果然是越简单越能赚钱。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做过这方面的鼓励。从书本设计来说,家里有一套做正反两个主题的丛书,比如美丑、善恶、生死等主题,从前后往中间看,但早被我打进冷藏库了。儿子不可能看到。 后来,儿子说,这创意是来自于他以前看的书:胆小如鼠的巨人和胆大如牛的睡鼠,但那书只能从一个方向看,不象他的书,那是可以从两面看的。 我初倒没有在意这个。我还是看儿子处理问题的简略方式,借鉴也好,自创也好。后来,我才意识到,儿子应该是潜意识在处理他父母离婚这个重大问题的。作为儿子,他到底应该怎么看,而不会带来压力和负罪感。即使离开这个个人的创作背景,这种简略的图文方式,那也是不稍逊于市面上的儿童书的。 半年来,我做的都还只是在家教育磨合的工作。现则正式进入在家学习践行期。此为标志事件。 |